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529章

汉道天下-第529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在一旁看着,暗自感慨。
  曹冲虽然年幼,却比曹彰更有气度,更有主见。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成了兄弟中的主心骨。不出意外的话,他也许会成为曹家的下一代家主。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时势如潮
  陈群很快赶了过来,躬身行礼。
  刘协仔细地打量着他,嘴角不经意地挑过一丝笑意。
  陈群走路依旧从容,只是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多了几分干练,少了几分做作的矜持。
  这说明他的心态上可能有所不同,不再是那个觉得躺在祖辈名声上就可以平步青云的天真少年,而是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换取荣华富贵。
  陈群随后的表现验证了刘协的判断。他条理清晰的汇报了荀彧这两年来的工作成绩,不仅各种数据对答如流,很多细节也说得清清楚楚,显然是亲身经历,而非道听途说。
  再看看他那张微黑的脸,可以想见,这两年在河南跟着荀彧走了不少地方,协助荀彧处理了不少政务,甚至有些事就是他直接处理的。
  比如以硝石制肥的试验,他就说得非常细致。
  刘协非常满意。
  等陈群告退,他对曹冲、曹彰兄弟说道:“你觉得他能胜任西行的艰苦吗?”
  曹冲点点头。曹彰抬起手,摸了摸脑袋,嘀咕了两句,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人都是会变的。”刘协感慨地说道:“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朝廷有了好的用人政策,就不用担心没有人才。”
  曹冲说道:“陛下所言甚是,所谓时势造英雄,唯有圣人能造时势。”
  “也不尽然。”刘协继续向前走。“就算是圣人也不能逆势而行,只能顺势而为。圣人异于常人处,在于不为眼前所惑,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可若是让他以无为有,那也是做不到的。以夫子之执着,知其不可而为之,不也一样望川兴叹,逝者如斯夫?”
  曹冲沉默不语,眼中却露出光来。
  曹彰眼中疑色更浓,一会儿看看刘协,一会儿看看曹冲,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
  见完驾,陈群立刻找到了钟繇。
  看到陈群,钟繇很兴奋,问陈群对士燮的处理结果是否意外。
  陈群却说,在此之前,荀尹已经做出了预判,分毫不差。看到邸报时,他一点也不意外。
  钟繇问了经过,大笑之余,又不禁感慨。
  论对天子的了解,他不如荀彧太多。
  当初做出判决,由周忠去汇报时,他们都捏了一把汗,担心天子不肯。没曾想,荀彧在千里之外就得出了结论,而且信心满满。
  得知陈群此行还有提亲的任务,而且提亲的对象是曹操的女儿,钟繇多少有些意外,理解不了荀彧的安排。在他看来,曹氏父子受天子影响极大,对西征建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执念,曹英也不例外。以他所知,除非陈群愿意西行,否则这门亲事不太可能成功。
  丁夫人虽然对曹昂、曹英有抚养之功,却做不了主。
  她虽然一直在长安,却深居简出,根本不知道年轻一辈在想些什么。
  陈群想了想,说道:“我觉得西行也不是不可接受。”
  钟繇诧异地打量着陈群,欲言又止。
  他觉得陈群似乎没有必要对这门亲事如此执着。以他的家世和才能,就算不娶曹英,也不用担心没有佳偶,完全没必要跟着曹英背井离乡,远赴万里。
  “钟公可能不清楚,我在荀尹身边,经常收到荀长倩从西域送回的消息,对西域并不陌生。”
  陈群笑了起来,带着一丝掩饰得很好的得意。在他看来,钟繇终究还是年纪大了,对新事物的接受太慢。随着西域商路的畅通,汉胡商人往来,西域的典籍、货物进入中原的同时,各种人文、地理也不再陌生。
  更别说还有荀恽的书信。
  对他来说,西域和凉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更远一些而已。
  也许用不了百年,西域就会纳入大汉的疆域,到时候中原人到西域做官,就和现在的关东人到凉州做官一样,没什么好奇怪的。
  “如果蒸汽机能在百年之内成为现实,代替马匹,往来西域的时间大大缩短,去西域或许不会比现在来零陵更麻烦。”陈群不紧不慢地说道:“百年看似很久,也就是两三代人而已。若是再快一些,比如说五十年内,我或许可以坐着蒸汽机荣归故里。”
  钟繇看了陈群片刻,抚须而笑。
  “好,好,这才是我大汉少年应有的意气。”他兴奋地站了起来,走到陈群身后,双手按在陈群肩膀上。“我现在总算明白天子的意思。十年新政,便有如此变化,百年之后,又将是何等盛世?可惜,我看不到了。长文,我很羡慕你啊,如果能年轻二十岁……”
  他咂了咂嘴,没有再说下去。
  他经常为自己年过半百,功业未就而惋惜,但没有哪一次比这一次更真实,更强烈。
  从陈群身上,他看到了光明灿烂的未来,但他却等不到那个未来了。
  如果他现在正当壮年,或许也会和陈群一样,壮怀激烈,不会以西域万里为畏途。
  陈群起身,拱手笑道:“钟公不必如此。虽然你已经年过半百,但你身体强健,心胸开阔,寿至期颐也不是难事。若所料不差,三十年内,盛世必至,甚至可能更快。”
  钟繇哈哈大笑,连连点头。“期颐不敢望,耄耋还是可以努力一下的。”他想了想,手一挥。“明天就去找华佗请教五禽戏,不亲眼看一看盛世,我死了也不瞑目。”
  “一定能如愿。”
  两人相视而笑,重新入座。
  陈群讲起了荀彧这两年的成绩。得知石韬、孟建等一群汝颍后生真将硝石变成了肥料,使得亩产增加三成以上,钟繇非常兴奋,不知不觉地向陈群靠了过来,凝神倾听,仿佛没见过世面的小儿。
  陈群说完了河南的事,又说起了沿途的见闻。
  他这一路走来,最感兴趣的就是蒸汽机。
  研究蒸汽机最积极的就是洞庭船官,据说有七八个小组在努力,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协作,还定期召开会议,通报进展,或者进行比试。
  据说船官出了悬赏,谁先造出可用的蒸汽机,不仅能得到一大笔钱,还有机会获得船官的股份,从此躺在家里收钱。
  钟繇将信将疑。“这蒸汽机这么重要?不会是一时风气吧。”
  陈群微微一笑。“钟公,现在船越造越大,人力已经难以推动。真能造出蒸汽机,等于突破了桎梏,从洞庭湖走进大海,收获之大,岂是万金可比?如此收益面前,谁肯落后,谁敢落后?”
  钟繇抚着胡须,感慨地说道:“是啊,时势如潮,不进则退,谁愿意成为被抛弃的人呢。”


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宽严皆误
  新法的消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邸报上迅速出现了大量的文章,有针对新法具体条文的,有针对以仁立法的思路的,有支持的,有批评的,不一而足,非常热闹。
  刘协非常关心这些文章,命人收集起来,分类存放,对其中有新意、有见地的文章组织讨论。遇到好文章,还会命人送给周忠、钟繇等人,让他们重点关注,最好能和作者联系,进一步征求意见。
  立法是百年大计,不能仓促,宁可多花点时间征求意见,尽可能达成一致,争取各阶层的支持。实在无法一致的地方,也要取得相关利益方的理解,减少新法推行的阻力。
  周忠很赞成刘协的观点,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年纪大了,体力不足,已经无法支撑他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
  增设长史便成了必须。
  经过推荐、评选,几个人选先后进入了刘协的视野。
  其中包括冀州刺史满宠、益州刺史李严、青州刺史伊籍,都是年青才俊,李严更是刚刚被任命为益州刺史不到一年,便以行事果决,雷厉风行而闻名。
  与周忠商量后,刘协将这三人调入司空府,设为长史,协助周忠处理具体事务,减轻周忠的压力。
  与此同时,在征得周忠同意的前提下,刘协又与钟繇、高柔协商,除了他们二人协助司空府主持新法的修订之后,再从律学堂抽调人手,具体负责新法的理论探讨,并在合适的时候在小围范内进行试点。
  那些对讨论新法有兴趣,却对具体事务不感兴趣的儒生、名士一概纳入律学堂的管理范畴,给予员外郎的编制,并象征性的给予一定的报酬。
  钟繇、高柔正中下怀,迅速在邸报上发布招贤公告,广招天下名士,为新法献言献策,共商国事。
  这份招贤公告一经发布,便如一块巨石投入水中,让本就牵动了无数关注的新法再次成为焦点。即使是再苛刻的人,也能从这份公告中看到朝廷的诚意,看到朝廷以仁立法的决心,无法再斥之为沽名邀誉、口惠而实不至。
  更多的文章涌现,更多的人向泉陵汇聚,以至于泉陵令魏陶上书太守府,要求扩建学舍,为从外地赶来的名士、儒生准备住处,并趁此机会扩大郡学规模,让更多的百姓子弟有读书的机会。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刘熙一样,固守高深的学问,治学之余,教几个蒙童,增加一点收入,也是不错的选择。抓住这个机会,整个零陵郡将迎来一次跳跃式发展,泉陵更是受益最多。
  天子驻跸泉陵已经一年有余,迟早要走的,不抓住这最后一波,他们会被泉陵人戳脊梁骨。
  ——
  “陛下,发现了一篇好文章。”周不疑、曹冲并肩走上了大堂,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
  “谁的大作,竟能让你们如此激动?”刘协放下笔,笑道。
  这两个神童在他身边不仅见多识广,而且起点高,一般的文章很难让他们如此失态。
  “陛下先别看作者名字,看了文章再说?”周不疑故作神秘。
  刘协瞅了他一眼,哈哈一笑,点头同意了。
  周不疑转身,拿起一张签纸,贴住了作者的名字,然后才将文章递了过来。
  刘协扫了文章一眼,便觉得字迹有些眼熟,应该是一个熟人。他也没多想,随即读起了文章。
  文章的名字很直白——《宽严皆误论》,内容也很实在,虽然时间跨度极广,从战国说到当下,立论却非常朴实,紧紧围绕文章标题。
  文章论述了有史记载以来的政策得失,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施政当宽严相济,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利益,既要保证公平,也不能罔顾效率。如果一味偏颇,哪怕初心是好的,最后也很难落到实处,更别说取得理想的结果。
  文章说理透彻,但最精采的却不是说理,而是举证。
  这篇文章用近一半的篇幅介绍了一个社会调查,针对经济情况,将数千户分成三类,衣食无忧的富户,满足温饱的中等家庭,以及温饱得不到保证的贫民,分析了他们的人才培养的动力、成果。
  最终的结论是,温饱得不到保证的贫民情况最差。
  在生存还是问题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够挤出原本就不多的口粮去供养子弟读书,子弟不能读书,就无法得到更好的机会,别说做官,就连进工坊做工都做不了收入更高的技术工种。
  但是他们想改善生活的动力很强,只要给他们一点机会,他们就能付出全部的努力。
  对这样的家庭来说,少量投入,就能产生极大的收益,应该成为重点扶助的对象。
  温饱能够满足的家庭最理想,不仅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有足够的动力,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只要朝廷有合适的政策,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他们就会付出足够的热情和努力。
  衣食无忧的富户最难出人才。
  虽然条件最好,但动力却最弱。因为衣食无忧,有的人更是不愁仕途,读不读书,读得好不好,都不重要。除非有更高的信念,并且有极强的自律,否则在他们身上投入多少资源都是浪费。
  因此,朝廷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前两类家族,适当压制条件最好的家族,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适当压制条件最好的家族,并不是为了打压而打压,而是给他们一定压力,才能促进他们修身养心,进而成才。
  这也应了孟子那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点压力也没有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大概率会成为纨绔或者败家子。
  因为有具体的数据支持,这个原本是老生常谈的结论也变得丰满起来,让人很难不信服,也很难反对。
  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家族花了大量钱粮,最后却养出一堆废物。
  寄希望于人的自律,等于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未免太理想化。除了那些满脑子只有圣贤、经典,不知人间疾苦的儒生,没有人会相信。
  看完文章,刘协沉默了片刻。“谁写的?”
  周不疑、曹冲互相看了一眼,笑嘻嘻地说道:“陛下不妨猜猜。”
  刘协咂了咂嘴。
  他觉得文风很熟悉,名字就在嘴边上,却一时想不起来。
  主要是这种以数据支撑论点的社会调查第一次见,而有条件写出这样文章的人更不多。
  “我有几个备选名字。”
  “陛下说来听听。”
  “尊兄苍梧太守曹昂。”刘协看向曹冲,先提到了曹昂的名字。
  在他看来,曹昂是有机会,也有这个见识的。
  曹冲笑着摇摇头。“多谢陛下谬赞,臣会转告家兄。但是很可惜,不是他。”
  “常山太守杜畿。”
  “近了,但不是他。”
  刘协笑了。“那就是赵相诸葛亮。”
  曹冲、周不疑抚掌而笑。“陛下可谓知人。”
  刘协看了看手里的文章,哑然失笑。
  诸葛亮写《宽严皆误论》,这还真是宿命啊。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不忘初心
  刘协很欣慰。
  诸葛亮的智商一如既往的在线,并没有被他耽误,反而在他的引导下提前开悟了。
  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二十年后,大汉将迎来第一位真正符合他期望的司徒。
  诸葛亮也许无法在军事上一展天赋,可是将精力集中到民政上之后,他会爆发出更强大的战斗力,将大汉的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有了强大的生产力,还用得着担心军事不强?
  不存在的。
  真正的军事实力靠的从来不是灵机一动的奇谋妙计,而是经济、文化等软硬实力形成的综合实力,除非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否则根本用不着什么奇谋妙计,直接用实力堆死你。
  某种程度上,诸葛亮就是这样的硬核军事家,而不是演义中那种靠锦囊妙计克敌制胜的军事家。
  可惜的是,蜀汉的基本盘太小,撑不起他的梦想。
  但凡蜀汉的实力再强一些,他真有可能改历史,逆转乾坤。
  现在,他给了诸葛亮一个更大的舞台,就看他能有什么样的表现了。如果大汉真有一统天下的那一天,诸葛亮就算不在前线统兵,也必然是最大功臣之一。
  谁说只有战场上斩将杀敌的才是功臣?
  比起开悟,诸葛亮的做法更让刘协欣慰。
  他没有直接发表在邸报上,还是先送到行在来,请他过目,这既是身为臣子的谨慎,更是一种难得的谦逊。即使他很聪明,领悟了天子施政的原则,并付诸实践,依然保持低调,先向天子请示,而不是迫不及待的发表,享受人们的欢呼。
  “你们都看过了?”
  周不疑和曹冲相视而笑。“看过了。”
  “感觉如何?”刘协端起茶杯,呷了一口,又补充了一句。“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好在何处?”
  “务实,透彻。”周不疑有些迫不及待的说道:“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