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里甚至还有一个长工,农忙的时候还能雇佣几个短工,算是个日子还可以的自耕农。
农闲的时候,他还会带上长工进山里打猎采药,有时也贩点土产药材什么的,日子应当说可以。
生了五个孩子,三子二女,娃还小,却也听话懂事。
这样的生活本来是非常不错的,他甚至还能出钱让孩子去读书。
可这些年的日子一年比一年难过,灾荒不断,山东这个礼仪之乡更甚,早年有登莱叛乱,后有清军劫掠山东,再有民变四起,这个教那个会的起事,这个帮那个贼的劫掠。
赵贵家几代攒下来的那点家业,也一点点的往外变卖,今年遇灾卖几亩地,明年遇乱卖几亩地。
渐渐的长工也被迫辞了,地也越来越少了。
鞑子南下,本以为日子也许会安稳点了,可谁知这税赋摊派更多,三饷得继续交,还又新添了许多摊派。
日子过不下去,剩下的那点地种了产出还不够上缴,只能逃荒去。
半路上又遇兵、匪劫掠,于是最终成了真正的难民。
沿途越来越多的难民,大家都往南边逃。
可路上连草根都没的挖了,走不动了。
远处,有人登高呐喊,“这世道不让人活了,反了他娘的了,抢粮去,抢大户去,活命!”
无数饥民汇聚,饿的只剩下了一口力气的他们虚弱无比,却不愿意等死,逼急了,那就反他娘的吧。
就算死,也想吃饱了再死。
那边很快聚集了数百上千人,他们往城镇方向而去。
赵贵没去,他有老婆孩子,而且他读过书,很清楚这些手里只有一根打狗棍,饿的双腿浮肿的饥民,就算找到还有粮的大户人家,也未必能打的下一个地主大院。
这年头但凡还能留下来的大户地主,谁家都是几经加固,修高了院墙,甚至还建了碉楼,请了护院,买了刀弓甚至鸟铳。
一般的饥民是很难有机会的,除非是那种贼匪裹胁百姓的,才有机会,但那种是贼,他不想从。
赵福也没去,他还惦记着那个死孩子。
人饿急了,易子而食都有,何况是一个死人。那不是一个死孩子,那是一锅肉。
赵贵还在犹豫。
一边是饥饿的妻儿,一边是做人的最后底线。
吃了人,那还能是人吗?
“爹,我饿。”
五岁的二儿子虚弱的喊道。
赵贵终于下定决心,他拍了拍儿子,“爹去弄肉来,你跟娘先烧火。”
刘氏一脸麻木,她听到了丈夫跟赵福的话,可却跟赵福的妻子一样,并没有反对,在饥饿面前,已经顾不得那些了。她甚至愿意把自己卖掉,就为换上一二斗的粮食给丈夫和儿女们活命。
她也很清楚,饥荒时那些来买人的人,买的女人最后去了哪里。
年轻漂亮的还有可能是去给大户做妾,但像她们这样的妇人,绝大多数只有可能是去出卖皮肉,还是最低贱的那种。长的好的小姑娘,则可能被卖去养瘦马。
那是一个火坑,但她们也只能往下跳。
相比起来,吃死人肉,倒没什么了。
她拉过儿子搂到怀里。
赵贵对她点了点头,然后跟赵福一起去了。
没一会,他们回来了。
看到他们空空的手,刘氏和张氏都露出失望甚至绝望的神色。
赵福叹气,“有人抢先挖走了,那里就剩下个没掩上的坑。”
刘氏抱着饿的昏睡过去的二儿子,“还是把我卖了吧。”
“我们往南边走。”赵贵把一个孩子绑在背上,又抱起了一个,然后再牵起大女儿。
现在就算肯卖,也得找到人来买。
饥饿的行走在荒芜的土地上,不知道走了多久,突然前方传来阵阵马蹄之声,一队骑兵出现。
赵福惊慌道,“鞑子。”
赵贵却看清来的骑兵虽也穿着绵甲,但脑后却没拖辫子,“是大明王师。”
果然,那队骑兵奔驰过来,并没有冲撞百姓,只是仔细打量他们一遍,然后问他们哪来的。
“前面就是鲁桥镇,我大明北伐王师前锋就驻扎在那,你们赶紧过去吧,那里有施粥放赈!”
张贵望着这些雄武的骑兵,不由的感叹,“王师北伐中原,”
赵福却激动道,“前面放粥,赶紧啊,去晚了就怕没了。”
鲁桥镇,位于白马河畔,凫山之北,南阳湖东岸。
是济宁州最南面。
过凫山就是独山湖,进滕县地界了。
赵福赵贵赶紧抱着儿女带上妻子奋起最后的体力赶过去,好在已经不远,终于赶到了鲁山镇前。
白马河的西岸,镇外。
金吾镇在此开粥赈济饥民。
野地里挖了上百口灶台,然后架上锅煮粥。
灾民们排着长队。
每人可以打一碗粥,很稀,能映出人影。
可对于饿的快死了的饥民们来说,那粥却散发着让他们陶醉的味道。
赵福排在队伍里,兴奋着却又担忧着,“这些兵怎么还施粥放赈,不会是想强拉壮丁当兵吧?”
他们之前从兖州一路过来,没少遇到清军,但别说赈济了,每次碰上,还得被他们搜查一遍,遇到值钱的直接就抢走了,连一斤米都不肯给他们。
反倒是有些人藏着的粮食被他们夺走。
甚至有的看上年轻好看的妇人姑娘,都侮辱甚至抢走的。
那些哪是兵,比贼匪还过份。
饥民对军队很警惕,但在饥饿的驱使下仍无法抗拒粥的诱惑。
赵贵也想到这些,却也只能来排队。
再不能吃上一口,他也许还能撑几天,但孩子们肯定就要饿死了。
拉壮丁就拉壮丁吧,只要能给妻儿们换上二三斗粮,他也愿意了。
终于排到了自己。
“每人一碗粥,当心烫嘴,慢点喝。”
“打了粥就赶紧到一边去,别挡着后面人啊。”
“饿久了不能多吃,否则肠胃受不了,只能吃一碗。”
打粥的是一个士兵,他看赵贵高大,特意从底下给他多舀了点米粥。
赵贵讨好的道,“军爷,我还有五个孩子,多打点活命,求你了。”
士兵瞧了他背上一个,怀里一个,手上还一个,“不是三个孩子吗?”
“后面我妻子还带了两个。”
“嗯,真不容易,有碗吗?”
赵贵赶紧拿了一个逃难时携带的皮口袋,能装水也可以装粥。
士兵便给他往里打了五碗,等于多打了一碗。
“谢军爷。”
打粥的士兵叹道,“你们也不容易,都是兖州逃来的吧,监国殿下便是兖州的,你们既是殿下的子民也是殿下的乡亲,殿下交待过,要安抚救济山东来的饥民。”
“你们是殿下的兵吗?”
“嗯,我们是鲁王殿下的御营亲军,这是御营亲军马军金吾镇骑兵和步军勇士、勇卫镇。”
……
一家人终于喝上了还有些烫的米粥时,都高兴的流泪。
连汤带水的喝完,最后几粒米也都捡起来放进嘴里。
肚子里有东西的饱腹感,真好。
无数的灾民都往这里汇聚过来,而御营一直在放粥,那些锅就没停过,赵贵吃饱后主动带着妻儿去帮忙捡拾柴火。
回来后,赵福过来。
“我刚打听到,鲁监国的御营不招兵了,也不拉壮丁,他们有辅兵负责运输这些,不要民壮。”
“不过我还打听到,御营一位粮台的官员说,他们倒是欢迎大家南下,若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或是识字的文人,都可以由他们预支粮食南下,等到了南边后再安排事做。”
“还有啊……”
第319章 御营
“这御营粮台的官还说,他们御营虽不再招兵了,但是一直在为御营兵娶妻成亲。”赵福道。
赵贵问,“什么意思?”
“就是那个意思,有合适年纪的姑娘,御营粮台愿意出娉礼给御营士兵娶妻。据说他们早就这样做了,已经给御营上万亲军娶了老婆了。”
赵贵大女儿才九岁,但赵福的儿女们却比较大,他大女儿十八二女儿十六,三女儿也十三了,要说来,这都差不多能嫁人了。
大明早年间娉礼不多,但到了明中时娉礼渐高,不高娶不到妻,再到晚明时,因为高娉礼后来慢慢也引出了高陪嫁,甚至陪嫁比娉礼还高。
而且往往最后娉礼陪嫁那都是要给新娘子带过去的。
早年间有女儿的笑嬉嬉,生儿子多的苦哈哈,到了后来,生女儿多的就要愁死人,甚至不少地方,因为无法置办女儿陪嫁,陪不起,一些姑娘年纪大也嫁不出去。
再到了后来,不少地方都是女婴一出生,就直接溺死的,尤其是明末时,溺女婴已经在很多地方十分严重,大多都不愿意多养女婴,除了重男轻女的原因外,主要还是因为明末时各地风俗上,姑娘陪嫁都重。
风气如此,不给陪嫁,很难嫁出去,给少了,夫家不愿意,女儿甚至都不愿意。
赵福跟赵贵是同村,以前也算是个小富农,但这些年偏偏日子难过,拿不出女儿的陪嫁,女儿们也都有些耽误了。
老大都十八岁了,谈了好几家,就因为别人一问能给多少陪嫁,给的太少,对方就不愿意了。
女儿嫁不出去,也总埋怨家里。
“这御营给亲军娶妻,条件可不错呢,他们会帮士兵付娉礼,然后代给新娘置办陪嫁,而且还说这娉礼他们给了女家后,不用再带回去。”
“而且这些御营兵军饷很高,辅兵一个月都有三两银子,战兵分三等,三两九到四两五不等,而且还有赏赐等,甚至还能低价买田置地,这要是嫁过去,日子可就好过了。”
赵福已经打算把三个女儿都嫁入御营,这样一个女儿起码也有五两娉礼,那就是十五两,还不用他出半分陪嫁,按以往他们老家风俗,如果他找个门当户对的家嫁女儿,娉礼也得五到十两,嫁妆就得十两起。
而在他们老家,原来他家雇的长工,一年到头也就给三两银子,另包吃住,再给置两套衣服,年节再给点礼物点心什么的。
这嫁个女儿,得是个长工干上四五年的收入。
“这兵荒马乱的还能成亲?”赵贵问。
“也不是说在这里成亲,我问过粮台的官,他们说是先由御营粮台统一负责下娉,把姑娘先接过来,然后送回后方,到时御营那边呢,二等兵以上的,表现好的优先成亲,到时两边会搞个什么相亲,总之就是一次几百上千对新人成亲。”
“我觉得挺好的。”赵福刚喝上一顿粥,却已经考虑遥远了,“我觉得鲁王殿下真不错,他的兵也好,这山东是呆不下去了,这仗还不知道要打多久,这饥荒估计也难缓,不如跟着南下。”
“你我都识字,过去了谋个差事不难,总好过在这里?只是这南下千里迢迢的也不容易,若是我女儿嫁入御营,那他们总得对我这老丈人照顾照顾吧?”
赵福很精明。
赵贵听了也觉得这鲁王不错,还能这般为士兵们考虑,怪不得这些御营兵军纪很好,没欺负百姓,还能放粥。
“那我也南下,我读过书也能写会算,我去粮台问问要不要我做事。”
“嗯,到时咱们两家人一起南下,也能互相有个帮衬。”赵福道。
……
鲁桥镇中。
张名斌、朱胜利还有朱成功、张全、刘穆、沈文忠等数名御营军官正在议事。
“这些伪鞑子,居然屠了夏镇,这个仇我们必报!”张名斌一拳砸在桌上,“孔有德这狗汉奸已经撤回兖州了,耿仲明也从鱼台撤回济宁,现在尚可喜这狗汉奸充当先锋,正沿运河南下。”
“已经打探到,尚可喜部有八千人,其中骑兵四千,车步营四千,其实力比之前的孔有德还强一些,他的兵马很精锐,披甲率极高,尤其是车营还有不少火炮,步兵也多配鸟铳。”
“我想干他们一票,上次孔有德跑太快,没机会拦住他,这次尚可喜来了,咱们先砍了这狗汉奸。”
沈文忠是文官,但又是监军,他看着地图。
“尚可喜部八千,人马精锐,武器精良,我们现在几部人马战兵也就一万左右,硬打未必是对手,况且,谭泰等还有一万八旗就在后面不远。”
“沈公你是文官,打仗不是你说的那样打的,咱们只要找准机会,一样可以速战速决,狠狠的重创尚可喜的,连战场我都选好了,就在这鲁桥镇打,这是尚可喜南下必经之路。”
“而且这位置好,背倚凫山和白马河,西面南阳湖,这块地形很适合作战,我们就在这打他们!”
“我已经派骑兵把鱼台城拆了,耿仲明撤走前又把钱粮等都带走了,尚可喜必经此处……”
沈文忠有几分犹豫,“殿下给我们的任务,是坚壁清野,要打,也应当是诱敌至徐州城下再战。”
“沈公你是监军,负责的是军法这些,打仗指挥这块你不熟,还是听我们的。”
沈文忠便问其它几员领兵将军,“你们也觉得可以一战吗?”
朱胜利朱成功两位国姓爷都很想打这一仗,夏镇屠城的惨状还在他们脑海里,“我赞成打,尚可喜毕竟仅八千人。”
……
南山湖西岸,鱼台城。
尚可喜的前锋骑兵抵达后,看到空荡荡的城池,还有被拆的七零八落的城墙,无不大骂。
他们大骂孔有德无能,骂耿仲明故意破坏,也骂明军没胆。
骂完后,也不愿意留在这座死城了。
“将军,湖对岸鲁桥镇发现明军踪迹。”
骑兵主将许尔显听闻,立马决定骑兵赶去鲁桥镇,先灭了这支明军再说。
“去告诉后面的班将军,让他的步营在此等候大王的车营,我先去拿下鲁桥。”
许尔显和班志富都是尚可喜当年还在东江时的心腹部将,如今许尔显统领着四千骑兵前锋。
这位也算是经验丰富,并不愿意在这空城久等。
两地距离将近百里。
半天时间也就到了。
许尔显率四千骑沿路疾驰奔赴鲁桥镇,在午后便赶到了鲁桥镇外。
此时鲁桥镇中的明军,似乎也没有料到清军来的这么快,而且还是这么多骑兵,表现的十分慌乱,居然弃城而走。
许尔显见状,也顾不得此时全军疲惫,哈哈大笑。
“明贼不过如此尔,给我追!”
四千清军汉骑也就打起精神,再次催马追了过去。
从鲁桥镇中逃出的明军还携带了不少粮草等辎重,大多是步兵,被追击的清军吓的慌忙舍弃辎重,可仍跑不快。
最后只好渡过白马河逃往凫山。
“哈哈哈,这是无路可逃,还想钻山吗?”
许尔显狂笑着,挥兵继续追。
白马河此时水并不深,不仅骑马可渡,步兵也都直接过河。
骑兵追的很快,转眼就到了河边。
这时过了河的明军见咬的紧,于是有将领指挥着士兵沿河列阵,想要凭河阻拦骑兵过江。
“愚蠢!”许尔显笑骂,命令骑兵直接强行渡河追杀过去。
对岸的明军纷纷放箭阻拦,河水减缓了清军骑兵的速度,被弓箭造成了一些伤亡,但是并不大。
清军骑兵的装备很精良,身上的甲可以防下不少箭,他们还有盾。
顶着伤亡骑兵过河。
上岸后迅速聚拢列阵。
明军则掉头就往山上跑去。
“这是慌不择路了,追,别让他们跑了。”
剩余清军骑兵顺利的渡河上岸。
面对着凫山,许尔显并没有在意,骑兵攻山虽然很不利,但也得看对手是谁,明军看到他们吓的连鲁桥镇这么一个城镇都不要,那他们就根本不懂的打仗。
他们若真能顽强抵抗,也不会弃城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