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390章

汉道天下-第390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一见面,都看到了对方的邸报,然后不约而同的叹了一口气。
  崔钧的兄长崔均是袁绍同党,一起起兵反董。崔均已死,但他的家人还在邺城。
  崔钧入座,将手中的邸报拍在案上。“友若,这可如何是好?”
  荀湛苦笑,将刚刚写了一半的信推到崔钧面前。“州平,我准备赶赴邺城,面见天子。你有什么话要带给孔明、士元吗?”
  “给他们写信怕是没什么用。”崔钧眉头紧皱。“他们都在天子身边,深得天子信任。如果能劝阻,早就劝阻了,何必等到公布于世?而且,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孔明的主意。”
  荀谌吃了一惊。“为何这么说?”
  “孔明重法度,推崇以法治国,又受天子影响,对审配、田丰的行为极不赞同。审配、田丰负隅顽抗,在他看来,无异于取死之道,又怎么会劝天子宽恕他们,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荀谌咂了咂嘴,有些头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诸葛亮深受天子宠信,殊于他人,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还想找诸葛亮说情,请诸葛亮出面劝说天子,现在看来,这就是一厢情愿的事。
  除此之外,还有谁能影响天子?
  一时之间,他还真想不出来。
  荀彧或许可以,但他在河东。
  荀文倩也有机会,但她在长安。
  荀谌迅速想了想。“既然如此,那你就写文章,发表在邸报上吧。最好能多联合一些人,造成声势。”
  “这样好吗?”崔钧有些担心。“会不会有结党之嫌?”
  “随你便。”荀谌有些不屑地瞅了崔钧一眼,重新拿起笔,继续写信。
  崔钧有些尴尬,坐了一会儿,起身走了。
  荀谌也没送他,写完信,安排人送出,起身出了门。
  随从已经准备好了马车,行李也都搬上了车,荀谌上车之后,马车便轻驰而去,直奔长安城。
  来到未央宫北门,递上名刺,在门外等了片刻,宫里便出来一个郎官,引着荀谌进了宫门,来到同文馆印坊。
  荀文倩正在与几个技师讨论问题,看到荀谌进来,便吩咐了几句,转身引着荀谌来到一旁的公廨。屋里摆满了书籍、样张和未完成的稿件,只剩下中央一个宽大的案几。
  两人入座,不等荀谌说话,荀文倩便说道:“伯父来得正好,我正准备去找你。我阿翁来信,要你立刻去河东。”
  荀湛松了一口气。
  不管怎么说,荀彧出面,肯定比他有用。
  “是因为天子要强攻邺城的事吗?”
  “不是。”荀文倩愣了一下,取出一封家书,推到荀湛面前。“是天子要编撰《党锢列传》,正征集资料,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不太方便公布的往事。”
  荀谌呼了一惊,连忙拿过家书细读。
  荀文倩又取过一份清样,递给荀湛。
  正是《党锢列传》的序文和征集资料的公告。
  荀湛一一看完,面色惨白。
  荀文倩盯着荀湛。“伯父,这不太方便公布的往事究竟什么?”
  荀湛抬起头,看了看四周。
  四周无人,荀文倩已经做了安排,让所有人都站得远远的。
  荀谌叹了一口气,苦笑道:“你知道张角是什么时候开始传道的么?”
  荀文倩面色微变。“与党锢有关?”
  荀谌点点头。“准确的说,是与你从祖慈明公有关。第二次党锢起,慈明公先隐于海上,后遁于汉滨,曾多次与张角相见,探讨《太平经》。若无慈明公的教诲,张角如何能领悟《太平经》的教义?黄巾能造成如此大的声势,与慈明公有不小的关系。”
  荀文倩面色煞白,半晌才幽幽地说道:“怪不得黄巾起事,天下大乱,我颍川荀氏却安然无恙。原来……”
  荀谌摇摇手。“你也不要想得太多。慈明公是与张角有些关联,但仅限于学术,我们从来没有参与黄巾起事的谋划。真要有党人参与其中,黄巾又怎么可能旋起旋灭?张角传道十余年,联络过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宫里的人。我们甚至怀疑先帝与此有关,只是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
  荀文倩冷笑一声。“伯父所言,只怕也是片面之词,并非全豹。就算如你所言,你又如何能让天子相信?”
  荀谌苦笑,手掌摩挲着膝盖。“问题也正在于此。不说,只能任人雌黄。说,又无法自证清白。当初一时激愤,都以为汉家天命将尽,谁能想到会是这个结果呢?谶纬误人,谶纬误人啊。”


第九百三十三章 死有余辜
  虽然对党人与张角有瓜葛深感不满,荀文倩还是不能坐视不理。
  荀氏还有十几口人在邺城。
  她为荀谌准备了一些路费,又关照荀谌经过洛阳时,最好与袁术见一面。
  袁术的女儿袁衡现在是天子身边的尚书,有进言的机会。就算帮不上忙,至少也能了解天子最近的心态,避免在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去触霉头。
  听到袁术的名字,荀谌就像吃了苍蝇似的难受。
  但他还是接受了荀文倩的建议。
  救人要紧,受点气就受点气吧。自从袁绍被俘,他们已经被袁术羞辱过无数回了,不在乎多一回。
  辞别荀文倩,荀谌又赶到司徒府,拜见杨彪。
  杨彪也收到了邸报,正和祢衡讨论。得知荀谌来了,立刻命人请进。
  祢衡坐着,没有起身,只是翻了个白眼。
  荀谌知道他是个狂生,也不和他计较,向杨彪行礼后入座,随即说明来意。
  他希望杨彪能以司徒的身份出面,请天子下恩诏,赦免邺城里的大部分人,而不是逼着审配等人死战,最后殃及无辜。
  荀谌话音未落,祢衡就笑了。
  “城里有无辜吗?我不觉得,尤其是那些后来入城的,简直是死有余辜。”祢衡站起身,甩了甩袖子。“竟想以区区一州,对抗天下,以武力抗拒度田,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勇气。”
  荀谌忍不住反驳道:“那是冀州人不自量力,与我汝颍人无关。”
  “你汝颍人寄希望于不自量力的冀州人,不一样有眼无珠?”祢衡嘿嘿一笑,毫不掩饰嘲讽之意。“这天下,就是被你们这些有眼无珠的汝颍党人和不自量力的冀州人搞乱了,死不足惜。”
  说完,不等荀谌作答,便拂袖而去。
  荀谌气得脸色通红。
  杨彪摆摆手,一边说一边摇头。“友若,不要与他计较,少年气盛,看谁都像傻子。我也经常被他奚落的。”
  荀谌不解。“既然如此,那杨公还用他为掾?”
  杨彪笑道:“他虽然嘴臭,但处理公务的能力的确很强。用他为掾,我才睡得着。你在长安也有些时日了,我司徒府所出的文书政令,可有什么不妥的?”
  荀谌想了想,倒是挑不出什么毛病。
  托邸报印行便利之功,如今三公要出什么政令,通常都会同步发行在邸报上,供人公开讨论。司徒府负责天下民生,事务最为繁杂,公布的政令举措也最多,引发的讨论也不少,但最后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荀谌开始以为是杨彪老练,现在才知道,原来都是祢衡的功劳。
  “杨公,你对天子的最后通谍如何看?”
  杨彪抚须沉吟。“我觉得问题不在天子,在审配。本初被俘之后,他就不该起兵。说他不自量力都是轻的,要我说,他是自作孽,不可活。”
  荀谌苦笑。“审配、田丰死有余辜,可是我汝颍人却是无辜的。”
  杨彪眼神一闪。“严格来说,也不无辜。”
  荀谌愕然,瞪大了眼睛,盯着杨彪。
  杨彪淡淡的说道:“凡事有因必有果。当初你们以为大汉天命已绝,一心想改朝换代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会有株连九族的可能。恕我直言,就算大汉天命已绝,应天革命的也不会是你们党人。党人行事偏激,不足以成事,却能败事,与审配、田丰并无区别。”
  荀谌一声长叹,长身而起,拱拱手。
  “杨公虽年高,却能与时俱进。小子自愧不如,就此别过。”
  杨彪轻笑一声,不以为然。“都说你兄弟并称才俊,何伯求却独重文若,看来是有道理的。友若,你虽是兄长,想救人,却还是多听听文若的意见吧。”
  荀谌沉默了片刻,再拜,起身离去。
  ——
  刘协走在辎重营里,看着一个接一个的粮囤,微微皱眉。
  “魏郡有这么多粮么?不会是将百姓的口粮都收来了吧。”
  行魏郡太守杨俊应声答道:“请陛下放心,臣已经下令各县严查,但凡有逼百姓多纳粮以邀功的,一经查实,就地革职。相关文书也已经发到各乡里,确保每一个百姓都知道自己应该纳多少粮。”
  “魏郡有多少户口?多少土地?”
  “陛下问的是现在,还是以前?”
  刘协转头看了杨俊一眼。“当然是现在。”
  “魏郡现在有十一万七千八百九十一户,四十八万一千一百六十五口。”
  刘协想了想。“每户才四口多一点?”
  杨俊点点头。“大难之后,老弱死伤最重,几乎家家都有新葬。”
  刘协叹了一口气。这句话背后,很可能就是吃人的惨剧。
  杨俊接着说道:“魏郡户口最多时,接近十三户万,七十万口。如果算上隐匿的户口,应该在百万口左右。现在只有不到五十万口,有充足的土地可以分配,百姓自然有更多的粮食可以缴纳。陛下看到的这些,都是按照朝廷制度征收的。如果还有不足,以市价收购,再增加一百万石应该不成问题。臣担心的只是大量收购,会导致粮价上涨。是以,臣建议陛下可以临时增税,待攻克邺城之后,再免除魏郡几年租赋作为补偿,使百姓与陛下同欢。”
  刘协笑笑,没有接杨俊的话题。
  一百万石,够十万人吃两个月。考虑到供应大军的不仅仅是魏郡,魏郡其实只要供应五六万人,一百万石就可以增加四个月。加上已经运到大营的,可以维持大军再战一年。
  邺城可等不了一年。
  撑死了,邺城还能坚持半年。
  杨俊这么说,就是想给魏郡百姓争取福利,借着君臣同欢的由头,免除几年赋税。
  这个面子不是不能给,但他要留给其他人。
  杨俊只是暂时代理魏郡太守,是为了证明他的能力。如今目的已经达到,可以将杨俊调走了。
  魏郡太守已经许给了蒯越,他不能食言。
  他还要借着这个机会,收买荆州的人心,让荆州多出点血。
  魏郡粮食再多,百姓再热情,也不能竭泽而渔。
  “君侯,你觉得杨卿施政如何?”刘协转头问王端道。
  王端被太阳晒得满脸油汗,头晕脑胀,根本顾不上分辨,连连点头附和,大赞杨俊能干。
  刘协说道:“如此干才,确实难得,不如就让他任赵相,也算是我对赵国的一点关照,如何?”
  “当然好,当然好。”
  刘协转头看着杨俊。“杨卿,委屈你了。”
  杨俊大喜过望。
  赵国户口虽然不如魏郡,却是天子生母的家乡。能到赵国为相,这是天子对他能力的认可啊。
  天子的亲信诸葛亮,就在邯郸任县令。
  “愿为陛下效劳。”


第九百三十四章 后生可畏
  刘协随即又问起了魏郡的户口增减。
  据他所知,经过多年大战,魏郡应该没有近五十万人。
  杨俊早有准备,一一解释。
  魏郡现有的人口中,只有六成,大约三十万人是魏郡本地人,这其中还有一部分原本不在名籍,是大户的部曲、佃户,也就是所谓的隐户。最近增加的四成人口中,有一半是刚刚落户的黑山军,还有一半是兖州人。
  黑山军落户的事,刘协知道,所以杨俊简单地说了几个数据,然后就将重心放在了兖州迁来的百姓上。
  兖州经历的战事比冀州更为惨烈,户口损失也更多。山东太平之后,不少外出逃难的人陆续返回,却发现兖州并没有推行度田,除了陈留之外,连试行度田的郡国都不多。
  后来听说天子在魏郡度田,不少人就跑到魏郡来了,前前后后有十万人。
  其中有些人是去年就回到了兖州,但一直没有得到安置。
  刘协越听越觉得不对劲。
  兖州没有度田,他是知道的。他在冀州强行度田,就是要给兖州打个样。但兖州人返乡后得不到安置,不得不逃到魏郡来,这事就有些离谱了。
  大战之后,人口剧减,抛荒空闲的土地很多,不应该是很好安置吗?
  杨俊解释说,兖州抛荒的土地是多,但真正的良田却有主。那些人大多有一定的实力,否则也不敢在兵荒马乱的时候留在兖州。趁着大量百姓外逃,他们不花一个五铢钱,就将那些良田收为己有。现在这些人又回来了,想去讨回自己的土地,也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
  刘协听完,手有点麻。
  他搓了搓手指,强忍着骂人的冲动。
  老子就在魏郡,与兖州一河之隔,这些混蛋还这么肆无忌惮。要是老子回了长安,他们又该如何无法无天?
  更重要的是,如此明日张胆的事,朝廷中居然没有一点反应。
  如果不是杨俊说起,他根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你将魏郡的情况写成奏疏呈上来,朕要细看。”
  “唯。”
  ——
  刘协回到中军,命人将蒯越找来,通知他准备接任魏郡太守。
  蒯越大喜过望。
  他随大军行动大半年,也没什么战事,整天就是训练。原本还等着接任魏郡太守,后来得知杨俊做了魏郡太守,心也就凉了半截。
  天子虽然许了他魏郡太守,但形势有变,有所调整也是常有事的。
  突然之间,魏郡太守的印绶就摆在面前,蒯越有点懵。
  刘协也没和他多说什么,只是让他尽快和杨俊完成交接,以便杨俊赶到赵国上任。
  蒯越喜出望外,谢恩之后,就赶去见杨俊。
  听杨俊将魏郡的情况做了一个介绍,蒯越且喜且忧。
  喜的是杨俊已经将大部分麻烦事都处理完了,就连今年的秋粮都已经征收完毕。他只要萧规曹随,就可以做个安稳太守。
  忧的是杨俊做得这么好,他如果想给天子留下深刻印象,将来还能再进一步,难度实在不小。
  左思右想之后,他找到了庞统。
  庞统听完蒯越的担忧就笑了。
  他对蒯越说,杨俊的确很有才干,但魏郡的发展才刚刚起了个头,上升的空间还有很大,你根本不用担心没事做。
  天子的目标是实现王道。什么是王道?不仅仅是百姓安居乐业,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衣,七十能食肉,更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度田只是基础,解决百姓最基本的温饱而已。
  如何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对眼下的魏郡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粮食产量。
  魏郡的土地能养活近百万人,现在却只有五十万人,还有不少土地抛荒。要将这些土地利用起来,就要改进工具,提高生产能力。
  要改进工具,就要建立工坊,招聘工匠,打造效率更高的农具。
  这些都是你可以做的事。不要急,如果能在一个任期——四年之内完成,每年都能让粮食的产量有两成左右的提升,四年之后,你就算不是考功第一的太守,也是知名的能臣。
  当然,你如果觉得四年太久,想现在就有所报效的话,可以写信回去,告诉南郡的乡党新政的意义,让他们不要再观望了,立刻跟上朝廷的步伐。
  比如今年的赋税赶紧交,不要拖拖拉拉的。
  比如想出仕的年轻人尽快奔赴行在,参加选拔,不要摆名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