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4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夫人是不多的知情人之一。
她需要先请示天子,还要在河南选好新印坊的地址,然后再搬家。诸多程序走下来,至少要三四个月的时间。
但她不想等,于是给自己放了一个假,回颍川探亲,顺便去河南选址。
她与荀彧在大阳渡口会合,一起渡过黄河,进入弘农。
荀彧的悄然离任迅速引起了安邑大族的不安,加上邸报上关于冀州郡国度田成绩的宣传,他们很容易就猜到了荀彧离任的原因,也感受到了丝丝寒意。
很显然,天子对河东的情况很不满。
新仇旧恨合在一起,调离荀彧只是第一步,强行推进度田势在难免,甚至连临时都城的名份都会剥夺。
长安恢复得最好,具备成为都城的一切条件。
一部分人开始打听下一任太守是谁,一部分人则在串联,看看是主动放弃土地,向朝廷臣服,还是组织力量,顽抗到底。
对他们来说,荀彧只是过客,利益才是永恒。
——
正月十五,荀彧赶到洛阳。
前任河南尹夏侯惇赶来迎接,同行的还有袁术、刘表等人。
都是老相识,但心情完全不同。
夏侯惇的任务是交接公事,没谈什么私事。
刘表脸色不太好,忧色冲冲,一看就是有很多话想和荀彧说,但是没等他开口,就被袁术挤到了一边。
袁术很兴奋,满脸红光。
“荀文若,没想到吧,我们又同城共事了。”他伸手一指远处的洛阳城。“你看,几年了,还是老样子,一点变化也没有。”
夏侯惇、刘表的脸色顿时变得非常难看。
荀彧一声叹息。“我怎么听说,洛阳城没变化,是因为你不准返乡的百姓翻新旧宅啊。”
“你别乱说。”袁术严肃的说道:“这可不是我的责任,是那些画画的混日子,不想干活。你看他们画我袁氏老宅的时候多快,现在呢,几个月才画了多少?不画完,怎么翻新?这就和疗伤一样,伤口还没看清楚就包扎,那不是庸医么?”
荀彧打断了喋喋不休的袁术,又和其他人寒暄了几句,然后和刘表一起上了车,向洛阳城驶去。
放下车帘,两人对面而坐,然后不约而同的苦笑了一声。
“文若,意外吗?”
“有一点。”荀彧轻声说道:“天子似乎突然心急起来,也不知是冀州的成绩太好,还是渤海的德政不如人意。”
刘表抚着胡须,摇了摇头。“也许都不是。”
“都不是?”
“西域的情况可能比预期的发展更快。”
荀彧一愣,脸色微变。他不久前还收到荀恽的家书,知道他已经和轲比能和好,却不知道西域的形势有什么异变。
不过他相信刘表,刘表的儿子刘琮就在天子身边为郎。
“你的意思是说,天子急着度田,是想尽快西征?”
刘表点了点头,眼中忧色更浓。“西域万里,可不是漠北,需要多少钱粮?就算大汉所有郡国都能像赵国一样,也承受不起这样的损耗啊。中兴中兴,难道只是……”
“景升兄慎言。”荀彧脸色一变,厉声喝止。
刘表瞥了荀彧一眼,嘴角挑起一抹自嘲的浅笑。“你还记得华阴之战前的天象吗?”
“你究竟想说什么?”
“当时我们都以为天象所指的西北是指凉州,现在看来,我们可能都错了。不过有一点,那倒是没什么问题。”刘表抚着胡须,幽幽地说道:“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荀彧眉头皱得更紧,心跳也有些加速。
如果天子急于推进度田,真的是为了西征,那事情就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多了。正如刘表所说,万里征伐,要做的准备太多了,远不是几年内就能解决的。
孝武讨伐匈奴,还需要积累七十年。天子讨伐西域,又岂是三五年间就能准备好的?
还有,荀恽为什么只字不提?
难道他也希望天子早日西征,不想有人从中阻拦?
果然还是太年轻,立功心切,根本不想想西征是一项多大的事件,以为天子带上几千骑就可以了。
见刘表张口又要说话,荀彧摆了摆手,打断了刘表。
他实在不想再听刘表说什么。
他了解刘表这个人,知道刘表对现状不满,甚至有些后悔当初的称臣。他说的消息是否可靠,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可以直接向天子求证,毋须再听刘表臆测。
“洛阳图卷的绘制为什么这么慢?”
刘表一愣,神情有些尴尬。他心虚地向外看了一眼,压低了声音。
“文若,你又不是没在洛阳住过。洛阳有多少逾制的宅院,你不清楚吗?真要一个不落的绘制出来,会有多少人像汝南袁氏一样身败名裂?”
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袁公路一样不要脸。”
荀彧苦笑。“你以为拖就能拖得过去?”
“也许呢。”刘表眉梢一扬。“西域那么远,一去也许就是五年、十年,说不定……”
荀彧眼神一冷,瞪了刘表一眼。
刘表讪讪地闭上了嘴巴,没敢再说下去。
两人沉默了一路,直到河南尹的治所。荀彧先下了车,抖了抖衣服,转身看着无意下车的刘表。
“洛阳图卷还是尽快完成吧。冀州已经平定,天子随即可能移驻洛阳,你不希望他亲自安排这件事吧?”
刘表的脸颊抽搐了一下,眼中闪过一缕失望。他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拉好车门,重重地敲了一下车壁。
车夫甩出一个响亮的鞭花,马车重新启动,飞奔而去。
袁术凑了过来,看着马车的背影,嘿嘿一笑。“那老贼是不是还不肯认命,想拉你入伙?”
荀彧看着袁术。“你认命吗?”
袁术脖子一梗,双手一摊。“我当然认命。我虽然不成器,但什么人可以惹,什么人不可以惹,我还是拎得清的。在洛阳城横行了那么多年,从来都是我抢人,什么时候被人抢过?”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雷霆手段
荀彧再次看了袁术一眼,原本沉重的心情突然轻松了许多。
袁术说得对,论起对天子的判断,他们可能都不如袁术。
刘表不准,他也不准,反倒是袁术最准。
“你觉得天子什么时候会西征?”
“十年之内可能性不大。”袁术挺着胸脯,很有把握地说道。
“为什么?”
“那么远,万一有事,他又没有造父驾车,一日千里。西征之前,肯定要将朝政安排好,别的不说,嗣君总得有吧?上次皇后难产,身体刚刚恢复,还没再次受孕呢,没那么快。”
袁术眼珠一转,突然笑了。“你不会指望皇长子继位吧?”
荀彧甩甩袖子,头也不回的走了。
袁术这种人,很难保持正形。不过有一点,袁术说得有理,在安排好嗣君之前,天子西征的可能性不大。
他费了这么多心血,总不会弃若弊履。
西域再好,还能胜过大汉?
“嘿。”袁术追了上来,笑嘻嘻地说道:“对你的继任者满意吗?”
荀彧头也不回的说道:“还没见过,也不知道是谁。”
“不知道?”袁术大吃一惊,抢上两步,挡住荀彧去路,盯着荀彧看了又看,点点头。“这么说,天子还是很照顾你的面子的。”
“你这是什么意思?”荀彧皱起了眉头。
袁术眨了眨眼睛,露出狡黠的笑容。“接任河东太守的是程昱。过年之前,他就赴任了。没去安邑和你交接,那可能是去了另外的地方,做些准备。”
荀彧愣了片刻,一股凉气从后背升起,直冲后脑。
天子安排程昱接任河东太守?
程昱去了河东,不和他交接公务,却去了别的地方做准备?
程昱能做什么准备,荀彧猜得出来。他现在有些明白了,怪不得河东驻军年前出奇的安静,连每年例行的讨要赏赐都没有。
见荀彧脸色变幻,袁术却是羡慕不已,嘴里啧啧有声。
“天子真是给你留面子。”
——
程昱接任河东太守的消息过于震惊,接风宴上,荀彧都有些心神不宁。
宴后,唐夫人关切的问起。
荀彧把情况说了一下,唐夫人听完,也有些诧异。
程昱是什么人,她还是略知一二的,之前听不少人说过。
将这样一个狠人派到河东去,看来天子是真要对河东下手了。在此之前,将荀彧瞒得这么紧,倒也不多见。
难道是怕荀彧担心河东大族的安危,不肯走?
还是怕荀彧面子上不好看,这才故意不让他知道接任者是谁。
通常来说,任免通知上都会有接任者的消息。
这么一想,袁术说得还是有些道理,天子真的很照顾荀彧的面子。
“文若,你也别想太多。袁术那张嘴,只能信一半的。天子可能有别的安排,未必是与你有关。”
荀彧点点头,却没说什么。
——
就在荀彧患得患失的时候,程昱走进了安邑城,接任河东尹,并宣布了一件事。
校阅郡兵。
他要检阅河东郡兵的训练情况,看看他们这几年有没有偷懒。
时间安排得很紧凑,第一天宣布,第二天就举行校阅。
来迎接的安邑大族都觉得荒唐。
校阅哪有这么容易,就算是一郡之兵,也需要时间召集的,没有三五天的时间,根本做不好准备工作。
但是他们很快就知道程昱为什么这么有把握了。
参加校阅的郡兵就在城外,是跟着程昱一起来的。程昱上任之前,已经先去了各营的驻地,与郡兵将领见过面。
他除了有河东尹的印绶,还有天子的手令,可以直接调动河东驻军。
河东驻军的主力是白波军。当年被天子招安后,就安排在安邑附近屯田。这几年日子过得不错,对天子的感激转化为忠诚,对不肯度田的河东大族则充满了怨气。
来迎接的河东大族措手不及,被程昱邀请到了校阅现场,站在将台上,一起观看郡兵演练。
郡兵杀气腾腾,吼声震天,让人头皮发麻,两腿发软。
演练完毕,程昱挨个询问大族代表对度田的看法,大拇指有意无意地挑着刀环,一截雪亮的刀身在他的手掌间忽隐忽现,让人胆寒。
在掂量了程昱杀人的可能性后,这些河东大族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强烈赞成度田,愿意交出所有多占的土地,并补足过去十年内拖欠的赋税。
程昱很满意,随即宣布,为表彰这些大族的深明大义,以及对朝廷的支持,他将向朝廷举荐他们的子弟为郎,随挑选出的军中精锐赴行在,加入天子禁军。
河东大族欲哭无泪。
这哪里是入仕的捷径,这根本就是人质啊。
可是面对程昱,没人敢跳出来反对,只能强颜欢笑,表示对程府尹的强烈感谢。
短短数日内,近百名河东子弟起程,与校阅中表现出色的将士一起赶赴行在。
在他们的身后,度田也紧锣密鼓的展开,程昱手中一下子多出数千顷土地,被他用来安顿投降满五年,按照规定可以入籍的鲜卑、匈奴俘虏。
这件事从去年年初就开始筹备,因为没有充足的土地,进展一直不快,有一部分人还被送到了大河之南的弘农安置。
现在,程昱用半个月的时间解决了。
但这不是结束。
解决了度田的问题后,程昱并没有解散参加校阅的郡兵,而是领着他们来了一次全郡巡视。每到一县,他都要请县中的大户来参观,校阅郡兵进行攻防演习。
就差把威胁二字写在脸上。
但程昱也不全是武力威胁,他也会用怀柔手段。当他在郡内转了一圈,准备回程的时候,以绛邑长贾逵为代表的几个河东人收到了调令。
贾逵转为安邑令,其姊夫柳孚为郡功曹。
消息传出,河东大族绷紧的心弦总算放松了一些。
至少没有被程昱做成肉脯的危险了。
程昱的时间掌握得正好。等他回到安邑的时候,正是春耕开始的时候,刚拿到土地的百姓精抖擞,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春耕中去。
消息传到河南,一直关注河东形势的荀彧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既有释然,又有遗憾。
他沉思了半夜,然后给天子上了一道奏疏。
在深刻检讨了自己的绥靖之后,又委婉的表示,如果诸郡都以程昱为榜样,则自愿度田将无从说起,之前的承诺将化为乌有。更多的人会使用武力强行度田,冲突将在所难免。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缓急之间
接到荀彧的上书,刘协心里有些不舒服。
我不是没给你机会,是你不当回事,迟迟不愿做出改变。你在河东六年了,可曾有一点主动度田的意思?
即使是在冀州做出榜样,证明了度田的意义以后,你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为河东大族争取蚕桑之利的时候,你倒是积极得很。
为了党人的遮羞布,你可以抛下公务,特地赶到行在来。
你不兑现承诺,现在却反过来要求我。
当我好说话?
好人就该被枪指着?这他么的什么道理。
刘协本想写一封回信,认认真真地和荀彧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笔都已经拿起来了,考虑再三之后,他还是放弃了。
命人将荀彧的上书归档,不予任何回复。
他现在没心情和荀彧理论。
士孙瑞、张济两路进攻益州的战事即将开始,他密切关注着两个战场的进展,根本腾不出时间。
胜负倒不是他最关注的,将士的表现才是。
以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要想实现万里以处的征伐,必须建立一支真正的精锐,才有可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想靠人多势众,用数量堆死对手,根本不现实。
恐怖的后勤压力会让一切化为泡影。
这也是他没有亲临战场的原因。
将来到了西域,与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的对手,在纵横数千里的战场上交战,他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需要麾下的将领既能独当一面,又互相配合,从全局的利益出发。
益州就是一块磨刀石。
张济、士孙瑞指望不上,但庞统、周瑜、徐晃、关羽等人都是希望。
——
随着春耕开始,各郡国度田的情况陆续报到司徒府。
除了交州、益州之外,九成以上的郡国开始了度田。春耕之前完成的达到八成,还有一些郡国因为准备不足,时间不够,没能及时完成。
这中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聪明人,想利用谎报人口,或者私调土地等级,以次充好,想着法的欺负普通百姓。
司空府因此忙得脚打后脑勺,几乎被雪花般的文书淹没了。
周忠难得的敬业起来,一边安排人勘察冀州的河流、水道,筹备运河的挖掘,一边安排人到各郡县监督度田,防止出现恶性事件。
当然,他也没放过这个机会,上书申请调整各州刺史,加强州级的监察职能。
刘协也不反对这个决定,会同司徒府,一起审定了各州刺史的人选。
在与对刺史的要求上,他与杨彪、周忠产生了分歧。
他认为,刺史人选的第一要求不是老成,而是冲劲。要有正义感,不能太顾全体面,甚至要不讲情面。
你好我好大家好,还监察个鬼?
因此,优先选用初出茅庐,还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为刺史,让他们去各州监察,收集信息,小事当场处理,大事报司空府进行处理。
如果有处理不当,由司空府参考郡县的监察官员的报告,斟酌处理。
选用年轻人还有一个好处。
州的范围通常较大,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