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383章

汉道天下-第383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厘清党锢的是非曲直,又如何能公正评价先帝,完成天子的孝心?”
  蔡琰的手指停住,愣了片刻,才一拍额头。
  “阿衡,要不是你提醒,我都没想起来还有这件事。我这个兰台令史太失职了,愧对天子的信任。”
  “行啦,你也别自责了。天子知道你辛苦,不会怪罪你的。”袁衡想了想,又道:“对了,辛毗回来了,正在向天子汇报。不出意外的话,大军很快就要围城了。姊姊提前做好准备,免得又手忙脚乱的。”
  ——
  辛毗一口气说完了与张郃、高览见面的经过,这才端起水,喝了一口。
  当然,他如何取得张郃信任的那些话,是不会对天子说的。
  那是他和张郃都要藏在心底的事,不足为外人道,尤其不能对天子说。
  刘协也不问。
  他同意辛毗去见张郃,就大致清楚他们合作的基础是什么,但能不能成功,却不由他们说了算。
  如果张郃、高览愿意投降,他也不会拒绝。
  他能接受曹操、刘备、孙策为朝廷效力,就能接受张郃、高览,只不过形式有所不同。
  “你准备什么时候进城?”
  “臣打算越快越好。”辛毗说道:“秋收将至,大军当尽快围城,以免审配、田丰提前收割未成熟的麦子,行两败俱伤之计。”
  刘协一惊。“会有这种事?”
  “是的,收割下来的麦子虽然不能供人食用,却可以供牲畜食用,战时还有清野的作用。”
  刘协明白了。
  这是他没想到的事,以前没遇到过啊。
  这本来也是非常之计。不到万不得已,没人会用这种两败俱伤的手段。
  “那你就尽快出发吧。”刘协同意了辛毗的方案,又习惯地问了一句。“有什么需要我配合的?”
  辛毗咽了口唾沫。“臣的确有不情之请。”
  刘协眼神微闪。“直说无妨。”
  “袁熙当初不肯降,除了家人在邺城,为审配所拘之外,还有一些担心。臣此次进城,若不能解其后顾之忧,未必能说到他弃暗投明,与审配对峙。臣冒昧,敢请陛下赦免其兄袁谭。”
  刘协打量了辛毗片刻,忍不住笑了。“赦免袁谭?袁谭现在是无罪之身,正在汝阳为袁本初守墓,何必赦免?再说了,就算是袁本初,他也不是罪人。向朝廷称臣的那一刻,他就被赦免了。”
  辛毗再拜。“陛下宽宏,臣深为佩服。只是人心多疑,难以言解。陛下若能夺情起复,使袁谭出现在阵前,为陛下前驱,城中疑惑自消,或可不战而胜。”
  刘协微微一笑。“大可不必。”


第九百一十六章 关心则乱
  辛毗愕然,看着刘协,一时无语。
  他猜到刘协可能会拒绝,却没想到刘协会拒绝得这么直接。
  很显然,刘协根本不打算和他讨论这个问题,也不想听他的所谓解释。
  即使如此,辛毗还是说道:“陛下,若夺情一人,能活数百千人,何乐而不为?”
  刘协收走了笑容,静静地看着辛毗。
  他已经将话说得很明白,辛毗却还是不肯放弃,未免有些不知趣。
  他理解辛毗想救家人的急迫心情,但他不会为了救辛毗的家人而与审配讨价还价。
  辛毗顿时觉得帐内的空气温度都低了几度,自己的肩上更像是扛了一座山,压得他支撑不住,不得不双手撑地。
  一旁负责记录的尚书也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
  “袁绍窃居河北,用汝颍人之智,冀州人之力,有不臣之心,其请罪疏言之甚明。朝廷不计前嫌,受其请罪之疏,仁义至尽。审配不识好歹,纠合群小,挟一城而与天下为敌,是为自寻死路。以汝颍人为质,更是其心可诛。你若能劝他束手就缚,自然最好不过。若是不成,朝廷十余万大军在此,何城不破,有必要借助袁谭之力?还是说,在你眼中,我这个天子不如袁谭得人心?”
  刘协的声音不大,语速也不快,但语气很重。
  辛毗只觉得一个接一个的响雷在头顶响起,尤其是最后一句,炸得他魂飞魄散。
  天子的意思很简单。
  袁绍已经称臣,他之前的罪,朝廷已经赦免了。跟随他的汝颍人、冀州人,朝廷也赦免了。如今审配不服诏令,据城不降,是不识好歹,朝廷没有再赦的道理。
  至于你们汝颍人,你们自己想办法,朝廷没有为他们与审配讨价还价的可能。
  想借此机会,让袁谭夺情起复,更是想都别想的事。朝廷有十几万大军在此,根本不需要城里的袁熙等人配合。
  你这么说,是觉得我不如袁谭吗?
  “陛下,臣绝无此意。”辛毗连连叩头,只是两下,额头就磕头了,血流满面。
  刘协哼了一声,甩甩袖子,再也没有看辛毗一眼。
  辛毗肝胆俱裂,不敢再多说一个字,唯唯诺诺地退出了大帐。
  天子已经动了杀心,再说下去,不仅不能让天子答应他的请求,反而有可能连累袁谭。
  出了帐,阳光灿烂,骄阳炙烤,辛毗却还是觉得透体生寒,接连打了几个寒颤。
  他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来。反复几次,才算让自己恢复了平静。
  只是心脏还是跳得厉害。
  天子的杀气,比他想象的更为慑人。
  只是……城里的家人怎么办?
  庞统迎面走了过来,与辛毗擦肩而过。偶一抬头间,见辛毗满脸是血,不由得一愣。他停住脚步,向后退了两步,与辛毗面对面,伸手指了指辛毗的脸。
  辛毗愣了一下,伸手一抹,这才知道自己额头破了,流了一脸,连忙抬手去拭。只是额头还在流血,越拭越多,竟将脸上抹花了,看起来很是狰狞,连衣襟上都沾了几滴。
  庞统见状,忍不住一笑,伸手示意辛毗随他来。
  辛毗也很无奈,只得拱手谢过,跟着庞统来到一旁的大帐。
  庞统取来水和布巾,让辛毗洗脸,又倒了一杯凉茶,递给辛毗。
  辛毗捧着杯子,喝了一口茶,慢慢镇定下来。他看了一眼庞统,忽然心中一动。
  庞统是天子身边的亲信,与诸葛亮相当,聪明过人。他或许能帮自己出个主意。
  “士元,你到天子身边多久了?”
  庞统曲指一数。“还有几天就两年了。”
  “你今年贵庚?”
  “熹平六年生人,今天二十有二。”
  辛毗羡慕不已。“弱冠之年就能随侍天子左右,明君贤臣,如鱼得水,何其幸哉。不像我,所遇非人,如今家人陷于敌手,欲救而不可得,日夜煎熬,肝肠寸断。”
  庞统眨眨眼睛。“辛君,你……是说邺城里的家人么?”
  “正是。”辛毗一声长叹。“颍川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初董卓乱政,我等慌不择路,蜂拥而至河北,冀苟全性命于乱世。谁曾想,会落得今天这个局面。”
  庞统忽然笑了一声。“你担心审配杀了你的家人?不至于吧。”
  辛毗拱拱手。“士元若有妙计相救,毗感激不尽。”
  庞统坐正了身体,微微一笑。“辛君,关心则乱,你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了。依我看,事情远远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
  辛毗翻身就要拜倒,庞统连忙扶住了他,不让他拜下去。
  “辛君,不必如此。”
  “士元,城中不仅有我辛氏数十口,还有亲朋故旧近百口,岂能不急。我儿子才十三岁,女儿才十岁,如果被杀,我势必不能独活。士元若能有计教我,颍川辛氏将铭感五内,世世不忘。”
  庞统叹息道:“辛君,你所担心的,不就是审配么?审配的确很疯,但像他那么疯的人,能有几个?”
  辛毗一怔,突然反应过来,连连点头。“没错,像他这么疯的,曲指可数。”
  “就是嘛。天子大军围城,虽尚未开战,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邺城必破。之所以据城不降,无非是想觉得大军日费千金,朝廷必然要从中原征粮,中原世族难以承受。如今天子在冀州推行度田,以冀州之粮自食,毋须中原转运,邺城根本不可能等到援兵。除了投降,必死无疑,只是时日长短而已。”
  庞统笑了笑。“既然如此,还有几个人愿意陪着审配一起疯?”
  辛毗心中欢喜,连连点头。
  他明白了庞统的意思。
  审配疯了,别人没疯,愿意陪着审配一起死的人没几个。张郃、高览如此,城里的其他人也是如此。所以,他根本不需要担心没有响应他。
  之所以还没有人出现,是因为汝颍人大多被审配关起来了,无法自由活动。能自由活动的几个人比如袁熙又实在没用,根本不敢出头。
  城里就像一堆积薪,只等一个火把。
  他就是那个火把。
  只要他进了城,说明城外的形势,会有无数的人响应他,审配反倒成了孤家寡人。别说救出族人,砍下审配的首级,立个大功,都是有可能的事。
  “多谢士元,感谢不尽。”


第九百一十七章 上下求索
  被庞统一言点破迷津,辛毗浑身轻松的同时,又有些沉重。
  他想起了荀攸。
  荀攸送他来行在,除了救人的想法,更多的是觉得他杀伐不够果断。或者说,还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照搬张昭在渤海的度田方式。
  当时他理解不了,现在他有点反应过来了。
  天子和天子身边的人有着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仅年轻,而且思路活跃,更少迂回,而是直指本原。
  与他们相比,自己虽然刚到而立之年,却暮气沉沉,很多想法还停留在以前。
  比他年长的荀攸却已经跨过了这个阶段,紧跟天子的步伐。
  “士元今天没在御前当值?”辛毗和庞统攀谈起来。
  庞统今天不当值,遇到辛毗纯属意外。见辛毗有意结交,他也不反对。
  他在天子身边,清楚天子对汝颍人的态度。在不刻意笼络的同时,也不会拒绝,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辛毗比荀彧、荀攸还年轻些,只要他能调整思路,将来还是有前途可言的。
  两人聊了起来,辛毗顺势还向庞统咨询了入城为间的方案。
  按照庞统的建议,他进城之后的目标不应该是审配、田丰,甚至不应该是袁熙,而是审配身边的人。这些人是审配的爪牙,但他们又不想跟着审配送死,有被策反的可能。
  只要能说动这些人,就算审配下令杀人,执行起来也没那么顺利。
  这样一来,袁熙及其麾下的将领才有救人的可能。
  仅凭辛毗一人,是做不到这些的。
  说到具体的问题,辛毗思路很清楚,毕竟他对城里有哪些人,那些人又是什么心态掌握得比较清楚。庞统只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并在有可能的时候,将这些方案传到天子耳中。
  庞统的态度,本身也能为辛毗提供一种参照。
  某种程度来说,庞统的态度有可能就是天子的态度,他们的思路是一致的。
  两人说得很投机,半天才拱手告别。
  ——
  辛毗没有立刻进城,他先来到冀州印坊,找到了卑湛。
  在表达了对卑湛的谢意,又转达了张郃的问候后,辛毗再次请卑湛帮忙。
  写几篇关于朝廷对冀州的政策,以及将来冀州人出路的文章,并印制上千份。他准备将这些文章带进城里,广为分发,说服城里的冀州人投降,不要陪着审配一起发疯。
  朝廷没有对冀州赶尽杀绝的意思,他们大可不必玉石俱焚。
  卑湛对这个方案非常赞同。
  他也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不知道如何实施。辛毗有意,他求之不得。
  卑湛迅速将这个消息转告了甄宓。
  他可以写文章,但印制需要甄宓的同意。
  甄宓也对这个方案表示了支持,并且提了一些建议。
  除了卑湛可以写文章,还可以选一些邸报上发表的文章带进去。那些作者的名气比卑湛更大,文章也写得好,说服力很强。
  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城里人看到天下人——尤其是中原士大夫——的态度,放弃不切实际的希望。想以身为饵,等待中原士大夫的响应,实是在愚蠢之极。
  辛毗深以为然,对甄宓刮目相看。
  天子让甄宓主持冀州印坊果然有道理,这个年轻的女子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见识和手段。当初田丰还想让袁熙迎娶她,现在看来,袁熙根本配不上她。
  由甄宓之口,辛毗又了解到一些唐夫人的事情。
  知道唐夫人陷落西凉军营,为贾诩所救,后来又随天子东奔,在河东组建印坊的经历,辛毗心里很不是滋味。
  颍川唐氏因是阉竖,向为士大夫不齿。如今唐夫人组建印坊,印出天下最好的书籍,士大夫们都以河东印坊的文集自夸,多少有点讽刺。
  时代变了。
  ——
  辛毗一连几天都在印坊,除了与卑湛商量文章之外,也对印坊多了一些了解。
  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由卑湛编制的那些启蒙字书。
  卑湛放弃了《仓颉篇》这样的成熟字书,选用最为常见的两千字,编写成朗朗上口的诗句,供没有任何基础的孩子学习。就篇幅而言,不到《仓颉篇》的三分之一。就选字而言,几乎去除了所有的生僻字,只留下常用字。
  辛毗开始有些不理解,后来与卑湛闲聊时请教了一下,才知道其中区别。
  《仓颉篇》虽是字书,但那是为有心入仕的人准备的启蒙教材,所以需要知道大量的书面用语。而他编写的字书是为普通百姓准备的,这些人大概率没有机会入仕。他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能阅读朝廷、郡县的公文,顺便再会读写一些常用的文书如地契、买卖合同之类。
  所以,常用字就够用了。
  相应的,现在对诏书、公文也有类似的要求,要简洁易懂,要让人经过基础教训的人都能读懂、听懂,尽可能减少因看不懂而被人欺骗的可能性。
  为此,卑湛还拿出一些印好的公文给辛毗看。
  如今朝廷印发郡县的公文都由冀州印坊印制,然后送到各郡县,印坊是第一道关口。凡是印坊里的校书觉得不够平易的,都要打回去修改。
  看了那些如同白话的公文,辛毗却觉得头皮一阵阵发麻。
  当天子的诏书能够直达闾里的普通百姓,当每一个百姓都知道朝廷额定征收的赋税,郡县从中做手脚的机会显然会大大降低,太守、国相、县令长的权力无形中就被限制了大半,上瞒下压的难度也将大大增加。
  卑湛是个纯粹的书生,没做过官吏,不知道他做的这些事对士大夫是何等威胁。
  天子这是要绕过士大夫,直接与百姓对话啊。
  怪不得他那么自信,根本不在乎汝颍人的死活。
  他岂止是不在乎汝颍人的死活,他是要剥夺整个士大夫阶层的特权,将士大夫变成普通的民。
  四民皆士,四士皆民,唯有皇权高高在上。
  辛毗为此忧心忡忡。
  他很想去问问天子,但他又没有这样的胆气。
  他能说些什么呢?是劝天子放弃这样的做法,还是要求天子也和士大夫一样,成为普通人?
  好像都不行。
  辛毗越想越头疼,最后给荀彧写了一封信,讲述了最近的见闻,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乡党之中,他最敬佩的就是荀彧,而以目前的形势而言,不出意外的话,荀彧也将成为汝颍人,甚至是关东士大夫的领袖,有疑惑,问荀彧,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收到荀彧的回复之前,卑湛已经准备好了辛毗需要的东西。眼看着秋收将至,天子已经开始移营,准备进逼邺城,辛毗匆匆起程,借助张郃的帮助,悄悄地潜入邺城。


第九百一十八章 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