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雄 >

第135章

唐雄-第135章

小说: 唐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部尚书李祎比较赞同张九龄的意见,生怕皇帝一时高兴的过了头,错误估计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命令大军继续先吐蕃境内深入攻击,于是紧跟着站出来说道:“微臣以为张相所言谨慎持重,洞悉西域形势,可使陇右和河西诸军进退自如,是为良策,还请陛下采纳!”

    李林甫有心想给张九龄点上一些“眼药水”,可他也知道在这个时候出来捣乱是要承担风险的,万一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今后大军在河西和陇右吃了败仗,到时候打起板子来他就要倒霉,所以很明智地没有作声。

    李隆基见李祎明确支持张九龄的意见,而且张九龄的说法也确实符合当前大唐的国情、军情,所以心中虽然有些小小的遗憾,但还是从善如流地点头说道:“张相之言有理,即刻便向崔希逸和张忠亮下令,命其各自调遣精干兵马,分别驻守青海湖北岸和西岸新得之地,务必让吐蕃人尝到丢掉青海大片牧场之后的苦果!”

………………………………

第二六五章 指日可待

    

    李隆基只是一句话,便等于是定下了今后河西节度使与陇右节度使共同开拓新得青海湖之地的策略。

    青海湖以北的地区,特别是牛心堆往北的蒙谷等地,都与河西节度使所辖的地域毗邻,管理起来比较方便;青海湖以南的地区,往东的大片土地紧邻着赤岭和药水河谷,由鄯州的军队驻守当然是顺势而为。

    而青海湖以西,特别是伏俟城西南方向上的大片地域,今后便是各种战事和冲突多发地段,势必要成为牵动两国神经的敏感地带。

    站在大唐皇帝的角度上来看,李隆基这么安排确实没有问题,毕竟这次大胜是河西与陇右联合出兵的结果,在分配胜利果实的时候当然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则会引起前方将士的猜测和不满。

    但是,皇帝陛下似乎忘记了将青海湖中间那座盛产龙驹马的龙驹岛分配下去,这可是整个青海湖地域真正的一颗明珠!

    议定了大的军事方略之后,皇帝又命兵部、吏部和户部抓紧时间核对军功,拿出一个奖赏有功将士的整体方案出来,看这样子,这次凡是参加了青海湖大会战的各军将士,不仅会加官进爵,而且还会有银钱等赏赐。

    皇帝一时高兴,所以在交待各位大臣的时候,特别点出了几个名字,比如崔希逸、郭英义、周承业和王忠嗣。

    一直轮不到说话,属于站在旁边打酱油的周子谅听到皇帝把自己小儿子的名字列在了郭英义之后。心里也是十分高兴,但脸上却是保持着古井不波的表情,仿佛大家兴致勃勃地讨论着的那位敢于仅凭七百骑兵奇袭伏俟城的少年将军,是别人家的儿子似的。

    最近长安城内暗流涌动,皇帝不知道听了什么人的“小报告”,似乎又动了废黜太子的心思,周御史心中虽然反对皇帝这么瞎折腾,但却牢记着小儿子走时的嘱托,在废黜太子这件事情上闭口不言,难得地躲避起坊间流言和各种是非起来。

    周子谅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青海湖大捷能够让皇帝的心情好上一段时间。也让皇帝将注意力从宫闱之中转到边疆要塞,不要轻易做出废黜太子的决定。

    很快,从京城长安送往陇右的圣旨和兵部命令前后脚地到了伏俟城中,而随同圣旨和兵部命令同来的还有皇帝亲自派出的与吐蕃国谈判的使者。也就是新任兵部侍郎的原鄯州都督杜希望。

    杜希望是坚决彻底的主战派。当年在鄯州出任时。对吐蕃人可是没有好脸色。这次皇帝任命他为谈判特使,已经充分表明了自己对于吐蕃国十分强硬的态度。

    暂时移居城内的崔希逸,看到圣谕和兵部的命令之后。便留下一万兵马,让其在距离伏俟城西北五十里的位置处修筑一城,今后作为河西军向西进军的桥头堡。

    按照当时的惯例,此城建成之后,便会以该军命名,而今后这个地方在大唐的地图上也将以该军的名字命名。

    河西节度使担负着北拒突厥、南抗吐蕃的双重任务,所以崔希逸留下这一万兵马之后,便即刻率军向北撤回了本镇治所。

    在临走之前,吐蕃国派出的谈判队伍也抵达了伏俟城,崔希逸于是顺水推舟,当着唐吐双方主使的面,将周承业暗中转送到他军中的乞力徐放了出来,既成全了自己的名声,也算是救了乞力徐一条命。

    唐军少了一个乞力徐倒是没有什么,可吐蕃人却一下子乱了套。原本按照坌达延的想法,是没有打算真的让乞力徐活着返回逻些城的,他派出的使者暗中接到的命令是要想办法逼唐军杀掉坌达延,而大唐一方却是不等吐蕃方谈什么价码,便无条件地将乞力徐这块十分烫手的山芋给丢了过来。

    有唐突双方这么多人看着,坌达延就算再有胆子,也不敢将吐蕃国大论乞力徐给弄死了。而吐蕃人忽然多了一位可以说话主事的头领,顿时不知道接下来该听谁的意见。

    吐蕃国的大论,类似于大唐的首辅宰相,不过吐蕃的文官同时也可以带兵,所以赤德祖赞才会在本国攻略大勃律的之前将乞力徐派往青海湖主持大事。坌达延的职务则类似于唐军之中的大将军,在军事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但在官职上还是要略逊乞力徐一些。

    乞力徐回到坌达延军中之后,两人只得就接下来如何与唐军谈判进行磋商,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乞力徐吃了大亏,坚决主张向吐蕃国内申请大军前来支援,无论如何都要夺回被唐军占领的青海湖牧场。乞力徐之所以态度如此坚决,不仅仅是因为面子问题,而是他非常清楚青海湖地区对于吐蕃国的重要性。离开了青海湖每年出产的上万匹好马,吐蕃国向西和向北扩张的脚步就会放缓下来。

    坌达延在临来青海之前,刚刚从勃律返回逻些城,可谓是携大胜之威而来。他担心赤德祖赞听从了乞力徐的建议,从勃律境内抽调兵力前来与唐军作战,结果放松了对勃律的控制和巩固,最终使得自己打下来的势力地盘受损,所以坚持与唐军划定停战界线,暂时不在青海湖再发起大规模的战事。

    乞力徐的部队已经被唐军消灭的差不多,所以他虽然在官职上比坌达延高了半头,但最终还是无法左右心怀鬼胎的坌达延做出决定。

    经过多次磋商,吐蕃军与唐军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以目前各自实际控制的地盘划定界线,唐军不得进入大非川以南的地域,而吐蕃各部落也不得进入伏俟城方圆五十里的地域。

    签下这个城下之盟后,坌达延也不理睬气呼呼的乞力徐,径自率领吐蕃主力撤回了传统的吐蕃国势力范围,也不担心赤德祖赞回过头来收拾他。

    事后证明坌达延这次摸准了赤德祖赞的心思,大赞普得知坌达延与唐军达成的停战协议之后,并没有责怪于他,而是命他率领本部兵马直接前往葱岭地区,前去支援那里如今正与唐军陷入对峙的吐蕃征西大军。

    至于如今丢城又丢兵的乞力徐,赤德祖赞自然是对其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训斥,然后顺理成章地免除了乞力徐青海节度使的职务,命其返回逻些城专心协助自己处理政务。

    当然了,赤德祖赞也不会真的咽下这口恶气,乞力徐离开青海地区之后,他立即任命原本担任整事大相的末西汉舍为青海节度使,将治所暂时设在距离伏俟城西南两百里的位置,其目的和用意不言自明。

    从吐蕃国内部的这番重要人事调整来看,赤德祖赞既有继续进军西域的野心,同时也有誓不放弃青海地区的决心。

    如今士气高涨的唐军在得知吐蕃这番举动之后,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也迅速作出了相应的布置和调整。

    首先,郭英义毫不犹豫地将战力暴涨的绥戎军的防区从绥戎城一带调整到了伏俟城,而原来的伏俟城则成为鄯州都督府新的行辕,从此鄯州驻军的“司令部”从湟水城向西迁移三百里,安在了伏俟城内。

    其次,郭英义将战力同样不俗的白水军从原来的驻地直接调往唐吐咽喉要地莫离驿,命其依托原莫离驿的城防基础,就地修筑一座可以容纳数万人的新城,并且命名为白水城。

    最后,郭英义与张忠亮一起向朝廷上表,建议将白水军和绥戎军同时扩编至两万人,并且由皇帝亲自为立下大功的绥戎军重新赐名。

    白水军原来的编制是一万人,这次也是战功赫赫,今后还要镇守莫离驿这等咽喉之地,所以进行扩军名正言顺,相信一向十分喜欢王忠嗣的皇帝陛下绝对不会反对。

    可是,绥戎军原本只是驻守一座绥戎城,编制只有三千人,这一次郭英义却建议让其一下子扩充至两万人,是不是有些夸张了?皇帝陛下和兵部以及户部的大佬们会同意么?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郭英义在这封奏折中还特别汇报了“大烧包”周二在这大半年时间内是如何搞活边塞“经济”,通过自食其力将绥戎军的战力和装备都搞上来的过程。

    相信一向精明的皇帝陛下和新任户部侍郎严挺之在看了周二如何自讨腰包替皇帝练兵强军的“**”事迹之后,一定会笑的合不拢嘴,反正到时候不用户部多掏银子,也有人自己掏腰包!

    不过话又说回来,难道大唐皇帝陛下就不担心周二这种自讨腰包的做法有收买人心的嫌疑么?

    只要想一想李隆基可以任命王忠嗣为四镇节度使,可以任命安禄山一个胡儿担任三镇节度使,就知道这位皇帝对于武将的信任和重用达到了何等地步。

    周二如今不过是小小一支军队的主将,不仅距离郭英义鄯州都督这个位置差了一大截,距离一镇节度使的位置那就更是差的好几条街,再加上朝中有干老子张九龄和亲老子周子谅为他作保,皇帝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李隆基可是那种典型的看谁顺眼就会深信不疑的皇帝,除非这个家伙三番五次跟皇帝对着干,自己找不痛快。

    周二自从当官以来,貌似一直都在讨皇帝的欢心,还从来没有忤逆过李隆基吧?

    从某一点上来说,周二甚至比李林甫还要善于琢磨当今皇帝的心思。所以,当郭英义和张忠亮的这份联名建议送达长安时,差不多就是周二升官的时候到了。

    统率三千人的将军和统率两万人的将军,虽然都叫将军,在职级和气势上那可是有着很大不同!

………………………………

第二六六章 加官进爵

    

    兵部侍郎杜希望是个很干练的官员,他在完成了皇帝陛下交给的谈判任务之后,并没有留恋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鄯州,也没有像其他喜欢刮地皮的官员那般,或是明着或是暗着向郭英义等大小将领进行索贿,他连湟水城都没有进,便带着青海湖大会战的详细汇报和张忠亮与郭英义的联名建议返回了长安。

    周二从杜希望这样的武将身上看到了大唐的未来和希望,也明白了为何一场安史大乱虽然将大唐帝国从鼎盛拖进了萧条,却没有毁掉整个国家的根基。

    杜希望离开伏俟城时,周承业亲自前去送行。

    看着眼前这位历史上因为拒绝贿赂宫中太监,不屑花钱买官而最终被埋没了的儒将,周承业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周二能有今天的地位,跟他刻意迎合当今皇帝,私下结交朝中大臣和后宫宦官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他便是各种官场潜规则的受益者。

    但是,这并非周承业真正想要的东西。如果可以,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凭着本事硬气地活着,而不是将大部分的精力和心思都花在如何结党营私、相互算计之上。

    周二有心想要提醒杜希望几句,今后在兵部做事最好改一改“文青范”的脾气,不要什么事情都直来直去的,但他觉得以自己现在的年龄和身份并不宜说这样规劝的话语,于是笑着说道:“末将在长安时便曾听人说侍郎大人爱重文学。恰好属下也略通文墨,认识了一些文坛才俊,如今我军中便有李太白和常建担任幕僚,若是大人不嫌,日后返回长安,我便让那些好友前去叨扰于您。”

    周二这话说的自谦,而且客气,可杜希望却不这么认为。

    老杜一年前被郭英义顶了鄯州都督的位置,当时是去了紧邻京兆府的另外一个旺州担任了都督,半年之后。他竟然再次鸿运高照。直接被调进京城做了兵部的二把手。

    两次调动和升迁,杜希望暗中没有花一两银子,这种好事实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等他进入兵部之后,某一次尚书李祎有意提醒于他。说是有人在暗中为他积极奔走。不仅在皇帝面前推荐他。而且还花钱替他扫平了几个有力的竞争对手。

    杜希望对于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官场“活雷锋”自然心存感激,于是暗中多留几分心思,结果终于察知自己的升迁竟然跟周家二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杜希望实际上是在首辅张九龄、大内总管高力士、汝阳王李琎和兵部尚书李祎等人联手的保荐下才得以走上朝堂的!李祎年事已高。如今只会在一些事关大局的兵事上投入精力,所以担任兵部侍郎的人选半个屁股已经坐在了尚书的座位上。

    张九龄愿意举荐于他,是因为欣赏杜希望作为武将却好重文学的这个特点;高力士愿意举荐于他,是因为收到了“钢铁小盟友”周二的暗中请求;李琎愿意举荐于他,是因为周二送了汝阳王府可以喝三年的上等承恩特供;李祎愿意举荐于他,是因为看重杜希望平时不搞团团伙伙的性格。

    因为自己头顶上的官帽子与面前的年轻人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杜希望早在长安时便开始暗中留意起鄯州绥戎城内这位小将军的举动。这次周二指挥绥戎军立下了惊天之功,杜希望一开始都不敢相信,所以来了伏俟城后,专门暗中进行了查证,结果他越调查越是心惊,到了后来都被吓出一身冷汗出来。

    鄯州方面向朝廷报告的军情,隐瞒了周二手下活捉乞力徐的功劳,也隐瞒了绥戎军首先动手打响青海湖大会战的一节,更隐瞒了战事之初周二分兵四路到处“惹事”的经过。

    杜希望在亲眼看了绥戎军的操练,了解到这些实情之后,对于周二的军事才能大为震惊,心里盘算着返回长安之后如何在兵部对周二进行照拂和提携,以报答此前周二对自己的暗中支持。

    听到周二说今后会让他的那些诗友来与自己走动,杜希望自然十分高兴,也是笑着说道:“二郎过于自谦了,你若还只是略通文墨的话,长安城内还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懂诗文呢?没有见到二郎之前,我可是已经拜读了二郎的众多诗作,尤其对二郎当日出长安时所作的那首出征诗击节叫好!”

    一旦谈到诗文,杜希望立即像是换了个人般,浑身上下透出几分儒雅不凡的气度。

    周二有意让自己认识的那些文青范的诗友今后与杜希望结交,实际上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他希望一群只懂吟诗作文的文艺青年能够从杀伐果断的兵部侍郎身上学到一些阳刚之气,去掉各自身上那种酸腐之气;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过这些文坛好友的协助,今后适时地提醒老杜,关键的时候甚至替他打点上下各种人际关系,帮助老杜坐稳兵部侍郎的位置。

    当然了,类似于花钱行贿之类的“脏活”,也只能由周二派人去做了。

    周承业跟杜希望一不谈钱,二不谈私交,而是从诗文入手,所以很快便赢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