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48章

海上升明帝-第248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是完全支持朝廷整编川军的,但是有句话我还是得直说,川中各路兵马不整,则四川糜烂难救,可如果现在整的过急,又可能旁生枝节,那些军头虽说是打着朝廷旗号,可如今个个拥兵自重,削他们的兵权,夺他们的饷源,这就是要砍他们的命根子,他们心里肯定是不愿意的。”
  “而如果朝廷没有真正能震慑的住他们的力量,这早晚得出事。”
  秦良玉提出建议,“我建议还是徐徐整编,慢慢来,急则生变。先把御营行营立起来,让陛下派来的这些武官能够真正掌握这支兵马,能够控制住重庆城,重庆府,然后再下一步。
  只有等朝廷在川中的力量,达到一定实力的时候,才行啊。”
  文安之叹气,“我又岂不知道这些,而圣人又岂不知道这些,可是现在我们没的选择了。时不我待啊,张献忠北上,鞑子南下,这巴蜀又要举起大战,而这大战一起,我们又真能置于局外吗?我们随时都会卷进去,而如果我们还不能整军好,那么随时就会如武昌大溃、西安大溃一样,再来一次巴蜀大溃。”
  “就算整军风险大,但也没时间拖下去了。”
  “蜀国公,陛下现在非常重视巴蜀,这里是长江上游,巴蜀安稳,湖广才能维持平衡,一旦巴蜀失守,则湖广也不能守,到时江南地区,又如何支撑?”
  “陛下现在把希望都寄托在蜀国公身上了,蜀国公的忠贞,石柱白杆兵的忠勇,天下皆知,如今时局动荡,唯有仰仗蜀国公的白杆兵为中流砥砫了。”
  这番让秦良玉也无法接。
  “我七十多岁了,丈夫、儿子、媳妇、兄弟、侄子,他们都倒在为国征战的战场上,”
  “但是,陛下仍然对我这个老不死的还寄以厚望,那我就不会辜负陛下,就算石柱男丁这些年死了太多,可只要没死绝,我们仍然会端着白杆大枪为国征战,壮丁死了还有少年,男人死了还有寡妇,我们石柱愿为陛下流至最后一滴血!”
  这番让文安之都感动的落泪。
  国家沦丧,西南土司却能如此。
  “那好,从现在起,便一切拜托蜀国公了。”
  商谈许久后,文安之让人请来了张世鹏。
  “张提督,本经略与秦总统都已经决定,抽调手中最精锐的战士,调集最精良的铠甲武器给你,我们还会把队总以上的军官都调回来,最好的兵留给你们。”
  张世鹏原是行营副提督,提督原是由秦良玉兼领的,现在秦良玉也不再兼领行营提督了。
  两人的话,表明他们对行营的全力支持,给五千最好的兵,调集最好的装备,全力提供粮饷,但不派一个官过去。
  御营十个营五千战兵,所有队总以上军官,全都由张世鹏这些从江南过来的军官担任。
  张世鹏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位张提督是阁老张国维的大公子,调来之前,曾任过张国维标营游击、浙营绍兴参将,京营五军营的副将,最后做到了御营的一镇副总兵。
  虽说他是阁老的儿子,但张世鹏和他兄弟张世凤一样,都是忠勇为国的热血汉子,甚至来蜀,也是主动请缨,哪里困难往哪走。
  来了重庆后,也一直在认真的组建训练行营,表现的可圈可点。
  也没有半点瞧不起蜀中本土将领们的意思。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张世鹏感动良久,“有文经略和秦总统的全力支持,我张世鹏也唯有全力以赴。我也不敢说大话,只要兵精粮足,那么我便会完全按照御营的规章练兵,打仗的时候,我和所有的行营军官都会冲在最前,退在最后!”
  文安之很满意。
  “很好,除了练兵,你们行营还得担负起一个任务来,从现在起,你们行营就是所有川军的宪兵,负责执行军法,维持军纪。
  只要有川军将领兵士敢违犯军规,你们都可以执行军法处置。
  你们敢吗?”
  张世鹏明白文安之这话中之意,这是要开始对敢不听话的川军军头们动手的意思,行营就是那把斩人的刀。
  这是同室操戈,还是说清理门户?
  他咬了咬牙,没马上答应,有些犹豫,他请缨来蜀,是要来抗击鞑虏,围剿流贼的,却没想过,没战上鞑子,倒有可能要先对川中明军动手。
  “你若怕担骂名或脏手,那我换个人做提督。”文安之直言。
  张世鹏挺胸抬头,大声回道,“末将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也有勇气承担,更有能力保证做好,请经略大人和秦总统放心把此事交给我!”
  文安之拍了拍张世鹏,“很好,你父亲是我极为尊重的一个人,果然虎父无犬子!你只要记住,我们现在所要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天下太平、大明中兴!”


第421章 觅个封侯
  有朱大典湖广之溃,高斗枢关中再败的先例在,文安之经略川陕五省,绝不能再走老路了。
  皇帝一再强调相忍为国,团结一心,统一战线。
  但这也是得有底线的。
  “为父就不去送你们了,你们这一路上自己多加小心。”
  凤凰山大营里,经略文安之的帐中,文安之背对着三个来辞行的儿子,手里握着份名册,声音平静的道。
  文逢吉三兄弟都有功名在身,一个举人两个秀才,被皇帝恩荫官职后留在文安之身边帮办军务,从郧阳到偏沅,再到如今的川中,也算积累了一些经验,不过此次要前往朝天关却不容易。
  张献忠虽然还没公开再打出反旗,可反意已现,他们要穿越他们的占领区,随时可能会遇袭,更别说还得经过摇黄十三家的地盘,那可是食人的土暴子。
  “儿等不孝,不能再侍候父亲身边了,受儿子们一拜!”
  逢吉三兄弟向父亲叩头拜别。
  文安之始终没转头,等儿子们脚步声远去; 他才缓缓转身,却是泪流满面。
  “儿啊; 忠孝不能两全; 国家有难; 父亲也只能让你们冲在最前面。”他也知道这次艰难,但陕甘行营要立起来; 张大鹏要增援,刘进忠得接应,都得有可靠的人去才行。
  只依靠那些军头; 到时还是一团混乱。
  唐镇邦也来辞行,这位彪悍的土司勇敢而又自信,“请阁老放心,末将定能赶到朝天关。”
  “嗯; 崇祯年间天下大乱,湖广动荡,唯有你们水尽原是最平稳的; 你的能力本阁非常清楚; 这一趟; 拜托了。
  到了朝天关,好好辅佐张大鹏,他虽品级低,但代表着圣人,也是个忠厚有能力的; 刘进忠此人可信; 但也得带三分提防,好好跟他说明情况; 让他们先撤往阶州整编行营; 然后听候朝廷旨意再战。”
  “末将明白。”唐镇邦很清楚,论能力; 论名望,论品级,怎么都轮不到张大鹏这么一个新任守备来做陕甘行营提督; 但正如文安之所说,他是皇帝亲信,是从南京来的,本身又是原川陕行营的营官,他代表的是皇帝; 是中央。
  而唐镇邦再能打; 也不过是一个土官。刘进忠再骁勇,他也不过是新附降将,其它如贺弘器等,又皆是西营出身。
  所以既然要立的是御营行营,那就必须推张大鹏为首,这也是权宜之计,毕竟现在就他在那边。
  唐镇邦离去后,文安之沉思许久。
  他跟秦良玉达成一致,让张世鹏接掌新的川贵行营提督,并且把所有原军官撤走,就留下士兵、武器、钱粮,就是要彻底改变现状。
  而这个改变,可能意味着内乱。
  这是需要极大魄力的,外敌当前,现在他却还要先对内,可他还是最终决定了,攘外必先安内,否则就算张献忠和鞑子两败俱伤,但剩下的那个,都还是能横扫明军。
  甚至川中明军自己这样下去,早晚还是得内讧相攻。
  哪怕不互相攻击,现在这样下去,四川也会糜烂不止,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然后是大饥荒,再然后是土司们叛乱,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之前奉旨整编,虽拉起了一个大框架; 可实际上还是老样子,甚至那些军头们大多升官晋爵后,更加肆无忌惮的在招兵买马。
  朝廷所谓的经制,所谓的粮饷皆出于粮台,经略督抚分巡负责等,还是一纸空话。
  军头们都在忙着分地盘。
  曾英占据顺庆府,秦良玉占据重庆,王祥占据遵义,杨展占据嘉定等,都把这些地方视为自己的禁脔。
  他刚巡视了凤凰山的大营诸军,兵马众多,但装备上就很乱,甚至到现在,他们的营制等也还都是老样子,有的人三千一营,有的人一千一营,也有几百一营的,反正各行其事。
  不仅如此,整个大营都乱哄哄的,毫无纪律可言。
  文安之取得了川中最大军头秦良玉的全力支持后,现在决定出手,但愿能够来的及。
  否则他便是下一个朱大典和高斗枢。
  ……
  张世鹏请了文安之和秦良玉到御营宣布军令,当着几千御营军将的面,宣读调令,把所有原各部来的军官调走。
  然后他宣布了行营两协五标十营四十哨各级主官副官的任命名单,主副官全是御营调来的军官。
  队级军官,和什伍的士官,他宣布将从各部中选拔任免。
  全军第一件事,重新编制。
  这五千来自施州、石柱等土司的土兵,来自原重庆遵义等地官军,以及江南随调来的少量御营兵等,不管原来出自哪部,现在统一重新编伍。
  按御营编伍之法,各选其能,力大善射者充弓箭手,能骑的为斥候哨骑,敏捷灵活的为刀盾手,高大的为大盾兵,其余的部份为长矛手,部分为火铳兵。
  严格按照御营编制,五百人为一战营,配一百八的辅兵营。
  张世鹏做为提督,亲领一个提标营,副提督朱万化也领一个提标营,剩下八营战兵,分为左右两协,每协下协两标,每标又各分两营。
  各营基本上都是花编,也就是各式武器混编营。
  各协标营军官任命好后,张世鹏和朱万化让各营军官自己选哨官,然后让哨官再自己从本哨军士中挑选队总,队总再自己选什长,什长再自己选伍长。
  “所有兵将都必须对军令无条件服从!”
  完成士兵编伍和军官任命后,发放装备开始训练,副提督朱万化提出直接实战练兵,拉着队伍去围剿顺庆府境内的摇黄贼和那些小股山贼流匪等。
  这位副提督是湖广督师朱大典的儿子,有侠义之风,而且武艺出众知兵事,当年东阳许都作乱,白头军无人可挡,朱万化在金华老家募乡勇抵御,击退白头军。
  但是事后知县却说许都的花名册里有朱万化的名字,朱大典纵子交贼,朱大典和朱万化都因此被下狱。
  弘光出逃,杭州投降,朱大典在家乡再召乡勇抗清,朱万化更是为先锋。方国安溃入金华,索饷攻城,朱万化也是身披铁甲坚守城头,数次击退方国安军。
  两位阁老的儿子,又都在皇帝身边当过侍卫,参与过北伐,很熟悉御营的打法,御营不是靠练出来的,而是靠打出来的。
  之前他们入蜀,行营一直没能打开局面,说到底还是行营士兵是各部抽调,不仅调来了兵士还调来了各级军官,甚至后面又安插了不少将领进来,这导致他们这些空降的御营军官们,命令并不顺畅,他们的命令是要通过那些军官们来下达,而这些军官却手握兵士,而对他们这些上面来的阴奉阳违。
  这些人抱团,让他们也很头痛。
  现在文安之秦良玉全力支持,把军官全调走,两人便立马把所有兵打乱,不让他们有机会再互相抱团。
  “朱提督说的有道理,没时间慢慢练了,派夜不收出去打探情报,然后出击吧。”
  这支御营现在要装备有装备,要兵有兵,而且装备都是最好的,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件甲,这放眼整个川中,都是最豪华的了。
  可如果不能打,那就一切白给。
  文安之这次的调整,也是顶着很大压力的,曾英、王祥等都有很大意见,毕竟拔给御营五千件甲,都是从各部中挤出来的。
  曾英他们的兵,披甲率都不高,尤其是都大肆扩兵后,更缺甲胄。
  所有目光都在盯着这支御营,就看他们这些江南来的公子哥们,到底能不能行。
  御营夜不收四出,侦察摇黄贼的情报。
  很快,就得到了不少有用情报,侦察到好几股贼匪的据点,因为明军进驻凤凰山,许多附近的贼匪都吓的远离,但也没跑太远。
  “集结部队!”
  集结号吹响。
  行营五千战兵喊着号子迅速集结,自张世鹏接掌行营后,把行营拉到了凤凰营脚下安营,独立一营,不受干扰。
  山上的各部听到这声音,都往山下瞧热闹。
  在军官们的带领下,行营集结很迅速。
  刚拉出来排好,十营战兵从山上往下看,好像是十块大豆腐一样整齐。
  忽然,
  雷声炸响,紫电急闪。
  狂风大作,暴雨倾盆。
  提督张世鹏、副提督朱万化却都仍然站在点将台上,一动不动。
  他们旁边的监军、咨议参军以及协参将、标游击也都如泥塑一样按剑立在雨中。
  十个战营最前面,是各营的守备营官,营副等,这些江南来的军官们,同样披着铁甲站在暴雨中任大雨浇淋而不动一下。
  五千战兵虽然有不少兵想躲开避雨,可军官不动,他们不敢动。
  虽然才重新编伍拉练了几天,但御营最强调的就是军纪军令,所有人都得盯着自己的上司,听从上司命令。
  士兵们盯着士官,士官顶着队总,队总盯着哨总,哨总盯着营官,营官盯着将旗。
  山上,看热闹的人早就一轰而散。
  文安之不知何时,走出了大帐,举着把伞看着山下那雨幕里的行营将士们。
  他们就如同被冻住了一样,一动不动,让人恍惚以为是一群石刻冰雕。
  七十多岁的秦良玉也来了。
  雨一直下。
  解散的军令一直没传下,行营五千战兵就一直站在雨中。
  雨越下越大,山下积水渐深,很快没过了腿肚,但他们依然不动如钟。
  此时,山上那些本来去避雨的将领们,听说后也忍不住出来观看,越来越多的人出来观看。
  一开始还有人笑骂这些人真是蠢。
  但渐渐的这些声音没有了。
  山上变的沉默,天地间只有哗哗的雨声。
  一直到半个多时辰后,雨停,乌云散去,金光洒下,浑身浇透的五千御营兵仍站在那里,队伍齐整。
  文安之仰天大笑。
  “不愧是江东子弟,都说浙东出精兵,这些御营军官可真是有几分当年戚家军之风范,好,有此军容,何愁行营不能战?”
  秦良玉当年更是亲自与戚家军并肩战斗过的,现在看到山下那支落汤鸡一样的兵马,也一样的想到了那支军纪极强的铁军。
  “看来我们赌对了。”
  这时山下传来号角,那支兵马动了。
  没有解散回营,而是直接发出了出兵剿贼的命令。
  他们就这样全身湿漉漉的举着旗帜,端着刀枪出发了。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一首戚继光亲自所做《凯歌》,自山下激昂响起,响彻云宵,那支兵马挺胸抬头,激昂前进!


第422章 冲锋营
  一支军队必须有军魂。
  而军魂往往是首任主将所注入的。
  有些部队只有传统,没有军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