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4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听完,又好气又好笑。
从古至今,读书人都好以良心自居,觉得世人皆浊,唯我独清。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要为天下鸣不平,坚守良知、底线。
但是很可惜,那只是他们的错觉而已。
虽说读书中人从来不乏真正的君子,但作为一个阶层来讲,读书人在道德上并不比其他人有什么优势。真给了他们权力,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丑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的党祸,宋、明的党争,都是读书人掌权的结果,没看出他们比外戚、宦官或者武人强到哪儿去。
要说区别,大概就是他们掌握了舆论权,可以利用手中的笔来为自己遮羞,颠倒黑白,模糊是非,把自己塑造成希望的模样。
骗着骗着,连自己都信了。
真正的自欺欺人。
对付这些人,手段软了不行,他们会越发放肆。手段硬了也不行,一不小心就会失控。毕竟治理天下需要人才,而读书人就是人才的主要来源。打击面太广,会动摇根本。
过犹不及。说起来很容易,操作起来却很难。
好在他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而且经过实践,切实有效。
“先派人将郡学的文章、画像拓印下来,研究一下再说。”刘协将刘泰举了起来,笑容满面的说道。
刘泰的眼泪还没有干,脸上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唯,臣妾这就安排人去办。”
“文倩,你和嫂嫂合作,尽快将印坊建起来。”刘协想了想,又道:“先印那什么五经章句,用少府的私帑,声势搞得大些。”
“唯。”荀文倩心领神会。
正如唐夫人所说,天子一定有办法对付宋忠之流。想想也是,连司徒杨彪、司空周忠那样的老臣都是被天子驯服,宋忠区区一个书生,又岂是天子的对手。
宋忠想用杨彪作大旗,却不知道现在的杨彪早就不是他们以为的杨彪。
刘协安排完,便不再关心这个话题,转而说起了其他的事。
他准备在南阳住一段时间。
一是就近观察益州战场,看看士孙瑞、张济以及一批年轻将领的表现如何。二是将南阳帝乡的问题彻底解决,不留后患。
名义上,这是大汉的再次中兴。
实际上,正如光武中兴毕竟不是延续前汉,连都城都要迁到洛阳一样,这本质上还是一个新的时代。
新时代,自然要有新气象,不能给帝乡这种旧事物留下存身之地。
南阳,应该回到他应有的位置上去。
将她们从长安请来,就是要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
有一句话,刘协没有明说,但是他相信伏寿、荀文倩都明白。
皇后应该有嫡子,最好不止一个。
“阿泰也不小了,如今又有阿冀做伴,以后就随驾吧。”刘协淡淡地说道:“我亲自教他们,将来带着他们西征,封他们为王。”
“西征?”荀文倩看看伏寿,又看看刘协。“封王?”
“当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太子有继承,其他的皇子也不能空手。只是这天下不会平白得来,要他们与我一起去征伐,去夺取,将那些蛮夷人教化成我大汉子民。”
刘协看着刘泰,笑嘻嘻的问道:“阿泰,想不想封王?”
刘泰连连点头,笑得口水都流出来了。
“我要封王,我要封王。”
荀文倩脸色微变,随即又笑道:“陛下,君无戏言,这可不是能和孩子开玩笑的事。”
刘协微微一笑。“你觉得我是开玩笑?”
荀文倩躬身一拜。“臣妾岂敢。”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大有文章
皇后要动用私帑,印制《五经章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郡学。
宋忠等人大喜过望,一时间士气高涨,仿佛打了一个大胜仗。
对皇后将南阳郡学的碑刻拓印一份的要求,宋忠欣然答应,立刻组织人手,亲自监督,不能出现一丝纰漏。
唯一遗憾的是,皇后舟车劳顿,一时半会的不能亲至南阳郡学,接见郡学中的硕儒才俊。
但宋忠相信,这是迟早的事,不必着急。
另一边,唐夫人与荀文倩联手,寻找合适的地址建印坊,招募工匠,购买各种材料。她们尤其重视女子的作用,挑选了一批通晓文墨的女子进入工坊。
她们认为女子比男子更有耐心,做事更细致,非常适合印坊的工作。
正如张茜所说,在南阳招募女骑士很难,招募女学士却很容易。虽然世家大族很反感女子抛头露面,唐夫人和荀文倩还是很快就招到了足够的人手。
印坊的建议非常顺利。
唐夫人等人分担了大量的琐碎事务后,刘协得以将精力集中在两件事上。
一是与两个战场的联络,随时了解战事的进度。
士孙瑞、张济早就接到诏书,安排了专门的邮驿,定期向南阳传送军报,供天子掌握情况。
从目前来看,水路的进攻更顺利一些。
有了孙策、周瑜指挥的江东水师参战,张济的进军速度快了起来。在接到各郡送达的钱粮后,前锋水师已经进入三峡,向鱼复进发。
益州水师慑于声势,不敢主动出击,将主力龟缩在鱼复、巫县一带。不出意外的话,第一场战斗将在那里打响。
就目前而言,刘协并不担心战事。
以诸将的士气而言,就算遇到一些麻烦,他们也可以克服。
倒是他,不能急于求成,给他们太多压力。毕竟益州易守难攻的地形在这儿摆着,太着急了,反而会让张济、士孙瑞有负担,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他将重心转移到了对荆州的深度开发上。
就可耕种土地的面积而言,荆州比冀州更大。论水资源,长江、汉江也比黄河更利于灌溉。论开发程度,荆州——尤其是江南部分——还有极大的潜力可挖。
如果考虑到气候逐渐变冷不可逆转的趋势,开发荆州的意义更为深远,是百年之后的子孙对抗天灾的底气。
杨彪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计,应该予以重视,而不是和那些迂腐之辈作意气之争。
听完这然话,刘协意味深长的打量了杨彪两眼,然后让人把这句话记好。
作为曾经的南阳太守之一,杨公这鲜明的态度值得赞扬。
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能模棱两可,做个乡愿。
杨彪听完,脸颊抽了抽,有点后悔。
本来是想委婉的进谏,怎么一不小心就成了态度鲜明的表态呢?
——
刘协很快就收到了郡学所列南阳太守的画像拓本。
画像共有二十一幅,除了王畅一像有两人之外,其他都是单人,所以总共是二十二人。
每幅画像上除了画像,还有画赞,即简单的政绩记录和赞语。
比如名臣杜诗,就着重讲了两件事:一是他为人节俭,二是他造作水排。前者是德,后者是功。
又比如王畅,着重强调了他为政威猛,不避权贵。任南阳太守期间,豪党有所不法者,莫不纠发。
收到拓本后,刘协命尚书进行了补充。
一是补人。
南阳太守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少有人能连任两届的,通常都是一任四年,甚至有很多人只是在南阳太守任上走一下过场,根本待不满四年。
像杜诗那样因为得民心,在任七年的屈指可数,三五人而已。
从光武中兴,任刘顺为太守始,到现任的黄射,曾任南阳太守的超过五十人。
画像中仅有二十一,四成而已。
那些做过南阳太守,却没有留下画像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因,都要补齐。
这件事虽然有些繁琐,却不难做到。
一是南阳太守府就有存档资料,二是朝廷也有相关的档案,两相对照,很容易补齐。
二是补事。
画赞中虽然有文字记录,毕竟过于简略,不足以表现其人其政。将这些都补全了,才能做全面评价。
这件事有些麻烦。毕竟不是所有的南阳太守都有值得称道的政绩,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留下传记。
尽管资料不全,刘协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或者说是变化趋势。
比如初期的南阳太守大多出身一般,而后期的南阳太守则大多出身世家、豪门。
比如大部分南阳太守的品德中都有清廉、俭朴,而且为强刚猛,对权贵、豪强下手极狠,甚至是有些极端。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畅。
王畅任南阳太守时,抓了不少犯法的权贵豪右,结果遇到朝廷大赦,这些人侥幸逃脱。是不是真侥幸,不好说,反正王畅白忙了。结果还没等这些人庆贺,王畅又找理由把他们抓了起来,而且更狠。
贪污二千万以上者,如果不自首,抄没家产。
如果有人想逃跑隐匿,等着下次大赦,就灭家,连灶和井都给你平了。
这已经不是为政刚猛了,简直是酷吏做派。
刘协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人还能得到儒生们的称赞,后来也想明白了。
南阳的封君太多,多到挤压了普通士大夫的生存空间,所以有意打压他们的不仅是朝廷,士大夫对他们同样深恶痛绝,自然拥护王畅这样的做法。
某种程度上,就像士大夫反对外戚一样,手段不仅狠辣,而且极端,最后演变成党人习气。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随着南阳封君渐渐没落,士大夫阶层在南阳渐渐崛起,王畅那样的狠人渐渐少了,变得到更注重德行。
比如王畅的继任羊续,对待豪门的态度就要温和得多,更多的是以道德感化为主,很少来硬的。
下属送他一条鱼,他不拒绝,也不吃,把鱼挂在门上。等第二年,下属又来送鱼,他指着已经风干的鱼说,去年的还在,今年就不用送了,让下属惭愧而退,从此落下了悬鱼太守的好名声。
当然,有没有人被他感化,那就两说了。
可是若以为羊续是个温润君子,那你就想错了。
羊续对付起百姓来,手段却是坚决得很。中平三年,江夏人赵慈造反,入南阳郡,杀太守秦颉,动摇六县,刚刚到任的羊续就和荆州刺史王敏一起,发兵平定赵慈,仅斩首就有五千级。
刘协越看,越觉得有文章可做,不应该轻易放过。
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闺房私语
过去的事,过去的人,一时难以查证。
但杨彪却在眼前。
杨彪名列画像的二十一人之列,赞语写得很动听,却很虚。
简而言之,没什么真正提得上嘴的政绩。
刘协打算找杨彪问问。在此之前,为了避免唐突,他决定先打荀文倩打听一下杨彪任颍川太守时的政绩。
出任南阳太守之前,杨彪是颍川太守,时间在光和年间。
那时候荀文倩刚出生,但荀彧、荀攸都已经成年,在郡中为吏,多少有所耳闻。荀文倩是个有心人,想必听说过一些轶闻。
趁着一次欢好之后,两人躺在床上闲聊,刘协便问了一句。
荀文倩还沉浸在余韵中,一时没反应过来。愣了片刻,才取过一件衣服,掩住胸口,诧异地打量着刘协。
“陛下……为何突然问起此事?”
刘协也有点尴尬。说实在的,这个场合并不是非常合适。只是他最近很忙,荀文倩也忙,他很难专门找一个合适的时间。
“还不是因为南阳郡学的事?”刘协稍微解释了几句。“我从不打无准备之战,总要事先了解一些情况。”
听了刘协的解释,荀文倩忍不住笑出声来。“人人都说陛下是天生名将,战无不胜。现在才知道,原来陛下如此勤奋。”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刘协双手抱在脑后,一声叹息。“说真的,这比和鲜卑人作战难多了。和鲜卑人作战,就算杀错了,那就杀错了,战场上从来不缺冤魂。可是和这些士大夫斗心眼,却不能不小心,生怕哪一句话说错了,误伤了真君子。”
荀文倩白了刘协一眼,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靠在刘协身边,轻轻一声叹息。
“陛下,后世之君若能有陛下一半谨慎,大汉便可再兴五百年。”
刘协放下手臂,搂住荀文倩的胳膊,轻轻晃了晃。“我虽然还没找到办法,但你要相信我,我一定能找到办法。这世上有很多困难,可是只要你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
荀文倩嗯了一声,轻轻点点头。
过了片刻,她说道:“杨公任颍川太守时,我刚出生,并不清楚。后来偶尔听说,也是只言片语。陛下若是想问得仔细,不妨问问我父亲和从兄,或者……问问弘农王夫人。她比我年长几岁,或许听得多些。”
“嫂嫂啊。”刘协咂了咂嘴,有点头疼。
他能感觉得到,最近唐夫人一直在躲着他。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荀彧将他的话转给了她,而她并不是很赞同,只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拒绝。
关系到皇兄,她就干练果决不起来了。
这原本就是他敢于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之一。
“陛下可能还不清楚,弘农王夫人的从叔也做过南阳太守。”
刘协一惊。“你是说……唐枢?”
南阳太守名录里有一个唐枢,但没有注明籍贯,只有一个名字。据刘协所知,唐夫人的父辈名字大多以玉为部,比如唐珍、唐瑁、唐玹,唐衡之衡虽然不是玉部,却也与玉有关。枢却是木部,所以他也没往那方面想。
“南阳、颍川皆是要津,能在这两个郡做太守的,有几个没有背景。”荀文倩却很淡定,大致讲了一下唐枢的事略,随即又回到了杨彪身上。
“如果我猜得不错,杨公在南阳任上时间应该不长。他在颍川任上时,前后不到一年。他的前任就是故大将军何进。光和三年十二月,灵思皇后立为贵人,何进离任,杨公才转为颍川太守。”
刘协暗自算了一下,杨公任南阳太守的时间的确有限。
因为光和七年,也就是中平元年三月时,黄巾起义,当时的南阳太守已经是褚贡了。
换句话说,杨彪在颍川、南阳任上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三年,只会少,不会多。平均下来,南阳太守也就是一年左右。
这哪是做官,这是刷履历啊。
大概就在同一时间,孙坚正从盱眙丞转为下邳丞,这是他在县丞这个层级上的第十年。
如果不是黄巾起事,朱俊拉了他一把,或许他还会继续做下去。
刘协轻轻叹了一口气,不想再说了。
杨彪已经是他最信得过的老臣,依然逃不脱世家子弟的既定规律。他能如此超脱,离不开家族带来的光环。
荀文倩仰起脸,看了刘协一眼,无声而笑。“是不是又勾起了陛下对世家的厌恶?”
“厌恶倒不至于,杨公为人,我还是信得过的。只是……多少还是有些不舒服。”
“陛下能自省,殊为难得。臣妾就做不到。”
“你?”
“嗯,陛下能想到我荀氏为了能成名,受过多少委屈?我虽是女子,而且荀氏如今也算是心愿得偿,听到当年那些事,还是意难平。”
刘协讶然,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
他没想过荀文倩会说这样的话,也没想过荀氏子弟会有这样的心结。
不过仔细想想,他又能理解荀文倩的意难平。
毕竟她差点嫁给陈群,某种程度上就是荀氏在讨好陈氏。在此之前,荀氏的声望还远远不如陈氏,还需要借助陈氏的影响力。
且不问陈群是不是青年才俊,仅是这种事实存在的不平等关系就让人不爽。
“如果人人都能凭着自己的能力出名、入仕,不需要考虑家族的影响,那该多好。”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