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雄-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样紧张的形势之下,原本热闹似火的长安终于渐渐安静和凉爽了下来。被圈禁在里坊和家中的良民们,因为无事可做,只好将过剩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扯淡瞎侃上来。
这样一来,更加助长了谣言的制造和传播。
大唐皇帝陛下再牛逼,你管得住老百姓的两条腿,你却管不住咱这一张嘴!
于是乎,在市井之间关于周二郎的各种负面消息越传越玄乎:
“听说了么?周二郎又去人集上逛游了,回家的时候买了足足一百个相貌清秀的男童!”
“我擦!这货瘦的跟一条柴火棍没啥两样,怎么这么能搞!”
“听说了么?张老相公唯一的义子又去平康里鬼混啦!只可惜这货是个兔子,就算去逛青楼,竟然也不忘记带着两个俊俏地小书童!”
“就是,就是!这只大兔子就算天天去青楼,也无法掩盖他作为兔子的本质!”
“听说了么?监察御史家的二儿子自己被县学除了名,居然在家中教导一群奴婢读书识字,也不知道这货发的是什么羊癫疯!”
“我看呀,他发的不是羊癫疯,他这是闲的无事可做,只好干些不着四六的事情来消磨时间。这货就是个滑稽搞怪的主,什么稀奇事情在他身上发生都算不得什么。”
“听说了么?”
……
虽然周承业没打算走读书入仕这条大道,可眼看着别人给自己头上一个劲儿地扣屎盆子,那也是件让人觉得十分蛋疼地事情,所以他好不犹豫地掀起了一场针对各种谣言地风暴。
他妹的,不是喜欢拿老子说事么?我就来个以毒攻毒,以正面的消息来抵消负面谣言对自己的影响。
周承业以毒攻毒的办法十分简单,那就是以东市陈记酒楼为大本营,三天两头地在松涛雅间邀请长安城内的读书人前来品评自己新作的诗文。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之内,他便借用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牛逼到了无敌的数位诗人足足二十首惊世名篇。
除了他义父张九龄的诗作没有被剽窃之外,这货相当于将盛唐之后所有成就斐然的大诗人地名篇都偷了一个遍。
为了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周承业也不顾李白和杜甫二人如今已经名满天下的事实,在让裴和安与李子琰将李杜二人已经问世的诗作收集完毕之后,毫不客气地开始了剽窃李杜二人中年之后作品的行为。
当然了,因为心中有愧地原因,周承业在剽窃李杜二人诗篇方面还是做得比较节制,尽量不去偷人家成名成家的那种绝世佳作,而且偷的数量也限制在一个很小的数量。
每次,周承业在松涛间内酒后作诗完毕,他就会让人将自己的新作誊写在一张大大的白纸之上,然后悬挂于二楼的护栏之外,供出入陈记酒楼的客人来品评。
如今的陈记酒楼因为有了张九龄那首《望月远怀》作为镇店之宝,更有孟浩然、王维等人的佳作陪衬,早已成为长安城内年轻学子们先睹为快的地方,每天出入陈记酒楼的文人士子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众多的文人士子看着高悬于头顶之上的周二郎新作,在惊叹作者奇幻百变的绝世才华地同时,一个个都觉得羞愧难当,在心中暗暗感叹和崇拜周承业的本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盛唐之下,谁的诗篇敢跟李杜、小李杜等人一较高下?周承业更是因为多处“引用”数位诗文大家的篇章,而被长安学子们送上了一顶“百变鬼才”的帽子。
为什么是百变鬼才?因为周承业偷来的每首诗的风格都在变化。为什么是鬼才?因为周承业可以在一杯酒的时间内便做出惊世的名篇来!
不得不说,周承业这一手玩的漂亮。在风气开放的大唐长安,读书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被后世程朱理学锈穿了脑袋,大家不在乎坊间关于周二郎的谣言,他们看中的是真本事。谁他么的没玩过娈童?谁他么的没有拜过干爹?
任人们把周二郎说成一坨臭狗屎,可他作出的那些高洁宽广的诗篇就挂在陈记酒楼二楼护栏下,如今多的已经没地方挂,有本事你也做这样一坨臭狗屎?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谓的谣言和小道消息便变得不足为奇。越是有本事的人,越容易受到负面消息的缠绕,因为人家的名气足够大!
在长安严打的这段时间内,关于周承业的负面消息和正面影响都在同时增长。到了最后,周承业头上那顶“读书人败类”的名号,在一次皇帝陛下看过他的新诗之后,被彻底的否定。
当时,李隆基在御花园内与自己的宠妃武惠儿纳凉,已经调查过陈记酒楼的高力士一脸开心地跑来,将他打听到的关于陈记酒楼的消息向皇帝陛下做了汇报。
这个高力士也是一位妙人,他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宦,那可是真有本事的。高力士可不是大字不识几斗的那种土鳖,而是地道出身于书香世家的公子哥,他对于诗文有着十分高超的鉴赏能力。见到周承业的诗作之后,这高力士心中十分地喜欢,所以就特意在皇帝面前多提了几嘴。
这一提可不得了,当时便引起了同样在诗文音律方面有着很深修养的皇帝的重视和注意。李隆基让高力士随时留意周家二郎新作成的诗篇,一旦诗成,便在第一时间送进宫内让他品鉴。
在看过了周承业前后三十多首佳作之后,李隆基终于哈哈大笑地对高力士说道:“这个周家二郎还真是一个人才!长安城内关于他的传闻都要充斥大街小巷,一方面大家嘲讽他是读书人的‘败类’,另一方面读书人又称他为‘百变鬼才’。依我看呀,这周家二郎的胸中是有大才华的,绝对不是斯文败类!”
得,既然皇帝陛都下了评论,周家二郎头上这顶“斯文败类”的大帽子总算是被摘掉了。
不过,虽然有皇帝为周承业正名,可长安城内数万读书人中总有一些妒贤嫉能之辈,他们在称呼周承业时,依然冠以“斯文败类”的蔑称。
对于这样的结果,周二郎鸟都不鸟。有时候,他在酒桌上狂性大发之时,便会以“斯文败类”自称,这让熟悉和了解他的人更加觉得周家二郎真是赤子之心,豪放不羁。
………………………………
第七十九章 下有对策
开元二十三年七月份,在帝都长安持续展开的这场治安大整顿,随着天气渐渐转凉,终于告一段落。
毋庸置疑的是,在龙颜大怒之下,由第一宰相亲自过问的这场“严打”行动,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原本横行在长安城内各个里坊之间,游荡在各大寺庙道观附近,肆虐于曲江池、乐游原、东西市等大型场所之内的城狐社鼠、魑魅魍魉,在严打结束的时候,已经彻底不见了踪影。
据两县衙门和刑部联合统计出来的数据,这一个月来,抓捕各类不法之徒共计一万余人,极大地震慑了那些恣意妄为,游手好闲之辈,彻底扭转了长安城内的治安状况,受到了长安百姓的热烈欢迎和交口称赞。
如果仅仅从刑部上奏的“严打工作总结报告”来看,这次的行动无疑是十分成功和圆满的。然而,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有句话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还有一句话叫做“雷声大来雨点小”。
实际上,这两句话用来作为这次行动的结语,真是再恰当不过。
试想一下,当长安县、万年县的衙役、捕头、快手、吏员们与活跃在长安城内的大小帮派的头目们保持着“密切合作”的关系时,这场行动真的能深入到最底层么?
当左右金吾卫的统兵将领们实际上是城狐社鼠们幕后的保护伞时,能抓到像胡大这样的“大鱼”么?
当长安城内的世家大族有意扶持一些民间势力来维护其家族产业和生意时,那些“白天做家奴,晚上是贼匪”的坏分子们可能被一网打尽么?
刑部大牢和两县牢房之中确实关押了一万多人,但这些人当中却没有多少是长安地下势力的真正核心和主力,他们充其量不过是一些落单和受到排挤的小团伙,这一次因为无人通风报信,没有官场上的大佬暗中保护,成为用来杀鸡儆猴的一群“土鸡”!
更有甚者,一些成立时间长,背景深厚的地下势力,正好趁着这次严打为契机,不仅凝聚了人心,还整固和扩张了旧有的地盘,越发地变得生机盎然,根深叶茂起来。
当然了,皇帝陛下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宰相大人的面子也不能驳的过于厉害,所以在整个严打过程中,这些事后留存下来的帮派势力,都接到了上头的严令,不仅要认真配合左右金吾卫和两县县衙的工作,更是化整为零地混进普通百姓之中,摇身一变成了长安城内的良民。
比如昔日活跃在曲江池一带的胡大这股势力,除了最初折损的白狗、夜猫两员干将,以及数十个小喽啰,其余包括胡大本人在内,还有剩余的十员干将,都有惊无险地混过了严打,只等风平浪静之后再次在长安城内搅风搅雨。
经过反复甄选和审讯,刑部从被抓的一万多不法之徒中选定了数百名罪大恶极之徒,准备在秋后于长安西市附近问斩。其余的则按照所犯罪行大小,分别被判处发配从军、流放塞外、岭南等刑罚。还有一些大事不犯、小毛病不断的家伙,则被罚没一定数目的银钱,狠狠地揍一顿板子之后,逐出长安。
天子一怒,数百颗大好头颅瞬间落地,近万人放逐数千里之外,不可谓不威严;宰相督办,雷厉风行如疾风暴雨,声势浩大似烈火燎原。
然而,这一切不过像是一场数万人参与的表演,真的到了谢幕的一刻,有人尽兴而归,有人冷眼旁观,有人急着盘算得失,有人等着升官发财。
古往今来,一地鸡毛!
早在严打开始之前,见惯了后世那些阳奉阴违、花样繁多套路地周承业,便没有对这次行动抱太大的期望,那怕主导这场行动的人是他的干爹,是大唐最有能力的一位宰相。
不是周承业天生的悲观,而是两世为人的他实在看透了这种运动式的严打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不能将“坏分子”和“恶势力”的保护伞打掉,那么长安城内永远都不会真正的干净和安宁。
被抓进刑部大牢之中的夜猫,在第三天夜里便离奇的自杀身亡,而其余一同被抓的十数人则不约而同地将罪名全都推到夜猫的头上,似乎他们都是被夜猫忽悠了。
周承业将夜猫的悲惨下场告诉了还被关在自家柴房中的青鼠,让青鼠自己选择何去何从。
青鼠担心会被胡大灭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逃离长安,从此流浪天涯海角。周承业觉得此人罪不至死,于是为他备下一份盘缠,利用某次出城游玩的机会,将青鼠混在随行的家奴之中,送出了长安。
青鼠只是一个手脚机灵的偷儿,并没有在长安县衙留下案底,价值他潜入周府的事情也没有被暴露,所以离开长安的时候并不麻烦。更何况就算麻烦,有监察御史家的斯文败类二公子作保,把守城门的卫兵也不会妄加阻拦。
开什么玩笑,如今整个长安闹的鸡犬不宁的起因就跟周家有关,谁他么的脑残到会去怀疑周家下人?
周承业送走青鼠之后不久,杨玉瑶便随着咸宜公主府中来往于长安至洛阳之间的商队回了洛阳。杨家三娘的归期,比原定的时间整整延后了半个月。
杨玉瑶不知道的是,正因为这延后的半个月,却让她躲过了一场人为制造的大麻烦,避免了陷入包办婚姻的人生厄运。
或者,这便是因祸得福吧?
杨玉瑶走的时候,周承业果然没有前去送行,他当时正忙着幕后策划“四季缘”酒楼的开张事宜。周承业不是一个婆婆妈妈的人,更不会因为儿女情长而耽误了自己的正事。
别人不懂,他却很清楚:没有强大的财力做后盾,那就没有强大的家族;没有强大的家族,他就不能让自己喜欢的女人过上幸福平安的生活。
所以说,周承业的忙碌,既是在为自己,更多的还是在为家族,甚至是为了杨玉瑶。
………………………………
第八十章 阿祥的传奇身世
杨玉瑶尚在返回洛阳的道路上时,周府前往弘农杨家提亲的管家阿祥却已经抵达洛阳好几天了。
周承业一直对阿祥的过往经历十分好奇,也曾专门为此事向周子谅打听过,结果被周子谅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便打发了。
周子谅只是告诉周承业阿祥是他在十多年前无意之间救下来的,在忠诚方面绝对可靠和值得信赖,更多的信息却是语焉不详地随口带了过去。
周承业不甘心,趁着最近阿祥前往洛阳不在周府的机会,便私下里悄悄向母亲陈氏打听。
如今,周二郎在他老妈的心目中,那是既乖巧又懂事,简直就是“好儿子”的标准样板。陈氏经不住小儿子的纠缠,终于给周承业透露了更多关于阿祥的事情,结果却让周承业听的目瞪口呆。
原来,阿祥本名曾其亮,出生在嵩山脚下一处普通的庄户人家。曾其亮的兄弟姐妹众多,为了给家中节省粮食,他自幼便被送进了少室山上的少林寺里,做了一个小沙弥。做了光头和尚的曾其亮,后来拜在少林寺达摩堂护法僧人门下苦练武艺,等到二十多岁武艺学成之时,便立志游遍世间名山大川,与各地武道高手切磋武技。
曾其亮这一走,便是七年多。
七年之中,曾其亮的足迹不仅遍布大唐的山水,更是远赴海外,到过天竺、大食、波斯和南洋等多处地方,见过了人世间的诸多繁华和不同,学得了许多域外的生活技能和语言,也与无数武道高手交手和切磋,而且是胜多败少。
在外漂泊久了的曾其亮,终于在三十岁这年从海外辗转返回故里,结果惊闻家中早在几年前便遭遇了重大变故,如今一家人死的死、散的散。经过一番明察暗访,曾其亮发现害的他父母惨死地竟然是当地的一个大地主,于是他提刀上门,将这个为了兼并曾家土地而害的自己家破人亡的土豪恶霸给杀了。
曾其亮杀了这个土豪之后,怕给少林寺惹麻烦,便主动提出还俗,然后远遁在外,再也不回家乡。
被他砍了脑壳的这家大土豪也不简单,这个土豪的几个儿子得知老父被杀之后,便花钱雇来一批身怀绝技的武师围捕和追杀曾其亮,结果多次设伏都被曾其亮逃遁。后来,土豪的几个儿子便让人将曾其亮还在人世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抓了起来,用他们的性命胁迫曾其亮现身。
曾其亮无奈之下单刀赴会,在杀了几个武师之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身负重伤。眼看救人不成,曾其亮只好突出重围一路向西逃亡,结果在前往陇右的道路上倒伏路边,眼看便要一命呜呼。
就在那个寒风呼啸且天气寒冷异常的冬日傍晚,因公出外办差的周子谅无意之间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曾其亮,于是便让随从将他抱上马车带进附近的县城之内,然后寻找郎中为其医治,终于将曾其亮救活过来。
当时,如果周子谅再晚到片刻的话,那么曾其亮就会被追杀的武师们发现,后果自然是难逃一死。
再后来,曾其亮的伤势痊愈之后,便离开了周子谅。过了一段时间,曾其亮又来找周子谅,说要报答救命之恩,被周子谅怎么撵都撵不走。
周子谅本是那种施恩不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