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4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还有不少儒门中人站在朝堂上,与宦官坚持不懈的斗争。但他们本身就偏向保守,对皇帝有所忌惮,面对不择手段的宦官,他们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相比之下,倒是被禁锢的党人不屈不挠,积蓄了不俗的力量,最终打破了禁锢,重新登上朝堂,并掌握了力量,将宦官赶尽杀绝。
现在回头反思,党人肯定是有责任的,具体表现就是冲动,过于理想化,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走极端,最终走到了废立,甚至是改朝换代的一步。
但平心而论,废立有之,改朝换代则不是党人的本意。
王芬、陈逸等人企图劫持孝灵帝,立合肥侯为帝,绝无改朝换代之心。
袁绍身边有想改朝换代的人,但数量有限,绝大多数人还是倾心朝廷的。即使不说何颙、陈寔、荀爽等人,即使是田丰、郭图也没有要改朝换代的想法,他们都曾提议袁绍迎立天子。
所以,党人有错,但错的是手段,党人的动机没有问题。
“党人最大的失误,就在于缺乏陛下强调的务实。若能脚踏实地,积跬步以致千里,不致有今日之败。”荀彧说完,一声长叹。“这不仅仅是党人的失误,而是整个儒门的先天不足。如今得陛下补完,实乃儒门之幸。”
刘协一直静静地听荀彧讲述,没有插一句嘴。
看荀彧说完,他倒了一杯水,推了过去。
荀彧双手接过,递到嘴边。还没喝,在眼眶里忍了很久的两行热泪就涌了出来,滑入杯中,与碧绿的茶水混为一体。
儒门的历史,党人的苦难和挣扎,以及那些见不得人的阴谋,他都已经和盘托出。
不仅是王芬、陈逸等人图劫孝灵帝,还包括党人对张角有意无意的引导和利用。相比于前者,后者才是真正的阴谋,前后持续了十多年,涉及到数百人。
直接与和角接触的就是他的从叔荀爽。
荀爽对《太平经》做了完善和补充,使张角深信不疑,最后走上了以武力改朝换代的道路,从而为党人解禁提供的契机。
这是他一直极力隐瞒的事实,为的不仅是荀爽,更是无数遭到禁锢的党人。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荀君立论虽不失偏颇,但是这份面对过往的勇气,朕还是很欣慰的。”刘协带着三分怜悯,幽幽说道:“有一位哲人说过,只有真正的勇士,才能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圣人,没有人可以不染纤尘还能成就一番功业。”
“陛下所言甚是。”荀彧心中一暖,放下杯子,躬身致谢。
天子这句话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所有党人的认可。
鉴于双方的立场,他本不指望天子能对党人有什么好的评价,更不指望天子能为党人正名。
能够承认党人的勇气,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陈逸在哪里?”
“党锢解禁之后,他曾经做过几天鲁相,后来因与王芬谋泄,他便回家隐居了。具体在哪儿,臣也不太清楚。”
“好吧。”刘协不相信荀彧一点线索也没有,但他并不打算追究此事。找到陈逸又能如何,杀了他吗?党人不怕死,杀他只会给自己留下不必要的污名。“你将刚才所述写成文字,交给兰台,作为将来著史的资料。至于是非功过,还是留给后人说吧,当事人是很难有公正立场的。”
荀彧愣了片刻,诧异地抬起头,看了刘协一眼,随即又低下了头。
“唯。”
“知道这次召三公来宛城有什么事吗?”
荀彧摇摇头。“臣不敢妄揣。”
“言者无罪,你现在不妨猜猜看。”
“唯。”荀彧端起茶杯,呷了两口茶,又重新放下。“臣冒昧,当是选举调整、都城确定以及开发江南三事。”
刘协无声地笑了。
荀彧就是荀彧,嘴上说不敢妄揣,心里却和明镜一般。
但是,你再聪明,毕竟还是受到视野限制,猜不到我的层次。
这就是维度的优势。
你们始终将我看作皇帝,立足于自身的利益,最多还有朝廷的长远利益,却不知道我不仅仅是皇帝,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百年大计只是起步。
“那就一项一项的来,先说说这选举调整。”刘协提起案上的水壶,为荀彧添了一点热茶。
第一千零八十章 分科取士
历史发展自有规律。
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凭空出现,总有其前因后果。因何而生,又将引发什么后果,环环相扣。
所以,在去除了唯道德论的历史观后,就会发现历史有很多惯性,绝不是想改就能改的。不把前因后果考虑清楚,就算能成事,也可能是好心办坏事。
作为穿越者,刘协最大的优势就是深谙历史因果律,不会草率决定,而是从容布局。
就和兴修水利一样,渠挖掘好了,开闸放水只是个仪式。
如果不挖渠就放水,或者渠挖得不够好,十有八九要酿成洪涝灾害。
他当初力推教化,为此特地组建印坊,就是为埋藏世家挖下的第一锹土。
世家为什么能坐大?因为知识传播不易,他们垄断了知识,也垄断了话语权。
为什么后世的知识分子有种莫名的自信,原因还是他们对知识和话语权的垄断。几千年来,读书人始终只占人口中的极少部分,他们理所当然的掌握了话语权,上怼天子,下欺百姓。
没有千年的王朝,却有千年的士大夫。
刘协建立了印坊,降低了普通人读书识字的难度,又对儒生的务虚大加鞭挞,提倡四民皆士,鼓励实学,儒生以经学传家的垄断优势自然而然的被削弱。
这时,新的矛盾已经在酝酿。
儒生入仕的渠道受限,不可能心平气和,没有一点想法。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网络技术普及,让所有人都可以发声时,传统的知识分子、媒体人是如何疯狂反扑的,刘协记得一清二楚。
没有人会平静地接受既得利益的损失。
不管是以圣人门生自居的儒生,还是以启蒙者自居的公知。
现行的选举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改革在所难免。
在大规模的讨论之前,刘协要先进行小范围内的通气,第一个目标就是荀彧。
荀彧是下一任司徒人选,选举是他将来的职责范围,无可逃避。
荀彧本人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将选举制度摆在确定都城和开发江南之前,作为最重要的议题。
对刘协的发问,他也不谦虚,开门见山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与刘协不同,他考虑这个问题更远,也习惯于从之前的历史中寻求依据,直接从左雄、黄琼等人的选举改革开始说起。
没错,对现行选举制度的不满早已有之,而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
左雄、黄琼就是改革选举制度的先驱。
左雄的贡献在于限制年龄,将那些过于年轻,根本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排除在外,强调入选人员的能力。为此,他定了一个制度,四十以下,不得推举为孝廉。
黄琼的贡献则在于分科取士,尤其强调能行政者,进一步加强入选士人的行政能力。
但是限于当时的实际条件,他们的改革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原因之一,就是儒生在实际权力分配中占据的份额太少。他们动不了外戚、权贵的份额,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些调整,影响不大。
比如推举孝廉,各郡大部分名额都被权贵分了,没有背景的不过十之一二。
再比如太学考试,从三万多人中选举郎官,一年不到一百人,杯水车薪。
相比之下,勋贵二千石的子弟根本不需要考试,凭父兄荫选就可以直接入仕,每年的数量数倍于苦读中选的太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太学生能安心读书才是怪事。
现在情况有变,刘协取消了宦官制度,又大力压制勋贵,对官员子弟的录用也保持在一个低水平,为更多的普通人留出了机会。与此同时,朝廷事务的增多,迫使朝堂和郡县机构增多,名额扩张,提供了更多的官职。
在这种情况下调整选举制度,压力不大,更易于见效,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荀彧很清楚这一点,所以顺理成章的提出了将左雄、黄琼的改革更进一步的建议。
具体而言,就是对各级官员的选任有一个年龄限制,同时按照不同的科目取士,以增强其专业性。天子提倡四民皆士,提倡实学,选士自然也要依循这些特点。
比如兵曹、贼曹、尉曹,就应该选任有行伍背景的人,金曹应该选用有冶炼经验的人,户曹、仓曹则需要有农学背景,决曹、辞曹则当通晓法律。
总而言之,要加强专业性,以便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更好的履职。
为此,荀彧还建立对诸曹的职能进行细分,以便明确其要求,更利于选用人才。
最后,荀彧又提出一个建议,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臣担任教师,教授实际行政处理能力。
像赵温,在仕途上努力一辈子,积累了很多实际经验。如果不加以利用,他的这些经验最多只能传给他的子弟,实际上还是家族传承,绝非朝廷所愿。建立一个学堂,让他教授更多的人,有利于官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行政能力也是实学。
刘协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偶尔提一两句,却牢牢把握着方向,不断刺激荀彧的思路,逼他想出更多的办法。
但看起来,无疑还是荀彧说得最多,是他在主导选举改革这个议题。
在起居注上,荀彧的发言连篇累牍,刘协的话只有寥寥几句。
最后,刘协还是老规矩,要求荀彧将这些意见写成文字,既方便其他人讨论,也留作史料。
将来有人根据这些记录写选举改革史,不出意外地会将荀彧看成始作俑者。
荀彧不疑有他,欣然从命。
讨论完了选举制度,又讨论都城选址、南方开发。
刘协与荀彧谈了一整天,晚上还一起吃了晚饭,又聊了一会儿,才尽兴而返。
荀彧兴奋不能自己,回到驿舍后,吩咐妻子唐氏准备灯油、笔墨,再准备一些浓茶。他准备挑灯夜战,将和天子讨论的结果尽快形成正式的奏疏,提交三公讨论。
刘协没这么勤政。
送走荀彧后,他又处理了几件紧要的公文,便起身去了荀文倩的房间,将与荀彧交谈的经过大致说了一遍。
荀文倩虽然没去前面,却知道荀彧与刘协相谈甚欢的事,自然欢喜不禁。
“既然谈得投机,为何陛下却有意犹未尽之态?”
刘协看看荀文倩,哈哈大笑。“的确还有些问题没谈到,不过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来。”他想了想,又道:“我想,令尊应该也是这么想,时机未到,不能仓促。”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水到渠成
荀彧很快就完成了两篇大作。
关于选举、定都、开发江南的那一篇提交给了司徒府。杨彪看了之后,表示有新意,却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建议由印坊排版,在邸报上公布,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讨论。
刘协表示支持,立刻交由印坊排版。
唐夫人看到荀彧的文章后,拍案叫好,一边安排人尽快排印,一边驱车来到荀彧住的驿所,当面向荀彧表示祝贺。
她对荀彧说,你的建议是否完善是次要的,你的态度才是最值得赞赏的。
四十不惑,你现在算是云开日月明了。
诚如天子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突破了自己的眼界,站到了更高的地方,将来的成就不可估量,可喜可贺。
荀彧被唐夫人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思忖半晌后,又拿出了另一篇大作。
唐夫人看了一眼,微微一笑,波澜不惊。
“虽然迟了点,总比执迷不悟好。”
荀彧大惑不解。“此言怎讲?”
“党人的那些事,天子大多都知道。”唐夫人忍着笑。“有些是早就知道,有些是最近才知道。不过你放心,天子没有追究的意思。过去的就过去了,他只想将真相公诸于众,留下一部信史。”
荀彧释然,却还是叹息道:“这部信史,在某些人眼中,也许就是谤史。”
“那些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夫,何必理他们。”唐夫人不屑一顾,随即又意味深长地看了荀彧一眼。“正如与我唐氏结亲并不能掩没你的品德一样,党人的偏激也不能掩没他们的慷慨。是宦者还是党人,取决于他们的品行,而不是取决于他们的身份。”
荀彧沉吟片刻,眉梢一挑。“你这句话,与天子同出一辙。”
“是……么?”唐夫人有些尴尬,眼中又有一丝得意。
荀彧倒没有多想。“难怪天子看重你。你虽是女子,不让须眉。”
——
数日后,周忠、荀悦到达宛城。
一见面,周忠就拉着荀彧,兴奋的表示,他支持荀彧的观点,分科选士势在必行。
没点专业的学问,只读几部儒家经典,是做不好官的。
儒家经常要读,专业素养更要有,两者不可偏废。
他本来也写好了一篇奏疏,准备面呈天子,没想到荀彧捷足先登了。前天在驿舍看到邸报上新刊的文章后,他就将自己的奏疏撕掉了。
“珠玉在前,后生可畏。”周忠最后给了荀彧八个字的评价。
荀彧连称不敢,心里却是松了一口气。
三公之中,司徒杨彪虽然没有直接表态,却也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太尉贾诩主兵事,大概率对民事不会有什么态度。他最担心的就是司空周忠。
周忠的顽固,他可是见识过的。
他是真没想到,最后周忠对他的赞同最直接、最坚决。
荀悦与荀彧重逢的心情更为复杂。
一路上,他按照蔡琰的建议,仔细阅读了《循吏传》和《酷吏传》,并进行了深入对比,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与周忠认为黄霸术有途而道不足不同,他觉得黄霸的悲剧不在于道不足,而在于想以务实的政务去适应空谈的道,削足适履,岂能不贻笑大方。
所谓神雀祥瑞之事,本来就是儒学中的糟粕。
夏侯胜倒是大儒,但他的成就除了讲学之外,也就是庙乐之争。
说得直接些,这件事与其说是证明夏侯胜敢言,不如说是孝宣帝能容人,不计较他的冒犯。他真要是阿正不阿,就不会与霍光同朝为臣了。
荀彧听了,目瞪口呆。
他知道荀悦去了一趟泰山,有所感悟,会与以前的他有所不同,却没想到荀悦的变化是如此之大,甚至有些……极端。
就像憋了一肚子邪火,迫不及待地想骂人一般。
但荀悦最后说了一句话,让荀彧陷入了沉思。
从黄霸的经历来看,儒学对治道的影响是不是过于注重形式,始终只是一个装饰,流于表面,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历数这几百年的历史,像李膺那样儒生出身,既有深厚的经学素养,又有较强施政能力,能经世济民的能臣太少了。儒臣给人的形象大多是眼高手低,只能在朝堂上引经据典,却不能付诸实践。真正在关键时刻,能为臣分忧,为国抒难的,大多不是纯儒。
“平定黄巾之乱的名将,一个来自幽州,一个来自凉州,一个来自扬州,没有一个是中原人。幽州卢子干学问最好,战绩最差。”
——
皇后伏寿恢复得极好,得知甄宓、袁衡到来,她安排了宴席,亲自接待。
甄宓抢在伏寿之前生产,是个女儿,粉嘟嘟地长得很可爱。
伏寿很喜欢,抱在怀里,亲了又亲。
“这是天子的长女,初次见面,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