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84章

汉道天下-第84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张杨对手下的控制不够、防范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
  身为大将,被手下将领干掉的屈指可数,张杨算一个。
  等杨丑心情平复,刘协又问起他的部下,拉拉杂杂地问了很多。
  傍晚,张杨护送着闻喜送来的两千石粮食赶到。刘协留下一些口粮后,命人将所有的粮食送往卫氏庄园外,交给卫尉士孙瑞。
  刘协就地立营,命人用大釜煮粥,每只釜中放几块肉,添点荤腥气。
  他将张杨、邓泉等人叫来,一边吃一边商议事务。
  “将军熟悉呼厨泉其人吗?”刘协问张杨道。
  张杨连忙放下手里的碗筷,习惯性的用袖子抹抹嘴。“熟悉,此人不足为患。”
  刘协示意张杨详细说说。
  张杨想了想。
  “呼厨泉是于扶罗的弟弟,是前任单于羌渠的次子。从小有父兄照应,他也算得上骄生惯养了吧。武艺有一些,但不出众,统领部众的能力也很一般。怎么说呢,人不算坏,但也好不到哪儿去。于扶罗死后,他这几年还算安份,倒没听说有什么恶事。”
  “他会称臣吗?”
  “应该会吧。”张杨说道:“但是他胆子小,未必敢来。”
  “此话怎么说?”
  张杨偷偷看了一眼光禄勋邓泉。
  邓泉正专心致志的用手指刮碗上的残羹,根本没注意张杨。
  张杨松了一口气,向刘协挪了挪,放低了声音。
  “陛下可知羌渠为何而死?”
  刘协摇摇头。
  “羌渠被族人所杀,是因为匈奴人觉得他依附汉人,背弃了部落。当初羌渠能立为单于,就是因为使匈奴中郎将张修擅杀前任单于,立与他交好的羌渠为单于。后来张修被朝廷诛杀,羌渠的单于之位却得到了朝廷的承认,之后也一直对朝廷惟命是从。朝廷几次平定幽并叛乱,羌渠都曾派兵助阵。”
  “既然羌渠是大汉忠臣,为何呼厨泉不敢来见朕?”
  “羌渠的确忠于大汉,但他被族人杀死后,于扶罗兄弟诣阙请兵,却没得到朝廷的帮助,反而被人勒索了不少财物去,尤其是战马。有人视之为蛮夷,不准他们进洛阳城。后来先帝大行,更没人管他们的死活。他们衣食无着,不得已,抄掠诸县,又犯了朝廷律法。诸罪加于一身,岂敢来见驾。”
  刘协若有所思,没有再说话。
  张杨说得含糊,没具体说哪些人勒索匈奴人,但用脚趾头想,也想得出是什么人。
  自然是有权有势的人。
  中平以后,天下大乱,战马的价格居高不下,最贵的时候一匹战马值二百万钱,还未必能买到。看到拥有几千匹战马的匈奴人,自然会有人像苍蝇一样的扑上来,敲骨吸髓。
  但他们收了匈奴人的好处,却没有帮匈奴人办事。
  匈奴人为了生存,被迫劫掠,又被这些人以此为由,严厉打击。
  此时,他发诏书,召匈奴人见驾请罪,匈奴人哪里敢来。
  皇帝换了,但皇帝身边的还是那一批人,呼厨泉根本不信任他们。
  所以匈奴人迟迟没有露面,也就可以解释了。
  历史上匈奴人出兵助阵,迎战李傕等人,并不是应朝廷之召,而是接受杨奉的邀请。
  比起朝廷,他们更愿意相信白波军。
  “呼厨泉会信任你吗?”
  张杨想了想。“以前会,现在不好说。丧家之犬,尤其警惕。陛下欲召呼厨泉,不如以白波军为介。匈奴人这几年在平阳,与白波军多有联合,关系一直不错。”
  刘协没有再说什么。
  他是要收服匈奴人,但不急在一时。
  既然呼厨泉没有攻击他的勇气,不如放一放,等搞定了河东大族之后再说。
  正说着,有虎贲来报,颍川荀彧求见。
  刘协诧异地看看荀攸,笑道:“荀君来得好快,朕还以为要等些时候。”
  荀攸更惊讶。他根本不知道荀彧要来的事。
  “陛下,臣去迎一迎吧。”
  “也好,有劳公达。”
  荀攸略感惊讶,顿了顿后,拱手而去。
  张杨起身告辞,却被刘协留下了。
  “刚才一定没吃饱,顺便再吃几口。”
  张杨正中下怀,欣然答应。
  刘协取出手帕,抹净嘴角,又命人准备一些吃食。
  荀彧远道而来,应该还没吃晚饭。
  不管最后能不能谈得拢,一顿饭总是要招待的。
  刘协想了想,又命人去宰一只羊,待会儿烤了吃,算是特别款待。
  荀攸去得有点久,羊都宰好了,架在火上烤,他才陪着荀彧走来。
  荀彧风尘仆仆,脸上还算干净,可能是刚在涑水洗过,鬓角未干。他五官端正,相貌堂堂,温润如玉,是一个不多见的美男子。
  看到架在火上烤的羊,荀彧嘴角微挑,上前一步,拱手施礼。
  “故镇东将军司马,臣彧,拜见陛下。”


第二百章 欺之以方
  该如何接待荀彧,既能留下他,又不至于丧失主动权?
  收到唐姬转述的信息后,刘协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可以不用荀彧,但一定要留下荀彧。
  荀彧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一个人才,更在于他的号召力。毫无疑问,荀彧是新一代的汝颍士子领袖,他在哪儿,能影响无数人的选择。
  退一步说,荀彧的个人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让他成为对手的智囊,不如留为己用。
  但不能被他摆布。
  荀彧奉行的是党人的理想,代表的是世族豪强的利益,按照他的理想即使能重建太平,也不是能长久的太平。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先改造荀彧的观念,然后再由荀彧去推行新的道路。
  如果不能,那就退而求其次,将荀彧收为己用,通过调整他的官职限制他的发挥,将他的影响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不到万不得已,不走曹操的老路。
  杀人是最等而下之的选择。
  看到荀彧在面前下拜,刘协站了起来,双手虚扶。“荀君,一别六年有余,荀君风采依旧。”
  荀彧微微一怔,再次行礼。“陛下记得清楚,臣是中平六年离宫,于今六年又两月。”
  “这六年,朕为董卓、李傕所迫,身既飘零,心亦无依,不意今日能又见荀君风采,可喜可贺。凤凰既来,愿来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荀彧的身体停滞了刹那,躬身再拜。“臣未能奉陛下于危难之际,死罪,死罪。”
  刘协微微一笑,挽着荀彧的手就坐。
  没有席,更没有案几,只有几个胡床。
  刘协早已习惯,荀彧却很别扭,坐立不安。
  不仅因为马扎局促,更因为天子话里隐藏的未尽之意。
  中平六年,董卓专政,刚刚被举为孝廉,拜守宫令不久的他主动求出补吏,除亢父令。但他没有去上任,弃官而归,然后领着宗族离开颍川,去了邺城,投奔韩馥。
  他因此保全了宗族,却放弃了天子。
  作为一个普通人而言,趋利避害,这没有错。
  可是对君子而言,临难苟免,置朝廷安危于不顾,忠义有失,没有尽到为人臣的责任。
  此时此刻,面对天子,他不能心中无愧。
  天子对他的期望越高,他越是觉得惭愧,觉得亏欠天子,亏欠朝廷太多。
  刘协亲自倒了一杯热水,递给荀彧。
  荀彧心神不宁,下意识地接了,才意识到给他递水的是天子,连忙起身谢恩。
  刘协摆摆手,示意荀彧不要拘礼。
  “丧乱之后,礼仪不全,朕连一件合身的朝服都没有,荀君就不必多礼了。”刘协点点身上的战袍,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说道:“这时也不是朝堂,要行礼也当行军礼。”
  荀彧更觉惭愧,脸有些热,不敢直视天子,嚅嚅的应了一声,坐回马扎上,捧着热水,缩着身体,仿佛不耐夜寒。
  寒冬腊月,夜里也的确冷。
  “喝口热水吧,暖暖身子。待会儿再吃点新烤的羊肉,就暖和了。”刘协笑道。“荀君来得巧,若是早来几天,朕可没有羊肉招待你,只有麦饭。”
  “谢陛下。”荀彧的表情都不自然了,也不知道是冻的,还是臊的。
  荀攸坐在一旁,默默地看着火堆,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眼底有火苗忽隐忽现,明灭不定。
  刘协也没有再说,静静地看着王昌摆弄烤羊。
  响鼓不用重锤,以荀彧的聪明,这几句就足够了。
  君子可欺之以方。
  对荀彧这种心中还存有理想的读书人来说,让他知道自己有错,比什么都有用。
  他们会加倍努力,以求心安。
  古怪的气氛持续到羊肉烤熟,刘协亲自用短刀割下一块烤得焦嫩的羊肉,递给荀彧。
  “荀君,尝尝这安邑的羊肉。”
  荀彧看着那一小块羊肉,神情尴尬。
  羊肉很香,但他没有餐具。天子用手割,他也只能用手去接。
  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体验,一时不知所措。
  迟疑片刻后,荀彧用指尖拈起羊肉,再三谢恩,狠狠心,将羊肉送入口中。
  夜风寒冷,羊肉已经有些冷了,好在不膻。
  荀彧不期然地想起了来的路上看到的荒田。
  那些原本都是肥沃的耕地,如今却长满了草。或许这头羊就是吃那些草长大的,所以不膻。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谁之过欤?
  刘协又割了一块,递给荀攸。
  荀攸坦然地接过羊肉,谢了恩,迅速送入口中,品味起来。
  “将军自取,朕就不和你客气了。”刘协对张杨说道,然后割了一块,送入自己口中。
  虽然没能得到天子赐食,张杨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可是面对荀彧、荀攸,他也的确生不起攀比之心。能和他们坐在一起,他就觉得很有面子了。
  “谢陛下,那臣就放肆了。”张杨笑嘻嘻地说着,割下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羊肉,大口大口的啃了起来,看得荀彧眼睛都直了。
  “荀君,关东形势如何?”刘协及时拉回了话题,对张杨的表现熟视无睹。
  他留下张杨,就是要让荀彧尽快熟悉这种氛围。
  朕忍得,你忍不得?
  荀彧收回思绪,说起了关东的情况。
  他特别提到了曹操对诏书的反应。种辑到兖州后,传达了天子诏书,曹操是有意勤王的,但当时正在围攻雍丘,腾不出手。如今雍丘已克,曹操正在筹集粮食,即日起运。
  只是大战之后,兖州荒残,曹操能筹集的粮食有限,而且路途遥远,解不了眼前之急。
  “他有这份心就好,粮食的事,倒不用太着急。”刘协笑笑。“司徒主政河东,如果处理得当,应该能解决粮食的供应。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安定河东,不能耽误了明年的春耕。”
  “河东还有粮食?”荀彧半信半疑。
  “粮食是有,但能不能拿到手,就不好说了。”刘协直起腰,用掌根支着膝盖,沾满油脂的手指和短刀悬空,神情也变得凌厉。“具体的事,待会儿由公达和你说。明天一早,朕派人送你回城。司徒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怕是受不得累。你来得正好,帮他分担一些,如何?”
  荀彧躬身领命。
  “朕记得你在朝时是守宫令,后来任过何职?”
  “亢父令,只是兵荒马乱,臣未能履职。”
  “那行,你先协助司徒理事,稍后再安排具体的职务。”
  “唯。”
  “还有一件事,朕先和你说一声,你回城以后,和司徒、司空议一议。”
  “请陛下吩咐。”
  “朕要改元。”刘协说道:“还有几天就是新年了,请公卿大臣拟几个年号备用。”


第二百零一章 祸福并存
  荀攸领着荀彧去了帐篷。
  作为天子器重的侍中,他拥有一顶属于自己的帐篷,不用和别人挤在一起。
  进了帐,脱下沾满尘土的外衣,荀彧坐在榻上,目光穿过帐门的缝隙,看向远处的火堆。
  天子还在火堆旁,背影如弓。
  “公达,你如何看他?”荀彧扬扬下巴。
  “秦皇汉武之俦。”荀攸不假思索地说道:“惜少遭丧乱,不谙圣人经籍,若有贤相辅佐,教以王道,当为一代英主。”
  荀彧收回目光,看看荀攸。“他有失当之举?”
  荀攸点点头。“卫固、范先挟太尉杨彪而叛,天子御驾亲征,河东太守王邑见驾辩诬,自诣廷尉,多有折辱。回河东后,天子用我之计,围卫氏而不攻,取附近诸县存粮自足。”
  “这有何不当?”
  荀攸苦笑。“天子对尚书令裴茂说,他不管裴茂用什么办法,必须在两日内筹集到足够大军半个月的粮食。今日就是第二日,只有闻喜运来了粮食,其他诸县……”
  “其他诸县怎么了?”荀彧不解地看着荀攸。“天子困窘,取诸县存粮救急,岂不是理所当然之事?董卓死后,河东这几年没有大的战事,诸县多少应该有些存粮。”
  荀攸苦笑着摇头。“天下州郡,有几个心里还有朝廷?安邑郡仓中一粒粮分也没有,安邑县仓也好不到哪儿去。也不知道司徒、司空有没有筹集到粮食,若是卫尉攻击受阻,太尉掌兵怕是又要受影响。”
  “太尉掌兵?”荀彧心中一动,语气变得有些迫切。
  荀攸看了荀彧一眼,眼中的无奈更重。
  “叔父,你不要高兴太早。司徒掌民或许有机会,太尉掌兵却难之又难。你也看到了,天子披坚执锐,欲做马上皇帝,岂能由太尉分权?”
  荀彧点点头,却不像荀攸那么悲观。“就算是马上皇帝,征战不过十余载而已。司徒治民却是长久的事业,陈仲举、李元礼前仆后继,争的不就是这个机会?公达,你不能为眼前所惑,忘了长远之计。”
  荀攸不以为然。“叔父,天子年少,只怕征战之心一起,穷兵黩武,难免重蹈秦皇汉武覆辙。”
  荀彧抚着颌下短须,眼神闪烁。
  “公达,你将入仕以来经过,详细说与我听。”
  荀攸早有准备,示意荀彧不要急,他们有的是时间。
  天子让他安置荀彧,本来就是这个目的。
  洗漱完毕,两人上了床,拥被而卧,抵足而语。
  荀攸讲了天子中兴大汉的志向,讲了贾诩和西凉人的野心,讲了司徒赵温、卫尉士孙瑞等人重新掌权的希望,也讲了天子命杨修辅佐杨定,安排儒生为军中教师的举措,更讲了天子有意将匈奴人逐出边塞的计划。
  荀彧静静地听着,眉头越皱越紧。
  天子有志向是好事,公卿大臣想掌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们为此已经和外戚、宦官争斗了上百年,甚至西凉人想争取话语权也是好事——他们想立功自效,总比肆无忌惮的杀戮好。
  但这么多想法纠结到一起,却不见得是好事。
  最不利的就是天子可能和武人结盟,将文官变成刀笔吏一般的附庸。
  这可不是儒门希望的王道。
  天子倚重杨奉的做法也令人担忧。
  这表明天子针对河东大族的举措绝非一时权宜之计,反倒有可能是一次预演。
  抑制兼并不是坏事,但操之过急,却往往是祸乱之本。
  “公达,你辅佐天子作战,不要有太多顾虑。”荀彧考虑了很久后,做出了决定。“天子既然让我去见司徒,想来也是有所顾虑,希望能有万全之计。当此之时,你我当与天子一心,共克时艰,切不可意气用事,因噎而废食。”
  荀攸点头答应。
  荀彧先弃袁绍而就曹操,如今又弃曹操而就天子,说明袁绍、曹操都不是理想的君主。相比之下,天子年少,理政日浅,还有辅正的机会。
  ——
  第二天一早,荀彧就被外面的声音吵醒了。
  他翻身一看,荀攸已经不见了。
  他坐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