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412章

汉道天下-第412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杨彪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找刘协谈谈。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一个刘协出营陪马云禄散步的机会,杨彪独自一人,在刘协的必经之路上候着。
  负责安全的散骑看到了他,却没有阻拦。
  他们知道,老司徒又遇到了新麻烦,要找天子私聊了。
  这种事,不用他们通报,天子看到杨彪自会明白。
  只有新入职的童子郎曹彰不明就里,拦着杨彪盘问了几句,满脸的警惕,仿佛杨彪就身怀利刃的凶徒。看他那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杨彪还真有些担心。
  曹彰虽然年纪不大,却天生神力,放倒他绰绰有余。
  曹彰的确有这个想法,但是被孙权拽住了。
  孙权比曹彰年长几岁,却一见如故,非常照顾曹彰,就像照顾自己的弟弟一样。见曹彰有动粗的可能,他连忙拦住,悄悄说明了惯例。
  曹彰这才悻悻作罢。
  “我有个妹妹,和你一样好武,年纪也差不多。”孙权说道:“再过几年,我就让她来考女骑,到时候你看看。”
  “我看她做甚?”曹彰还没明白什么意思,心不在焉地说道,甚至还有点嫌弃。
  孙权咂了咂嘴,觉得这孩子有点傻。
  刘协陪着马云禄,沿着河边的小道,缓缓走了过来。
  远远地,他就看到了杨彪,轻声对马云禄说道:“真是不得安生,又有捣乱的来了。”
  马云禄抬头看了一眼,转身对甄宓招了招手。“陛下,我和阿宓说说话,先走一步。”
  刘协无奈地点头答应。
  甄宓加快脚步,跟了过来,陪着马云禄继续向前走。
  刘协留在原地,看着被两岸垂柳映绿的河水,整理了一下思绪。
  杨彪用这种方式求见,自然是遇到了大麻烦。而最近的麻烦只有两件:一件是辽东依附公孙度的士大夫,一件是西域的战事。
  杨彪看到机会,迅速走了过来,向刘协行了礼,有些尴尬地说道:“臣惭愧,打扰陛下散心。”
  刘协摆摆手。“杨公既然来了,就不必说这些了。能让杨公为难至此的事,想来也不多。”
  杨彪更加尴尬,天子这等于是说他违背原则。
  一直以来,他和天子之间都比较坦诚。天子相信他,他也不转弯抹角,有什么话就直说。
  所谓理直气壮,大概就是如此。
  问题就在于这一次理不直,气自然也就不壮,无法公开说,只能利用私人感情,等于卖老脸。
  “陛下,臣以为,泛海辽东的士大夫虽然有错,却也有无奈之处。稍加惩处即可,似乎不必禁锢终身。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如今天下太平,君臣一心,行王道于天下。这些人既经苦难,更知君恩,正可大用,弃之岂不可惜?”
  刘协转头看看杨彪,无声而笑。“杨公什么时候如此惜才,以至于不顾德行?难道你觉得,眼下之大汉还缺少人才,以至于不得不降格使用德行有亏的附逆之臣?”
  杨彪语塞。
  “退一步说,就算情况如杨公所言,的确需要人才。那这些人真是杨公认为的人才吗?”
  “陛下?”
  刘协抬起手。“就算不从袁绍、袁熙父子撤离青徐算起,朕到冀州也近一年了吧?中原太平,是人所皆知的事,他们为何不及时返乡,依旧为公孙度父子之臣?”
  刘协脸色沉了下来。“他们是觉得无力平定辽东,还是觉得朝廷度田必败?”
  杨彪的额头沁出了冷汗,一句话也不敢说。
  天子这是铁了心,要拿那些依附公孙度父子的人开刀,威慑益州、交州。
  “读书是为了知古今,明是非。这些人既无节操,又无见识,不值得杨公为他们饶舌。若是杨公担心伤了朝廷的仁慈,那也行,就让他们留在辽东,别回中原了,省得看了心烦。”
  刘协甩甩袖子,缓步向前走去。
  杨彪没有跟上去。
  天子已经做了决定,再劝也没有用。
  让那些人留在辽东,不回中原,以免终生禁锢的处罚,已经是天子最大的让步。
  他想了想,提高了声音。“陛下,既然如此,不如让他们随刘备、孙策征讨海外,将功赎罪吧。”
  刘协停住脚步,回头看了杨彪一眼,略作思索。
  “可。”
  杨彪松了一口气,向着天子的背影施了一礼。
  刘协扬扬手,示意杨彪自己回去,不要再跟着。
  马云禄、甄宓听到杨彪的声音,回头看了一下,见刘协跟了上来,也停住脚步,等待刘协。
  刘协走到面前,晃了晃脑袋,示意继续往前走。
  马云禄一言不发,只是伸手挽住了刘协的手臂。
  甄宓却歪着头,打量了刘协片刻,笑道:“臣冒昧,斗胆猜一下,想必这就是陛下想要的结果。”
  刘协瞅瞅甄宓,不动声色。“何以见得?”
  “海外征伐,不仅需要能征善战的将士,也需要出谋划策的文臣。若是平时,这些人是绝不肯出海的。现在有罪,与其禁锢终生,反倒不如随军征伐海外,或许能建功立业,别开一番局面。”
  刘协没有立刻回答甄宓,只是眨了眨眼睛。
  马云禄见状,悄悄地给甄宓使了个眼色。
  甄宓不明所以,正一脸期待的看着刘协,想听刘协夸她几句。
  刘协思索片刻,笑道:“唐夫人说得没错,你虽是女子,却有七巧玲珑之心,可以独当一面。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去海外建功立业?”
  甄宓的脸色顿时煞白。


第九百八十五章 春江水暖
  马云禄拉过甄宓,调侃道:“看你平时总想着功业,怎么机会来了,倒又怕了?”
  “我……”
  “舍不得陛下?”
  甄宓大囧,抬头看了马云禄一眼。马云禄挤挤眼睛,甄宓恍然,连忙点头表示赞同。
  刘协看得清楚,却不说破,只是轻笑了一声。
  “我也会去西域的。”他顿了顿,又道:“云禄也会去。”
  甄宓微微侧脸,偷偷地打量着刘协,被刘协抓个正着,顿时大窘。
  “陛下……真会去西域?”
  “只要有可能,我一定会去。”刘协牵起马云禄的手,握在手心里。“这是我答应过你的。”
  马云禄红了脸,轻轻地抽了抽脸地,却没能抽出去。
  甄宓眼神闪烁。“陛下,西域不是……蛮夷之地吗?”
  “地只有肥沃与贫瘠之分,没有文明与蛮夷之别。”刘协悠悠说道:“就算是贫瘠之地,有了人,也就是有了文明。文明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区别只在生产能力高低而已。拥有先进生产力的未必就是文明人,也可能是野蛮的强盗。”
  甄宓听得有点晕,想问又不敢问。
  马云禄则不想问,只是静静地听着。
  刘协也不想解释。
  他是真的想去西域,将那些以文明人自居的强盗的祖先暴揍一顿,送到山里挖矿。
  但中原的改革还没有完成,他走不开。
  这也是他不愿意再对杨彪等人让步的原因所在。太好说话了,他们会得寸进尺,改革也会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变形,走了弯路。
  他虽然年轻,时间比较充裕,却也不能一味绥靖。
  他必须让他们明白,他只是愿意给他们机会,而不是有求于他们,不可能任由他们摆布。
  主动权一定要控制在手中。
  人才?在印刷术的加持下,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再说了,只会读圣贤书,嘴上仁义道德,身体无比诚实的算什么人才。
  信仰要落在实践上才是真正的信仰,否则都是谎言。
  相比之下,他反倒有些赞赏李膺、范滂等人,虽然有些偏激,却愿为理想牺牲。
  依附公孙度的那些人算什么东西。
  这类人,全部送到海外去,让他们自生自灭。能不能幡然醒悟,杀出一条血路,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
  杨彪回到自己的临时公廨,想了一会儿,派人请来了邢颙,向他通报了天子的决定。
  邢颙很不甘心,还是觉得这个惩罚太重了。
  杨彪却说,他赞成这个决定,相信太尉府、司空府也不会反对。
  公孙度只是一个辽东太守,竟敢做出悖逆之举,无异于自取灭亡。如果天子不予惩戒,寄寓交州、益州的士人必然会觉得朝廷软弱,无所忌惮的为那些有不臣之心的封疆大吏出力,必然会影响天下一统的进程。
  退一步说,那些人依附公孙度,可见道德、见识都不足称道,不值得你为他们奔走。
  让他们跟着刘备、孙策征伐海外,或者留在辽东,总比禁锢终身好。
  邢颙听了,不敢再多说什么。
  影响天下一统的责任太大了,他承担不起。
  再者,天子将惩处的目标局限于依附公孙度的人,而不是针对所有寄寓辽东的人,也算是节制。据他了解,那些知名的大儒如管宁、邴原等人都没有在公孙度的伪朝廷中任职,应该不会受到牵连,他也没必要过于坚持,与天子发生冲突。
  “杨公,天子此举会不会成为朝廷制度?”
  杨彪沉吟片刻。“子昂,经学依然是最高深的学问,但仅凭通经入仕,怕是不太可能了。至于邀名之辈,更是休想。只有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之人,才是朝廷需要的栋梁。”
  邢颙有些脸热。
  他怀疑杨彪在委婉的批评他泥古不化,但杨彪没有说破,他也不好自找没趣。
  怏怏之下,邢颙起身告辞。
  看着邢颙垂头丧气的模样,杨彪也暗自叹息。
  他已经说得很透彻了,邢颙——以及和他有相似想法的人——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他却无法决定。这是一个变革的时候,不出意外的话,会有一大批读书人受挫。
  就像当年拒绝叔孙通的鲁国儒生一样。
  时代在变,儒学也必须跟着变,否则就会被淘汰。
  下一个董仲舒又在哪里?
  杨彪想了很久,决定给孔融、王朗等人写信,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
  对辽东的处理方案送到长安,三府会议。
  不出杨彪所料,太尉贾诩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坚定的支持天子,而且着重强调了威慑交州、益州的重大意义。司空周忠虽然有些想法,却也没有激烈的反对。做了一些细节上的补充后,这份决议迅速通过了。
  会签之后,处理方案迅速送回冀州,同时以邸报的形式公诸于众。
  仿佛一块巨石投入水中,迅速激起了惊天巨浪,本已争论激烈的太学受到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人都抛下了之前的议题,开始讨论这个处理方案可能带来的影响。
  有亲友在交州、益州的更是不敢怠慢,立刻写信,让那些滞留未归的亲友尽快返回家乡。
  天子已经平定辽东,孙策很快就会转战交州,士孙瑞也会进兵益州。随着战场上的不断胜利,天子的底气越来越足,惩罚也会越来越严厉。
  再不回来,他们也许就永远回不来了。
  几乎在同时,孔融、王朗等人接到了杨彪的书信。
  了解了诏书背后的博弈,他们都觉得事态严峻,不能小觑。
  天子亲自坐镇冀州,强推度田,让世家、大族苦不堪言的同时,也在普通百姓中积累了威信。在大力推行教育的情况下,用不了三五年,天子就会有足够的人才可用,再也不会受制于士大夫。
  相反,固守儒家经典,却没有实际行政能力的士大夫将会被排斥在仕途之外。
  尤其是需要相关专业能力的职务,将会被诸堂毕业的学生垄断。
  如果不想办法,用不了十年,儒生就会在郡县失去话语权。二十年、三十年后,儒生在朝堂上的声音就会弱不可闻。
  必须有所行动,是无数人的共识。
  但如何行动,却造成了巨大的分歧。
  孔融露布上书,建议修订《孝桓帝纪》。
  他的理由是编撰《孝桓帝纪》时,孝灵皇帝即位不久,尚未成年,朝政被曹节等人把持。本朝朝政败坏,就是从孝桓帝重用宦官开始,曹节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对修史多有干扰,造成记载不实。
  天子罢宦官之制乃英明之举,值得赞赏。如今没有了宦官掣肘,有必要对《孝桓帝纪》进行修订,去伪存真,修成一部信史。


第九百八十六章 新朋旧友
  孔融的建议不可谓不高明。
  首先,他将根本责任推给了孝桓皇帝,避开了先帝孝灵皇帝,以免引起天子的反感。
  其次,他剑锋直指的对象是宦官。在宦官制度被取消的情况下,宦官势力已经一败涂地,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就算有人对此有疑义,也不会主动跳出来,为宦官鸣不平。
  这几乎是没有对手的战斗,胜利唾手可得。
  在《孝灵帝纪》正在编撰之时,孔融的这个建议有归咎孝桓,为孝灵分谤的意思,得到天子支持的可能性很大。
  但明眼人都知道,孔融这个建议看似附和天子,实际上却藏着谏止天子的用意。
  孝桓皇帝有两个最为人诟病的乱政:一是重用宦官,乱了纲纪;一是重用段颎,对东羌用兵。
  段颎的胜利为孝桓皇帝赢得了美谥,却将原本就入不敷出的财政推向崩溃,导致孝灵皇帝继位之初,就面临着连官员俸禄都无法及时发布的困境。
  天子取消了宦官制度固然是善政,但他在天下未定之际就打算对海外用兵,比孝桓皇帝更为恶劣,也更为危险。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应该停止海外用兵,休养生息。
  所以孔融这个上书一公布,就赢得了无数人的称赞。
  孔融也很得意,特地来到司徒府,找祢衡喝酒,想听听祢衡的意见。
  祢衡对孔融的到来早有准备,让一个年轻小吏将孔融带到一旁的小院,等他处理完手头的公务,再与孔融见面。
  见祢衡摆谱,孔融有点不爽,推开迎接他的小吏,径直来到正堂。
  司徒府的正堂被祢衡改造成了一个大型公廨,连走廊上都坐满了人。有的是等着汇报工作的,有是则是处理相关事务的。祢衡坐在正堂上,面前是一张大案,案上摆着笔墨纸砚,还有一摞摞的公文。
  孔融进来的时候,祢衡正一边批复公文,一边听案前的两个人汇报事务。
  听到脚步声,祢衡抬头看了一眼,见是孔融,皱了皱眉,却没说话。
  孔融开始没当回事,听了片刻,才意识到这两个人汇报的不是一件事。
  一个说的蚕桑,一个说的是为北军准备钱粮的事。
  两人声音都不大,说话的同时,还翻看着手中的帐本,报出一串串数字。
  正当孔融惊讶的时候,祢衡抬起头,将手里的公文递给一旁小吏的同时,对左侧正说蚕桑事的人说道:“你把账目核对清楚了再来汇报,不要浪费我的时间。”
  那人一愣。“长史,这账目已经核对过三遍了,没有讹误。”
  一侧汇报北军钱粮的小吏视若未闻,继续汇报。
  祢衡一连说了几个数字,然后冷笑一声:“这是南阳前年的桑田数目,比你刚才报的这几个还大,你说去年增长了三成,这些桑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就算你们今天增加了原本划归章陵的几个县,数字也对不上。如果不是算错了账,就是虚增数字了。”
  那人脸色微变,不敢多嘴,捧起账本,拜了两拜,下去了。
  汇报北军钱粮的小吏正好也说完了,等着祢衡回复。
  祢衡一边招手让另一个人上前,一边拿起一份公文,笔不加点的指示着,口中说道:“太尉府之前报给司徒府的计划是今天秋收之后进兵,除了征发当地民伕运粮之外,还要趁着夏季空闲,巡视河道,减少运粮的消耗。第一批支付的钱粮是给清理河道的,不包括秋后进兵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