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雄-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吏部员外郎的临时职务,不是张九龄替周子谅争取来的,而是李林甫一力促成的。
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李林甫真是一个胸怀宽广的宰相,自己儿子被周子谅的儿子算计成了重伤,他不仅没有像萧炅那样上门吵闹,反倒是主动前去赔礼道歉,还要求学馆将自己的儿子除名,现在更是不遗余力地在皇帝面前举荐周子谅。
但实际上,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这次把周子谅拖下水,不仅可以起到借刀杀人的目的,一举将周子谅这颗讨厌的钉子从京城拔出,而且还可以替自己掩饰紧接下来谋害周家二郎的嫌疑。
可以预见,当周子谅真的开始推行他所谓的那一套“末位裁汰”制时,一定会得罪不少京城内外的官员。而这些官员因为对周子谅心生怨恨,所以雇佣刺客前去谋害了周承业最喜欢的二儿子,这事情自然就跟李林甫撇清了关系。
只是李林甫绝对想象不到,周承业帮着他爹谋划了大半年,等得就是这个虎口夺食的机会。周子谅隐忍不发,甚至对于萧炅上门闹事都装作若无其事,等的就是被李林甫来算计呢!
官场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周家父子的心思一旦被李林甫获悉,那只会遭到李林甫一伙人的尽力阻拦,轻易绝不会让周子谅如愿;可若是李林甫觉得这是趁机整倒周子谅的机会,那就算周子谅再怎么躲让,到最后说不定还得把他给拉下水。
一向对周子谅照拂有加的张九龄,此次之所以没有在紫宸殿为周子谅出头,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件事情之中蕴含的机遇和危险,如果贸然站出来反对,说不定会耽误了周子谅的仕途晋升,可要是明着支持,到头来又怕骑虎难下。
周子谅平时并没有资格与朝参官一同出入紫宸殿,而是偶尔有事之时要么被人喊至殿前回答皇帝和百官的问询,要么单独递折子去觐见皇帝,所以当时李林甫在殿中替他说话的时候,他还在御史台忙着日常公务呢。
等到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两位御史台的最高长官下朝回来之后,便将周子谅喊了过去,先是对周子谅不着痕迹的进行了一番勉励嘉许,然后这才将皇帝的决定告知于周子谅。
虽然周子谅心中早有准备,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跃跃欲试,但他可不想让人看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装出一副十分吃惊的样子,然后反复追问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说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如今竟然被“清除”出了光荣的御史队伍。
两位御史台的大佬一阵腻歪,心想遇到这种从天而降的好事,你丫的还不知足呢,没见比你入行早的那几位御史,如今还撅着个屁股等着我们给挪位子么?
客气推辞了一番之后,周子谅无可奈何地从御史台离开,然后去了尚书省门下的吏部,找到吏部侍郎报道,这就算是开始了新的工作。
尽管关心周子谅的人都替周御史捏着一把汗,而想要算计周子谅的如今也捂着嘴在暗中偷笑不已,可得知父亲暂代吏部员外郎的周承业却是十分开心,越发的充满了斗志与激情。
要说世上最遭人嫉恨的事情,自然是挡人财路和砸人饭碗。吏部员外郎虽然也会得罪人,可同样也能帮助人,而且一旦这阵风气过去,真的将官员考绩的标注树立起来,今后就不用再去得罪人。可监察御史就不同了,这个活计从始至终都是在得罪人,官员见了都是绕道而行,生怕自己被盯上了。
周承业不想让自己老子因为犯颜直谏而被李隆基活活打死,所以他要尽力将周子谅从御史台给弄出来,不仅要寻个好位置呆着,还要为将来张九龄退下来之后竞争宰相做好准备。
想要扳倒李林甫,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朝堂之上没有足够分量的人替周承业说话,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林甫走上把持大唐朝政十数年的老路,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而周子谅如果能够彻底改变命运,最终在朝堂之上站稳了脚跟,周承业就有许多种办法来改变和影响的局势的发展,让大唐这艘正在高速航行的大船即使碰上了暗礁,也能够从容掉头离开,而不是搁浅沉没。
………………………………
第一二五章 好事来上门
长安城虽然是当世第一雄城,可依然架不住小道消息的迅速传播。
这不,上午早朝的时候皇帝才决定暂用周子谅为吏部员外郎,专门推行“奖优罚劣,末位裁汰”的官员任用制度,到了晚上城内各处关心朝局的人们便开始议论起来。
“听说了么?圣上越级提拔周御史去吏部担任员外郎啦,今后专门对付尸位素餐的冗官沉员,这下可是有好戏看咯!”
“据说还是李相公为他争取来的这个机会呢!”
“你们难道不知道么,李相公家四公子因为与周御史家大公子在四门学发生了口角,李四郎被周家一个恶童打成了重伤,如今依然下不了床!”
……,诸如此类的传闻,不论是在酒肆茶馆,还是在市井柳巷,正如火如荼地被人述说着。
寻常百姓聊起这些,不过是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说过之后便会渐渐淡忘。然而,私下里谈论周子谅之事可不仅仅是长安城内的普通草根,一些势力不太雄厚的中等世家,也正密切关注着这件事情。
不关注不行啊,谁都知道周御史是个脾气很硬,没有什么不良嗜好,而且轻易不给人留情的铁面御史,万一被他划进了裁汰的“黑名单”,只怕真要落得一个丢官罢职的悲催下场。
这次可是皇帝亲自点头和过问的,谁敢马虎?
因为有了这层担忧,不少心里发虚的中低层官员开始琢磨起如何讨好周子谅来,经过他们的仔细打听,终于发现了几个突破口。
第一个突破口,是周承志的婚姻问题。周家大郎人品出众,学业优良,至今却未婚配。如果哪家能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那就是与周子谅结成了亲家,今后就算周御史再冷面无私,他也不好拿亲家公开刀吧?
第二个突破口,是周承业的学业问题。周家二郎虽然被长安县学除名,如今看来却是一桩好事,以人家周二的满腹才华,留在县学之中简直就是屈才!现在机会来了,虽然不能帮忙将周承业弄进国子学,可大家可以呼吁让周二进入四门学呀!就算进不了四门学,长安城内不是还有好几家十分有名的非官办学院么?
这年头,大家谁没有几份人情和关系,只要托人帮忙将周二送进一家好书院,这对周子谅而言,岂不是一件根本不会受人诟病的大礼?
第三个突破口,是承恩楼的生意问题。如今许多人都知道了东市承恩楼乃周子谅岳父所开,虽然找了个生意人的女儿为妻让一些人当做笑料,可人家承恩楼如今得了皇帝赐名,生意红火的了不得,估计赚钱都要赚翻天了。
如今再去承恩楼捧场,明显是有些落后了,可这没有关系!没听说承恩楼的即将在西市和南门附近再开两家分号么?新店开张以后,大家把所有请吃吃请的宴会都安排进去,这不就等于是卖了一份人情给周子谅么?
因为许多人心中打着这样那样的小算盘,所以从第二天开始,以往门庭冷落的永平里周家便日渐热闹起来,短短数日之间,竟然有了车水马龙的景象!
周家面对这种此前从未遇到过的新现象,一时显得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应对才算得当。周子谅干脆搬进尚书省吏部所属的院落,吃住都在官署之中,却将家中的乱摊子丢给了二儿子周承业。
周承业巴不得老爹躲得越远越好,在这种敏感时期,他留在吏部安心办事,不仅皇帝放心,而且日后说起来也有充足的底气,不惧别人的闲言碎语。
如何应对接二连三登门拜访的贵客,周承业早已有了腹案。前世他在大机关历练多年,人情往来的没少接待,对于处理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游刃有余。
他让登门给自己大哥周承志提亲的客人,全都留下女方的家世、年龄、性情、身形、喜好等各样信息,然后让几个书童将之登记造册之后,再拿给母亲陈氏、周承志,甚至包括陈贵云、曾其亮等人翻阅,看有没有合适嫁于大郎的女子。
如果有三人以上同时觉得哪家女子合适,周承业便在这家女子的姓名之下用朱笔划一道杠,表示属于重点考虑的对象。
对于那些打着登门看望周承志的旗号来送礼的客人,周承业也是笑眯眯地照单全收,等到客人离开之后,则立即将礼物封存起来,并且贴上相应的标签,表明这是哪家送来的礼物。
以如今周承业的眼界,寻常官员送来的这些礼品,他还真没看上。不就是价值几十数百贯么,到时候我一家一家地上门答谢,全都成倍地给你还回去!
对于那些好意上门来帮他联系入学就读事宜的客人,周承业全都委婉拒绝了。他表示书院和学馆不适合他这种懒散晃荡惯了的学生,自己是铁了心要走门荫这条路的,如果今后周家再添新丁,倒是可以考虑让自己的弟弟去这些客人所提到的书院就读。
周二郎这就是在胡扯了。周子谅就从来没想过要纳妾,陈氏早已不能生育,周家今后哪里来的新丁?不过他这么一说,倒是给来客留了很足的面子,毕竟人家没有直接拒绝,只是时机尚不成熟而已。
虽然周二并不知道这一波来势汹汹的送礼潮,其实是有人在暗中操纵和授意的,但他却知道后世有个流行词汇叫做“捧杀”。所以,周二在本着和气生财的大原则之下,既没有让所有来人觉得周家人不近人情,同时又非常谨慎小心地将父亲摘得干干净净。
对于一些实在难以拒绝的好意,周承业也就大大方方地收下了。既然大唐皇帝最信任的高力士都不介意偶尔收取别人一些礼品,一个小小周家二郎“见钱眼开”也是人之常情嘛!
别人不知道这次周子谅会将“末位裁汰”之法推行的何种程度,可作为狗头军师的周承业当然是了然于胸。
任何制度的推行和固化,都非一朝一夕之事,循序渐进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周承业这次帮他爹出的主意,不过就是抓一些面子上的政绩出来就行,更深层次的变革,还得等到将来时机成熟之后再说。
………………………………
第一二六章 治家如治国
虽然周御史因公而无法照顾家事,而他的长子承志又因伤不能替父分忧,但永平里周家如今却是一派兴旺发达之象,让附近人家看了只觉得眼红和羡慕不已。
这当然全靠了周承业的一力承担和内外操劳。
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承业虽然来自于后世,但他对此深表认同和支持。
修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乎个人的努力与领悟,常常无法与外人言道;但治家却是要与人天天打交道的事情,而且还是身边的亲人,看似简单,实在蕴含着许多道理和方法在里面。
以往在家中,周承业虽然很有地位,但毕竟不是一家之主,很多事情都由周子谅做决定。加之他不是长子,凡事还需考虑长兄周承志的感受,所以做起事来总有一种束手束脚的感觉。
不是说周承业不敬重父亲周子谅,也不是说他觊觎兄长周承志未来家主之位,而是因为要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所以有时候周承业就得隐藏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为了维持一家人的亲密和睦,有时候他还要迁就照顾别人,不能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想法去处理问题。
如今周子谅借故不回,周承志老实不客气地躺在床上称病,周家的一副重担自然就落在了周承业的头上。
虽然辛苦了一些,可周承业对于这样的重担那是甘之若饴,巴不得身兼数职才好。自己当老大的感觉实在太爽啦!自己说了算的感觉实在是太嗨啦!
周承业主持周家内外事务的这段时间内,不仅将迎来送往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更多的时候,他还是将精力用在了对内管理上。
没错,就是管理。一种介于半军事化和半企业化的全新的管理家族的形式和方法。
周家上下如今养活着一百多口人,其中有一大半都是周承业花钱或买或聘,组建起来的一支私人护卫力量。这其中有担任“保安部长”的曾其亮,担任“荣誉教练”的少林四武僧,担任“保安骨干”的十三名俗家弟子,担任“门卫”的八名昆仑奴,担任“陪练”的六名书童,担任“跟班随从”的五十名壮丁。
这里外里的加起来,总计可是八十二人,都快要赶上后世一个建制连的人数了。
参谋出身的周二郎,穿越以来一直就没有机会重操旧业,如今手下有了这么一支听他指挥管理的力量,那还不施展起浑身解数来进行管教和训练?
为了防止日后有人故意整事,周承业当然不会明目张胆地把自家这群用来看家护院的家丁,当成正规部队来操练。但这不是重点,与其拥有一支形似军队但却毫无战力的家丁团队,那还不如拥有一支神似军队但却挂着家丁旗号的私人武装力量。
基于这种考虑,从一开始,周承业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建章立制、团队配合以及单人战力提升三个方面。
周家的家规原本比较简单笼统,当时也是因为府中人丁稀少,没有必要搞的那么繁琐。如今两处府宅之中陡然增加了上百人,原来的家规便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周承业于是将自己关进书房好多天,经过反复修改和推敲,起草了一部将古今典制融为一炉的全新家规。
这部家规,不仅对家族之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权力,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平时应该做哪些工作有着详细的规定,更是对家族每日起居生活、宴请聚会、迎来送往、操课训练、礼节礼仪等诸多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了严谨规范、宽松适度的特点,堪称大唐开国以来的家规典范。
当身在吏部大院之中的周子谅收到周承业让书童送来的《周氏家规(征求意见稿)》之后,激动的整整一夜没有睡着。他实在是没有想到小儿子能给自己送来如此之大的一个惊喜。
在熟悉大唐律制的周御史眼里,《周氏家规》不仅仅是一部细致全面、完备实用的家规,更是一部可以让律法修订者们从中吸收借鉴治国之道的章制范本。而周承业通过此书所展示出来的强大统筹能力,更是让周御史坚信了张九龄关于他儿子可以拜将为相的评价。
如果说将家中下人进行半军事化的管理,是因为周承业受了职业影响,那么在家族之中推行半企业化的管理,便是他的大胆创新和尝试了。
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这话对于那些打光棍的人而言,无疑是适用的。可对于一个家族而言,保证全家人吃饱,这是一个基本的底线。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周承业的不断成长,周家的人口数量将会不断增加,直到成为“五姓七望”那样的大家族之前,只怕都不会停下扩张的步伐。
想让全家上下个个吃饱,而且还要吃好,没有庞大的财力支持,一切都是空谈,而庞大的财力自然来自于周家不断开拓出来的家族产业。周承业在家族内部试行半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是为了节约和控制家族维持的成本,更是为了培养一批只忠于周家的、具有超前意识的职业经理人。
凡事不能总是依靠外人,随着周承业参与的酒楼、百货、服饰、行脚、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