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2章

海上升明帝-第22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几位将领凑了五十名精锐家丁到旗手营,然后又从各营挑了五百老兵过来,旗手营便算正式成立。
  至于营将,朱以海以营制新立为由,暂时没有任命,而是说先由自己亲领营务。
  一营五百五十人马,以一头两翼一尾的做战思路,编为四部,这也是戚继光所创立的阵法,与鸳鸯阵齐名。
  此阵把一军分为四部,前者为头,为正兵,是主要的进攻部队。而头的两侧是翼,为奇兵,保护头的侧翼不受攻击,同时进攻敌人的侧翼。
  尾是策应部队,即预备队。
  同时,头翼尾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战场上哪部份先接敌,那哪部份就是头,然后顺势调整,互相支援,相互策应。
  这种阵法,在这个时代还是比较适应的,甚至到了晚清的时候,曾国藩都还学习此法,让湘军也按这种一头两翼一尾的阵法打仗,定下湘军军制。
  而到了近代,如我军擅长的三三编制,则是因为其战术思想是第一进攻、第二掩护、第三火力支援,进攻、掩护、火力支援,所以各级主要就是三三编制,分别承担不同任务,且随时可调整变换。
  不过朱以海觉得戚继光毕竟是大明相隔不远的军神,他的军制是在对倭作战,以及在后来北方边镇对虏检验过的。
  朱以海直接拿来就用,跟先前设的勇卫营完全采用戚继光蓟镇练兵时的一营三部,一部两司,一司四局,一局三旗,一旗三队,一队十二人的编制不同,他提出了更简洁一些的编制。
  一营大体五六百人,然后下设四哨,哨以下直接就是队,一哨也设四队,一队设四什,一什十人。
  营哨队什,指挥层级更少,且都是四四编制。
  营将另有中军,哨总另有亲兵队。
  王之仁和张名振、吴凯、王相等见监国殿下居然有意亲自组建并指挥这旗手营,也只是呵呵一笑而过,并不干涉,他们都觉得这不过是殿下可能一时心血来潮,觉得带兵好玩罢了。
  但带兵又哪有这么简单呢?
  不过旗手卫本来也只是个仪仗队,就让殿下玩一玩吧。


第35章 红黑
  “舟山黄斌卿还没回复吗?”
  定海招宝山下,新立旗手营中,朱以海跟新兵们同一个大锅里吃饭。伙食还可以,大米饭搭了些红薯,配上豆瓜等时蔬,还有点咸鱼腊肉佐味,虽说油水不多,但起码量大管饱。
  朱以海一点架子不要,也捧了个大海碗蹲在地上,满满一大碗饭,上面铺着许多蔬菜,还有大片的腊肉、咸鱼各一块。
  他一点也没装,而是确实吃的很香。
  自来到这个时空后,东奔西走没有一点空闲,鲁王也是二十六岁正当青壮的身体,加上朱以海也不是那种挑剔的人。
  各营抽调来的旗手营军官、教头和新兵们,都是一边吃饭一边不时的瞄一眼监国殿下。惊讶之余,又深感亲切。
  旗手营副将张名扬乃是张名振的二弟,被朱以海从张名振那借来任了个副将,署副总兵衔。
  跟大哥张名振比,张名扬略显沉闷,比起他那个粗犷的三弟名斌又较稳重。
  他虽然也端着个海碗在旁边吃饭,却还尽量保持着臣子礼仪,并没有发出响声来。听到朱以海问话,便立马放下了碗,甚至还用袖子抹了一把嘴,把嘴中食物都咽下去了之后,才回话,“臣奉殿下旨意,派人乘船去舟山,船刚出甬江口,在鲛门便遇黄总兵的巡逻哨船……”
  朱以海在定海顺利跟王之仁会面后,便也马上考虑舟山黄斌卿和他的兵马,他本来打算直接上舟山,但王之仁和张名振极力反对。
  原来黄斌卿原为舟山参将,弘光朝升任九江总兵,再拜征蛮将军广西总兵,不及上任,弘光朝已败亡,于是便带着部下水师一路东撤,最后又回到了舟山。
  王之仁做为浙江总兵,驻地定海与舟山又只隔海相望,于是第一时间派人过去,甚至还送了些粮饷过去。
  可黄斌卿收了钱粮却并不客气,他坚持以广西兵征蛮将军的身份跟王之仁这个浙江总兵镇倭将军对话,说自己是客军,只是暂借舟山休整,也并不想跟王之仁过多接触。
  明显也是怕王之仁借机吞并他的人马。
  后来黄斌卿又派人到定海、鄞城等地征粮招兵,惹出许多怨言,王之仁也恼了,派兵过去赶走了黄斌卿的人,双方于是便算结下梁子。
  之后王之仁接受杭州招抚,把总兵印都交出去了,然后黄斌卿却拒绝了北使招降,双方的人马之后因为征粮招兵等事,起了好几次冲突。
  黄斌卿也直接就骂王之仁降贼,还说要带兵来收复宁波。
  王之仁劝朱以海不要去舟山,理由是黄斌卿虽然拒绝了北使招安,但这人其实完全就是个土匪,挂着弘光朝广西总兵征蛮将军的名头,却在清军过江时带着水师毫无抵抗,然后一路东逃,走到哪抢到哪,祸害了苏松等地后,又祸害湖杭,然后又跑来舟山占地为王。
  既对他这个地主浙江总兵无礼,更祸害百姓。
  朱以海若是直接去舟山,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朱以海见他们反对厉害,倒也没坚持,黄斌卿这人,历史上也确实没什么好名声,虽未降清,但跟鲁监国政权却是死对头,鲁监国就在旁边,他却非奉福建的隆武帝为正朔。
  历史上他好几次袭击友军,吞并人马。
  甚至在鲁监国兵败钱塘江,败兵退回舟山时,这家伙不但不帮忙,甚至还派兵袭击鲁兵,抢夺船只钱粮等。
  可以说,这人确实就是个无法无天的乱世军阀。
  当然,舟山紧邻定海,尤其他是海中岛屿,在朱以海的计划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后方基地,对抗清大业十分重要,肯定得拿到手的。
  更何况,黄斌卿手下可是带着南明的一支水师兵马,数量不少,是正规军。
  不收编过来,反而让他们在卧榻之侧呆着,这也太过危险。
  朱以海没直接去舟山,而是先派人去宣旨。
  他授封黄斌卿为肃虏伯,并对黄斌卿和他的这支人马,做了一个特别的安排,朱以海旨意中称赞了黄斌卿一番忠勇为国之类的套话,然后拜黄斌卿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拜为操江武臣。
  操江武臣这个职位在大明朝十分重要,官名来自于朱棣发过的一个诏书,南京系国家根本之地,江淮乃东南财赋所在,今特命尔等不妨院事兼管操江官军。
  于是乎,操练守护南京的大明水师部队,就有了两个专门的主官职务,操江都御史和操江武臣。
  操江武臣,因此也叫提督操江,领上下江防事。
  大明最后一任提督操江是诚意伯刘孔昭,他便是刘伯温的后人,弘光朝时跟首辅马士英党同伐异,掌握着长江水师,甚至掌控朝堂,激烈党争。
  在弘光小朝廷崩溃后,刘孔昭却并没有降清,而是带着人马跟其它水师将领黄蜚、黄斌卿、郑鸿逵等人一样,全都顺江跑了。
  此时的刘孔昭应当还带着他的人马,飘泊在苏松一带的近海上呢。
  史书上对刘孔昭的记录很不好,说他杀叔甚至杀祖母,如何勾结奸相,祸乱朝纲等等,不过考虑到其实明史本来就大多是那些降清的大明文臣或其后人写的,而他们大多是东林后人,本就跟刘孔昭等这些所谓阉党啊勋臣们是敌对的,所以抹黑他们也很正常,反正刘孔昭致死没降是真的,甚至后来鲁监国北伐,张名振和张煌言打到长江口,对着南京孝陵吊祭的时候,刘孔昭也在其中呢。
  提督操江,就是统领长江水师的,向来都是南京勋臣们担任,就跟历代魏国公都担任南京守备勋臣兼领中军府一样,提督操江也一直都是由公侯伯爵的这些勋臣担任的。
  朱以海直接封黄斌卿为伯爵,又拜他为提督操江,这对黄斌卿绝对够可以的了。
  可使者带着诏书过去,黄斌卿却并没有来拜见监国,连回复信都没有一封。
  甚至派去的人都还被留在舟山没放回来。
  “殿下,末将以为黄斌卿心怀叵测,不奉监国旨意,是为大不敬,这等贼子,应当尽早诛除。臣请率旗手营登舟山,将黄斌卿擒来,听侯殿下发落。”
  朱以海夹了块咸鱼干咬了口,很咸很咸,这居然还是条小黄鱼,拿来做咸鱼干真是暴殄天物,尤其是这菜都是旗手营的兵自己做的,营中并没有专门的伙夫,而是轮流做饭,一群大男人的手艺,可知一般。
  咸鱼干没有泡发足够的时间,不仅咸还很硬。
  不过下红薯饭倒也不行,尤其是还能省盐。
  没有回复,这本身就是大问题。
  只是朱以海倒不想马上把事情搞大,黄斌卿估计对他这个突然自立的监国,还有些瞧不上,那就先暂且放下。
  “等把鄞城的事情处理好了,再来谈黄斌卿吧,也许到时,黄斌卿又改变心意了呢?”
  每一份愿意抗清的力量,朱以海都愿意争取一下,就算那些降清的士绅百姓,他也不愿搞的太绝,那样做只会把人彻底的推向敌人。
  虽然如黄斌卿、王之仁、吴凯这些都算是旧军人,有着各种各样武夫的臭毛病,但现在暂时也只能依靠他们,以后慢慢想办法改造吧。
  朱以海在心里给黄斌卿先默默的记上了一笔,他心中有个小本子,如今已经让上了不少名字,分为红名单、白名单和黑名单。
  张名振和王相是上了红名单的,这黄斌卿则先上了黑本本。
  摇了摇头,朱以海继续嚼又咸又干的咸鱼,红薯搭着早稻米煮,这早米甚至只是剥了外层壳,里面还有层米皮并没去除,甚至米饭煮好后还有不少谷糠、泥沙也在,这种杂粮饭放后世,那是妥妥的健康主食,甚至好多糖尿病人特意这样吃。
  不过现在嘛,吃着有点拉嗓子。
  囫囵吞枣似的把大海碗饭扒拉进肚,朱以海起身,拍拍屁股,“张副将,以后记得交待营中,做饭记得烧点汤喝。”
  “末将记下了。”张名扬一丝不苛的应道。
  朱以海没急着放碗,而是手抓着碗背在身后,一路巡视过去,不时的跟士兵们打打招呼,“吃的饱不?”
  “不够再去添!”
  “你老家哪的?”
  “怎么想到来当兵?”
  做为新建的皇帝亲军,旗手卫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反正营头刚立起,朱以海不但亲自手书旗手二字赐下为军旗,而且还每个兵给了二两银子做为赏赐,相当于安家银。
  另定下每月三两银的饷钱,加上两石米的月粮。不过因为如今局势艰难,所以朱以海又亲自跟旗手营的将士们请求,暂时发半饷,欠下的一半记在账上,等时局好点时再补发另一半,实际上就是每月一两半到手的银子和一石米。
  可如果这一半能到手,那也绝对很丰厚了,崇祯时,陕西地区,有不少军队欠饷十几年一文钱都没发过。
  好在这旗手营虽新建,暂只五百五十人,但兵都是从浙江各营官军里抽调来的,不但都是老兵,而且都还带着衣甲武器来的,来之就能战。
  “都吃饱没有?吃饱了我们就活动活动,取鸟铳来,咱们打靶,铳打的最好的前十名,孤每人赐银一两,外加锦袍一件!”
  朱以海话一落,旗手营的士兵们都不由激动起来,这旗手营还真没白来,天子亲军待遇就是好。
  来的本都是各营老兵甚至精锐,都有一手压箱底本事,虽今天比铳,可大家也都跃跃欲试,都不肯示弱服输,尤其营头新立,谁不想在监国面前露两手?
  气氛一下子火热起来。
  “取铳来,孤先打!”朱以海大笑喊道。


第36章 唐王
  大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七日。
  浙闽相交的衢州府城西安,日上三竿,城门仍然紧闭着,街道上也十分安静,甚至有些冷清死寂。
  城门街口都站着兵丁,执枪持刀守着,严格宵禁,敢有犯夜禁者,这些兵直接就抽刀砍人,一晚上已经有好几个倒霉者被砍死在各个城门街角,虽然他们有些只是无意犯禁,但那些兵却直接把他们当奸细砍死。
  有些运气较好的,只是挨了一顿毒打,鼻青脸肿的被锁在一角,等候着黎明的到来。
  事实上,刚在一天前,这座衢州的府城,还经历了一场战争。
  守城的是衢州府同知带领的城中青壮乡勇,而攻城的却是弘光皇帝所授封的镇江总兵、挂镇海将军印的郑鸿逵。
  事发起因,则是郑鸿逵带兵要入城,守城的知府不肯,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恼怒的郑鸿逵直接就下令攻城。
  衢州城中本就没多少兵,而郑鸿逵虽然在清军攻打镇江的时候,几乎没有怎么抵抗就直接丢了江防逃了,可毕竟郑鸿逵那也是福建海贼出身,是福建大海贼郑芝龙的四弟,本名郑芝凤,后来去考武举改名郑鸿逵,崇祯末,做了锦衣卫,弘光朝时奉兄长郑芝龙之命,带着福建郑兵到南京,做了总兵官。
  郑鸿逵打清军不敢打,但打一个空虚的衢州却是毫无顾忌十分轻松的拿下了。
  攻入城中后,郑鸿逵不顾同行南阳王朱聿键的反对,派兵直接把敢反抗他入城的同知等一群官吏全都砍死了,又纵兵洗劫了城中富绅大贾,掠得许多金银钱粮,甚至还强拉了几千壮丁充军。
  可怜衢州城中百姓,平白无故遭逢一场兵乱,北兵还未南下,反倒是被这举着大明旗帜的郑兵劫掠杀戮。
  城中里巷许多人家都挂起了白灯笼,办起了丧事。
  街口巷角,还张贴着临时赶印的粗糙木版戒严告示。
  骚乱虽已结束,可城中气氛却压抑到了极点。
  知府衙门里,朱聿键咳嗽着,心情黯淡。
  身为太祖高皇帝九世孙,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的十世孙,朱聿键的这一生也很坎坷,他才三岁时,他祖父唐端王因为宠爱妾侍,受其蛊惑,便把嫡出的世子给囚禁,三岁的朱聿键跟着父亲被囚。
  到了十八岁,唐端王都没给他请求朝廷赐名,后来世子更是被其弟毒死,唐端王想直接把宠爱的庶子请封为世子,幸亏当时的分守道陈奇瑜来吊唁,觉得太过份,警告了唐端王后,此事才做罢,唐端王后来不得不向朝廷请立聿键为世孙。
  到崇祯五年,三十一岁的朱聿键终于等到昏庸的祖父去逝,承袭了唐王之爵。
  年轻的唐王锋芒必露,在王府内起高明楼,延请四方名士,甚至为报父亲被毒杀之仇,直接杖杀了两位叔父,九年清军入塞,朱聿键还不顾禁令,招募乡勇北上勤王。
  此事惹的崇祯大怒,将其废为庶人、圈禁在凤阳高墙这座皇家宗室监狱,改封其弟为唐王。
  年少时,被祖父囚禁了十六年,当了唐王才几年,又被关入凤阳高墙囚禁了七年。
  直到去年崇祯自缢,福王即位南京,朱聿键才被释放,并赐封南阳王爵位。南京礼部本替他请求恢复唐王故爵,但不被弘光允许,还让他迁去广西平乐府。
  因为在凤阳被囚禁了七年,四十多岁的朱聿键却一身伤痛疾病,苍老憔悴不能行,只能一路走走停停,清军攻入南京的时候,朱聿键还在苏州,南下浙江嘉兴避难,六月初到杭州,请求潞王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
  朱聿键这位曾经满怀抱负的宗藩,也不由的万般无奈,与镇江总兵郑鸿逵、户部侍郎苏观生、礼部尚书黄道周等谈及时局,泪如雨下。
  后来郑鸿逵认定杭州潞王守不住,便要返回福建,顺便让朱聿键同行。
  跟着一路南下,朱聿键才渐渐发现,这位郑总兵其实目的并不单纯,他带自己南下,只是见时局动荡,想手里掌握一位宗藩亲王。
  这一路上,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