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上升明帝 >

第210章

海上升明帝-第210章

小说: 海上升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明军已经攻破洪武门,进入皇城了。”
  ……
  天明。
  喊杀声已经渐停歇。
  昨夜明军对南京十三座外城和几座水门同时发起空袭,最后成功的从东面攻入,并一举夺取了皇城、宫城,甚至一度差点要拿下全城。
  最后严经略披甲执锐,带领标营中军,亲自赶到秦淮河防守反击,最后硬是凭着在秦淮河畔推倒烧掉无数临河房屋,烧出一条火龙才堵住明军攻势,并最终沿河建立起一道防线,稳住了阵脚。
  明军接着几次不甘发起冲击,都最终没能成功,最后只得收兵。
  虽然守住了外城,但丢失了宫城皇城,又失了几座城门,仍对清军来说是巨大失败。
  更何况,昨夜还有人趁机做乱,试图攻击城中清军响应明军。
  “把那些该死的家伙全都带上来!”
  随着严我公一声怒喝,经标士兵拖着一群人上来,这些人被打的鼻青脸肿甚至有的满脸是血,有的披头散发。
  他们有的惨叫求饶,有的怒骂不止。
  严我公走上前,看着这群失败者。
  “魏国公徐允爵,
  保国公张国弼,
  隆平侯张拱日,
  临淮侯李祖述,
  怀宁侯孙维城,
  灵璧侯汤国祚,
  安远侯柳祚昌,
  永昌侯徐宏爵,
  定远侯邓文囿,
  项城伯常应俊,
  大兴伯邹存义,
  宁晋伯刘允极,
  南和伯方一元,
  东宁伯焦梦熊,
  安城伯张国才,
  洛中伯黄九鼎,
  忻城伯赵之龙,
  成安伯郭祚永……
  两公七侯九伯。
  严我公一个个确认身份,验明正身。
  “你们这群人当初开南京城迎接豫王入城,现在造反叛乱要迎明军的又是你们,你们说,反复横跳为哪般?”
  “你们就没有半点立场吗?”
  “没有半点礼仪廉耻吗?”
  赵之龙脸色灰败,他怎么也没想到,昨夜明军大举攻城,结果居然没能拿下江宁城。
  汤国祚则大骂威胁严我公,“我乃大明天子亲家翁,又是开国功勋之后,堂堂大明灵璧侯,你们已经死到临头了,还敢如此待我等勋贵,严我公,你若是识相一点,就赶紧放开我们,到时我还可以给你在陛下面前求人情,饶你一条狗命。”
  严我公看着这群人。
  曾经最高高在上,与国休戚的大明公侯勋贵啊。
  国亡之时,却是最没忠义的一群人。
  开南京城,恭迎清军入城。
  大明缺银子的时候,这些人一毛不拔,结果他在江宁这段时间,却从这些人手里弄出来几百万两银子。
  这还只是他们一部份身家而已。
  现在还试图想反水来洗白自己,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拖出去,全砍了!”
  “将他们的家人全都关入牢房,家产通通籍没充公。”
  “你敢!”
  “姓严的,你不得好死!”
  ……
  严我公只是冷笑着回应,对于这群人的最终处置,其实他是亲自向皇帝陛下请示过的,朱以海对这群所谓勋贵不屑一顾,认为这群人绝不无辜更不可怜,所以没必要留着。
  留着也是祸害,倒不如干脆借严我公的身份清洗了,一来震慑那些立场不坚定的投降派,二来也是抄没巨款助军。
  留下他们的家人暂且下狱,都已经是朱以海看着他们祖上的功勋,而特旨宽赦了。
  有些事情朱以海不好直接出面做,但是现在严我公的身份却是十分方便且百无禁忌的。


第360章 乾清宫
  南京皇宫占据全城约五分之一,在城西端。
  昨夜的金戈铁马战鼓号角声还未远去,清晨寒风中,御营千牛镇却已经护卫皇帝开始入城。
  皇帝由正阳门进入,走长安大街,直往宫城南门洪武门。
  朱以海今天一身天子戎服,金甲红袍饰金龙,威武无比。
  走在最前面的是从旗手镇独立出来的三军仪仗卫队,然后是千牛卫幼军学兵卫队,再然后是千牛侍卫等。
  一个个特意把盔甲擦的锃亮,军官们的牛皮靴子也都格外光亮。
  雄纠纠气昂昂。
  朱以海骑着匹白马。
  本来内阁提议是乘坐天子御辇,更有气势,但朱以海还是习惯骑马。
  今天入城的仪仗其实已经是他再三要求下简了又简的,否则内阁巴不得搞个盛大无比的入城仪式。
  对他们来说,南京光复,这是无与伦比的重要时刻。
  但朱以海却觉得这不过是漫漫长征路上的一小步而已,大战恶战还在后头,现在高兴还过早。
  正阳门、长安街,洪武门。
  洪武门是全宫城的正南门,再进即是御道街。
  朱以海勒马停在洪武门前打量许久。
  南京,南京。
  他终于还是来了,终于要入主这南京皇宫了。
  外五孔桥、承天门、端门。
  一路来到午门。
  午门之内便是宫城了,内五孔桥,然后是奉天殿、华盖愉、谨身殿、乾清宫、省身殿、坤宁宫等,出宫城为北安门,再北即为玄武门。
  午门缓缓打开,迎接新的主人。
  昨夜的战斗,只在城门处,皇城宫城并没受什么涉及。
  入城后,明军也第一时间控制了皇城宫城,予以保护。
  现在宫里已经有早一步进来的随驾御前内侍、侍卫等了,他们搜检过了整座宫城,并清空了里面原来留守的人,保证宫中的安全与整洁。
  “恭迎皇帝陛下回宫!”
  御马监太监刘朝站在门口恭迎。
  朱以海点头,下马。
  率领官将一路入宫,每座宫殿都看了看,最后在乾清宫坐着议了会事,诸将把昨夜的战果报上来。
  昨夜战斗很轻松,伤亡不过百。
  刘朝则向朱以海禀报打扫皇宫的情况,从上任主人朱由崧离开出逃,到如今不过半年时间,清军来了以后,虽然把宫里值钱的东西大都搬走了,但宫殿等基本上也还算维护较好。
  现在宫中完全是可以拎包入住的,就是缺少了些奢侈品。
  而朱以海对享受这些毫不在意,甚至他现在都不能确定南京城到底能不能在下一波会战中守的住。
  坐在乾清殿中,能感受着这座宫殿的雄传,感受到大明曾经的威武强大,但现在缺少的装饰,也让这大殿显的有几分凄凉之感,让人不免感叹大明的颓败。
  “陛下,臣以为如今既然都已经进了南京城了,不如干脆就把京城一起拿下算了,将士们半天功夫就能把那清军的秦淮河防线突破了。没有了高大的城墙防守,就靠那条河,靠那用烂砖破木堆起来的防线,根本拦不住我们。”
  御营中军神策镇总兵金攻玉激动建言,其实昨天晚上的若不是皇帝御旨,不让攻过秦淮河,他们昨夜就一起把事办了,直接收复整个南京城。
  “不急。”
  “钓鱼就得有耐心,还得下饵,如果鱼饵没了,那又如何引大鱼上钩呢?”
  朱以海跟大臣们聊了会,然后便起身离开乾清宫,出午门,前往太庙祭祀大明的历代皇帝。
  站在太庙中,向历代大明皇帝祭祀拜礼后。
  大学士徐石麒提出当追尊皇帝父亲鲁肃王为帝,朱以海对此自然是支持的,让大臣们议论,推尊为鲁肃帝,并追谥体天隆运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元皇帝。
  上庙号世祖。
  世祖元皇帝,这个庙号谥号都很有深意,庙号世祖,这祖字可不是一般能用的,祖有宗而宗有德,而且按一般宗祧之法,太庙里供奉的皇帝神位是有数量的,有的供五代有的供七代,如果有皇帝去世,神像供入,就要移走一个,而祖是万世不祧的,就是庙号为祖的不用移,可以享受万世供拜,其它的宗就得按顺序迁走关系最疏远的一个。
  当然,世祖或世宗还有一个意思,暗喻世系传承转移,支系入继大统。
  大明的皇帝由太祖传给嫡长子朱标这支,朱标早逝,传给朱标嫡长,后来太祖嫡四子朱棣武力夺位,之后传承二百余年至今。
  而现在朱以海却是太祖第十子朱檀之后。
  世祖和世宗都有支系入继大统之意,但大臣们却议用世祖,明显也是想拔高一些,如今的朱以海入继大统,已经跟嘉靖那时不一样了,现在的大明可以说是要再造中兴的。
  如果成功了,那将来朱以海就会跟东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一样,等于再造了一个王朝。
  追朱以海的父亲鲁肃王为世祖,当然也是合适的。
  大臣们对这些十分看重,之前给朱以海父亲的追谥,那么一长串的字,每一个字他们都要争许久。
  不过朱以海并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在这些东西上。
  见多数大臣都赞成世祖元皇帝,他便也就直接同意了。
  假如他成功了,大明将浴火重生,祖也好宗也好,都无可争议,如果他失败了,那他父亲追尊的帝号自然也会被取消。
  在皇帝转了一圈后,朱以海最后还是又离开了。
  皇宫里冷冷清清,既缺少许多器物,也没几个宫人宦官,朱以海也没带家眷随军,所以干脆还是出宫。
  他把自己的御营从钟山孝陵搬到了正阳门外,这里地方宽敞,更方便驻军扎营,训练演武等等。
  “报!”
  “鞑子江南经略严我公在聚宝门上挂出了许多颗首级……”
  “禀报陛下,已经查明,那些首级都曾是朝廷勋贵,有魏国公徐允爵、灵璧侯汤国祚、忻城伯赵之龙等二公七侯九伯……”
  听到这个消息,朱以海沉默了一会。
  “这些人迷途知返,可惜为鞑子所害,把这些都一起记到鞑子头上,将来一起清算!”
  说完,挥了挥手,结束了议事,也不再讨论这事,更没有给这些曾经打开南京迎降鞑子如今又试图反正的投降者们什么平反、追赠之类的。
  死了,也就一笔勾销了。


第361章 四打苏州
  大明绍天元年,清顺治二年。
  腊月二十五。
  江南重镇,苏州。
  明旗出现在苏州城下,领兵大将乃是苏浙提督、靖南侯王相,所统兵马为御营右厢为主力,王猛的勇卫镇,张鹏翼的羽林镇,还有卢象观的忠肃镇,加上周鹤芝的苏浙水师镇远镇,以此御营水陆四镇为主力。
  另还有苏浙两省四镇省营等,也有部队赶来,加上总督、巡抚、漕督、分巡的标营,一面面旗帜飘飘。
  江苏城里迅速戒严。
  暂代江宁巡抚兼操江提督的土国宝站在城头上看着那无数招展的旗帜,不由的抚垛感叹,“这鲁王真是撒豆成兵啊。”
  曹虎提醒他,“那位如今已经正位大统,登临天位,是大明皇帝了。”
  土国宝听着牙疼,他现在越发认定严经略就是暗中通明了,要不然江宁城中八千战兵,还有不少炮,咬牙坚守,怎么也能坚守一阵子的。
  可实际上现在的江宁不提也罢。
  他土国宝自从江宁回来后,听到的全是些坏消息,本来当初他还打算从江宁城把两千抚标带回来,结果严我公说江宁需要兵防守,他带着兵也很难迅速的返回苏州,硬生生的把江宁抚标留下了。
  但现在听到的一些零星消息,却是江宁抚标和江南总督督标在江宁的军官们大都不是哗变就是暗里通明,经历了几场兵乱后,最后又在腊八夜明军的突袭进攻中死的差不多了。
  听到这消息,土国宝心痛不已。
  好在当初张大猷只带了两千抚标去江宁,苏州还留了三千。
  回来后,他也是扫地为兵,到处强拉壮丁,勉强又组建起了一支五千人的抚标部队,甚至还拼凑出了一支五千人的水营。
  当然,其实就是些运河漕工、船工们。
  所拥有的也都是些强征上来的漕船渔船等,而现在从镇江一路到杭州的运河都结了厚厚的冰,连太湖都冰冻三尺可冰上跑马,他这所谓水营也就更没用了。
  苏州城除了土国宝拼凑的这一万水陆人马外,还有一同回来的康喀喇的一千八满州披甲。
  康喀喇带着他一千八满兵,在苏州城里划了一片地区,建了一个城中在,做为满城。
  看着明军大举杀到。
  康喀喇明显有些慌,但还是带着一些满将赶到,面对着那无数的旗帜,当众发表了一番明贼不过虚张声势,而我大清松江杭州之满州精锐即将赶到,明贼必败。
  又是誓死守卫苏州。
  又是杀明贼一人赏银二十两的重赏,还喊出敢通明者杀无赦等口号。
  满州兵成了苏州守卫的督战队。
  抚标顶在最前线。
  不过在那勉强修复的苏州城墙之外,却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
  王师御营抵达,虽然旗号飘飘,但实际上先来的只是勇卫镇这支前锋,其它几镇还在后面,运河结冰确实影响了行军,尤其是许多物资运送。
  可苏州附近的百姓却都赶来迎接,不仅是普通民众,地方上的士绅大族,现在基本上都已经站到明军这边了。
  土国宝守苏松以来,搜刮百姓的手段层出不穷,百姓苦不堪言,剃发令之下更是惹的天怒人怨,而土国宝三丢苏州城,李成栋、吴胜兆等先后反正,更令苏松之地彻底糜烂。今年秋粮刚收,结果清军就开始下乡抢粮。
  百姓们辛苦在这乱世里种地,结果刚收获就被抢走,谁不怒。
  那些大族士绅们有些原本以为恭迎新朝就能继续过安稳日子,谁知道土国宝可是一点不客气,今天征粮明天收税,后天加派,再后天又摊派,摊完再摊,税上加耗,最后还要借款借粮。
  本是富裕之地的苏松,原本丝织发达,手工兴盛,可现在外面的粮运不进来,本地的商货没法流通,不仅那些手工业主们维持不下去,小手工业者更是食不果腹。
  盐、粮价格都是节节高升,百姓饥一顿饱一顿。
  苏州城丢了三次,士绅百姓们也被反复劫掠着。
  到如今,所有人都明白,这鞑子比明朝的官狠多了。
  继续下去,早晚要被折腾的家破人亡。
  眼看着如今明军中兴恢复,实力渐强,大家也都盼着明军能够彻底的扫除这些鞑子,拔乱反正,重现光明。
  牵羊担酒,士绅地主们带头迎接王师。
  王闯子看到这一幕幕,越发命令自己的老兄弟王猛把勇卫镇把精气神都打起来,有甲的士兵排到前面,还把全镇的战马集中起来,搞了几个骑兵编队列阵而行。
  炮标还把大炮上绑上大红绸花,架在马车上,用马骡挽着列队前进。
  王师的威武越发的令来欢迎的士绅百姓们振奋,纷纷欢呼呐喊。
  而勇士镇的士兵们也大受鼓舞,一个个胸脯挺的更高,头抬的更高,脸上的表情也越发自豪了。
  有人高呼万岁!
  “抚院,这明军气势极壮,咱们只怕守不住啊,”
  苏州城被攻陷过三次,每次明军撤离前都组织人手拆城毁墙填壕,明面上他土国宝连续三次用命夺回苏州,可实际情况他自己知道,都是掏了银子才赎回了城,明军都是收足了银子,然后拆的差不多了才走的。
  明军拆一次他修一次,拆一次修一次。
  苏州城在半年内被三拆三修,可毕竟都是仓促修补,许多地方都还修的很简单,真要强攻,那都是薄弱之处。
  土国宝望着城下明军那气势,也是陷入沉思。
  明军的军容齐整,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无数甲衣。
  有甲和无甲是一支军队精锐不精锐的关键标志,其实清军如今的军服大体还是沿袭自明朝边军,就连现在清军所谓八旗,也不过是以前明军的一种区分方式罢了。
  明军以旗帜来区分军队,按方位划分出东南西北中等,而各个方向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