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雄 >

第91章

唐雄-第91章

小说: 唐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擦!”

    “ri!”

    想当初,周二便是因为和哥哥为入四门学一事而闹得兄弟反目,裴和安则是一直对于自己无法进入国子学耿耿于怀。如今,当他们发现进入国子学读书并非那么艰难,其实只是国子监祭酒武忠的一句话时,他们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

    这就相当于在后世的万千普通学子十八载寒窗苦读,只为了考取那几所知名大学,有的人甚至会因为落榜而跳楼自杀,可当他们发现有些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女根本就不用这么付出,到了最后一样可以轻松入学就读,将来毕业了还能留在大都市,能出国深造时,他们内心那种无处发泄的愤懑和痛苦。

    马车中的气氛有些沉闷,周承业于是笑着对裴和安说道:“怎么着?羡慕谢俊明和欧阳琛了?要不回头我再跟武忠打声招呼,把你也招进国子学就读?”

    裴和安狠狠瞪了周二一眼,撇着嘴说道:“多谢你的好意了!就国子学如今这个cāo行,老郭我还是不必进去耳濡目染了,呆在外面还能ziyou快活一些!”

    周承业来自后世,对于这种教育**问题早已是见怪不怪,他怕这件事情对于裴和安的打击太大,于是安慰着说道:“和安也不必对此事耿耿于怀,我们看到的任何不公正的现象,都是因为有产生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土壤存在。只要我们抱着纠正和解决的心态去做事,总会让局面向着好的方面发展。”

    周二这话说的既不坚决,也不慷慨激昂,但却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没有站在制度的层面来说事,也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但却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去实践和努力的。

    裴和安听了周承业的安慰,心里好受了一些,于是说道:“二郎,我知道你是个有大志向的人,愚兄虽然不才,但也有为国为民做事的一腔热血,今后你在努力向前的时候,可不要忘了我们几个!”

    “和安放心,以后好事坏事都跑不了你们几个的!”

    第三ri,周承业在李子琰的陪同下,前来拜见卫尉寺卿王汾。

    三天之中,周承业分别带着三个好友前去拜见三位朝廷高官,其实也有一份深意在里面。

    周二明知道左千牛卫大将军李琎与贺知章的交情匪浅,而他如今与贺老怪可是忘年交,完全可以请贺知章出面将立琎约出来好好聊一聊,但周承业却带着小字辈的郭元忠拜会李琎,说白了就是在与郭元忠共享自己的人脉资源。

    承恩特供是周二备下的,李杜的佳作是凭周二的面子讨来的,郭元忠只需要乐呵呵地跟在他后面坐享其成而已。

    同样的,就算不带着裴和安一同来见武忠,单凭周二备下的上百贯见面礼,武忠也会眉开眼笑地接见于他。更何况,武忠暗中还得了武惠妃的授意,就算周二不去找他,武忠一样会找上门来。

    今ri带着李子琰来见王汾,其实周二同样有更佳的引荐人选,那就是王汾的同族兄弟王维!

    王汾出身于太原王家,乃是五姓七望之中的太原王家后人,与王维是未出五服的同族兄弟。他们私下里的交情一直不错,而王维跟周二的关系更是好的不用说。上一次周承业只是嘴上说了一句,王维便赶紧向老家去书一封,直接搅黄了鄢陵崔家欲与太原王家结亲的意图,足见王维对于周二意见的重视。

    周承业与裴和安、郭元忠和李子琰这半年交往下来,发现三人皆是可用之人,加之相互之间的交情深厚,所以便起了重点培养的心思。这三人与周承业之间不是主从关系,更像是天生的兄弟盟友。虽然他们目前可以调动的资源有限,但只要在周承业的帮助下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引起家族的重视,到时候整个家族的资源就会因为他们的原因而被周承业所用。

    周承业每天带一个朋友出去拜码头,其实也有培养代理人的意思在里头。虽然皇帝赏了三顶乌纱帽在他头上,要是这好事搁在别人的身上,一定会激动万分,可周二不是一般人,他是个天地不收的妖孽,他对于这几顶小乌纱帽打心眼里没有看上。

    以周二看来,今后自己至少也要混个四镇节度使这样的牛掰位置干干,否则他就另起炉灶直接跑到大唐疆域之外的地方称王称霸。

    周承业虽然觉得帽子太小,但又不能表现的过于张狂,而且还要尽心做事,让皇帝、张九龄、高力士和周子谅等长辈们觉得自己是可堪重用之才,所以他只好物sè几个代理人出来,每人负责一摊子的事情,这样他才有精力忙乎自己的事情。

    郭元忠出身将门,自然是跟李琎混个脸熟好些;裴和安对于长安城内的书院和各级教育机构耳熟能详,今后跟武忠打交道比较方便;李子琰是个心思缜密之人,让他涉入大唐军械一行,今后就可以成为“周大元帅”合格的后勤装备部长。

    当周二见到王汾时,虽然心里早有准备,还是被吓了一跳。

    看着对面长的五大三粗,满脸络腮胡子的红脸大汉,周二在心里暗想:我那个去,这货不去戏园子里面扮关公,简直可惜了!

    王汾声如洪钟一般说道:“王维那个家伙昨天专门来见我,特意交待让我对你照拂一下,看样子你这小子跟王维交情不浅呀!我可是知道我那族兄的臭脾气,太原多少族中后生前来长安求他办事,都被他轰出门了!”

    周承业在军队中混过不短的时间,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种豪爽纯粹的军中汉子,所以立即哈哈大笑着说道:“你可别跟我提王摩诘那货,明明我只需要给你准备一份承恩楼烧刀子即可,他倒是鬼精鬼精的,提前来你这里耍一耍嘴皮子,回头我却要给他也送上一份!”

    王汾闻言,顿时也跟着大笑起来。跟王汾这种直爽人说话,周承业那是怎么说怎么有,别忘了上一世他就经常跟基层那些带兵的军官们一起玩的。

    大唐武库署隶属于卫尉寺,而卫尉寺为九寺之一,与薛琇所在的光禄寺是相同的级别,主要掌管仪仗帐幕,比之秦汉时的位高权重,到了唐代其实已经成为闲职。

    周承业受封的这个武库署监事,那就更加是闲职之中的闲职,只要跟武库令打好招呼,就可以常年呆在家里不用去报到上班。按理说,以周二献上马蹄铁的这份精巧心思,李隆基真的想让他今后在武器研发一道上有所作为的话,就该把周二弄到武器监或将作监去,而不是这个负责看管武库的监事。

    但是,皇帝的心思是不可以随便去猜度的,李隆基现在还没有老糊涂,他之所以不让周二去武器监或者将作监,那是因为李隆基更希望将周二培养成一位运筹帷幄的带兵将领,而不是只知道搞一些小发明、小创作的军事装备技术人员。

    大唐此时的武器装备水平已经可以独步天下,就算没有周二的新发明、新制作,一样可以打的周边各国俯首听命。皇帝需要的是像王忠嗣那样绝对忠于自己的带兵将军,至于新式军械的研发制作,充其量也就是个加官进爵的添头而已。

    一番交谈下来,王汾对于眼前这个年轻的小娃娃越看越顺眼。虽然周二的脸上没有浓密的胡须,身材也不是十分孔武有力,可他在谈到与军事有关的话题时,却头头是道,有时候甚至把王汾都说的一愣一愣地。

    王汾心中暗想:陛下果然慧眼识人,也不枉眼前此人年纪轻轻地就受了军中的实职,但就此子在用兵打仗方面的见识,当真是我平生仅见。

    因为聊的开心,结果王汾死活拽着周二不让走,非得让周二在他府中陪着吃了晚饭,喝了几大碗烧酒之后,这才放周二离去。

    离开王汾府邸之后,周承业的心中同样有些感慨。他对李子琰说道:“以王汾之才,原本应该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如今却在卫尉寺赋闲养老,我大唐人才之盛当真如斯了?”

    李子琰沉吟片刻,回答说:“李唐发迹于太原,深知太原王氏多出才俊,晋中子弟更是骁勇善战,所以对于王家人统兵始终心存忌惮。”

    周承业点头,心中一阵默然。

    几ri下来,周承业都是前一天拜码头,第二ri去任职的部门报到,结果已经得了本部门最高首长暗中训示的接待官员,对于周承业都表示出了足够的热情和耐心。那种新人前来报到时先吃几顿闭门羹或者下马威的事情,在周二头上一次也没有发生。

    当然了,周二虽然已经从高处着手搞定了这些部门的最高首长,但也没有表现出一副盛气凌人、飞扬跋扈的样子,他非常谦虚客气地接受了接待官员的安排,从头到尾没有说出一句挑三拣四的话来。未完待续。

………………………………

第一九二章 大获全胜

    

    第一九二章大获全胜

    各方势力瞪大了眼睛,想要看看周二这个年少得志的家伙如何在走马上任的过程中出丑,结果却是大失所望。

    不走寻常路的周二,先是直接从高层下手,轮流拜访了李琎、武忠和王汾三位高官,一举奠定了自己在各系统内有人罩着的强大基础。接着他又非常低调地前去报到,什么事情都规规矩矩按照程序来办,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做到了这关键的两点之后,就算一些人有意给周二一个下马威也无法办到,毕竟周二已经把姿态摆的够低了,谁要是这时候再跳出来装大尾巴狼,那就是摆明了不给人家李琎、武忠和王汾的脸面。

    周二这边的好事算是暂时告一段落,可关于周家更大的利好消息却是没过几天便在长安城内传播了出来。

    原来,年底的官吏任免调整一揽子方案终于尘埃落定,大唐皇帝陛下对于暂代吏部考绩员外郎的监察御史周子谅的工作成绩非常满意,竟然在吏部上报的拟擢升官员名单中特别增加了将监察御史周子谅从监察院调入殿院,晋升为殿中侍御史的一笔。

    按照大唐官制,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而殿中侍御史则是从七品上,虽然这次周子谅没有连升三极,但却也是结结实实地升官了。

    所谓的殿中侍御史,主要负责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以及京畿纠察事宜。虽然在百官上朝的时候,殿中侍御史不得坐,可从此周子谅却是有机会天天站在朝堂之上盯着李林甫等人,将朝堂之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尽收眼底,这对于他家养的那个超级妖孽可是有很大作用的。

    更重要的是,这次年终的官吏选拔调动,因为引入了末位裁汰之法,所以不少平时混ri子的官吏头上的乌纱帽已然不保,可不等他们身后的各方关系对周子谅进行报复,皇帝便升了周子谅的官职,这其中的用意可是值得许多人好好思量的。

    如果皇帝对周子谅的工作不满意,怎么可能在这种敏感的时期,不等宣布其他官员任免的命令,却先给周子谅升官了呢?

    随着周子谅升官消息一同传出来的,还有关于周子谅铁面无私主动拿自己儿女亲家洛阳杨玄璬开刀的传闻。

    传闻中说,杨玄璬不过是平ri里收受了一些上门办事的商人好处,并没有做出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的大罪行,却被周子谅弹劾的罢了官,还差一点就发配至数千里外的岭南充军。若非因为这次犯了事被免职的官员实在太多,暗中收受别人好处的官员更多,倒霉的杨玄璬能不能从大牢之中捡回来一条命还不一定。

    到底是法不责众,如今这天下承平的好年岁,当官的吃点拿点也不能算是什么大罪过不是?杨玄璬个苦逼,摊上这么一个六亲不认的亲家,也活该他倒霉啊!

    倒霉的人肯定不止杨玄璬一个,周御史既然连自己亲家都不放过,自然不会放过此前曾经故意整治过承恩楼的万年县尉崔宜民。

    因为青鼠的招供,崔宜民暗中与黑恶势力勾搭成jiān的证据确凿无疑,加之此前有不少乞丐在万年县衙附近被歹人殴打致死,作为县尉的崔宜民也要承担主要责任,数罪并罚下来,崔宜民这次不仅丢掉了官职,而且被流放至雷州,此生有没有命再回到长安都难说。

    崔圆虽然有心帮自己这位本族,奈何周子谅本身的职务乃是监察御史,人家干完了这些“脏活儿”,便会拍拍屁股回到监察院,更加之崔宜民整的这些事情实在是有些过头了,所以到最后也只能罢手。

    崔圆可是知道御史们的厉害,如果他在维护崔宜民这事上表现的过于明显和积极,搞不好连自己都要搭进去。虽然周子谅不像周兴和来俊臣那种酷吏,可御史们收拾官员的手段躲着呢,随便找点毛病和把柄,就能把普通官员搞的丢官罢职,无家可归。

    实际上,这次周子谅之所以在干了许多得罪百官的事情之后还能够全身而退,却跟他尺度把握准确,轻重拿捏到位不无关系。

    虽然这次的末位裁汰搞得动静很大,而且也确实办掉了不少贪官、庸官、混官,但大唐官场上的高层并没有太大的变动,那些被拿下的官员,要么就是民愤极大本就要吃官司的家伙,要么就是因为年纪、身体等状况需要离职的,总之真正让世家大族伤筋动骨的几乎没有。

    最重要的是,这次官吏调整,相比于以往虽然拿下了一大批的官员,引得各地百姓拍手称赞,可空缺出来的职务,一部分被皇帝拿来打赏人情,剩下的则被世家大族们瓜分了。

    得罪人的事情周子谅干了,排排坐分果果的好事情却让世家大族和皇帝占了,你说大家还能有多大的意见?

    本来按照皇帝的意思,这次是要给周子谅从正八品上一口气升职到从六品下的侍御史的,结果主管吏部这一摊子事情的宰相李林甫说了几句话,便打消了李隆基的想法。

    李林甫说:“陛下前几ri方重赏过周家二郎,如今若是再如超规制地简拔周子谅,会让朝野上下觉得陛下过于偏爱周家。更重要的是,周子谅这次本身就参与了官员考绩和选拔工作,如果给他升的太快,会让人觉得他是在以权谋私,反倒对他的声誉有损害。不如适当放缓节奏,一次给他少升几级,隔一段时间再晋升一次,这样就避免了外面的议论纷纷。”

    李隆基听了这话,觉得挺有道理,于是转头问默不作声的张九龄:“张相以为如何?”

    张九龄在心里骂了一句“冠冕堂皇”,嘴上却说道:“回陛下的话,臣以为李相此言有理,此次确实不宜对周子谅擢升太快,不妨待他返回御史台后,再寻机视情晋升。”

    皇帝见两位宰相都是一个意见,于是决定给周子谅晋升两级,让他担任殿中侍御史。

    李林甫当然不是出于公心和好心,他这次都要被周家父子给气的吐血了,如果眼睁睁地看着周子谅蹿升到从六品的位置上,那简直比在他心口上捅刀子都要难受。

    当初,李林甫看见周子谅似乎很不情愿参与到末位裁汰这件事情中来,所以才故意在皇帝面前说周子谅的好话,想趁机将周子谅拖下水,到时候转圈儿地把京师各家豪门都得罪一遍。

    结果,让李林甫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平时像茅坑里石头一样又臭又硬的周御史,自从到吏部代理员外郎后,竟然八面玲珑,做事圆滑老道,把各方面的关系理的很顺溜,硬是做到了全身而退。

    眼看着完全阻止周子谅升官是不成了,李林甫只好在周子谅升迁的事情上做点小动作,避免周子谅步子迈的太快,今后对自己直接构成威胁和牵制。

    不得不说,李林甫提出来的这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