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雄-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并非小肚鸡肠的皇帝,对于大臣们的一些缺点也是能够容忍的,但他生平却最恨别人当着他面一套,然后背地里再玩另外一套。
严挺之以往在李隆基和朝臣的面前都是以正直无私的形象出现,而且以往严挺之为官的经历也证实他并非假道学、装清高,然而这一次他为王元琰私下里面奔走开罪,甚至自己掏腰包贿赂有司官员的做法,却让皇帝和朝中大臣们大为吃惊。
李隆基看完御史台的奏疏之后,立即让人将周子谅喊了过来,然后当面询问王元琰贪赃案的事情。周子谅此前并未插手此事,也没有跟严挺之私下有什么交易,所以回答的很干脆,只说自己听御史台的其他同僚谈论过这事,但因为职责分工不同,他并不知道案情审理的进展。
李隆基又问周子谅最近一段时间户部侍郎严挺之是否来找过他,老周认真想了一下,回答说大概有半个月时间没有在私下里见过严挺之了,也不知对方在忙什么事情。
对于周子谅的回答,李三还是比较满意的。只要周子谅没有掺和到这件事情中来,李隆基就没有什么好为难的,他这次准备好好敲打一番严挺之。
周子谅离开之后,李隆基让高力士去政事堂将张九龄、裴耀卿和李林甫三位宰相喊了过来,然后手拿御史台的那份奏疏说道:“三位爱卿可以仔细看看这份奏疏,我真是没有想到啊,户部侍郎严挺之竟然也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官员,平时他一直是以正直无私的面目示人的,这次竟然因为个人私情而去贿赂官员,为已经犯了罪的官员开脱!”
三位宰相听了皇帝这话,顿时面面相觑,都表现出了一副惊讶的样子。
李林甫的惊讶是装出来的,因为这份出自御史台的奏疏本来就是他暗中授意的,而严挺之和王元琰的事情他更是从头到尾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张九龄的惊讶也是装出来的,因为就在刚才高力士来政事堂请几位宰相前往御书房时,老高第一个见得便是张九龄。高力士知道张九龄跟严挺之关系密切,担心老张不明就里地替严挺之说好话,反倒把自己给搭了进去,所以将方才李隆基召见周子谅的事情点到为止地透露了一些给张九龄。
裴耀卿的惊讶却是真的,这位老好人平时跟严挺之关系也不错,所以赶紧替严挺之说起了好话:“臣以为严侍郎这次的做法确实不妥,不仅有损朝廷官员的形象,也辜负了圣上对他的殷切期望。但是人生在世,焉能无情?严挺之这次犯了糊涂,却也证明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陛下可重重地训诫他一番,让他今后不可再这么随性做事!”
李隆基听了裴耀卿这话,心里虽然还是很火,但也觉得有几分道理。虽然严挺之犯了错,但却不是那种不可饶恕和原谅的大错,似乎过于计较的话,倒显得自己有些斤斤计较了。
“张卿,不知你如何看待严挺之此事?”李隆基开口说道。
有了高力士的提醒,张九龄此时已经知道李隆基对严挺之的不满,所以没有直接替严挺之开脱,而是自责说道:“都是微臣没有当好表率,平日里对严侍郎少了提醒和诫勉,这才让他在关键时候没有把持住自己,以至于做了糊涂之事,辜负了圣上对他的一片栽培之心!”
张九龄的这个态度有些出乎皇帝和李林甫的预料,关键是他不去评价别人的是非对错,却主动把过失往自己头上揽,反倒让皇帝不忍心指责他荐人不明。
李隆基又问李林甫:“李卿,此事你如何看?”
现在的李林甫已经不再像当初刚任宰相时那么在意张九龄和裴耀卿的态度,他大声说道:“臣以为,王元琰贪赃之罪证据确凿,为了警示百官,当予严惩。严挺之作为朝中大臣,明知王元琰有罪却替其开脱奔走,便是知法犯法,也当予以严惩!”
听了李林甫的这番话,李隆基觉得甚合自己的心意,于是毫不犹豫地说道:“朕以前多次对大臣们说过,朕不是太宗皇帝,没有他那样能够容忍的雅量,对于犯了过错的臣子绝对不会饶恕。这个王元琰入狱之后还不老实,便将他革职免官,流放岭南!严挺之知法犯法,免去其尚书左丞和户部侍郎的职务,贬为洺州刺史!”
三位宰相见皇帝心意已定,也不敢再出言劝说,于是躬身告退。
又过了几日,朝中颁下旨意,张九龄和裴耀卿离开了政事堂,李林甫顺位担任了中书令,牛仙客和陈希烈则迈上了大唐宰相的高位!
………………………………
第二七七章 挺爹
周子谅离开皇宫不久,便听说了皇帝召见三位宰相的事情,随后他又知道了严挺之被御史台弹劾的事情,当时便冒出了一头冷汗!
若是当时皇帝问他话的时候,他稍微流露出一点偏向于严挺之的心思,估计这次也要跟着倒霉。
李隆基虽然因为王元琰一案而对严挺之生出厌弃之心,因此没有让他拜相入阁,却也没有一棍子将其打死,而是暂时贬到外地做了刺史。
看一看官复原职的萧炅,便知道严挺之今后还是有希望再回朝堂的。
朝中这番人事调整,看似有惊无险,其实却是暗流涌动,等到具体消息被以最快的速度送达远在青海的周二手上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无法更改。
周二手中拿着由顺风车马行以最快速度寄送过来的、比朝廷的邸报投递速度快了数倍的周家专用密件,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斟酌着老爹写给自己这份信的意思。
“唉,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李林甫还有这一手啊!这下我在陇右的日子估计不会好过了……他妹的,当了中书令也就罢了,狗日的竟然还顶替李祎成了兵部尚书,岂不是今后老子的一举一动都要落在这条老狗的眼里?”
周承业一边摇着头,一边嘴里嘟囔着看密信,全然不顾身边还站着张氏兄弟与雷万春等人。
大唐如今威名赫赫的首辅宰相李林甫,在周二口中成了“狗日”的和一条“老狗”。而听到这些的张瑝、张琇和雷万春,却是一脸赞同和气愤的表情,似乎与周二感同身受一般!
不过周二和他手下一帮小兄弟们生气啊,实在是这个消息有些让人感觉憋屈和郁闷了。
原本形势看好的宰相人选严挺之因为一时不慎而败走洺州,暂时是没有力量在跟李林甫斗法,而一直照顾着周二的张九龄也离开了政事堂这个中枢,更加让周二警惕的是李林甫从此兼任兵部尚书之职,这可比他原来担任的礼部尚书权力大了许多。
此前的兵部尚书李祎虽然年纪大了,可脑子并没有坏死,由他颁发到各道各州的命令基本上没有外行指示内行的情况发生。毕竟李祎是亲自挂帅上过战场的一代名将。
但李林甫却不是一个知兵善战的好统帅。这货甚至就没有真正上过战场,李林甫擅长的是搞阴谋诡计和玩权弄术,对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奇正结合的军事计谋运用。完全就是一个门外汉!
周二记得。就是在李林甫把持朝政的十多年间内。极力打压镇守各地的将领,使得大唐一批有能力的将领要么被其从军中剔除,要么被其栽上各种罪名送进了大牢之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忠嗣。
当然了,李林甫也不是毫无能力的庸才,他在协助皇帝治理内政方面还是很有办法和能力的,否则也不会受到李隆基那么信任和重用,让其在宰相之位上干了整整十九年之久!
李隆基老年时候容易犯糊涂,那是以后的事情,可如今年纪才过五十的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保持着足够的清醒,对于国事和大政方针都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周二的担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他担心李林甫假公报复,到时候从兵部下达一些容易将神威军送进危险境地的命令,比如让他率军深入吐蕃境内发动奇袭,比如调动神威军远离大本营去北方跟突厥人拼命,又或者让神威军随高仙芝的大军远征恒逻斯和吐火罗等等。
其二,他担心重归户部的萧炅继续在李林甫的暗中授意下对神威军和周家下绊子,比如有意拖延和克扣神威军的军饷,在周家经营的各种产业上加设各种税赋,又比如暗中鼓动其他一些大家族与周家进行恶性竞争,在商业方面挤兑陈氏和周氏的经营。
当初一个小小的万年县尉崔宜民都能鼓动西市的十数家酒楼合起伙来对付四季缘和承恩楼,如今有宰相撑腰的户部侍郎萧炅一旦要刻意针对周家下狠手,估计可以调动的能量一定十分惊人。
虽然心中担忧,不过看到老爹周子谅再次升官,已经坐上了御史台主事人的位置,周二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坦然。
周子谅这个御史中丞的位置可不一般,说白了那是专门替皇帝整治和监督百官的,今后就算李林甫和萧炅之流想要对付周家,也要绞尽脑汁地想一些不容易被发现的阴招才行。
这就好比后世的内阁总理想要对付掌管司法和监察的一把手,一个搞不好反倒会把自己给搭进去。
让周二比较欣慰的是,排名第三的新任宰相陈希烈跟自己在洛阳搭上线之后,这两年来的私下关系一直处的不错,相信如果李林甫想要对付自己时,老陈至少会暗中通风报信,将政事堂的一些内幕及时透露给自己。
另外,排名第二的宰相牛仙客,虽然不敢违逆李林甫的意思,但这个人的品性却不差,属于踏踏实实干事的老黄牛和老好人,而且牛仙客还是知兵懂军的人,让他明目张胆地帮助自己或许不可能,但别人想要让他暗中给周二和神威军下绊子却也有难度。
老牛兼任的工部尚书一职看似不如吏部和兵部吃香,但却恰恰对了周二的胃口!
工部是干嘛的?那可是后世的工程院、科技部、水利建筑等等理工行业的集大成部门,也就是真正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核心部门。
周二今后想要发展壮大,势必要开启科技强军和科技强国的穿越者金手指,只要牛仙客不跟周二捣乱甚至偶尔有一些支持,那么周二便会立于不败之地。
想明白了这些,周二立即提笔给老爹书写密信一封。
在这封密信之中,周承业尽是欢喜和祝贺的言语,并没有露出丝毫的担心和焦虑之意。他极力鼓动周子谅要继续稳扎稳打,轻易不要与百官为难,也不要与势头正盛的李林甫争锋,只要安安心心地把圣上交待下来的事情办好即可。
周二这封信的中心意思就是:老爹你尽管放心升官,尽量不要在长安城里折腾,对付李林甫的事情,就交给你儿子来做!
也就是说,周二想把斗争的主场从长安城内搬到陇右。
御史中丞的位置实在敏感,今后周子谅的一举一动都会落入皇帝和朝野上下的眼里,虽然收拾和整治一些官员确实能让人感到惧怕,可这样也会招来很多人的嫉恨和防备。
本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原则,周二建议老爹上任之后韬光养晦、收敛锋芒,却也符合了敌进我退的兵法策略。
就算李林甫各种整人阴人的手段层出不穷,但他想立即把周二打压下去却也没有那么容易。姑且不论周二如今深得皇帝的信任和眷顾,就说长安城远离伏俟城两千多里,如今的周二已经是独领一军在外的高级军官,一般的伎俩和手段对于他而言不过是挠痒痒,除非他自己犯浑让人抓住把柄,否则这场较量还远没有结束。
这年冬天,周承业没有返回长安过年,只是安心呆在天寒地冻的青海湖西,以至于长安城内许多王孙公子都快要忘记了曾经独领风骚的周家二郎。
过年的时候,周二通过高力士向大唐皇帝陛下这位大股东转交了数目高达三百万贯的“孝敬”,除此之外还有数千匹出自青海湖的好马和一些来自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周二这么懂事能干,这让李隆基再次龙颜大悦,他是当着高力士的面又一次狠狠地夸赞了周家二郎,觉得这么忠心为国还能够体察圣意的臣子实在是太少了一些,如果朝中大臣都能像周家二郎这样,那该会是一番多么令人期待的景象!
鉴于年前才给周子谅升了官,而周二现在的官职已经属于武将之中令人咂舌的高职,所以大唐皇帝陛下暂时按捺住心中喜悦,只是给周家大郎承志稍微提拔了一下。
李隆基给周承志封了一个什么官呢?也就是小小的一个从八品下的吏部令史。
当然了,这个从八品下在皇帝中确实是小小芝麻绿豆那么大的官,可落在那些忙着科举考试的天下士子而言,却是令人眼红到无以复加的好位置了。
吏部位列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向来与宰相平起平坐,天下官吏想要晋升和调动,莫不要通过吏部进行操作。周承志前几年还在跟弟弟为了一个进入四门学馆的名额而发愁,如今却轻轻松松地进入了大唐最有权力的要害部门。
只要周二继续让大唐皇帝陛下年年开心,月月高兴,那么假以时日,周承志在吏部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到时候混个考功员外郎这种实缺也不是什么难事。
远在陇右的周二,除了向皇帝陛下献上一份孝心之外,当然也不会忘记那些默默帮助和关心爱护他的长辈和同辈们。
光王李琚、寿王李瑁、忠王李亨、汝南王李琎、张九龄、李祎、贺知章、高力士、严挺之、王汾、王维、孟浩然、武忠、等等皇亲国戚和高官显贵们纷纷收到以周二名义送上的年礼和钱物,在数量和分量上没有丝毫减少,反倒更加的丰厚。
ps:青阳感谢“侦查员”、“我是中国龙”和“jerryw1975”三位书友的月票支持!
………………………………
第二七八章 较量开始
开元二十六年,在一片歌功颂德和歌舞升平中到来,大唐帝国看上去似乎更加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新上任的中书令兼兵部尚书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相位,甫一上任便摆出了大干一场的准备,在涉及国家大政的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动作。
首先,李林甫加强了诸道采访处置使的权力,准许他们在巡视本道之内所辖各州县时对一些事务可以先处置、后奏报。
比如,当采访处置使在巡视途中发现某州遇到天灾之时,可以当即与该州刺史商议开仓赈粮,而不需要先向朝廷请示。
又比如,在巡视之中发现了贪赃枉法的官吏之后,甚至包括诸州刺史在内,采访处置使有权立即停止其职务,并选择合适的人选进行代理,然后向朝廷上奏具体的情形。
采访处置使是在开元二十二年的时候设立的,当时大唐共有十道,所以就有十位采访处置使。当初设立这样一个职务,目的是要加强朝廷与诸道的联络。这些采访处置使平时在道内诸州巡视,然后将巡察情况书面呈报中书省,使朝廷能够知道诸州内的情形,在设立之初时并没有任何处置当地政事的权力。
如今李林甫加强了采访处置使的权力,特别是准许他们有权停止刺史以下官员的职务,另外选人代理这一项,不仅变相地夺了吏部的权力,同时也夺了御史台一部分权力。却实打实地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
因为按照以往的惯例,刺史这种地方大员,就算犯了错误和律法,那也该由御史台派往各地的监察御史查办,等到御史台调查清楚之后,再由吏部下文免除犯事官员的职务,然后另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