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军就算是常期派驻大军,供给都困难,更别说以此为大本营进攻汉中四川了。
“臣以为,朝廷如今也已经调四川、勋阳之官兵增援汉中,所以只要后续保证粮草供给,那么汉中就能守住,清军也不可能过关。”
在严我公看来,清军在如今这个背景下,想夺取汉中四川,很难。
因为打仗最关键的还是钱粮补给,而现在鞑子没这个实力,尤其是关中地区,本就乱战二十年,去年又刚经历了一波反正抗清的大潮,哪怕贺珍他们败了,但陕甘宁很多地方,仍还没平息。
吴三桂豪格几万人马进关中,粮草都无法补给,谈何再进攻汉中四川?
清军在湖广虽也还有几万人,但现在掌握的情报,不管是罗绣锦还是勒克德浑这些人,一个个都自顾不暇,驻防八旗连马都快吃光了,他们能守住湖北几座大镇就不错了,哪还有余力去配合吴三桂?
“朕可以告诉几位爱卿,西线实际情况不会乐观,就如贺珍他们会攻西安一样,看似声势浩大,号称十万兵马,可实际上却根本不是清军对手。粮草补给确实是个大问题,但只要清军攻势迅速,那么粮草就不是问题。”
“况且,你们忽视了西线如今最大的一个不稳定,那就是张献忠。”
各种情报都已经显示,张献忠要弃成都出川,铁了心要争取汉中,然后打回陕甘去,如今驻防汉中的马科,此人是洪承畴的老部下,当年松锦大战的八总兵之一,曾任过山海关总兵,能力是有的,但也没什么原则,松锦大败后,朝廷派他去打李自成,他却直接投降,摇身一变成了大顺伯爵,领兵下四川,跟张献忠打了不少仗,硬是压制住了西营。
马科原是明将后来降顺,他跟四川的张献忠以及明军,都是打过不少仗。
最关键的是,鞑子现在耍阴招,直接封马科为汉中王招降,本来这汉中王是给贺珍的,结果贺珍铁了心要打西安,鞑子转而开始招降马科。
而朱以海知道,历史上马科最后就是降清了。
以如今川陕形势而言,马科很有可能还会降清,虽然朱以海也针对此做了不少安排布置,可问题是鞭长莫及,他现在连贺珍孙守法武大定这些人都指挥不了,甚至更早归附的王光恩,以及川中明军一样也存在这种问题。
马科之前与贺珍等一起上表附明,如今也是总兵官,但明显跟鞑子许的汉中王相差很大,而朱以海不可能也给这种封疆裂土封王的条件。
更别说,川陕这边形势,现在确实是鞑子还占上风。
“马科叛敌投虏?不会吧?”
马士英有些意外,二人虽同姓马,不过没什么关系,马士英是贵州人,马科是陇右人,但马科毕竟早年跟着曹变蛟征战,以勇猛敢战著称,是朝廷大将,当初降顺也不没办法的事,当时李自成都要打到北京了,马科跟着大学士李建泰去迎战李自成,要兵没兵要粮没粮的。
最后也还是坚持到北京沦陷崇祯自缢后才降顺。
这样的大将,如今既然已经反正归附,没理由再反啊。
“一切皆有可能,事事无绝对。”
朱以海只能这样对他们道,“朕得到可靠消息,张献忠马上要进兵汉中,而马科已经暗里打算降清,清廷已经密许封他汉中王了。虽然秦良玉、王光恩等都在赶往汉中,但如今留镇汉中的马科既然已经降清,那么我们就棋差一步。”
这个消息让几人震惊不已。
“如果马科真的降清,那贺珍等可能就退不回汉中,甚至四川、郧阳的门户都要大开,”马士英也不由的感叹。
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可现在却麻烦了。
“朕打算调整一下西线战略,赶紧派人去传旨贺珍等,让他们先退入终南山中,先不要与马科争斗,再传旨秦良玉等川中明军,放张献忠出川北上,”
“陛下,难道我们就这样把汉中拱手让出?这可是兵家必争之地啊。”
“朕又岂不知汉中重要,但现在几方势力角逐,我们得尽量保存实力。让张献忠与马科和鞑子先斗,”
关中贺珍、孙守法、武大定诸军,如今还没开始正式整编,又是新败,这支兵马根本无法在汉中与清军争夺。
同样的,四川的明军也刚开始整编,同样还没有什么战斗力。
最重要的是,现在朱以海很清楚,不管是关中贺珍的联军,还是四川秦良玉、曾英、杨展、王祥诸军,他们现在都还是拥兵自重的军头们,根本不会怎么真正听朱以海的调动安排。
指望这样一群军头们,能够联合作战,配合默契的击败清军,这根本不现实。
倒不如先退一步,放张献忠出川,让清军入汉中,先让他们两虎相争,而明军趁这机会,把川陕的这些兵马,想办法整合起来。
朱以海已经打算先拉起几支御营行营来,以湖广行营和新建的川陕行营为底子,扩建为湖广行营、川贵行营、郧阳行营和陕甘行营,四个行营先各立十个营头五千,等以后再扩建到八千。
这四个行营,要以御营派去的军官为主,分驻长沙、重庆、郧阳以及巩昌四地。
湖广川陕的军头们都不可靠,之前这些忠字头的军镇,已经让朱以海吃了不少苦头,但当时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可必须及早改变。
让张献忠和清军先打,明军这边趁机整编,顺便牵扯一下,而真正的战场还是放到朱以海直接能指挥的了的东线来,放到徐淮战场上。
“阮卿,马卿,三次北伐,钱粮还得指望浙江和江苏。”
第403章 投降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第三次北伐还没正式决定,但必须先把钱粮这些准备好。
虽然眼下南京出现了一种声音,而且还不小,得到不少士民百姓的支持,那就是和议。北京已经再次派使者南下,要求停战议和。
朱以海也很清楚鞑子们的那点小心思,不过是想行缓兵之计而已。不过他仍然愿意陪鞑子玩,所以表面上也还是让朝廷选派代表,与鞑子谈判。
这无疑让民间有些误会,真以为如今大明已经稳住半壁江山,可以与鞑子划江分治了。战争的残酷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有机会停战,其实很多人都愿意。
他们只是一厢情愿的以为真能谈出太平,却没想到或者不愿去想太平是谈不来的。
民间纷纷议论划江而治的事情,连朝堂上都出现了许多官员们议和奏章。
朝堂上出现了议和派,而且人数还不少。
有些人是怕了打仗,害怕了,如今能够有半壁江山,就想着赶紧议和吧,想偏安一隅。而有些官员嘛,则是因为掌握的情报信息不充分,导致判断上也有偏差,认为如今形势下,暂且议和也是有好处的。
趁机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稳定南方,这样将来才能再战,收复中原,他们是缓战派。
再打下去,只怕会崩溃亡国。
反正不管哪种想法,大家对议和这事很积极热情,甚至不少人已经在私下谈论应当提哪些条件,到底是南北朝并立,还是说让鞑子称臣为藩,当然,大家也清楚,如今鞑子占据北方,实力可能还比南边强。
但大家也肯定不愿意接受说大明向鞑子称臣进贡的道理,所以仍觉得就算要谈,那也按老规矩,建州女真以前本就是大明的羁糜附庸,所以可以伪以前朝鲜王国例,让满清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不管大家谈的如何热烈,朱以海心意仍然很坚定。
谈和是不可能谈和的,现在有机会不赶紧揍鞑子,让他们缓过这口气来,到时可就更难了。
虽说现在国库空虚,江南糜烂,但也得打,也得保持主动进攻的态势,若是转为防守,那可就处处被动了。
况且,能有如今的大明朝廷,那也是朱以海举着抗清恢复的旗号打出来的,如果议和停战,可能残明又要开始内斗了。
必须得继续进攻,继续北伐,这样才能把内部矛盾都转移出去,一致对外,在北伐的这旗号下,很多事情办起来也要方便许多。
一旦议和,许多人觉得没有了亡国灭种的威胁,可能又想搞事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想着议和,仍然还是有不少主战派的,既有朝廷上的要员,也有普通的士民。
一些胆大的士子们就公然上书,抨击朝廷的议和派是投降派,说他们是卖国贼,还说皇帝软弱了。
有些年轻的御史言官,更是大胆直书,用词很不客气,朱以海看了后也并没有愤怒,反而很欣慰。
他特意把这些主战派的激昂上书,让登载朝廷邸报,甚至让复兴报等抄载,让更多百姓知晓这些声音态度。
他的这个反应,倒让不少人觉得挺满意的,相比起来,当年崇祯内外交困,被鞑子打到北京城下,也曾想过议和,以争取机会,可他既想议和,却又不敢担这骂名,这边偷偷派大臣去谈,那边当事情泄露,却不肯承担,反而杀大臣来背锅,这种表现,其实就是没担当。
相比之下,朱以海很大方,他接受一些议和派的建议,选派官员开始与清使接触,准备谈判,而且很大方磊落,没有偷偷摸摸去做。
但就算是开始议和,他也并没有说不许有反对的声音,只要说的有道理的,他甚至还让刊载在报纸上。
这种态度,起码让百官士民们还比较接受的。
当然,表面公开和议,顶着许多清流士大夫们的骂名,说什么中原之地,一寸皆祖宗之地,甚至辽东女真之地,早在汉唐时代就已经是汉家故土,不可轻弃,但朱以海可不会在意这些。
他是个务实的皇帝。
议和不过是一种斗争手段。
好在如今朝堂上的重臣要臣们,这些人不管是主和还是主战,在朱以海的召见坦诚之下,也大多明白了皇帝的心思用意,也对皇帝这种务实手段,比较支持。
朝堂中枢,朱以海的意志还是很好的落实下去的。
外面喊打喊杀,也并不会让大明朝堂混乱。
而御营将领们,也陆续受到皇帝召见,三次北伐的计划,诸将都很拥戴,御营相比朝堂官员们,许多出身都较低,他们是跟着皇帝北伐征战,才能够有如今地位的,那些御营士兵们,如今拿着厚饷,享受着不错的福利,他们很清楚这一切是谁给的,又是怎么来的。
所以他们比任何人都支持北伐,都愿意打仗,因为北伐打仗,才会有更好的生活。
他们不怕死,也不怕打仗,许多御营士兵们以前是矿工、农民、小商贩,甚至是穷困的卫所军户们,拼命不可怕,就怕死的没意义没回报。
能够拿命换到前程,换到钱粮,换到田地宅子甚至是皇帝给他们娶妻,那还有什么好害怕的。
御营不少总兵官,原来都仅仅是普通百姓,诸如杨伯兴,以前就是个砍柴的,张全,也不过是一个溃兵。
更别说许多副将参将游击等等。
他们的命运前程,不是跟大明绑在一起的,而是跟皇帝朱以海绑在一起的,没有朱以海就没有他们的一切。
别说朱以海要三次北伐,就算朱以海现在说要带兵直接进攻北京,他们都愿意誓死追随。
一打仗,离开驻地,连军饷都要高不少,有行粮的增加,更别说打仗还能立功,还能获赏,甚至能升官,所以有何理由不支持北伐。
御营将领们一个个拍着胸脯向皇帝表态,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他们不管其它,只管打仗,皇帝指哪打哪。
这个态度朱以海是很满意的,不愧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御营亲军,各种条件优先,也幸好他当初坚持自己这个监国军阀代,亲自带兵。
军心士气不用担忧,现在朱以海唯一需要麻烦的就是粮饷。
“所有厘金、盐税、关税,皆专用于御营诸军。”
为了能够打好北伐这一战,也为了其它地方的御营行营能够立起来,朱以海特旨,把各地厘金局、市舶司、钞关、盐司衙门所征收的这些钱,全都专款供给御营,用于御营的粮饷、器械,以及行军打仗,抚恤等。
而朝廷摊丁入亩征收上来的田赋丁银,上缴国库的部份用于宫廷开销、百官俸禄、京营、省营粮饷。
地方留余的部份负责地方官吏俸禄,团练、保甲、水利工程等开销。
其余的工商税,则由户部统一管理,用于朝廷和地方上的一些工程营造或是救灾等其余开支。
朱以海还有内务府,有皇家的皇庄、织造局等一些庄园矿产手工作坊甚至是贸易商行、商队等,这些赚的钱就是朱以海的私人内帑了,主要用来赏赐。
量入为出。
各项收入都各有安排,不过御营明显很特殊,他们有专款供军,而如今厘金、盐税、钞关税、海关税的收入都不少,而且随着收复整个江南,以后收入更会大幅增加。
有这样的专款来源保证,御营的粮饷、装备也能得到保障。
虽然看起来对其它军队有些不公,但对朱以海来说,好钢就得用在刀刃之上。
要整编全国军队,把那些地方军头的私军整编为官军,控制在手上,最好的办法就是从钱粮这一块入手。
而在各地兴建御营行营,就是首先要保障对钱粮这块收入支出的保障,禁止地方军头们私自征收加派,甚至是截留地方的税款,甚至公然走私等等。
没有了钱粮支撑,地方军头们也就无法割据,他们钱粮只能仰仗朝廷供给,命根子自然也就被皇帝捏在手上,以后也只能听从于皇帝。
厘金本质上就是一种附加的工商税,以前工商税几乎废掉了,现在重新开征,朱以海又在这工商正税外,加征厘金,这个厘金虽看似不高,但朱以海专设厘金局,而且从御营中的伤残士兵中转为税警团军官,加上一些补充的税警,尤其是税警团还是特旨由御营指导。
所以朱以海的厘金局征收能力很强,前面办事的是税警团,但后面是各地御营军在撑腰支持,没有人敢对厘金局乱来,特别是厘金局本身虽归在户部,但他们是一个同时直属皇帝的特殊衙门。
由上到下的这种特殊性,让厘金局成为一个强力部门,去年仅半年时间,厘金局在浙江就征收了二百多万两银子,这还只是浙东五府,没算上浙西。
而今年厘金总局的总监就跟朱以海报告,称如今厘金总局已经开始在收复的各地设立,今年预计能够征收厘金六百万两。
其实这还是有所保留,这六百万的数字,主要还是指在御营能够控制的地区内征收额,至于说岭南三省,西南三省等,这些地方虽然也开始设厘金局,但暂由地方督抚兼领,所以也暂时不指望有太多厘金上缴。
可就算六百万两这个数字,还是非常惊人的。
而去年的盐税收入是两百七十多万两,今年在恢复江南后,有望达到六百万,这么高的盐税收入,主要还是新的盐政带来的,如今放开了专商盐区等制度外,反而减少了私盐量,盐税虽然降低了,也少了盐窝等的收入,但是盐税征收范围大了,尤其是御营同样支持盐税业务,强力保障盐税征收。
使的仅半壁江山,盐税却能是之前全国的几倍。
按盐税衙门奏报,如果恢复全国,到时全国的盐税收入甚至能达到年入千万两之多。
而海关税、钞关税去年收入不高,但朝廷还经营有外贸商行,直接经营贸易,所以总的收入也有近百万两了。
这还是受战争影响,否则海关、贸易这一块是收入非常高的,就算一年千万两都不足为奇。
所以今年预期厘金收入是六百万两,盐税六百万,关钞税外贸也能有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