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388章

汉道天下-第388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来说去,还是要他倚重外朝大臣,不要再搞内朝打压外朝那一套。
  “内朝、外朝,各有分工,的确不该有所侵权。”刘协笑笑,不动声色的反击了士孙瑞一句。“只是如果外朝都是房植这样的君子,怕是撑不起这大汉的江山。若他们真能秉义忠而行,何至于有跋扈将军秉政二十年。”
  士孙瑞的神情顿时有些尴尬。
  沮授抿着嘴,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房植的品德或许高尚,但他的才能真的有限。如果考虑到与梁冀那样的跋扈将军共事十多年,还能仕途坦荡,他的品德可能也要打个折扣。
  话不投机半句多,关于《党锢列传》,他们没谈几句就结束了。
  士孙瑞与沮授出了帐,并肩而行。
  士孙瑞神情凝重,一言不发。
  沮授有些心神不宁,本能的跟着士孙瑞往前走。
  两人出了营,看着王端被叫了进去,士孙瑞眼神微闪。“我们去冀州印坊看看吧。”
  沮授无可无不可,随口应道。“敢不从命。”
  ——
  王端战战兢兢地进了帐,连头都没敢抬,就跪倒在刘协面前。
  “都亭侯,臣端,拜见陛下。”
  刘协瞥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表兄起来吧,自家人,不必拘礼。”
  王端心中一宽,再拜起身。
  “这几年还好吗?”刘协放下了手中的笔,又挥挥手,示意一旁负责记录的尚书出去。
  尚书搁下笔,起身出去了。
  王端嘴一咧,拱手说道:“多谢陛下挂念,一切还好。”
  “说来听听。”
  王端很开心的说了起来。从长安回来后,他安葬了父亲,继承了爵位,担起了家族的重任。虽然很辛苦,总算还顺利。这几年家族添丁,产业也增加了不少,算得上兴旺。
  “尤其是这两年,蒙陛下天威,也没人敢欺负我家了。臣于前年娶妻,是本国襄城张氏的女子,去年便生了一子,算是后继有人了。”
  看着喜滋滋的王端,刘协说不出的别扭。
  娶一个赵国张氏的女子就让你这么开心?你是堂堂的国戚,真要是有用,天下哪个家族的女子不能娶?
  “赵国襄城张氏是名门?”
  王端得意的一笑。“陛下,赵国襄城张氏自然是名门,内子祖父张伯达公官至太尉,是孝殇朝的名臣。”
  刘协越看越生气,不想再和王端敷衍下去。
  “既是名门,嫁妆想必不少吧?你成亲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人来贺礼,贺礼很多吧?现在有多少土地?”
  一听土地二字,王端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就算他再迟钝,他也能看出天子的心情不太好。
  再联想到新任邯郸令诸葛亮正在做的事,王端的额头沁出了冷汗。
  “太多了,记不清?”刘协的脸沉了下来。
  “臣……臣……”王端结结巴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刘协重重地哼了一声:“大战在即,正是用人之际,你就留在行在吧。至于你家里的土地,诸葛亮会帮你清点的。”
  王端本想求情,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却不敢张口。
  从一进帐开始,他就意识到一点,眼前的天子不是他熟悉的天子,不仅高了、壮了,更有之前没有的威严。即使他脸上带着笑容,说话声音不大,也让人不敢放肆。
  如果不是相貌还有些依稀熟悉,他甚至会觉得眼前的天子就是另外一个人。
  “唯……唯。”


第九百二十八章 物是人非
  士孙瑞与沮授来到冀州印坊。
  收到消息,甄宓不敢怠慢,亲自出迎,引着士孙瑞、沮授参观了印坊,有问必答。
  卑湛闻讯也赶了过来,殷勤地为士孙瑞、沮授介绍坊里的情况,还特地拿出他编著的教材,请他们指教。
  看着忙碌的工匠,闻着墨香,看着一张张纸从工匠们手中滑过,就印上了清晰的文字,又在工匠们手中载切、装订,变成一本本书,士孙瑞二人目瞪口呆。
  他们这是第一次亲眼目睹印坊的印制流程。
  原来书是这样印出来的,这可比抄写方便多了。
  难怪书可以这么便宜,连普通百姓都买得起。
  “书这么便宜,印坊还能赚钱吗?”士孙瑞忍不住问道。
  甄宓抿嘴而笑。“这些书本来也不为赚钱,就是保个本而已。赚钱要靠那些精装的文集、诗集,读书人有钱,为了印制能藏诸名山、传诸子孙的作品集,不在乎多花几金。”
  “既然不赚钱,还印这么多?”士孙瑞伸手指了指那些几乎堆成山的新书。
  “我们虽然不赚钱,但是百姓需要。”甄宓随手拿起一本,翻开一页,递到士孙瑞面前。“士孙公请看,这是安平崔子真《四民月令》的节选部分内容,这一段是关于制酱的。他家的制酱方法甚好,做出来的酱风味甚佳。卖酱的人可以用来改进自己的产品,增加销量,普通人家也可以自己制一些酱享用。总之,但凡能用上一些,买书的钱就算挣回来了。”
  士孙瑞大为惊奇。“原来这就是崔氏制酱的方法啊,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你们是从哪里找来的稿子?”
  “是一个崔氏子弟传出来的。”甄宓说道:“安平崔氏因与袁绍瓜葛太深,损失不小,族中子弟坐吃山空,将家中收藏的典籍、珍宝拿出来变卖,其中有一些被我买来了。”
  “是这样啊。”士孙瑞皱起了眉头。
  他和崔烈是旧日同僚,关系还算不错,尝过崔氏私制的酱,一直念念不忘。现在听到崔氏子弟靠变卖家产度日,自然想帮一把。
  甄宓见状,立刻猜到了士孙瑞与崔氏的交情,笑道:“士孙公知道崔州平其人么?他是崔太尉的次子,如今在长安农学堂就职。他改进了崔氏制酱,如今已经是酱中上品。正好我们坊中刚买了一些,待会儿请士孙公尝一尝。”
  士孙瑞正有此意,立刻答应了。
  沮授看在眼里,不禁暗自称奇。
  他知道士孙瑞只想来印坊看一看,本没有在印坊吃饭的打算。可是甄宓机灵过人,顺势几句话,就勾起了士孙瑞的馋虫,痛痛快快地留下用餐。
  士孙瑞将来可是要做太尉的人,不知道多少人想和士孙瑞套近乎而不可得,甄宓却信手拈来,轻松搞定。
  正如当初她搞定马钧一样。
  ——
  士孙瑞在印坊参观之后,吃了一顿工作餐。
  甄宓没有特意准备,士孙瑞却吃得非常满意。当他得知坊里的工匠、技师们的伙食大多如此时,他更是不吝赞赏之词,比吃了山珍海味还开心。
  席间气氛轻松,士孙瑞随口问起了甄宓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甄宓很谦虚,直言自己天天在印坊里,只知道眼前这点琐碎细务,不敢对大局发表看法。
  在士孙瑞的再三要求下,甄宓思索片刻,说道:“不出意外的话,开疆拓边将是大势所趋。邺城里的人流放海外,看似惩罚,其实也是机会。”
  “何以见得?”
  “土地有限,就算开荒垦地,也跟不上户口增加的速度。一旦天下太平,不出三十年,人多地少的问题又将涌现。就算农学堂能够提高亩产,延缓人地矛盾,终究不能治本。”
  “可是拓边的代价很大,孝武时开疆拓边,天下几乎倾覆。”
  “拓边的代价当然很大,但不能因为代价大就不做。”甄宓笑道:“或许我们现在就应该考虑,如何拓边,才能将代价降至最低。”
  “有办法吗?”
  “应该有吧。”甄宓耸了耸肩。“比如将罪犯流放到海外,或者驱逐蛮夷为前锋,都是不错的办法。都说蛮夷之地苦寒,可是黄巾之乱时,不是有大量的百姓出塞?朝廷之前一味重守,以为可以用钱帛换太平,现在看来,或许更应该攻,拒敌于塞外。”
  士孙瑞眉头轻皱,却没说话。
  换了几年前,他是不可能赞同这样的意见的。可是时至今日,他却觉得这样的意见自有其合理之处。
  天子就是这么做的,事实也证明,一味安抚蛮夷并不能带来太平,武力征服,将他们逼到塞外,压缩其生存空间,再分而治之,或许才是正道。
  越是害怕危险,危险越是容易逼近。
  沮授本来对天子要流放邺城里的人心存抗拒,觉得这个处罚太重了。可是听了甄宓的建议,他又觉得这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流放海外,看似严厉,其实以冀州人的勇气和能力,只要有一定的资源,对付几个蛮夷还是绰绰有余的。
  再说了,海外也未必就一定远,比如辽东、乐浪之外的三韩就是海外,看似很远,其实早就有商人趁船往来。听商人们说,那里有不少土地,养活这几万人肯定不成问题。
  海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受朝廷管辖,想称王就称王,想称霸就称霸,向大汉称臣纳贡即可。
  应该尽快把这个想法传到城里,让田丰转告那些人,让他们早做选择。
  “坊主最近可曾见过与党锢有关的文稿?”士孙瑞突然问了一句。
  “党锢?”甄宓一愣。“没看到。”
  一旁的卑湛却说道:“我倒是听到一些消息,兰台好像正在征集与党人有关的资料,包括家传、碑文、秩事,都在收拾之列。前段日子,还有人去清河抄故司空房植的碑文。”
  “兰台在主持这件事?”
  “应该是,不过主事的不是蔡令史,好像是一个叫苑珪的渤海士子。”
  “苑珪?”士孙瑞吃了一惊。“他什么时候来了行在?”
  “有一段时间了。”卑湛仔细想了想。“好像还是袁术推荐的。”
  “袁术?”士孙瑞和沮授面面相觑,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都知道苑珪是谁,只是想不到袁术会推荐苑珪入仕,而且天子还让苑珪来主持修《党锢列传》的事。
  这怎么听起来那么诡异?
  士孙瑞觉得,要和蔡琰、苑珪见一面。


第九百二十九章 拭目以待
  士孙瑞找到蔡琰时,袁衡刚下值,正和蔡琰讨论王端被留在行在的事。
  看到士孙瑞,蔡琰、袁衡都连忙上前行礼,以子弟自居。
  士孙瑞虽然没有做过三公,但他的名声一直很好,在小辈中很有威望。
  听说王端被留在行在,士孙瑞多问了几句。
  王端是外戚,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也对接下来的后勤补给有重大影响。
  得知王端不仅人被留在行在,家产也将由诸葛亮进行清点,士孙瑞松了一口气。天子如此手段,应该没人再敢与诸葛亮正面对抗。至于小手段,想必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
  能在秋收之际,不惜代价的进行全面名籍核验,魄力可见一斑。但凡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和诸葛亮发生冲突。
  更何况还有北军驻扎在附近,随时可以协助平叛。
  士孙瑞随即问起了《党锢列传》的事。
  蔡琰已从袁衡口中知道天子与士孙瑞讨论序文的事,倒是一点也不意外。她对士孙瑞说,天子对《党锢列传》的要求就是如实记载,所以现在还在资料收集阶段,就连序文都是草稿。
  原因很简单,对于党事起源的周福、房植,目前掌握的资料都不够全面。
  周福太少,房植太虚。
  周福虽是儒生,但他除了是帝师、官至尚书之外,并无其他事迹可传。他的弟子之中也没有特别杰出的,加上是党事中被人贬抑的一言,敢出来发声的更少,几乎没什么可写的内容。
  房植的资料相对多一些,但也以虚名居多,并无多少实际政绩。
  从仅有的资料来看,也是房植的宾客门人挑起事端,向周福发难,与房植道德君子的形象并不相符。
  天子的意思,是在邸报上发表声明,希望所有涉及到党事,或者关心党事的人都可以提供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去伪存真,进行辨析,最后再写《党锢列传》,将其中的得失载于史册,以资后世。
  士孙瑞听了,且喜且忧。
  喜的是天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如既往,把《党锢列传》的撰写当作一件大事来做,想从中吸引经验教训,为此不惜伤及孝桓、孝灵的名声。忧的是党事牵连太广,这篇传记只怕不是短时间内能写成的,甚至不是一篇传记能够容纳的。
  更大的危险则是可能引发士大夫的撕裂。
  两次党锢牵连的士大夫数以万计,不少党人或其后裔还在世,甚至手握大权。朝廷要厘清党事,他们自然不能坐视不问,发声势在必然。
  但党事的是非曲直从来没有公论,即使是士大夫内部,对党事的分歧也很大。支持者固然理直气壮,反对者也不无道理。只是在道德上不占优势,发声渠道也有限,所以音量不够大,看起来似乎党人的气势更盛一些。
  如今情况有变,不仅天子对党人的态度不够好,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反对者发声,邸报、印坊这类新生事物也给反对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声机会。
  一旦双方发生公开争论,并形成文字,发行天下,党人的声势必然受到重创。
  士孙瑞虽然不是党人,并且反对党人的偏激,却也不希望看到党人名誉扫地,与宦官一样,成为功过参半的在存。
  在他看来,这样的危险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性极大。
  身为朝堂中人,他太清楚党人的真实面目了。
  “令史如何评价王司徒?”士孙瑞说道。
  蔡琰淡淡一笑。“士孙公不妨拭目以待。”
  ——
  士孙瑞来到餐厅,坐下用餐。
  卞夫人已经收到天子口谕,为士孙瑞准备了简单而精致的晚餐,除了有关中口味的美食,还有酒。
  但士孙瑞却吃得一点滋味也没有。
  回想着与蔡琰的交谈,他忧心忡忡。
  蔡邕死于王允之手,蔡琰准备如何写王允,就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话题。作为党人的代表,还是被西凉人杀死的党人,王允的形象如果还能保证基本的正面,其他人就不用太担心了。
  但蔡琰的答案却让他很不安。
  如果说蔡琰利用这个机会,贬低王允,为父鸣不平,想必不是什么难事。
  她这么做,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顾全大局,安抚凉州人。
  毕竟凉州军是朝廷倚重的力量,不能不予考虑。
  相比之下,以汝颍人为核心的党人虽然也拥有一些力量,却不足以改变当前的力量对比。
  一旦《党锢列传》定稿,党人的形象成了史实,以后再想改,可就难了。
  士大夫与朝廷的矛盾也可能就此埋下祸根,离心离德。
  沮授却吃得很开心,还和慕名而来的同僚畅谈甚欢,一连喝了好几杯酒。
  士孙瑞实在忍不住,呛了他一句。“你不要以为冀州没几个党人,就可以置身事外,作壁上观。”
  沮授哈哈一笑。“如果天下党人能像邺城里的冀州人一样,流放海外,未尝不是好事。”
  士孙瑞心中微动,咂了咂嘴。“那你说,天子会不会是有意为之?”
  “不排除这种可能,但……不至于。”
  “不至于?”
  “天子想收拾党人,要远比收拾冀州人简单。”沮授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党锢只是一道诏书的事。党禁之所以解,党人之所以现在还有说话的机会,不是因为党人有多强大,而是因为黄巾。”
  沮授抬起头,看着士孙瑞,脸上带着淡淡的酒红,眼中却有光。
  “你觉得,现在还有黄巾起事的可能吗?”
  士孙瑞眼神微缩,心脏猛地跳了一下,额头的血管跟着跳动起来,尤其是太阳穴的部位,跳得格外猛烈。
  他迅速看了一眼四周,低声说道:“公与,不要多事。”
  沮授轻笑一声。“你放心,我还不至于那么率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