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5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孙瑞一眼认出袁徽,不禁感慨万千。
“你怎么还在这里?”
袁徽的从父袁滂官至司徒,曾与士孙瑞同朝为官,多有往来。士孙瑞在袁滂的府中多次见过袁徽兄弟。
袁徽的弟弟就是袁敏,如今赫赫有名治水能臣,多次受到进行嘉奖。
袁徽拱拱手,面无表情的说道:“我生性懒散,贪恋这交州的悠闲和阳光,可惜现在全没了。”
士孙瑞打量着袁徽,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如果你只是喜欢交州的悠闲和阳光,大可继续留在交州。我虽不才,麾下军纪还算过得去,应该不会打扰到你。”
袁徽重新打量了士孙瑞一眼。“久闻士孙公老当益壮,一直以为言过其辞。如今一看,方知传言不虚,简直是不让少年。”
士孙瑞笑笑。“老当益壮,我不敢当,你未老先衰却是不争的事实。年纪轻轻,不思为朝廷出力,就想着悠游余生,未免令人失望。”
袁徽有些忍不过。“人各有志,士孙公又何必强加于人?”
“不然。”士孙瑞摇摇头。“夫子云,邦有道则谷。如今天下太平,天子贤明,你却要学隐士,违背了圣人的教诲。”
袁徽冷笑道:“夫子只说邦无道,谷则耻,可没说邦有道,不谷也耻。士孙公这是歪曲圣人之意,以为我用,徽不敢苟同。”
士孙瑞笑了。“这么说,你是真无心仕途,有心归隐?”
袁徽傲然道:“正是。”
“既然如此,何必为士燮说客?”士孙瑞沉下了脸。“不为朝廷大臣,却为叛臣门客,你还真是对得起门户啊。”
袁徽顿时语塞,脸涨得通红。
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重归一统
袁徽被士孙瑞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说得哑口无言,准备好的说辞一句也说不出口。
士孙瑞也没和他多纠缠,直截了当的说道,你来的时候,应该知道大军的前锋已经到了哪儿,就不用在我这儿浪费时间了。士燮想战,你就回去陪他守城。士燮想降,就请他速度快点,在我大军抵达之前出城投降。
围城之后,就没有投降这一说了,我会让你们看看北军是怎么攻城的,朝廷又是怎么对待俘虏的。
袁徽不敢怠慢,灰头土脸的回去了。
半路上,他遇到了正在赶路的射声营,无意中听说射声营的长史是荀衍,顿时来了精神,请求荀衍见面。
荀衍很快就来了,一身戎装,大步流星。
袁徽一下子没认出来,还以为是来请他入营的士卒,等荀衍走到面前,他才依稀看出一点模样。等荀衍拱手施礼,自报家门,他惊得目瞪口呆。
“你真是颍川荀休若?”
荀衍笑了。“我又不是什么名士,不会有人冒充。”
袁徽还是很惊讶。作为荀彧之兄,荀衍从军已经让他觉得不可思议了,万万没想到荀衍还会像一个武夫一样穿着甲胄行军。就算有马匹代步,这一身铁甲也挺累人的。
惊讶过后,袁徽说明了来意,希望荀衍能通融通融。
荀衍抬起头,看了一眼远处。“我能做的,可能只有放慢进军的速度,多给你两天时间。”
袁徽很不满意。“休若也觉得士威彦应该投降?”
荀衍无声地笑了。“他不投降,还想称王不成?交州本就是大汉的交州,他们兄弟趁中原大乱,割据一方,已经非人臣所当为。中原平定,他既不贡赋,也不上书称臣,真以为交州是他们士家的?”
袁徽连连摇手。“休若言重了,士威彦从无不臣之意。只是交州悬远,与中原消息不通,听说天子刻薄,强度民田,这才……”
荀衍看着袁徽,嘴角轻挑。“这不是士威彦的态度,而是你们的态度吧?”
袁徽的脸颊抽了抽,直视荀衍。“难道不是?”
荀衍想了想,缓了口气。“你听说过汉阳太守杨修吗?”
“知道,弘农杨氏子弟,现任司徒杨公之子,名扬天下,谁人不知。”
“十年前,他在华阴初见天子,天子曾给他出了一道题。”
袁徽摇摇头。“愿闻其详。”
荀衍把问题说了一遍。
天子此问,如今已经中原士大夫人所皆知的轶事,只是一直没有标准答案,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也正因为此,这个问题更加迷人。
荀衍说完,看着袁徽。“你觉得六国之后为何不能复国,反而是出身草莽的高皇帝得了天下?”
袁徽沉默不语。
荀衍拍拍袁徽的肩膀。“你也是儒门子弟,当知圣人之道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不仅仅是对士大夫,也是对所有人。天子提倡四民皆士,一视同仁,才是大仁。他能够在十年之内平定天下,正是因为顺应了道,得了民心。你们想逆势而行,只能和六国子弟一样,不会有其他可能。”
袁徽面色煞白,额头冷汗涔涔。
“回去吧,告诉士燮,不要有任何妄想。除了投降,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袁徽咽了口唾沫。“投降之后,朝廷……”
荀衍看着袁徽,一声轻笑。“难道他还比袁绍、袁术更该杀?”
“只是……不死?”
“其他的,就看他自己了。”荀衍语重心长的说道:“如果想做官,要看他有没有那个能力。如今大汉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这种读了几部书就以为大道在手的书生。”
——
送走袁徽,荀衍与太史慈商量了一下,放慢了行军速度,并通知了其他人。
当然,也没忘了士孙瑞。
诸将也清楚,士燮投降是最好的结果。就算他们再善战,攻城也会有伤亡。如果能不战而降,当然求之不得。
两天后,袁徽再次求见士孙瑞,带来了士燮的降书。
这一次,士孙瑞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袁徽,并邀他入幕。
袁徽稍作推辞就答应了,并顺势引荐了一些中原来此避难的士大人,包括刘熙、薛综、程秉等人。士孙瑞一一问了情况,知道这些都是潜心学问的书生,依托士燮也不过是求个衣食而已,倒也谈不上什么不臣,便答应了。
他让袁徽通知众人,他准备在交阯推行新政,建学堂、印坊,他们愿意留下,当然更好。如果思念家乡,想回去,也可以跟着大军一起返程。
如果想做官,他也可以向朝廷推荐。不过朝廷用人重实学,只通经学的除了学堂之外,就只能去印坊做校书,没有太好的选择。
总之,通经入仕已成过往,不要再想了。
袁徽多少有些丧气,却无可奈何。
——
建安九年,腊月二十八,刘协收到了士孙瑞的报捷文书。
士燮最终还是降了,没有任何条件。
当然,士孙瑞辟除了一些人,也推荐了一些人,算是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妥善的安置,将可能的反抗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以内。
在此之前,刘协已经收到了士孙瑞的一份上疏,安排王凌为益州郡尉,皇甫坚寿为永昌都尉。当时他还没明白士孙瑞的用意,看到捷报,他算是反应过来了。
士孙瑞早就做好了招降士燮的准备,也清楚士燮没有其他选择,龙编之战没有悬念,所以早早的安排了皇甫坚寿和王凌。
皇甫嵩杀了董卓全家,王允则死于李傕、郭汜之手,这两人与如今在朝的董卓旧部不好相处,将他们安排在益州南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对士孙瑞的先斩后奏有些意见,可是想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刘协算是默认了。
他随即下诏,让士孙瑞班师回朝,并将士燮兄弟押解到行在,等候处理。至于其他人,他几乎是照着士孙瑞的请求安排,一字未改。
士燮兄弟的投降标志着交州平定,重回朝廷怀抱,曾经四分五裂的大汉终于恢复一统,曾经的乱世也宣告结束,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
刘协下令,通报全国,与民同庆。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行将致远
“陛下会杀士燮兄弟吗?”小桥问。
“还没想好。”刘协看着手里的奏疏,漫不经心的答道。“韩融和钟繇正在来行在的路上,等他们到了再说。对了,这几天为士燮说情的还多吗?”
“上书不少,人还是那几个,说来说去就那几句,倒是执着得很。”小桥撅着嘴,有些不耐烦。“陛下一天不表明态度,他们就一天不知进退。”
“要让人说话。”刘协说道。
话一出口,他突然觉得有些耳熟,想了一会儿,才从记忆深处勾起一丝线索,不由得笑了起来。
应该说,他如今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践行那位伟人曾经做过,或者想过却未做成的事。区别在于他只有内忧,没有外患,形势远比伟人当年优越,所以可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不需要走极端。
尽管如此,他还是相信,自己只是一个拙劣的模仿者,伟人才是伟大的开拓者。
“陛下笑什么?”小桥凑了过来,一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刘协。
“没什么,想起了一些事。”刘协想了想,又说道:“一些很遥远的事。”
“有多遥远?”
“一千八百年吧。”
“一千八百年?”小桥掰着手指头数了数,却还是数不清楚,只能含糊的说道:“那是黄帝时代了吗?”
刘协一时感慨。
那是不是黄帝时代,他无法定义,但那肯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屈辱之后,经过一百年的艰苦奋斗,迎来了伟大复兴,再次走向巅峰。其中无数的人与事值得载入史册,但更多的是无名之辈,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了无痕迹。
但正是这些流星一样的无名之辈,才汇聚成满天星斗。
我正在将这些伟大归于平凡。
如果一切顺利,华夏文明将会失去那些灿烂的时代,因为不会再出现那样的苦难。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他不敢断定。
直到现在,他还在考虑将守成之辈留在中原是对还是错。即使有贾诩的建议,他还是觉得不太保险。
毕竟贾诩也是老臣,有些观念未必能脱离既有的经验。
“陛下,你又出神了。”小桥娇嗔地推了推刘协。
刘协回过神来,自嘲的笑笑。“是啊,我最近经常出神,就像一个即将远行的老人,总是不放心留在家里的儿孙。”
“陛下才不是老人呢。陛下正当青春,就算用三十年征服天下,回来时依然是中年,未至花甲。”
“借你吉言。”刘协伸手摸摸小桥的脸,却没有再说下去。
三十年哪能征服天下,她想得太简单了。
或许不仅是她,那些一心想西征的人都是如此。他们低估了西域的复杂,以为和中原差不多,一代人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只是打败对手,获得宗主国的权利,三十年或许可以实现目标。
但他想做的绝不仅仅如此,他要的是让华夏文明在异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而这一切,仅有武力是不够的,更需要读书人的支持。
可是读书人……还没准备好啊。
一想到那些纠结的读书人,刘协也不免纠结起来。
“陛下,别想那么多了,休息吧。”小桥取过刘协手中的文书,摆在一旁,吹灭了灯。
——
建安十年的春节是热闹的,甚至可以说是普天同庆。
随着士燮兄弟投降、交州平定的诏书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各郡县,原本就热烈的新年气氛被推上了高潮。各姓的百姓组织了各种形势的活动,庆贺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从中平元年开始算,整整二十年的动乱,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好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从此可以安心发展,建设美好的生活。
洞庭湖上,一艘新造的楼船正在湖中破浪前行,驱动楼船前进的不是帆,也不是桨或橹,而是五台巨大的水车。船体两侧各两台,船尾一台。
水车飞速旋转,卷起雪白的浪花,推动楼船前进。
韩融扶着船舷,探首下望,惊奇不已。
“我一直以为水车可以磨面,没想到还可以行船。”
周忠“嘿嘿”一笑。“这水车虽好,也是一时之用。再过几年,或许就要被更好的技术代替了。”
“还有比这更好的技术?”韩融惊诧不已。
“你没看到蒸汽机构想吗?现在有不少人研究这个东西,讲武堂更是设立了专门的研究组。顺利的话,十年之内就有可用的机器出现。能不能在陆上行车,目前不好说,但用在船上肯定是没问题,而且越大的船越方便。”
韩融还没来得及说话,一旁的钟繇说道:“司空,你这个理解可能有些偏差。”
周忠转头看看钟繇。“愿闻其详。”
“蒸汽机是动力,可以用来代替人力、畜力,推动水车,却不能代替水车。这是两个不同的部件,作用完全不同。”
周忠想了想,哈哈一笑。“元常,想不到你对名物如此用心,辨析入理。你说得没错,是我搞混了。”
钟繇连忙谦虚了几句。
韩融笑着说道:“嘉谋,你大概忘了,颍川钟氏也是以法律传家的,这辨析名理正是他们的看家本事。”
周忠连连点头,顺势又道:“元常,我司空府正好要效仿司徒府,设置几个长史,你若是肯屈就,我现在就可以上书。”
钟繇躬身施礼。“多谢司空不弃,不过我还是想先去行在见驾,然后再定去留。”
周忠咂了咂嘴。“当初天子就看好你,如今你在渤海历练了几年,感受更深,天子如何肯放你离开。也罢,你有更好的前程,我也不能拦着你。颍川多法律名家,如果有合适的,你一定要推荐给我。”
“惭愧,惭愧。”钟繇再拜。
周忠又转向韩融。“元长兄,你的弟子中有没有合适的,不要藏着掖着,要为国举才嘛。”
韩融笑道:“我退隐多年,早就不问政事。这些年在家课徒,也只是教些经学,未曾涉及法律。就算有,他们也去参加考试了,根本用不着我这个退隐的老师推荐。”
周忠咂咂嘴,说不出的失落。“是啊,自从实行了这考试的制度,尊师重道的风气就淡了。”
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身后清名
韩融、钟繇奉诏赶往行在见驾,途经长沙,去拜见正在长沙处理案件的司空周忠。
周忠正好也要去行在向天子汇报西凉驻军扰民案的调查结果,便邀韩融、钟繇同行。他从洞庭船官调用了一条新船,也正是这艘新船引起了韩融的高度热情,甚至比钟繇还要开心,趴在船舷上看了半天。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
相比之下,韩融对士燮兄弟兴趣缺缺,根本不想谈。
周忠很诧异,他知道韩融和刘陶、士燮的关系都不错。
好奇之下,周忠明知韩融不想谈,还是借着酒意问起了韩融的态度。
韩融一改刚才的兴致勃勃,花白的眉头紧皱。“嘉谋,你觉得儒门最大的问题在哪儿吧?”
周忠一听,兴趣更浓。“还请元长兄指教。”
“在公私没有界限。”韩融倒转手里的筷子,蘸了点酒,在案上画了一个圆圈。“儒门是分亲疏远近的,不像墨家一样,追求一视同仁,因为那不合人性。有几个人能将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既然如此,那齐家和治国就要有所区别,不能公私不分。门生是私事,故吏是公事,将门生与故吏等量齐观,就是公私不分,或者说,就是化公为私,这与儒门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本就是相违背的。”
周忠想了想。“依元长兄此言,那天下为公岂不是永远不可能实现?”
“天下为公能不能实现,我不敢断言,但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