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牢了!”
“殿下,臣知罪。”方国安不停的磕头,磕的头破血流。
朱胜利却不跟他客气,这位一只虎的义子,在闯军中也是号称小老虎的,自留在御营后,如今也是被朱以海当义子在养着,他在御营甚至在浙江这边都没有半点根基,跟方国安甚至还有几分旧仇。
当年方国安在左良玉麾下,镇守湖广的时候,可没少跟闯军交战过。
他一把扯住方国安一条手臂扭到背后,然后膝盖直接顶在他背心,刘穆见状,便也不再犹豫,果断上前来,一把扭住另一条手臂,并用腿跪坐在方国安的小腿上。
方国安还想挣扎,可这两员武将也都是以悍勇出名的,哪能让他再动弹的了分毫。
门口。
五位方国安手下总兵,却都吓的瑟瑟发抖,只能跟着不停的磕头替方国安请罪求饶。
方元科方任龙方应龙皆是方国安的侄子,这时却束手无策。
门口就是全副武装的羽林亲军,杨伯兴早已经拔剑在手,谁敢有异动,立即诛杀。
朱以海提着剑上前。
“台州城中,孤拔剑斩北使而举旗起兵,宁波城中,孤又拔剑斩汉奸谢三宾,在三吴,孤提剑更是斩杀过多名鞑虏。”
“方国安,孤亲自送你上路,黄泉路上谨记忠义二字,下辈子莫要再做不忠不义之人了。”
方国安绝望的挣扎着,满面通红。
这时,门口的一名文官突然大声说话,“殿下,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大明只剩半壁江山,岂可自斩大将,况且就算方国安有罪,也请殿下交付有司审问议罪,司法处置,又岂可亲自执剑斩杀!”
“臣请殿下三思!”
朱以海瞧向此人,问,“你是何人?”
“臣镇南伯军监军御史方端士。”
“你也姓方,莫不是方国安的族人亲戚?”
“臣乃南直六合人,原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非镇南伯亲戚。南都亡,臣与工部员外骆方玺、刑部主事史继鳅等至杭州,因潞王降清,我等不肯投降,便出城随镇南伯南下。后东京行在授臣为镇南伯军监军御史。”方端士奏称。
刘穆这时也奏报,说方端士虽在方国安军中,却算的上正直之人,而且虽为文臣,却擅骑士有膂力,他当初与清军战于青风岭时,唯有方端士带一部人马来增援过,并射杀十几名清军。
“你身为方国安的监军,他多行不法,你可有规劝过?”朱以海问。
“臣屡劝镇南伯约束军士,只是不听臣劝。”
朱以海点头,“既然如此,那朕不罪你。”
可这时富阳知县缪法信却站出来弹劾方端士,“殿下,方端士也非无辜,他身为镇南伯监军,不能劝谏方国安守法忠心,又不能约束部伍,而且私下里收留同乡伪贼潘映娄之家眷,还私下书信往来,暗通敌营,当诛。”
第197章 先斩后问
朱以海皱眉。
“这些事一会再说,让朕先斩了方贼先。”说完,也不再理会他们,提剑来到方国安面前。
举剑,挥落。
锋利的尚方御制宝剑狠狠落下,方国安惨叫声也戛然而止。
首级滚落,鲜血喷溅。
朱以海如今也是早已经习惯了杀人、鲜血,毫无异样。
直接把剑扔给了朱胜利,返回了座位。
“好了,现在可以好好说一下方监军的事情了。”
众人看着监国亲手斩了方国安,还面色平静,都深深震惊。
后面的方元科更是愤怒的咆哮着,“镇南伯乃殿下钦封伯爵,有免死铁券,可恕三死!”
朱以海坐下,淡淡的回了一句,“丹书铁券可恕三死没错,但谋逆不赦!”
“方国安行迹,已是公然谋逆叛乱也,百死莫恕!”
“将方贼首级传首诸营,以示警戒!”
方国安的尸首被拖出去,羽林军进来,迅速的擦掉血渍。
地板干净了,但屋里仍然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屋中一片死寂。
虽都知道这位监国殿下不是一般人,到如今各种关于监国的传闻许多,不仅是监国提师北伐如何杀敌歼虏,更有他当年在山东尚只是镇国将军时,如何守城抗清的事也有许多。诸如指挥火炮轰敌,提鸟枪与虏巷战。
最后身中三刀躺在血泊中,侥幸逃过一劫等等。
但方国安毕竟是位伯爵啊。
而监国一刀就砍落一个人头,这更不一般了,一般人就算勇武健壮,但没点经验,还真很难一刀断首。
“缪知县继续。”
缪法信有些吓傻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说话都变的结巴,“方端士与阮大铖、潘映娄皆为同乡,之前也是阮大诚向方国安引荐其……”
原来方端士也是安庆桐城人,潘映娄原是台州推官,台州现在的城墙,还是他在任时主持修缮的,朱以海先前南下到台州时,还跟潘映娄是打过交道的,这人在百姓里还有些官声。
大约在南京沦陷消息传到台州后,台州也就动荡起来,潘映娄便跑去杭州请派兵来维持地方安宁,然后刚到杭州,潞王便投降了,潘映娄因此也就在杭州一起降清,之后被直接授了杭州同知一职。
潘映娄本身能力挺强,尤其是长的英俊帅气,还背景也不错,他爹潘汝祯,曾任浙江巡抚,而且还是第一个为魏忠贤立生祠的,所以潘家父子在士林中名声不太好。
尤其潘映娄跟同乡阮大铖关系好走的近,当年一起组织过中江诗社,然后潘映娄有个女儿潘副华,嫁给了同乡方孔炤的儿子。方孔炤在崇祯朝曾任过湖广巡抚,围剿张献忠八战八捷,是个狠人。
当然,方孔炤的儿子也挺有名,因为他便是复社四大公子之一的方以智。
方端士虽然说自己是南直和州人,但其实他老家就是安庆桐城的,跟方以智那是同族,只是后来迁到和州。
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方端士就收容了潘映娄的妻儿子女,甚至还经常跟他书信往来,又与阮大铖关系极密切。
说白了,他们就是桐城这个圈子的。
缪法信弹劾方端士包庇降贼潘映娄家属,还暗里往来,又跟奸臣阮大铖私下往来密切。
潘映娄做杭州同知没多久,就因办事能力强,而升为了盐法道员,他经常给阮大铖、方端士等写信,又通过他们跟方国安联系,为清朝招安劝降他们。
“方卿,可有此事?”
方端士额头冒汗,跪伏在地上回答,“臣祖籍确实安庆府桐城人,与阮大铖、潘映娄也确是同乡,也有书信往来,但只是因是同乡兼是亲戚,才收留潘的家属,书信往来也只是谈及其妻儿等,并未有其它,臣也从未想过接受鞑虏招降……”
“臣与阮大铖往来,更只是乡党寻常往来,况阮大铖也早被殿下赦免,如今还是行在少卿。”
阮大铖是公认的魏党,也就是阉党,更被认为是弘光朝的奸臣,跟马士英一起被抨击,但朱以海知道,其实阮大铖最终初是东林党的。
崇祯钦定逆案,计分七等罪名,东林党将阮大铖定罪第五,结交近侍又次等,罪名为阴行赞导,意为虽没证据,但有私下行为,反正有几分莫须有的感觉,崇祯一朝,削职为民十七年。
但想当年,阮大铖可是东林后起之秀,一时俊彦。
他曾是东林领袖高攀龙的得意弟子,在东林党成员间人脉极广。天启四年,因父去世丁忧在家,东林党骨干左光斗写信让他火速进京,出任吏科都给事中这个要职。结果等阮高兴的入京,东林领袖吏部尚书赵南星等人却否决了左光斗的提议,让另一个东林后起之秀魏大中出任这一职务,而让阮大铖去做工科都给事中。
赵南星等的意见是阮大铖过于张扬,魏大中则成府较深。本来也没有恶意,只是正常的考虑,可阮大铖不服气,觉得魏大中处处不如自己,现在却抢了自己的位置。
在向东林领袖们提出不服后,并没得到解决,于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他转而找魏忠贤帮忙,他通过自己广泛的人脉关系,找到了魏忠贤的外甥兼养子傅应星,阮大铖舍得出钱,于是大笔银子砸下去,魏忠贤便让阮大铖做上了吏科都给事中这个职位。
阮大铖拿回了本来属于他的位置,但这番年轻气盛的操作,也得罪了整个东林党的大佬们,于是阮大铖最后也只能被迫辞官归乡。
天启末年,东林和魏忠贤党争激烈,崇祯上台后,魏党被清洗,闲居家乡的阮大铖谋复出,写了两封奏疏,提出天启朝政混乱,前四年归罪在东林党,后三年当归罪魏忠贤。
他这种两边一起攻击的行为,得到崇祯的赞赏,授封从三品光禄寺正卿,但却也犯了官场大忌,于是魏党、东林党两大势力都群起攻击,尤其是后来东林在承办钦定逆案时,毫不犹豫的把阮大铖视为欺师灭祖的叛徒,打入了阉党之列。
于是阮大铖马上又被削职为民,一直不得起复,直到弘光朝,马士英为他复出,举荐入朝,后任兵部尚书。
当年的东林后起之秀,后来却成了阉党附逆,这里面的故事本就很传奇,反正都是党争的结果。
但是朱以海早就下过诏书,毁禁三朝要典,赦免魏党、顺逆等等,过去的事都不追究了,马士英和阮大铖这两个人人喊打的奸臣,他也没追究,仍授了少卿之职召入行在做事。
目的也是为了团结各方势力,不要再一味党争了。
现在缪法信的弹劾,也确实有些东西,但在朱以海看来,倒也不是什么太原则性的东西。
“罢方端士监军御史之职,罚俸一年,贬为工部主事,入御营粮台处帮办后勤。”朱以海做出处置。
第198章 勇士、旗手
“殿下,方部如何处置?”
大学士徐石麒和沈宸荃随后军来晚一步,刚进城就看到了被挂起来示众的方国安首级,两人十分震惊。
从理性的角度考虑,方国安不该杀,更不该由朱以海来杀。
毕竟方国安是大将,手下还有几万人马,这个时候监国亲手砍了方国安,传出去,一直以来辛苦维持的团结局面,可能就破坏了。
可杀都杀了,现在也不能再指责监国,只能想着如何帮忙善后了。
方元科等五位总兵官还在那里瑟瑟发抖听侯发落,至于其它方部兵将,也早被御营诸军包围了。
“先解除方部器械,好好甄别审核。年轻骁勇敢战者,留下听用,但要打散编入其它各军。”
“老弱残疾者,统统遣散,”
“还有些被强征的附近壮丁,也都放还家。”
方国安有着许多明末军头们的坏习气,就是喜欢拥兵自重,到处招兵买马甚至强拉壮丁,一个个人多势众,却又毫无战斗力。
欺负百姓是把好手,但真正打仗却一个比一个怂。
这样的兵再多也没用。
方国安真正的精锐,是八百骑兵,还有三千步卒,其余的也就是各个总兵副将等军官们的家丁能用,剩下的全是凑数的。
之前朱以海几次让方国安整编队伍,精简士卒,但他根本就不予理会,我行我素,反正解散兵马是不可能的,甚至还在不断的扩招中。
到现在人马据说五六万,号称十万。
但是当初既不能守杭州,也打不过朱大典的金华乡勇,在富阳也不敢跟鞑子作战,只敢欺负百姓。
这些怂兵,朱以海原本是想一个不要的,但经历了第一次北伐后,他也明白,那些朴素的新兵固然可靠,但真正打起仗来,全是新兵也不行。
比如骑兵、水师、炮手等这些兵,那都是很有技术含量的,甚至没个三五年的训练,也练不出来。
因此适当的吸收些老兵,是必须的。
但也必须把这些兵打散了,重新整编,才有可能慢慢的改变他们的坏习气,否则若是整建制留用,那毫无用处。
“哨官以上,皆不留用。”朱以海又补充了一条。
方元科等更是面色惨白。
虽然方元科等也算战阵经验丰富,但这些跑跑将军们,都跟方国安一个德性。
“那如何处置?”
“先全部免去职务,但降三级保留品阶,发半俸,送到行在先好好改造一下思想。”
朱以海准备办一个班,把方元科这种军头武将们拉去好好上两月课,加强一下忠君爱国的思想改造培训,这些人直接放弃不用,也是有些浪费,但直接用,又不放心。
只能先坐两月冷板凳,好好改造一下,看他们最终表现来决定使用。
“命有司好好审核一下这些人的过往经历,让他们深刻改造。”
“当然,对于方部士兵,不管是留用还是遣散的,统统发给安家费或遣散费。”
方国安这支人马,要彻底的肢解,不过也得防止出乱子,该安抚的还是得安抚一下。
好在方国安大肆劫掠,抢了不少钱粮,都还聚敛着,倒是便宜了朱以海,直接拿来善后倒是刚好,甚至可能还有富余。
方国安部的几千匹马,许多铠甲器械,也不老少,总之朱以海这次吞并方国安的人马后,绝不亏,甚至还大赚一笔。
对临安等城的方国安部众,还有严州的余部,也得尽快安抚处置,本来好多人建议是对各地方部带兵将领是原职留用,甚至仍令统领各部,但朱以海拒绝了。
既然杀了方国安,他的部将就一个不留。
虽然这有可能激起他们哗变叛乱,但朱以海认为长痛不如短痛,真敢反,那就趁机平定。
“原勇卫一营,整编为御营步军勇士镇,由刘穆出任总兵官,从旗手、羽林、神机各镇抽调骨干,并吸纳方国安部份人马,加上原刘总兵部份麾下组成,定额十营,战兵五千,辅兵一千八,出镇严州。”
“旗手镇补充严杭两地部份兵马后,由总兵官张全统领,驻防富阳,负责富春江北杭州以西之地。”
“原杭州西、严州各部人马,俱整合进勇士、旗手二镇。”
朱以海趁热打铁,肢解方国安部后,顺势把刘穆的这些杂牌兵也给整编合并了。
他仍旧最相信自己的御营亲军,这次把严杭二地的那些兵给正规化,两镇战兵二十营一万人,加上三千六辅兵,做到定额满编,实兵实饷。
剩下的遣散回家。
或编成地方团练,充实保甲联防。
原先钱塘江防线,各种兵马太多了,营兵、义军各种各样的,大家忠义也好,或是想趁机凑个热闹,谋个官职,总之有些混乱。
行在内阁奉旨整顿诸军,始终没太大效果,这边遣散那边来,热情极高。
可兵来了就得有粮有饷,供应不及,就会发生劫掠百姓的事。可供应这么多兵,后勤压力也大,关键是这么多兵耗费粮饷,却没多大实际用处。
钱塘江沿线,到处都是兵马营头,却都连旗帜都不全,更别说衣甲装备了,破破烂烂的真要打仗,估计也是一冲就散。
朱以海北伐三吴,也是见识过清军厉害的,真正对决,五百鞑子骑兵,绝对能够硬冲上万的这种所谓义师。
而且义师还是必败。
就如同黄蜚六七万人,结果被一个败讯就惊的全军溃散一样。
朱以海现在重点打造御营,这支御营不经五军都督府不经兵部不经内阁,而是由皇帝亲统,甚至比京营还要高一个等级,毕竟京营还照例是由御马监太监提督,又由戎政尚书协理。
但御营是朱以海的亲军,他直接统领指挥。
从这些方面来看,他的御营,甚至比唐朝的神策军还要强几分。
唐朝皇帝在安史之乱后,就靠着神策军维持着统治,不仅保住了关中,甚至一步步把地盘扩充到关外,要没有神策军,唐朝皇帝早就保不住龙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