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76章

汉道天下-第476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袁术,杨彪越发觉得迫切。
  儒门虽人多势众,却不是铁板一块。像袁术这样为了家族、个人私利而背弃大义,向天子摇尾乞怜的人太多,随时可能反戈一击。
  “《洛阳图卷》绘制完成,天子有没有安排你新的任务?”
  “暂时还没定,让我先在宛城休息几天,说是要和三公商量商量再定。”
  杨彪轻轻颌首。“那你自己有没有想法?”
  袁术苦笑。“我有想法,能算数么?”
  “能不能有算数且再说,先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袁术想了想,转头看看袁夫人。袁夫人眼睛一瞪。“自家人,还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你有什么想法就直说,但凡能帮你,自然会帮你。不能帮,那也没办法。”
  袁术咬咬牙。“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做个太守,刺史也行。”
  杨彪眼神微闪。“没想过统兵?”
  “统兵?”袁术一愣,眼睛瞪得溜圆。“你觉得我能统兵吗?”
  “能啊,河北四庭柱之首的颜良不就死在你手里?”
  “……”袁术语塞,盯着杨彪看了又看,想看清杨彪是在调侃自己还是……调侃自己。
  他想说的不是颜良,是袁绍吧?
  虽然他做过虎贲中郎将这样的武职,但是从中平六年秋逃出洛阳,来到南阳算起,到卸任幽州牧止,他提得上嘴的战绩只有两件。
  一是阴死了颜良,一是抓住了袁绍。
  “伯阳不好武,从军这条路怕是走不了。你好歹有过军中经验,从军也不是不可以。”杨彪接着说道:“天子要西征,正在招募愿意随行的壮士,你就没考虑过?若是你能去西域统兵,将来也有机会照顾显思兄弟,让他们少吃点苦。”
  袁夫人觉得有理,也热心起来,劝袁术考虑考虑。
  杨彪又说,这次逃归案,中原士族有几百户受到牵连,流放西域。这些人到了西域肯定会抱团,否则必死无疑。抱团就需要一个核心,眼下能充当这个核心的人,最适合的就是袁术。
  袁术虽然无赖,但他的几个女子都不错。袁衡在这个时候被贬,大家都认为是因为上书所致,感激她的人不在少数。如果袁术能够西进,那些人应该能接受他。而他在天子面前又能说得上话,可以成为两者之间的联络。
  “天子会让我成为他们的核心?”
  “你觉得天子会担心一群丧家之犬?”杨彪反问。“真要是担心,他还能将他们流放到西域去?”
  袁术转着眼睛,琢磨了好一会儿,口中啧啧有声,连连摇头叹息。
  “你们这君臣之间,互相算计,还真是绝了。我这脑子笨,跟不上你们,还是藏拙比较好。”
  杨彪也不客气地说道:“不要你算计,听话就行。”
  “我考虑考虑。”袁术拱手求饶。
  他着实有些跟不上思路,生怕被杨彪坑了,要回去想想。
  杨彪不反对。这不是小事,的确应该认真考虑一下。不过为了说服袁术,他又做了一些解释。
  在天子西征已成共识的前提下,不少人都形成了一种看法。
  儒门擅长守成,不擅长创业,开疆拓土这种事还是要由有冲劲的勇武之士去完成。天子改革兵役,以募兵的形式来征集愿意去西域的将士,肯定要比强制征召普通百姓更好。
  限于财政,募兵的数量有限,更好的训练,更精良的军械,也就成了必备。
  所以天子兴实业,建讲武堂,都有这方面的考虑。由此可见,天子西征的想法早就有,其深谋远虑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今日的成功并非偶然,将来的成功也并非不可能。
  基于这样的认识,不少人都在考虑选派勇武有为的族中子弟随征,既是辅佐天子,为儒门大业效力,也是为个人家族的前途增加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将这些天生不安于现状的力量派到远方征战,也是消除隐患,为实现长治久安做贡献。
  甚至有人说,假如当初孝桓、孝灵就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户口与土地的矛盾或许就不会激化,黄巾之乱也不会成发展为动摇国本的大乱。
  如今天子虽然借着西凉军的支持强行度田,暂时解决了矛盾,但随着太平日久,户口增涨超过耕地承受能力是迟早的事,开疆拓土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既然难以避免,不如主动推进。
  袁术越听越不是滋味。
  杨彪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却很清楚,他就是那种无可救药的害群之马。与其让他留在中原捣乱,不如他把忽悠到西域去。与其说是建功立业,不如说是祸水外引。他能不能建功立业并不重要,重要的别给中原添乱。
  他按捺不住,问了杨彪一个问题。
  “你以为我们这些人都跟着天子西征,留下来的都是谦谦君子,中原就能太平了?”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父子相逢
  杨彪眉心微蹙,打量了袁术片刻。
  “何以见得?”
  袁术自知失言,本不想再说。可是被杨彪嫌弃了半天,胸中愤懑难平,索性一吐为快。
  “张子布践行王道,朝廷不加干涉,然而结果如何?”
  杨彪淡淡地说道:“渤海怎么了?”
  “渤海怎么了?”袁术瞪大了眼睛,盯着杨彪看了半晌,忽然笑了,伸手指指杨彪。“算了,算了,不说了。你们都是聪明人,就我是笨蛋。走了,留步不送!”
  说完,站起身来,甩甩袖子,扬长而去。
  袁夫人很是意外,连忙招呼袁术留下用饭。袁术却不理她,一溜烟的不见了。
  袁夫人很不高兴。“我们也好久没见了。一见面就吵成这样,有必要吗?”
  杨彪没理她,眉头皱得更紧。
  袁夫人见状,也不安起来。“夫君,渤海……怎么了?”
  杨彪沉吟良久,一声长叹。“这次逃归案,冀州刺史满宠进入渤海,渤海太守张昭敷衍,但阳信长钟繇却很配合。可见他们对渤海都不看好,这王道怕是践行不下去了。公路的意思可能是说,天子西征之后,大汉会如渤海一般难以为继。”
  袁夫人大为惊讶。
  她知道钟繇为渤海倾注了多少心血。当初他可是放弃了上党太守的职务,主动去渤海担任阳信长的。这才几年时间,就心灰意冷,想重回朝廷了?
  “他们是不是被吓坏了?”
  杨彪摇摇头。“钟繇能不顾天子诏令,弃上党而就渤海,岂是懦弱之人。想必是看出端倪,知道不能胜,不得不另寻出路。其实……”
  看着欲言又止的杨彪,袁夫人有些不快。“其实什么?不会是你也怕了,这才如此纠结吧。”
  杨彪思索片刻,转头看向袁夫人。“你说得没错,我的确有这样的担心。如果我们不能做得比张昭更好,天子如何能放心西征?”
  “你是支持天子西征,还是想儒门独揽大权?”袁夫人撇撇嘴,调侃道,已经有不少皱纹的脸上露出少女般的顽皮。
  杨彪瞅瞅她,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袁夫人自知失言,没有继续这个话题,只是遗憾好久没有与袁术相见,好容易见了一面,却因为意见不合,不欢而散,连一起吃顿饭都没机会。
  杨彪想了想,对袁夫人说道:“写信给德祖,让他来一趟吧。”
  袁夫人求之不得,当即答应。
  ——
  袁术出了门,上了马,等着袁耀跟上来,才轻踢马腹,向驿舍走去。
  袁耀摇着马鞭,稳稳地坐在马背上,跟着袁术向前。
  袁术乜了他一眼。“赛一回?”
  “好啊。”袁耀随口应了一声。
  话音未落,袁术便大喝一声,扬鞭击马。胯下的乌桓良驹一声长嘶,骤然开始加速,转眼间就抢出袁耀数丈。
  袁耀也不着急,轻甩马鞭,开始加速。
  袁术连声大喝,在前面策马狂奔,惹起骂声一片。
  袁耀带着随从们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虽然不见加速,却也不快,和袁术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赶到驿舍时,袁耀正好赶了上来,与袁术并肩而立。
  袁术扭头看看袁耀,抬起手中的马鞭,轻轻敲了一下他的肩膀,满意地点点头。
  两人翻身下马,将马缰甩给侍从,并肩进门,来到定好的小院。
  侍从退下,堂上只剩下父子俩。袁术收起了桀骜不驯的脸,一声叹息。
  “小子,你有没有想过随天子西征?”
  袁耀拿走火塘上的铁盖,取了水,架在火上烧,又取了杯子、茶叶,在案上摆好,才慢腾腾的说道:“还是妹妹随行的比较好,我就不去了。”
  “为何?”
  “天子对汝颍人很忌惮,尤其是我袁氏。显思兄长西行,袁氏已经在西域有了种子,我又何必去凑热闹?不如留在中原,在阿翁膝前尽孝。”
  袁术重重地吐了一口气。“原本倒也没什么。只是看你姑父的态度,我还是担心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步钟繇、荀湛后尘。”
  “应该不会。”
  袁术诧异地抬起头。“你这么有把握?”
  袁耀笑笑。“不是有把握,而是情况不同。渤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政者是张昭。而大汉不会如此,是因为主政者是天子。如果三公与张昭没有分别,天子是不可能付之大政的。”
  “看你姑父那样,与张昭有什么区别?”
  “天子的希望,从来不在姑父身上。”
  袁术愣了一下,有点反应过来了。
  水开了,白色的雾汽从壶嘴中喷出,壶盖被顶得“噗噗”作响。袁耀取了布,抱着手,提起水壶,先烫了杯子,一连三遍,然后用竹夹子夹起茶叶,注入开水。
  水甫入杯,茶香便溢了出来。
  袁术有些不满地看着袁耀。“你在天子身边这么多的,就学了这些?”
  袁耀笑笑。“当然不是,我还研究算学,只是没发表过文章而已。”
  袁术盯着袁耀看了又看。“见不得人?”
  “那倒不至于。我虽然不是天才,但有的是时间,有几篇文章还是得到同道称许的。不发表,只是觉得没必要而已。”袁耀摊摊手。“我衣食无忧,既不求名,也不求利,研究算学只是消磨时间,发表了也没什么意义,反倒多了争执,完全没必要。德祖发表了那几篇文章后,周群就觉得他不对,多次写文章反驳,很烦人。”
  袁术想了一会儿,依稀有些印象。“是关于天文的那些?”
  “嗯。”袁耀端起杯子,浅浅地呷了一口茶,品了片刻,又道:“听说周群最近新造了一架望远镜,有所发现,过两天的聚会上要发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虽然没说究竟是什么发现,我却觉得和德祖的文章有些关系。只是他人在汉阳,无法当场反驳,只能任人是非了。”
  袁术有些同情。“是啊,他是那么好胜的人,如今却被一个益州蛮子针对,想必心里不会舒服。这周群是故意的么,揪着德祖不放?”
  “这倒也不是,周群就是个书生,只是是非,不问利害。”袁耀笑了两声,又道:“天子很喜欢他,还出钱资助他。要不然,他那个望远镜根本搞不出来。”


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必有远忧
  袁耀陪着袁术,说了一些南阳的情况,然后便将话题转到了袁衡身上。
  他是知道内幕的。
  听袁耀说完,袁术总算放了心,语气也跟着飘忽起来。
  “这么说,阿衡明年就能入宫了?”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如此。”
  “那蔡琰呢?”
  袁耀一愣。“蔡琰?她怎么了?”
  袁术嘿嘿笑了两声。“既然你妹妹返乡省亲只是掩人耳目,蔡琰又岂能例外?她追随天子左右这么多年,一直未嫁,就周公瑾都被她拒绝了,想来她眼里只有天子一人。你说……”
  袁耀连忙抬手,打断了袁术,苦笑道:“阿翁慎言,这可不是能开玩笑的事。”
  “谁说我是开玩笑?”
  “……”袁耀无言以对,只好装没听见,低头喝茶。
  过了一会儿,袁术又说道:“天子有手段,软硬兼施,能将一群老臣悍将捏在手心里。可是男女之事与治国不同,他终究还是太仁义了,不肯辜负人。将来无事便罢,若是有事,大概便是在这男女之事上。伯阳,有机会,你要提醒提醒你妹妹。”
  袁耀含糊地应了两声。
  ——
  刘协与伏寿、荀文倩商量了半晌,最后决定对丝绸生意进行升级。
  方案之一是染色。
  目前销往西域的很多丝绸还是素色,由西域商人自行染色,再销往各地。多一道工序,自然会多一些损耗,所以不少西域商人开始寻求购买指定颜色的成品。
  目前需求量最多的就是紫色,据说大秦的贵族最喜欢紫色。
  中牟一带有最好的染色作坊,只是紫色要用紫草,紫草本身又是药材,大量用于染色后,必然会引起价格上涨,增加成本。
  因此,如何提高紫草的产量,或者寻找其他适合染紫色的材料、工艺就显得比较迫切。
  刘协还是老办法,用悬赏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人去研究。
  山东除了印染工坊多,炼丹的道士也多。这些人精通各种手艺,对各种植物、矿物也熟悉,只是他们的目标是炼仙丹,而不是找染料,所以成果不多。如果能有悬赏,吸引一些人去研究,很快就会有成果。
  考虑到丝绸生意的规模,几十金的悬赏不值一提。
  另一个办法则更现实一些:刺绣。
  刺绣费工,但价格也会成倍的增加。如果能提高绣口的比例,就能赚到更多的利润。且从事刺绣的大多是女子,不用经常出门就能挣到钱,对不少女子来说,这是最适合她们的谋生之道,也能为她们的父母、丈夫接受。
  刘协建议伏寿组织一个培训班,请刺绣高手来授课,提高刺绣的水平,增加产量。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分工管理,提高生产率。
  这些办法已经证明有效,印坊就在采用这种生产方法。
  荀文倩证明了这一点。她最近去过印坊,亲眼见过这种分工生产的操作,效率提升很明显。不过她也有担心,刺绣和印染不同,各人的手艺影响很大,如果由不同的人来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
  刘协笑了一声:“你觉得那些蛮夷有这么高的品味,分辨得出其中的细微差别?”
  伏寿也道:“可以并行不悖嘛。真正的高手可以独立完成,但是卖的价格要更高一些。毕竟就算是同一个高手,也不可能绣出完全一样的两件绣品。这样的绣品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独一无二的珍品。”
  荀文倩表示赞同。“拉开差距,才能提高价格。这一点,我赞同。”
  看着对商品交换说得头头是道的皇后和贵人,刘协哑然失笑。
  她们是真的全身心投入,一心想着提高利润,多挣点钱,完全不顾忌自己的身份了。要是被伏完、荀彧知道了,估计要痛心疾首。
  唯利是图,一直是儒门最反对的事。
  他也反对,他只是没到因噎废食的地位,更不屑于一边没底线的赚钱一边君子远庖厨,还要做出一副清高的模样,斥之为阿堵物、铜臭之类。
  臭的从来不是钱,而是以为唯利是图的人。
  说完了正事,刘协随口问了荀文倩一句。“听说唐夫人要办聚会,推荐今年出版的文章、著作,你可知道?”
  荀文倩也没在意。“听说了,好像就在这两天。”
  “你与会吗?”
  荀文倩眼神微闪。“本来没安排。陛下若是想去听听,我可以陪你走一趟。”
  刘协点了点头。
  ——
  次日一大早,荀文倩便来到印坊。
  唐夫人正在吃早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