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4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歉鋈迕乓於耍皇钦嬲娜迳
总而言之,颍川荀氏的儒学是不正统的,天生就有趋炎附势的习气。
类似的话一说,就不可避免的引申了。
当年荀子的学说在李斯、韩非手中发展成了法家学术,荀彧当政,会不会将大汉引向暴秦的覆辙?
天子施政,手段强硬,本来就有重法的非议。如果再让荀彧这个外儒内法的儒门异端做了司徒,那汉法可就真成了秦法。
谣言如风,很快就传到了相关人等的耳中。
荀彧自然也听到了。
但他没当回事。
从印坊聚会回来之后,他就埋头研读西域的有关典籍,尤其是与罗马有关的。他从兰台借来了不少书,有时候干脆就在兰台读,连饭都省了。
赖荀彧之助,王粲总算完成了既定任务,也对荀彧非常感激,对荀彧到兰台读书表示热烈欢迎,特地为他准备了一张书桌。
王粲有过目不忘之能,也成了荀彧查找资料最好的助手。
荀彧读书累了,王粲就会适时的出现,带着酒和零食,与荀彧攀谈几句,交流一下感想。他们对罗马的态度很一致,在原则上都支持天子征讨。
理由也很简单:罗马让人与野兽搏斗取乐,是个标准的蛮夷,亟须教化。
如果罗马只是一个小国或者部落,那便也罢了。大汉周边的蛮夷也不少,不差罗马一个。可是罗马是一个户口、疆域都与大汉接近的大国,居然还有那么野蛮的制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肯定不少。
作为唯一能与罗马抗衡的大国,作为推崇仁义的圣人之后,他们有义务去击败罗马,解民于倒悬,实现真正的大一统,德泽天下。
当然,万里征伐,难度很大,要好好运筹才行。如果像孝武皇帝一样,搞得天下户口减半,民怨沸腾,那就不合适了。
如何才能既实现儒门的志向,又不重蹈孝武皇帝的覆辙,就成了儒门当前最重要的使命,应该得到每一个士人的支持。
大力发展实学,成了不多的选择之一。
这种思路,也是符合荀子思想的。
荀子在《劝学》一篇中曾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物的理解和利用,正是人有别于禽兽的特点。黄帝不造车,人岂能行遍天下?神农不辨麻谷,人如何能温饱?伏羲不钻木取火,人如何能熟食?
圣人一直在发明,后人却只知道寻章摘句,拾圣人唾余,而不是效仿圣人行迹,怎么能算得上圣人门徒呢?
所以,荀子不仅不是儒门的异端,反而是直踪三皇五帝的大儒。
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事出反常
建安八年,除夕。
“吁——”杨修勒紧了缰绳,胯下的西凉大马稳稳的停住脚步,惬意的甩着尾巴。如果不是身上的尘土,很难看出刚刚经历了一场长途跋涉。
杨修甩镫下马,将缰绳扔给赶上来的卫士,整理了一下衣服。
“司徒在么?”
“在的,在的。”卫士连声说道。
“都有谁到了?”
“大司农刘子初,赵相杨季才,常山太守杜伯侯……”
“河南尹荀文若呢?”
卫士笑了。“他早就到了,不过最近没怎么过来,听说在兰台读书呢。”
杨修一转头。“在兰台读书?他想做什么,大儒?”
“这我可不知道。”卫士笑得更加开心。他是汉阳人,本来就以杨修为骄傲,主动要求来为司徒府当值。今天能与杨修说这么多话,他兴奋得有些眩晕。
杨修没有再问,只是拍拍卫士的肩膀,大步流星的进了门。
刚进中庭,杨修就看到杨彪与刘巴并肩站在鱼池旁,有说有笑。听到杨修的脚步声,他们回头看了一眼,刘巴随即将手里的一大把鱼食全扔进水中,拍拍手,转身握住杨修的手臂,哈哈大笑。
“德祖,你可算回来了。你再不回来,司徒都快想出病了。”
“子初,你这是干什么。”杨彪跺足道。“这么多鱼食扔进去,岂不是要胀死了?”
“死死死,今天可是除夕,能不能说点吉利的?”袁夫人从后院快步走出来,正好听到杨彪的抱怨,忍不住批评了两句。
杨彪语塞,无奈地甩了甩袖子。
袁夫人赶到杨修面前,刘巴识趣的松开了杨修,让到一旁。袁夫人上下打量着杨修,心疼不已。
“德祖,路上很赶吧?”
“还好,西凉马快,日行千里。”杨修笑着,和袁夫人寒暄了几句,又问了妻儿的情况,这才送袁夫人回后院。
杨彪在一旁看着,虽然没说话,眼中的满意却是怎么也掩饰不住。
杨修从汉阳一路赶来,精神还这么好,可见体力甚强,将来必是长寿之相,多子多福,结束单传的家风。
“阿翁,子初兄。”杨修躬身问好,随即切入了正题。“我听说子美所著《牵星定位术》被列为建安八年所出新出的冠军,可是属实?”
“这还能有假?”杨彪抚着胡须,淡淡的说道:“你关心的不仅仅是这个吧?”
“是的,我听说,原本应该是《五经章句后定》最有希望,是荀文若力排众议,一言定音?”
杨彪点了点头,却没说话。
他听说了此事,但他没有亲至现场,并不清楚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这与他印象中的荀彧不符。
刘巴却很坦然。“他早该如此了。现在才反应过来,真是迂缓。”
“荐书会之后,你们没见过面?”
“他天天在兰台读书,没到司徒府来。”杨彪解释道:“这也是我的意思,想等你们几个都到了,一起商议,免得耽误大家的时间。”
杨彪随即将荀彧来宛城后与他第一次见面的情况说了一下。
这也正是他不能理解的地方。荀彧当时的态度,不像是能坚定支持实学的人,他也许是受到了什么压力,不得不改变了态度,并以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决绝。
什么人能给他这样的压力?不言而喻。
除了天子,不可能有第二个人。
荐书会那天,天子一直没有露面,没人知道他在哪儿。杨彪怀疑,天子很可能和荀彧一起,在南阳印坊的二楼,并和荀彧说了什么话。
荀彧不来司徒府,可能是不愿意面对他,面对他必然的询问。
杨修想了想。“我去兰台找他。”
“现在?”杨彪、刘巴都有些意外。杨彪说道:“你不先去见驾?”
“现在,我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然后才能决定怎么做,见驾之后又该说些什么。”
杨修说完,拱拱手,转身走了。
杨彪、刘巴面面相觑。
过了半晌,刘巴笑道:“德祖还真是沾染了不少西凉人的习气,果断干练,毫不迟疑。”
杨彪叹了一口气。“就怕过犹不及啊。”
刘巴想了想,安慰道:“德祖与天子君臣相知,应该不会因为这点小事生嫌隙。”
——
杨修来到兰台。
荀彧正坐在窗前读书,案上摆满了书籍,有汉文的,有希腊文的,有文字资料,也有图。
听到脚步声,荀彧也没有抬头,直到杨修在他面前站定,挡住了阳光,他才抬起眼皮瞥了一眼。杨修背光而立,他一时也没认出来,只是眯起眼睛,赞了一声。
“想不到兰台也能看到这样的壮士!不知有何指教?”
杨修忍不住笑了一声。“荀文若,你什么时候钻研起学问来了,还是西域的学问?”
荀彧一愣,这才认出杨修,不禁大笑。“原来得你啊,快坐,快坐。什么时候到的?看你这一身土,不会是才到吧?”
“被你说中了,刚到南阳,在司徒府说了两句话,连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杨修也不用荀彧请,自行入座,提起案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你应该知道我这么急着来见你的原因吧?”
荀彧眨眨眼睛。“想必是因为荐书会的事?”
“然。”杨修将茶倒入口中,咕咚一声咽了下去,随即又倒了一杯。“你跟我说句实话,那些都是你的肺腑之言吗?还是说……”
荀彧摇摇手,示意杨修不要急,又让杨修把外衣脱了。屋里很暖和,用不着穿那么多,而且杨修赶了这么远的路,身上全是土,稍微一动,就能看到尘土飞扬。
“你听到的,未必就是准确的,不如先听我这个当事人说一下当时的情况。”荀彧一边说,一边从旁边取过几张纸来,递给杨修。“这是我当时的发言,为了写成文章,稍微做了一些润色。”
杨修接过,瞥了一眼,随即又问道:“你准备公开发表?”
“当然。”荀彧笑得更加灿烂。“要不然,每个人都像一样跑来问,我岂能应付得过来?公布天下,既省了事,还能挣一笔润笔,何乐而不为?”
杨修哑然失笑,却没和荀彧争论,迅速将文章看了一遍,眉心微蹙。
“这真是你的肺腑之言吗?”
“有什么问题?”
“问题倒没什么问题,只是这实在不怎么像你。”杨修沉吟片刻,眼皮轻挑。“文若兄,你跟我交个底,天子有没有威胁你?”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本性难改
我受到威胁了吗?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荀彧抚着胡须,想了好一会儿,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
“德祖此言,既小看了我,更小看了天子。君臣相知,重在志同道合,又岂能以个人安危为重?若无利于国家,富贵于我如浮云。若有利于国家,生死亦可置之于度外。”
杨修有些尴尬,连忙摇手说道:“文若兄,你言重了。你的为人,我岂能不知。只是……”他眼珠一转,忽然笑道:“你想必听说过华阴之战前,天子对我的考校?”
荀彧微微一笑,随即明白了杨修的意思。
华阴之战时,天子给杨修出了一道题。虽然杨修没能给出答案,但却一改之前的性子,不再是那个高谈阔论的翩翩公子,反而勇于任事,配合天子,在诸将中纵横挥阖,为天子击败李傕立下了大功。
天子对自己的期许,的确与之有些相似。
“你也是这样吗?”杨修盯着荀彧的眼睛问道。
荀彧笑笑,从容说道:“德祖深知天子,何必有公西华之问。”
杨修端起案上的茶杯,与荀彧示意。
荀彧犹豫了片刻,端起茶杯,与杨修拱手致意。
两人相视而笑,一饮而尽。
杨修放下茶杯,抹抹唇边的胡须,看着案上的书籍。“文若兄攻读多日,有何收获?”
荀彧散去笑容,眉心微蹙。“万里征战,辛苦自不必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却是必须考虑的。西域万里,地方广阔,但是适合屯田的地方却不多。粗略看来,大致有这么几个地方可以作为选择……”
荀彧一边说,一边取出几张地图,为杨修解说起这几天读书的心得来。
天子说要以战养战,又将兵力限制在两万以内,应该是对西域地形有一定了解后得出了结论。但即使是两万步骑,消耗的粮草也不是小数目,不仅需要一片不小的土地,更需要能够耕种这片土地的户口。
天子驱逐鲜卑人西行,可能是想以游牧的方式作战,占握黑海北岸的草原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可是荀彧觉得,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虽然优势明显,但劣势同样明显。
最显著的一点是不能攻坚。
轻骑千里奔袭,飘忽如风,是无法携带大型攻型器械的。遇到罗马那样的大国,就算能袭扰其边境,遇到城池也只能望而却步。
如果只是劫掠、袭扰,那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他想找到适合屯田的地方,作为天子西征的大营。
找来找去,只找到两个地方,只是这两个地方都有大国,一个是天竺,一个是安息。
而且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离罗马太远。就算在当地屯田,运往前线也是一个很难完成的艰巨任务。
荀彧挠挠头,有些为难。“我还查到一个人。”
“谁?”
“罗马之前的希腊之王亚历山大,他曾东征万里,直至天竺。从他的战绩来看,征服诸国并不难,难的是统治。天子欲使儒生从征,可能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武力不可久,唯有教化长存。亚历山大尸骨已朽,其国也分崩离析,但希腊之文字、习俗却在西域流传,可谓是不存而存。”
荀彧说着,将几片纸递给杨修,有的是图画,有的是拓片,共同点是上面都有希腊文字。
杨修看了一会儿,又拿起荀彧手中的地图看了看,说道:“既然有先例可循,那就更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亚历山大来得,我们就去得。至于那些希腊只能表音的文字,又岂能和我音形义并重的汉字相提并论。百年之后,天下书皆同文,语皆雅音,岂不快哉。”
荀彧眉头微皱。“德祖,你……想随天子西征?”
杨修嘴角轻挑。“你觉得不行?”
荀彧咂了咂嘴。“倒不是不行,只是杨公只有你一个儿子……”
杨修抬起手,打断了荀彧。“我有几个儿子,足以尽孝。倒是天子西进不缺名将,却无贤相,我虽不才,愿以毛遂自荐,助天子一臂之力。之前不提,是因为家父之后,找不到合适的继任者。如今有文若兄,我可以放心西行了。”
荀彧抬起头,盯着杨修看了又看,忍不住笑骂了一声。
“杨德祖,你终究还是本性难改。”
杨修哈哈大笑。“文若兄,我说的可都是真心话。”
——
杨修与荀彧谈了半天,才回到司徒府,沐浴更衣。
等他换好衣服,擦干头发,已经是酉时。天子赐宴即将开始,他们父子夫妻都要与会,杨彪想在宴前与他说几句话的时间都没有了。
杨彪有些恼火,在袁夫人面前埋怨杨修不孝,没把他这个老子放在眼里。
袁夫人又好气又好笑,私下里却让儿媳转告杨修,他老子生气了,让他小心点。
杨修听说之后,也没当回事,反倒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和妻子温存了一会。
时辰一到,一家人出了司徒府,来到充当正殿的大院子。已经有不少人到了,正在前院和门外聚在一起说话。看到杨彪、杨修父子走来,所有人纷纷起身行礼,说些客套话。
杨修一边拱手还礼,一边轻声笑道:“果然是有了钱才能国泰民安啊,贫穷不是王道,富而安才是。”
杨彪瞥了他一眼,脸上挂着笑容,和其他人寒暄,抽空喝道:“竖子,你这是对乃公施政的不满么?”
“岂敢,岂敢。”杨修嘻嘻一笑。“小子只是感慨凉州遭遇的不公,即使是条件最好的汉阳,也不可能像中原的普通一群一样富庶。看来这马匹的价格要提一提了,要不然太吃亏。”
“你试试。”杨彪咬牙切齿地说道。
如今政务日繁,消息的上传下达都需要马匹。中原不养马,所有的马都来自于幽并凉三州。正是因为朝廷直接控制了三州,才将马匹的价格压到能够承担的程度。如果三州提高马价,哪怕只是提高一成,朝廷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杨修叫起了屈。“司徒大人,凉州也是大汉的疆域,凉州人也是大汉子民,朝廷不能只想着要凉州的好处,却不给凉州相应的回报。我本人没什么关系,几年一过就可以调往他郡,凉州人怎么办,一直被中原盘剥么?”
“盘剥?”杨彪一愣,转头看着杨修,怒气勃发。“你竟然觉得朝廷是在盘剥凉州?”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劫贫济富
杨修面色不改。
“司徒大人掌天下民事,应该知道凉州诸郡这两年的收支,说一句朝廷劫贫济富,不为过吧?”
杨彪一愣,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