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61章

汉道天下-第461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妻本是同林鸟。夫贵妻荣,这没什么好说的。但妻子不仅能得到诏命,还能像丈夫一样推恩及子弟,使母家子弟为郎,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先例。
  这既是对张济的额外恩宠,也是对女子可与男子比肩的一个注脚,效果不亚于当年马云禄因功封侯。
  马云禄封侯凭的是军功,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邹氏没有上阵杀敌的本事,却因为辅佐丈夫有功得到了诰命,还让母族得到了恩泽,却是很多女子都可以做到的。
  相夫教子这条路一样有前途。
  突然间就成了榜样,邹氏也很意外。忙乱之下,她请见皇后伏寿和贵人马云禄。不管是谁帮忙,都去感谢一下。
  马云禄一头雾水,伏寿却猜到了天子心思,也没有点破,只是劝慰邹氏说,你要再接再厉,好好辅助骠骑将军,为朝廷尽忠,对得起朝廷的诰命。
  邹氏感激不尽,满口答应,拍着胸脯,一定会管好张济,不让他犯浑。
  ——
  在骠骑将军张济加入参谋后,贾诩联合太尉府的掾吏,商量出了一个方案。
  部分恢复军功爵制,但不用军功爵的名称,而是参考周礼中提及的士师制度,对武艺精湛、战斗经验丰富,却不适合做官的人进行分级。
  比如射艺高超的射手,按照射艺和军功,分为大射师、射师和射士三大类,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九品,安排相应的俸禄。
  得到大射师、射师称号的可以留在军中,做为职业兵,秩比校尉至百人将不等,直到退役。
  如此一来,他们可以不用做官,仅凭自己的技能享受到相应的俸禄和荣誉,并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其他战士,担负起培训新兵的责任。
  士师制度古已有之,不会引起担忧。
  在天子提倡四民皆士,尤其是重视医匠,改医匠为医士、医师之后,类似的称号已成习惯,现在不过是用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也不算改易。
  为了防止别人联想到军功爵,贾诩还将范围扩展到所有以技艺立身的人,比如农士、医士等。
  方案拟定后,贾诩先和刘协商量。
  刘协觉得可行。
  这个方案其实和职称差不多,区别只在于没有涉及到退休待遇。军中校尉的俸禄是比二千石,正好卡在有退休待遇的标准以下。
  这就给了朝廷恩赏的空间,也不会对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
  对将士来说,这样的制度解决的是在职的待遇问题,以及荣誉,有利于吸引真正的精锐留在军中,成为朝廷的常备兵。
  刘协随即与贾诩商量,对常备的规模和驻地进行统一安排,彻底将军权从州郡剥离出来,由专业的将领负责。
  常备兵不负责治安,只负责超出治安范畴的军事行动,所以规模不用太大,以营为单位,二千人以下。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朝廷下诏,调动周边的力量进行支援。
  考虑到军事与民政的脱离甚至相背,边远地区的防务更重要,也更辛苦,所以在升迁制度上要有所倾斜。在边境担任过职务的优先提拔,比二千石以上的军职,只能从边军将领中选择,且有一定的年限要求。
  想靠着家族关系,在富庶地区混资历,最后位至公卿,这条路必须堵死。
  将帅必出于行伍。
  贾诩接受了诏书,随即与杨彪、周忠等人举行三公会议。
  与此同时,杨彪也将选举制度的方案提了出来。
  他的建议是分科考试。
  考试科目分两类:
  一类是必考,比如经史和算学。不管你想考什么职位,这两门都必须考,而且要达到一定的分数;
  一类是选考,根据职位的不同具体选择。比如你想考铁官,治金学就是必考的。你想考医官,医学就是必考的,以确保选出来的官员都具备相应的技能。
  刘协第一次听到这个方案时,心情大好。
  一方面,他是对这个方案很满意。这看似科举,其实更接近考公,考试范围不局限于儒学,而是兼顾实学,与他的方针吻合。
  另一方面,他是真没想到杨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
  由此可见,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务实的官员,也不缺乏有胆有识的老臣。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指出正确的方向,他们就能做出看似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选择。
  实际上,就道德和施政水平而言,杨彪这样的就算是放在后世,一样是能臣、名臣,吊打一众因循守旧的官僚。
  当然,杨彪的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还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是否要统一考卷的问题。
  是各郡自行拟题,还是由朝廷统一拟题,这个问题大有争论。有人说,既然是朝廷统一安排,那就应该统一拟题,以示公平。也有人说,各郡文教水平不一,统一拟题看似公平,其实对贫穷地区很不公平。
  再说了,你统一拟题,难道考得好,就可以异地任职?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异地任职。
  在此之前,不管是州郡还是县,都有一个默认的规则,即主政官员由朝廷统一调遣,比如州牧、刺史、郡国守相、县令长,禁止本地人任职,以实现朝廷的意旨。而府中掾属则大部分由本地人出任,利用他们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以便推行具体的政务。
  这么做的好处是朝廷和地方取得了平衡,但缺点也很明显,朝廷派来的官员不熟悉当地情况,往往被当地人左右。在经学取士大行其道后,这种情况更是严重,主政官员只有虚名,实权尽归当地掾属,朝廷实际上失去了对地方的有限控制。
  如今朝廷弃虚务实,这个情况会有所改善,却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地人才如果太多,没有足够的职位安排,是不是可以到人才不足的郡县任职?
  毕竟郡县府寺的规模不会因为当地人口少就变小,职位数量还是差不多的。
  可是如此一来,对当地人才是不是公平?如果统一拟题,异地任职,他们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听了杨彪提供的反馈后,刘协也有点头疼。
  程序公平还是结果公平,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统一答案,二十一世纪都是争论不下的难题。在这样的问题上,他并不比杨彪更擅长。
  反复商量后,他提出了一个想法:选两个州试行。五年之后,看哪个方案的综合效果好,再推广哪个方案。
  他还提出了两个备选州:冀州和荆州。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理性萌芽
  刘协之所以选荆州和冀州作为试点,是因为这两个州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户口多,经济实力强。治理成果对朝廷财政的影响权重大。
  二是这两个州的大族经过几次清洗,实力大减,推行新政的阻力小。能够参加分科选士的大多是接受教化之后的新生力量,对朝廷的向心力更强。
  此外,冀州有他安排的杜畿、诸葛亮、曹昂等一众少壮派官员,荆州则由他亲自坐镇,还是开发的重点。如果有人想在他眼皮子底下搞事,难度更大。在这两个州试行,干扰最少。
  杨彪仔细考虑后,建议加上凉州。
  在西域商路畅通,朝廷又有意西征的背景下,凉州的意义越发凸显。凉州又是推行教化最早的州,积累了不少人力,在凉州推行新政,也是给这些人才安排出路,避免出现浪费,有利于将凉州变成西进的稳定基地。
  不出意外的话,西征的主力还是以凉州为主的幽并凉三州良家子。
  刘协接受了这个建议,让杨彪去拟定具体的条文。
  考虑到最近司徒府的负担日益加重,为了避免杨彪过于劳累,刘协与杨彪商量,在司徒府设立五长史,各负责数州的具体事务。
  尚书台同样做出调整,安排十三位尚书与司徒府进行对接,每个尚书负责一州,进行相关数据的审核、验证,以及文书的收藏。
  为此增加的职位,则用来安排刚刚归附的荆州、益州官员、才俊。
  其中刘先被委任为北长史,秩千石,负责幽、并、冀三州事务,以酬其说降江南四郡之功。广汉人郑度被委任为南长史,负责荆、扬、交三州事务。
  益州称臣,广汉人支持最大,受益也最多。
  除了郑度被委任司徒府南长史之外,还有秦宓、王累等数人得到朝廷任职。
  随着诏书发布,益州人陆续得到任命,原本惴惴不安的心情得到了巨大的缓解,转而化为投入新工作的巨大热情。
  一大批年轻人加入讲武堂或禁军,黄权、严颜、张任等人都名列其中。
  ——
  吃完晚饭,刘协照例出营散步消食,今天陪他的是吕小环。
  吕小环有孕在身,已经被禁止参加正常的训练,平时除了练习五禽戏之外,不怎么外出,多少有些无聊。
  “老天还是不公平。”吕小平拍着肚子,神情郁闷。“不仅每个月都要流血,还要生孩子。从怀孕到哺乳至少要两年时间,耽误训练。等我回到羽林卫,怕是连新人都不如了。”
  刘协瞅瞅她,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吕小环说的是实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女子从军的劣势还是很明显的。除了体力天然不如男子之外,月事、怀孕更是她们无法摆脱的拦路虎。
  在他讲究军人职业化的背景下,这一点又被放大了。脱离正常训练两年,对身体状态的影响很大。如果加上生产带来的伤痛,就更令人望而生畏了。
  华佗提出了一种剖宫产的技术,可以用来帮助难产的女子生产,已经得到实践验证,但因为伤口巨大,术后至少要卧床半个月,而且需要长时间的恢复,被羽林卫的女卫们严辞拒绝。
  吕小环就是最坚决的一个。
  她宁可难产而死,也不愿意留下这么大的伤口。
  在她看来,伤口越大,流血越多,对元气伤害太大。哪怕护理得好,营养跟得上,也不可能恢复如初。
  与其成为半个废人,不能再上阵,不如死。
  刘协劝过她,但她不听。
  女人拧起来,谁也劝不住,哪怕刘协既是天子,又是夫君。
  好在华佗也说了,以吕小环的身体素质,大概率用不上剖宫产,也就没有坚持的必要。真到了那一步,也由不得她。
  陪在一旁的袁衡和声劝道:“以贵人今日的身份,又何必计较那些新人?冲锋陷阵的事,本就该交给她们去做,贵人学好兵法,做个名将就是了。”
  “还学兵法呢。”吕小环眼睛一翻。“你没听说过一孕傻三年么?”
  袁衡忍俊不禁,掩唇笑道:“也不尽然,不受影响的人也大有人在。”
  吕小环撇撇嘴。“那倒是,我本来就傻么。”
  袁衡语噎,求助地看向刘协。
  刘协无奈地摇摇头。
  吕小环噎起人来,连他都逃不过,更何况袁衡。吕布当年逃出长安,第一站就是南阳,投奔袁术,本以为会受到袁术热情招待,结果却贴了冷屁股。吕小环当时也在其中,对此耿耿于怀。
  还没正式入宫的袁衡自降身份,主动要求来侍候吕小环,就是想借此机会化解这份旧怨,但是现在看起来并不顺利。
  袁衡眼珠一转,随即又恢复了平静,说道:“贵人的辞锋如此犀利,谁敢说贵人傻呢。其实兵法也不仅仅是兵书战策,还有兵器军械。最近尚方正在研制望远镜,听了贵人的高见后,受益匪浅。他们都商量着要制作一件最好的望远镜,送给贵人做礼物呢。”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梗直如吕小环,听了袁衡这句话,口气也软了一些。
  “我随口几句,哪算得上高见,你真是抬举我了。其实说起来,那也不是我的经验,是家父在草原上的见闻……”
  “你们说的是什么?”刘协忍不住问道。
  吕小环张了张嘴,有点尴尬。
  袁衡见状,主动解释起来。
  尚方在研制望远镜,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保证成像质量,不会产生严重的扭曲变形,让尚方的匠师们很是头秃。
  前几天,吕小环闲来无聊,跑到尚方去看兵器制造,正好遇到了几个工匠在那里商量。她听了一会,说起一件事,沙漠上出现的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中的景物常常会出现扭动,有人说是因为沙漠上不同地区的温度不同,造成上方的空气冷热不均,产生扰动,使景观扭曲变形。
  吕小环随口一说,也没当回事,匠师们却没轻易放过。他们反复试验了几次,最后确认了吕小环的推论,并且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大大提高了景像的质量,为研制更大的望远镜提供了可能。
  刘协也很意外。
  沙漠里会出现海市蜃楼不奇怪,吕布应该有大量的机会,但将景观扭曲和沙漠表面的温度不均匀联系起来,这却不太容易。
  毕竟对很多人来说,海市蜃楼还是神迹一般,恐惧与好奇并存,没几个人会理性看待,更别说试图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了。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一个秘密
  见刘协感兴趣,袁衡又多说了几句。
  “自从上次陛下演示之后,这琉璃镜可是最近最热门的话题。”袁衡含笑说道:“有人觉得有趣,当作玩具。有人觉得其中蕴含至理,日夜揣摩。有人则觉得其中富有商机,想方设方研究做法,提高品质。但凡与琉璃有关的西域典籍,哪怕是只言片语,都会被人细细研究,更别说贵人如此重要的发现了。”
  “这……真的重要么?”吕小环有些不自信了。
  “贵人锐意武学,心无旁骛,自然没兴趣关注这些小术。但小术之中,亦有大道。譬如琉璃珠并不罕见,却没有几个人能像陛下这样注意到光影变幻后的道理,进而演化出望远镜与放大镜的妙用。”
  提到刘协,吕小环不敢有丝毫冒犯之意,连连点头附和,又多了几分自惭。
  刘协却不想听这些暗藏机锋的话,他打断了袁衡。“研究西域典籍的人很多么?都研究哪些内容?”
  “主要是西域的玻璃制法。不过也有人别出机杼,在数理上下功夫的。比如蔡令史,最近就在研究与折射、反射的形学关系。”
  “哦,有什么成果?”
  “这个臣就不清楚了。她用心甚深,每天说的都是一些臣不懂的话,臣不敢妄言。”
  刘协想了想,没有多说什么。
  按照袁衡说的,蔡琰应该是在研究折射角、反射角之类的问题。反射还好说一点,无非是法线对称的事,折射却有些困难,这里面涉及到三角函数,蔡琰没有这方面的数学基础,解决起来会非常困难。
  陪吕小环走了一阵后,刘协停住了脚步,让袁衡陪吕小环先回去。
  吕小环无所谓,转头慢慢回去了。
  刘协站了片刻,咬咬牙,决定去看看蔡琰。
  他知道蔡琰的心思,甚至觉得袁衡刚才是注意提及蔡琰,就是希望他去看看蔡琰。按理说,要想让蔡琰死心,他应该装作听不懂才怪。
  今天让袁衡得逞了,下次她就会变本加厉。
  但他狠不下心,做不到那么决绝。
  ——
  来到兰台,蔡琰正在院子里踱步。刚洗完头,头发还没干,披在身后,直到腰际。身上穿着一件家居常,看起来很清凉,将成熟的身材展露无遗。
  刘协只看了一眼,一瞬失神。
  这二十六七岁的少妇果然和十八九岁的少女不一样。
  对刘协的到来,蔡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自然地上前迎接。等看到刘协的眼神,她才意识到自己衣着不太合适,本能的掩了衣襟,转身就走。
  刘协看着她裹紧的腰身,也没说话,就在院子里等着。
  过了一会儿,蔡琰换了衣服,重新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