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60章

汉道天下-第60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趁着贾诩没到,他盘腿而坐,摊开地图,将眼前的形势梳理了一番。
  良久,他一声轻叹。
  ——
  “陛下。”贾诩进帐,在刘协对面坐下,欠身施礼。
  “先生辛苦了。”刘协端起一杯水,递给贾诩。“若非先生运筹帷幄,大汉危矣。”
  贾诩接过水杯,握在手心,体验着掌心的温暖,淡淡地笑道:“纵有千般妙计,若无陛下一往无前之决心,也是空谈。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同样,如臣者数不胜者,如陛下者却五百年一见。”
  刘协目光闪动。“如先生言,置光武皇帝于何地?”
  贾诩不为所动。“王邑、王寻辈,如何能与李傕相提并论。四十余万乌合之众,又如何能与百战之西凉锐卒比较。光武皇帝需要的只是勇气,陛下需要的除了勇气,还有直觉。”
  他抬起头,直视着刘协,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恕臣冒昧,陛下天资远迈光武,可与高皇帝媲美。此天授者,愿陛下珍之惜之。”
  刘协一时捉摸不透贾诩的用意,却不便相问,只好沉默。
  “陛下,李傕死了,其昆弟子侄如何安排?”
  刘协吐了口气,将自己当时的安排说了一遍。
  丁冲还没回来,段煨也没有回音,也不知道他们劝降是不是顺利。尤其是丁冲,当时为了抢夺李傕中军大营的物资,他来不及多想,直接派丁冲去劝降。现在看来,这实在有些冒失,很可能劝降不成,反送了丁冲性命。
  贾诩眉梢轻挑,笑了起来。“段煨的忠诚无可挑剔,但这贪财的毛病却是老而弥坚。唉,西凉贫苦,生存不易,奈何。”
  “丁冲……能劝降成功吗?”
  “陛下大可宽心,丁冲未必能劝降李式,但李式也没有杀丁冲的勇气。明日一早,陛下手诏一封,赦免李式及其母胡氏,大事可定。至于杨定那里……”
  贾诩呷了一口水。“还是陛下下诏为宜。卫尉新胜,杀气太重,怕是会惊了他。”
  刘协点点头,又道:“卫尉这次损失较大,不如让他去接管李式的人马,挑一些精锐步骑,补充到南北军,以安将士之心。”
  贾诩目光微闪。“陛下思虑周密,臣以为甚好。陛下要去河东立足,免不了与匈奴人对阵,提前做些准备也是好的。说起来,这些将士大多是随董卓征战多年的勇士,对匈奴人的战法也不陌生。”
  刘协心中暗笑。
  果不其然,关心则乱。沉稳如贾诩,一旦涉及到大量西凉人的生死,也无法淡定。
  刘协起身,从火塘上提起水壶,为贾诩添了一点热水。
  “先生,李傕首级落地之前,与朕说了几句话。”
  “是么?”贾诩将杯子凑到嘴边,轻轻的吹着,缭绕的雾气挡住了他的眼神。
  刘协将自己斩杀李傕前的经历说了一遍,然后静静地看着贾诩。
  贾诩沉默半晌,慨然道:“陛下志向之大,非臣能揣度。臣收回刚才的话。”
  “哪一句?”
  “陛下可与高皇帝媲美那一句。”贾诩笑笑。“陛下兼有高皇帝与光武皇帝之长,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协盯着贾诩看了片刻,忽然放声大笑。
  贾诩也笑了。
  刘协将手放在贾诩的肩膀上,轻轻按了按。“先生,朕无意与高皇帝、光武皇帝一较高下,且此一时,彼一时,时势不同,亦不可拘泥故事。但能中兴大汉,再建太平,救黎民于水火,纵使离经叛道,朕亦在所不惜。”
  他顿了顿,又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治国又岂能万世一经?”
  贾诩若有所思,微微颌首。“陛下所言,其道至远,其理至深,臣望尘莫及。”
  刘协背对着贾诩翻了个白眼,扬扬手。“天色不早了,先生早点休息吧。朕还有事要想一想,若有疑难处,再请先生解惑。”
  贾诩起身。“臣随时恭候陛下垂询。”
  刘协点点头,目送贾诩离开。
  他一个人独坐,想了好一会儿,觉得还是只能按贾诩的建议办。
  丁冲一个人怕是无法劝降李式,还是正式下诏赦免李式母子为好。
  不仅是李式母子,还有李桓、李应等人,都要一并赦免,以安众心。
  李傕虽死,他的部下还有近两万人,全部杀掉不现实,留着不处理又太危险,稍有不慎,弄不好就会哗变。只有将李桓、李应等人赦免,予以安抚,再从中料简精锐,补充到南北军,才是最现实的办法。
  只是如此一来,西凉人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觑。
  贾诩的目的完美达成。


第一百四十二章 从权
  “陛下,贾侍中走了?”伏寿从后帐走了出来,见刘协独坐,案上的酒食却没动,心中不安。“臣妾准备不周,请陛下恕罪。”
  刘协愣了一下,哑然失笑。“皇后毋须自责,是朕与贾侍中说得投机,无暇顾及其他。明天一早,你安排人准备早餐,将这些再热一热,朕召他共食便是。”
  伏寿放了心,转身安排人将酒食收起来。
  刘协想了想,又拦住了,让她现在就派人送一些过去。
  虽说贾诩在董承营中不可能饿着,可是既然要做人情,索性就做到位。
  接着,他又命人召卫尉士孙瑞来。
  士孙瑞还没睡,很快就来了,脸色憔悴,眼睛里带着血丝。坐下之后,他看着案上的酒食,咽了一口口水。
  刘协看得真切。“卫尉还没用晚餐?”
  “用了,吃了一碗汤饼。”
  刘协笑了。“卫尉自便。”
  “谢陛下。”士孙瑞也不客气,端起一碗羹就喝,一口羹还没下肚,又取了一片切得薄薄的肉,蘸了些酱,一起塞进嘴里。
  刘协暗自叹惜。这是真饿得很了,才让一个老臣顾不上体面。
  看着士孙瑞连喝三碗羹,干掉半盘子肉,打起了饱嗝,刘协才问起相关的情况。
  士孙瑞简要的回复了一下,战场基本收拾完毕,俘虏分别关押,具体人数还在清点。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军中原本还有两天的口粮,但一下子俘虏了近万人,消耗翻番,根本支撑不住。
  俘虏们今天不给吃的还勉强能接受,明天再不给吃的,恐怕就要哗变了。
  “宁辑将军那里如何?”
  士孙瑞苦笑道:“宁辑将军奉陛下诏书,去劝降李应,眼下怕是顾不上其他。”
  刘协轻笑道:“还没劝降成功?”
  “应该是没有。若是成功了,理当前来复命。”
  “卫尉以为是何原因?”刘协不紧不慢地问道。
  士孙瑞迟疑了片刻。“臣臆测,当是李应心存犹豫,不敢轻降。”
  “当如何处置为上?”
  “陛下不妨下诏赦免诸李,再由司徒携诏书至李应大营。李应是司徒故吏,对司徒敬畏有加,当初便曾救过司徒。司徒出面劝降,他必然信从。”
  刘协打量着士孙瑞,沉默不言。
  一提到这些问题,公卿大臣本能的就抱团了。
  由司徒赵温去劝降李应固然不错,但如此一来,李应就和赵温绑在了一起,加入南北军也不成问题。李应免了死罪,赵温得了忠心,南北军得了兵源,唯独段煨白跑一趟,什么收获也没有。
  “李应若降,安排什么官职为好?”
  “诸李之中,李应稍有学识,为人也不像李傕那么暴虐,可任中郎将、校尉之职。”士孙瑞顿了顿,又道:“臣愚见,或降职,或夺兵,二者选其一,又以夺兵为佳。”
  刘协颌首同意。
  李应是战败投降,接受处罚是天经地义的事。降职丢脸,影响太大。夺兵削减其实力,却不容易为外人所知,可以为李应保存一点体面,免得他铤而走险。
  多封几个中郎将、校尉无关紧要,消化李傕的旧部,避免出现新的冲突,才是关键。
  “李应投降之后,三分其军,精锐补入南北军,一分转给段煨,一分李应自领。”
  士孙瑞心满意足,又问道:“那李式、郭汜的部下呢?”
  “一并照此办理。你尽快将军功簿报上来,挑选有统兵之能者接收降卒,尽快整训。”
  士孙瑞大喜过望,欣然从命。
  “明天一早,朕便命人拟诏,司徒带着诏书去李应营,宋果带着诏书去见李式,卫尉留守大营,以备不测,做好接收降卒的准备。”
  “那……杨定呢?”
  “暂且晾一晾,让他冷静一下。”刘协沉下了脸。
  “唯。”士孙瑞心领神会。
  ——
  拜别天子,士孙瑞回到卫尉营,推开帐门,咳嗽了一声。
  正趴在案上打瞌睡的魏杰、沮俊等人纷纷坐起,揉着眼睛,打着哈欠,一脸期盼的看着士孙瑞。
  “诸君,可以安睡了。”
  宋果精神最好,一跃而起。“陛下应允了?”
  士孙瑞白了宋果一眼,抚须而笑。“陛下比你想象的更聪慧,根本毋须我建言,分布如流。”
  他将天子的安排说了一遍,宋果抚掌大笑,沮俊也满意地直点头,只有魏杰眉头微蹙。
  士孙瑞也不多说,安排完各人的任务,便轰他们回去休息。
  魏杰留在最后,眼中闪着一丝忧虑。“君荣,当真全是陛下的安排?”
  “自然,我还敢编造天子的谎言不成。”
  魏杰苦笑。“你知道我非此意。经此一战,天子更有主见,自有好事。只是乾纲独断,未必是福。毕竟……他还年幼,亲政为时尚早。”
  士孙瑞摇摇头。“伯俊,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人。天子应天命而生,岂能以常理待之。今日一战,非天子出战,焉能取胜?你还将他当作少年天子,未免迂腐。”
  魏杰咂咂嘴,欲言又止。
  “况且天子未曾问我的意见,却未必没有问其他人的意见。我见贾诩帐中有灯,想来贾诩已经归营,陛下或许已经垂询过他。贾诩对西凉诸将的熟悉,又是你我能比的?”
  “这么说,这可能是贾诩的建议?”
  “我倒更希望是天子自己的决定。”士孙瑞叹息良久。“伯俊,你也别想太多了。当务之急,一是整训降卒,为我所用,二是征集关中子弟从军。李傕、郭汜都死了,稳定关中,恢复生产,争取明年一开春就播种。”
  魏杰想了想。“我推荐徐晃为虎牙都尉,可否?”
  士孙瑞诧异地打量着魏杰,摇摇头。“伯俊,你的想法虽好,只怕陛下不肯。”
  “为何?”
  “陛下用武之际,徐晃有勇有谋,更擅长于出奇,陛下正当大用,岂能闲置一隅?”他想了想,说道:“依我看,还是推荐宋果为佳。”
  魏杰苦笑。“君荣,你就不怕别人说我们扶风人结党吗?”
  “事急从权,顾不得那么多。”士孙瑞淡淡地说道:“我信陛下自有主见,不会为人左右。”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一场空
  次日一早,刘协早早起身,命人拟好赦免诏书,用了玺印,由赵温、宋果带着,分别奔赴李应、李式大营。
  正如贾诩所言,赦免诏书一到,纠结了一夜的李应、李式应声而降。
  段煨白跑一趟,心里有些不爽。听说天子有诏,要将李应的人马分三分之一给他,也就释怀了。
  人马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子在乎他的感受。
  李式投降后,宋果一面派人回报,一面押着李式、胡式等人,以及几十车粮草辎重,赶回大营。
  有了粮食,刘协终于可以犒赏三军了。
  虽然只是一顿饱饭,连人人都肉都无法满足,却还是让人很多人欢欣鼓舞,翘首以盼。
  被俘的将士饿了一天一夜,终于吃上了饭,人心安定了许多。
  紧接着,赦免诏书宣布,包括李式在内的人都得到赦免,口碑相对较好的李应甚至还保住了官职,其他人自然不用担心性命安全,安心等待进一步的处理结果。
  战争的恐惧渐渐散去,虽然将士们还不能与家人团聚,气氛却轻松起来,塬上塬下,都能听到小儿们的欢笑声,将军家眷也喜笑颜开,互相庆贺声不绝于耳。
  刘协一夜没睡好,上午又忙了半天,到中午时实在撑不住了,小憩了片刻。
  等他醒来时,正好听到外面有人说话,听声音,像是杨奉与唐姬。
  刘协披衣而起,出了帐,见杨奉站在帐外,神情惶恐,拱着手,与唐姬说话。唐姬手里拿着一件衣服,神情清冷,不卑不亢。
  见刘协出帐,杨奉闭上了嘴巴,讪讪地站在一旁。
  唐姬迎了上来,将手里的衣服递给一旁的宫女。“这是亡夫之年的遗物,也没穿过几次,一直藏在衣箱下面。陛下若是不嫌弃,不妨用来替换。”
  刘协从宫女手中接过衣服,抖开一看,在身上比划了一下。
  大小正合适。
  他又看了一下,发现衣服被改过,顿时心中恍然。
  少帝刘辩虽然智商一般,身材却遗传了他的母亲何太后,长得高大健壮。如果不改,他现在是穿不了的。
  他在长安几年,日子过得辛苦。即使贵为皇帝,也做不过时时有新衣。这两年身体长得快,原来的衣服本就不太合身。昨天一战,几件衣服都破了,沾上了血污,无法再穿,今天只能换上一件略小的旧衣服。
  “嫂嫂好针线。”刘协赞了一声。“若是有空,帮我补补昨天破损的那几件衣服吧。”
  唐姬点点头。“陛下着人送来就是。”欠身施礼,转身走了。
  刘协这才转头打量着杨奉。
  杨奉脸色通红,眼神畏缩。“陛……陛下。”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真有你的。”刘协哼了一声,甩甩袖子。“进来吧。”
  “唯。”杨奉如逢大赦,连忙跟了上来。“陛下,臣帮你拿着。”
  刘协瞅了他一眼,将手中的衣服递给杨奉,一边走,一边解开身上的旧衣。
  杨奉喜上眉梢,双手捧着衣服,亦步亦趋。
  来到帐中,刘协脱了旧衣,换上新衣,上下一打量,感觉处处服贴,竟像是为自己做的一般。
  嫂嫂是个有心人。
  刘协就坐,又示意杨奉入座,问起昨天的经过。
  杨奉后悔得肠子都青了,一开口,眼泪就下来了。
  他是真委屈。
  辛苦了那么久,却错过了最后的大战。眼睁睁地看着段煨带兵赶到,抢走了逼降李应的机会。等他打听到李傕的部下将被分割,诸将都能分到一些,他就更难过了。
  “陛下,臣虽不敏,却也曾与李应大战数合,损失数百精锐。”杨奉眼巴巴地看着刘协。“如今连一箭未发的段煨都有补充,臣却无人提起,这是公卿大臣排挤臣,请陛下为臣做主。”
  刘协忍不住笑了。“亏得你还算聪明,只提段煨,不提张济和杨定。”
  杨奉茫然的眨着眼睛,佯装听不懂。
  他当然只能提段煨。
  张济虽然没出兵,但张绣斩杀了胡封,功劳却不亚于他。
  李维毕竟不是他杀的,那是郭武的功劳。
  杨定也没得到兵力增补。但杨定违抗诏书,不肯出兵,现在龟缩在大营里不动,不受惩处就不错了。他自然不会傻到和杨定相提并论。
  只能和段煨比。
  “你想要谁的人马?”刘协问道。
  杨奉心中一喜。“臣岂敢讨要人马,只是心中不忿。陛下愿意为臣做主,臣便心满意足了,谁的人马都无所谓。”
  刘协忍住爆粗口的冲动,又问了一句。“你敢要谁的人马?李傕的,还是郭汜的?”
  杨奉愣了半晌,几次欲言又止。
  天子的话提醒了他,天子可以给,他却未必敢要。
  李傕虽死,其旧部被分割,但要说仇恨就此两清,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士孙瑞等人是奉诏讨贼,有朝廷为倚仗,那些人划归南北军是归顺朝廷,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