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511章

汉道天下-第511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些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东西虽然不多,但是很暖人心。
  刘协听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阮瑀没来过江南,他对江南的了解都来自于文人的诗赋和传闻,可能还停留在几百年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与几百年前相比的确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这不是江南不想改变,而是没有人来引领江南改变。
  所以他到了江南,亲自推动新政,江南在短时间内就有了显著的改变,尤其是与朝廷直接相关的郡县、驿舍,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和态度有了质的提升。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总是热情一些、善良一些。
  阮瑀一路走来,看到的正是改变最大的这部分,与他印象中的穷山恶水出刁民相去甚远,所以印象格外好。真等他与普通百姓多接触一段时间,他就未必这么想了。
  但刘协也不算打击他的积极性。
  看了一些阮瑀带来的诗文后,刘协问道:“足下对未来有何期望?是想从政,还是想从文?”
  阮瑀躬身道:“瑀本书生,虽有心立功,却无缚鸡之力。所幸粗通文墨,愿随陛下左右,以手中秃笔,为盛世鼓与呼。”
  刘协点了点头,此人还算是有自知之明。
  他又问了一些蔡琰的事。
  阮瑀说,蔡琰回家之后,闭门谢客,静心思过,不与外人交接。
  蔡琰是被贬还乡,本来想见她的人就不多。这大半年蔡府一直很清静,几乎是门可罗雀。他因师门之故,多次上门拜访,也没见到蔡琰本人,都是由女伴袁衡出面接待、传话。
  据说,能够见到蔡琰本人的,除了袁衡之外,只有袁衡的姊姊袁权。
  刘协听了,这才放心。
  蔡琰比他想象的还有谨慎,简直是滴水不漏。
  一番长谈之后,刘协让阮瑀去尚书台任职,发挥他的优势,做他最擅长的事。
  阮瑀正中下怀,开开心心地去了。
  刘协拿出写好的信,看了看,又重新写了一封。
  ——
  十月末,零陵迎来推行新政后的第一次上计。
  太守杜畿不敢怠慢,派出掾吏,逐县复验数据,以免有人虚报。第一年是试行,要根据结果来确认所行政策是否符合实际,不合适的要进行调整。如果有人为了自己的政绩造假,势必会误导朝廷的思路。
  这样的事,他在常山时就处理过,所以特别重视。
  复验数据就需要大量通晓会计的人选,这时候,律学堂半年的集训成果就显现了出来。
  律学堂并不仅仅是学法律条文,还涉及到大量的吏事政务,算学是必修科目。半年时间,高柔已经完成了两次轮训,各县都有经过轮训的官吏,在统计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随着各项数据陆续上报,最后的结果也渐渐浮出水面。
  总体而言,第一年的新政因为时间短,在具体数值上并没有太明显的提升。但朝廷推行新政,尤其是对官吏进行培训,让百姓对朝廷的印象大有改观,心态上更加积极,对朝政的新政也非常配合。
  在此期间,刘协多次召集相关人员讨论,针对零陵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桓阶再一次提出,由各县出面,采购更多的船只,加强流通,增加山货收购的网点。对于愿意主动入山收购山货的商人,则给予税收上的优惠。
  山里耕地少,各种山货是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让百姓自己送出山,成本又太高昂,不少人宁愿将山货摆在家里,攒多了再一次性的出售。有些东西可以放,有些东西却不能放,浪费很大。
  如果有商人主动进山收货,山民不出门,或者走不远的路就能出售,就能提高他们的收入。
  再者,各县本来也要收钱粮,之前是由百姓承提运输费用,现在由各县承担,也是减轻百姓的负担的德政。
  沮授等人听了桓阶的建议后,取笑说桓阶假公济私,为了帮洞庭船官推销新船无孔不入。
  桓阶理直气壮,说这不是假公济私,而是公私两利。
  各县多购新船,不仅能让船官尽快收回成本,有更多的钱投入研发、扩大生产,也能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新船之所以新,不仅仅是因为新造,更是因为用了很多新技术,比之前的船更快更稳,载货量也有明显提升。
  对于零陵这样多山多水的郡国来说,新船的作用就相当于马匹对中原郡国的意义,能够加快流通,提高效率。利益如此之大,就算借钱买船,也是合算的。
  桓阶的想法遭到了沮授的强烈反对,却得到了刘协的支持。


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万象更新
  发展初期,启动资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通常来说,获取启动资金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对外掠夺,一是自力更生。
  以文明自居的盎撒匪帮崛起靠的是前者,而华夏的复兴靠的则是后者。最其中最典型、争议也最大的就是剪刀差和房地产。
  眼下没有那样的问题,刘协处理起来要容易得多。
  既然发展的方向对了,加大投入就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利可图。
  就像当初投资建洞庭船官一样。
  再者,中原世家、豪强手中有大量的闲钱,不给他们出路,他们就会想方设法的去买地,甚至放高利贷,扰乱经济。引导他们将手里的闲钱投到技术研发上来,公私两利。
  在此这前,他用皇后从织坊中赚来的钱投资船官,已经给他们打了样,现在该让他们跟进了。
  刘协向沮授解释了他的思路,表明此举只要控制得当,不仅不会造成郡县负担过重,还能加快发展。
  堵不如疏。逐利是资本的天性,简单禁止只会使经济止步不前,有序引导才能发挥他们的价值。
  当然,这件事也不能一时冲动,更不能由他一言而定,要由司徒府来具体操办。考虑到大司农刘巴就是零陵人,熟悉零陵情况,由他全面统筹负责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沮授没有再反对。
  作为冀州人,他其实很清楚商业的重要性。一来冀州本有重商的传统,中山、常山一带有大量富产巨贾;二来如今冀州的恢复也得益于工商匪浅。诸葛亮在邯郸的政绩那么好,就和邯郸深厚的商业传统和大建工坊密不可分。
  他担心的只是江南四郡的自然条件受限,发展能否达到期望的速度,以至于债务可以随着发展而稀释,不成为负担。
  不过他相信天子,也相信刘巴。
  既然天子要调精通经济的大司农刘巴来主持这件事,想必不会草率决定。刘巴作为零陵人,也不会为了迎合天子,不顾家乡的利益。
  桓范为自己的想法与天子暗合而欣喜,更为大量的资金即将到来而兴奋。有了钱,荆南四郡的发展更快,而长沙作为基础最好的郡,无疑受益最多。
  司空周忠亲自坐镇长沙,凉州军扰民案已经接近尾声,长沙人沉冤得雪的同时,又迎来这样的好消息,可谓是双喜临门。
  虞翻也不反对,他也希望荆南四郡能够迅速发展起来,证明江南有着不输中原的经济潜力。
  三人虽然目标不一,却取得了一致的结论。
  刘协随即将这个决定转告张松,让他传告司徒府。
  张松对刘协的观点表示了部分支持。
  由司徒府从朝廷层面予以协调,鼓励中原、关中的大户前来投资,帮助江南诸郡发展的同时,也分享发展进来的红利,免得他们无事生非,扰乱经济,当然是好事。
  可是调刘巴来负责这件事既不合理,也不没必要。
  刘巴是大司农,掌握天下财赋,岂能专门负责荆南四郡?就算要从大司农调人,一丞足矣,刘巴本人还是留在中枢调度为好。
  再者,正因为刘巴是零陵人,更不适合直接负责荆南之事,以免给人假公济私之嫌。
  刘协反复权衡后,觉得张松说得有道理。
  除了张松说的这两个理由之外,他对司徒、司空两府的直接干涉太多,也容易引发矛盾。
  当然,他更清楚张松的心思。
  这件事何必动用大司农本人,有他这个司徒左长史足矣。
  经过调整,刘协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张松,并召集桓范、杜畿等人开会,希望他们能配合张松,不要将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影响公务。
  张松容貌丑陋,偏偏又自负才高,与同僚关系不太好。
  有天子亲自关照,又涉及政务,众人都表示接受。
  张松随即展开了工作,先对江南四郡的上计进行梳理、分析。
  ——
  政务交给了张松等人,刘协重新将重心调整到军事上。
  他给讲武堂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重绘地图。
  地理对军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江南这种多山多水的地形,没有地图寸步难行。讲武堂有制图课,所有的学员都要有识图、读图的能力,还有专门从事制图的。
  借此机会,对已经老旧的江南地图进行更新,也是对讲武堂学员的一次考核。
  西汉早期,延袭秦朝的作风,朝廷对江南的地图绘制就已经开始,长沙马王堆里中就出土过防务图。到了东汉之后,随着儒学日盛,重文轻武的风气蔓延,地图绘制也日渐荒疏,好多地图依据还是两百年的旧图。加上董卓迁都,导致大量图籍损失,如今朝廷手中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地图。
  不管从哪方面说,都有必要重新绘制一套新图。
  这项工程很浩大,虞翻估计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他建议将任务分解,由各地驻军配合,以减轻讲武堂的负担。
  毕竟讲武堂的任务还是培训将领,不能全安排去制图。
  因此,对各地驻军进行部署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
  天下将定,各地驻军的方案可以进入实施阶段了。在西征之前,先运行几年,有问题还来得及调整,以免留下结构性的问题。
  这件事不用通过司徒、司空,刘协自己就可以处理。
  太尉贾诩接到诏书后,很快就上了一道奏疏,并附上了各地驻军的草案。
  在调整驻军之前,他建议先调整州境,然后以州为单位驻军,兵权与监督权合而为一,让军队成为刺史行使行监权的武力后盾。
  为了实现这一点,十三州的划分显然太粗率了。
  有些州实在太大,有必要细分。
  比如凉州,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州、益州、交州都可以划分为两到三个州。
  这个想法并不是今天才有,早有刘协巡狩凉州时,就有这样的计划。甚至早在初平元年,朝廷就曾将凉州的一部分与关中合并,划为雍州。
  只是那时候形势太乱,政变迭起,政令也是朝令夕改,这个调整也没引起多大的反响,很多人甚至没这概念。
  如今天下太平,这件事终于可以认真的考虑了。
  刘协与贾诩、杨阜讨论之后,进了一次扩大会议,随驾的散骑、侍中、尚书等官员全部参加,讨论州境的调整,驻军的安排,以及将领的选调。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上善若水
  调整州境是一个很大的事,涉及到很多问题,以及很多利益。
  好在太尉府已经做了充分准备,由贾诩主持,长史杨阜亲自执笔的草案写得很详细,而且为所有的调整注明了理由,一目了然。
  与会众人虽然有不同意见,却对这份草案给予了高度评价。
  太尉府费心了,杨阜的能力也很出众,凉州人在军事上的确有天赋,代不乏人。
  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将天下分为二十四州,对几个大州进行了分割,小州则进行了合并。
  比如凉州最终被分为四州,金城、陇西、武都、汉阳以及武威的东部分为一州,安定、北地再加上并州的西河为一州,武威、张掖,再加上浚稽山以南的沙漠、牧场为一州,酒泉、敦煌为一州。
  州境的划分主要着眼于防务,而不是经济,所以驻军人数和当地经济并不完全匹配,不同州之间的物资调配在所难免,这也需要从朝廷层面予以协调,具体负责的就是太尉府。
  相应的,各州驻军的数量也是从军事出发为主,并不局限于当地的人口和经济。
  相比之下,户口多、经济好的中原腹地驻军反而不多,将节省的物资外运,供应边疆,也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如何解决运输问题,就成了众人讨论的焦点之一。
  千里运粮,消耗极大。如何在保证驻军物资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运输的压力,关系到这个方案能否落地,并且维持下去。
  有人提出了挖运河。
  就目前来看,水运的成本无疑是最低的。
  但很快就人表示反对。水运的成本是低,但挖运河的成本高啊。再说了,很多边疆地区严重缺水,挖什么运河?
  话音刚落,立刻又有人反对,没有水的地方还有必要驻军吗?驻军不要水?
  看着众人的讨论,刘协沉吟不语。
  他想到了一个问题:水运的确成本低,所以他才会让周瑜去北疆寻找大河,但水运严重依赖于天然河流,局限性太大。运河固然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成本太高,太长了也不实。
  况且运河只能解决河道,解决不了水源的问题。
  没有充足的水源,运河无从谈起。
  在内陆实现运输便利的最好办法,还是铁路,这才是能够克服不同地形的长途运输手段。
  大国崛起,通常都以大建铁路为基础,铁路里程甚至成为国家强弱的标志之一。
  美国如此,沙俄也是如此。
  要想实现铁路,就必须有蒸汽机。
  严格来说,蒸汽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加工要求也不算高。这东西一开始就是一个纯粹的工业品,与科学的关系并不大,也不需要精密的加工工艺,目前的技术、工艺完全可以实现。
  至于将来怎么发展,他并不担心。
  即使是最粗糙的蒸汽机,也有着人力、畜力等自然动力无法比拟的优势,足以引起更多的兴趣。只要投入、产出的循环能够维持下去,技术迭代就会进入其应有的轨道,最终带来足以改变时代的进步。
  就像在合适的土壤中埋下种子,再浇点水,种子就会发芽,然后长成参天大树。
  一切都很自然。
  一次会后,刘协提出了这个猜想。
  他把灵感的来源归功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并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
  当沸腾的蒸汽顶起密闭的壶盖,甚至连最强壮的郎官也无法摁住的时候,众人面面相觑,随即又露出狂喜,以及无法抑制的崇拜。
  天子就是天子,总能从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真正的道。
  当初由水滴中发现了千里眼的秘密,极大的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如今又从烧水的壶中发现了蒸汽蕴含的强大力量,为将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如果真能发现一种车,不用马,只要烧开水,就能不眠不休的急驰,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就算是再保守的人也会为之惊叹。
  看着众人的惊讶、议论,再听到熟悉的“烧开水”,刘协不禁感慨。
  果然,烧开水才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驱动力。
  相比于陆路运输可能从中得到的收益,水运的前景更为光明。原因也很简单,船可以携带大量的煤,越大的船,使用蒸汽机的收益越大,这也解决了一个目前最为头疼的难题——楼船动力困境。
  楼船越造越大,仅凭人力已经无法驾驭,急需更强大的动力。
  最近对造船最为关注的桓阶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机遇,主动建议成立一个小组,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专项开发,争取尽快实现突破。
  刘协知道桓阶想简单了,蒸汽机可不是千里眼,只要投入人力、物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