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灰韭硐嗳纾钗矣形木!
黄猗看着袁权半跪在床上,摆放枕席,细腰款摆,梨臀动人,心动不已,上前抱住,将脸贴在袁权背上,一声满足的叹息。
“夫人,我以前还曾景仰司马相如为人,现在却觉得他不值一提。糟糠之妻尚且不下堂,更何况是救自己于水火的玉人。当初若不是你和德祖鼓励,我未必能坚持得下去,也不会有今日。”
袁权笑道:“好了,好了,我相信你便是了。赶紧起来,你不知道你的身体有多沉么?”
“我知罪了。”黄猗躺在床上,将袁权转了过来,高高举起,轻轻放在身上。“夫人玉体轻盈,我受得住,你尽管蹂躏,不要怜惜我。”
“呸!”袁权大羞,啐了黄猗一口,伸手捏住他的脸颊,轻轻一拧。“再说一句军中的粗鄙之语,小心我撕破你的嘴。”
——
次日一早,黄猗便来到军营。
程昱麾下的郡兵大多不是睢阳本地人,而是青州人。
或者准确的说,他们都是曾经的青州黄巾,被曹操收降后,组成了青州兵。曹操转战北疆,挑走了一部分精锐,剩下的人分部诸郡,由程昱、任峻等人统领,充当郡兵。
这些人之所以听程昱的命令,原因只有一个:程昱够狠。
他们私下里称程昱为人屠。
这个称呼不仅是指程昱吃人,更是对程昱出身低微的鄙视。
说起来有点奇怪,他们自己本是青州黄巾,却歧视出身寒门的程昱。
原因也很简单:青州黄巾的主体固然是穷得没有立锥之地的贫民,但直正掌握权力的将领却未必是贫民,而是有一定家资的青州豪强。严格来说,他们也是寒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鄙视程昱。
而极力宣扬程昱劣迹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持自己对部下的控制权。
程昱的确够狠,但狠只能让人怕他,无法让人敬他。
命令可以听,但执行不执行,又执行到哪一步,那就不好说了。
这些程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黄猗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至少不是什么大问题。
论出身,黄猗出身江夏黄氏,娶的妻子是汝南袁氏,都是这些将领不敢仰望的豪门。
论实力,黄猗身兼并州狼骑和凉州大军的加成。本人以军功封侯,足以碾压这些青州兵的将领,让他们说话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身份,想想驻扎在洛阳的凉州军。
青州兵的战斗力,在凉州军面前不值一提。
就说服技巧而言,黄猗也远超程昱。
在宣布新的命令之前,黄猗先和几个将领聊了聊他们的出身,以往的经历,还问到了一些《太平经》经义。
与比一问三不知的白波军,青州黄巾作为曾经的黄巾主力,对《太平经》的了解要多一些。见黄猗居然了解《太平经》,他们立刻多了几分亲切感。
论了几句经,黄猗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有人知道河东现在是什么样子,白波军的现状如何吗?
听了这个问题,刚才还有些小激动的诸将顿时蔫了。
袁绍撤兵之后,关东太平,当年主动或被动西行的关东人渐渐有回到家乡的,带来了不少河东、关中的消息。
黄巾旧部之间也有一些联络渠道,他们对白波军的情况并不陌生。
总体来说,白波军的日子要比他们舒服得多。
出身白波军的杨奉现在官居左将军,驻陕县,便是青州黄巾想都不敢想的。
黄猗随即给他们讲起了杨奉的故事。
杨奉为什么能得到天子的信任?是因为杨奉在华阴之战时立了大功。
杨奉为什么能在华阴之战时立大功?因为他接受了天子的安排,在军中推行教化,提升了战斗力,这才正面击败了李傕的部下。
当时协助杨奉教化将士的先有杨修,后有伏德,有一段时间,天子还亲自住在杨奉的营中,与将士们吃一锅饭。
最后,黄猗对他们说,你们想不想回到青州去,过上现在白波军过的日子,让青州与河东一样富庶?
青州本是齐地,依山傍晚,向来以富庶著称,条件比河东还要好一些。只要能赶走袁熙,将青州重归朝廷,用不了几年,青州就能恢复生机。
如何才能赶走袁熙,重建太平?
你们当得起这个重任吗?
如果想当起这个重任,首先要证明你们不再是那些只知道杀戮、抢劫,像蝗虫一样的流寇,而是奉行天子教化,能够保境安民的王者之师,正义之师。
防秋汛,就是证明你们的机会。
对豫州百姓都能如此爱护,对家乡人当然更有仁爱之心。等你们的功绩传到朝廷,朝廷才能放心的让你们去青州,而青州人也会像迎接亲人回归一样迎接你们。
到了那时候,朝廷不派你们去,青州人都不答应。
黄猗一番话,说得诸将热血沸腾。
离乡多年,谁不想荣归故里?
如果能奉诏杀回青州,驱逐袁熙,他们不仅有机会封侯拜将,还将一洗当年的恶名,成为拯救青州的英雄,再也不用担心被人指着脊梁骨,称为蚁贼、蛾贼,名利双收。
黄猗巧舌如簧,迅速说服了诸将。
程昱看在眼里,也不由得心动起来。
黄猗虽说出身高门,但高门子弟可没有这等与军中将领打交道的本事,只能是讲武堂教的。
黄猗能学,为什么我的儿子不能学?
第七百五十二章 民心可用
黄猗做通了将领的思想工作,程昱的命令推行立刻变得畅通起来。
近万将士放下了武器,拿起了熟悉的农具,走上了河堤。
且不说这些人能干多少活,起到什么作用,他们的行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吸引了无数目光。
一直以来,这些青州兵都是以镇压者的身份存在的。突然之间,他们以保护者的面目出现,让很多人都不适应。
议论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怀疑者也有之。
黄猗在洛阳时协助韩遂防汛,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他和程昱商量,事先调集了足够的粮食,发放到诸部,并三令五申,严禁扰民。
否则严惩不怠。
与此同时,程昱又下令各乡亭征发劳役,与将士们一起上堤劳作。每次征发的人数不多,时间也不长,最多三五天时间。
更关键的是,提供伙食。
劳动强度不大,待遇却不错,原本困难重重的征发一下子变得容易了许多。尤其是第一批人回去之后,告诉乡党,与他们一起劳动的青州兵不仅不凶狠,反而特别客气时,大家的热情一下子上来了。
青州兵的名声有所改善的同时,教化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黄猗暂时没有接管指挥权,而是积极做好协助的角色。他在每一个工地上安排了一个粗识文字的部下,闲暇时教将士和征发的百姓认字。
教材就是袁权提供的《说文解字》精简版,内容也非常接地气,除了常见的姓名之外,就认一些数字,以及不同等级的公文格式。
对很多人来说,这点东西能让他们辩别公文是从郡国还是县发下来的,是收田租的还是收口钱的,又要收多少。如果有人多收,又该如何举报、投诉。
对这些,很多人一开始并不当回事。他们根本没机会看到公文,朝廷的诏书也好,郡国的文书也罢,不会出现在他们面前。要交多少税,都是上门的官吏说了算。
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能认识自己的名字。
很多人其实只有姓氏,没有正式的名,正别说字了。
黄猗等人很大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就是帮这些目不识丁的士卒或者百姓取一个像样的名字,而不是到处可见的李伯、刘仲之类。
一开始,各地的大族豪强没当回事。
劳役征不到他们头上,他们也不觉得庶民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能怎么样,只把这件事当作谈资。
直到他们听这些庶民讨论起度田。
——
毛玠提着衣摆,站在河堤上,看着围在一起的将士和百姓,眉头紧皱。
黄猗站在一块木板前,一手拿着一根树枝,一手握着一团烂泥。
木板上用泥抹了一个大大的民字。
黄猗穿着无袖的短衣,脚踩在泥中,裤脚卷得老高,声音也有些沙哑。
“什么是民?”他用树枝敲打着木板,环顾四周。“我们经常听到‘不与民争利’这句话,这个民指的又是谁,又是谁与民争利,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要不然,你们就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毛玠听得心头一跳,很想赶过去打断黄猗。可是一看脚下,他又犹豫了。
地上的土浸了水,被无数双脚踩得稀烂,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程昱带着几个人赶了过来。见毛玠进退失据,他不禁笑了一声。
“孝先。”
毛玠转身,见是程昱,连忙行礼。
他虽然和程昱不太投契,毕竟是君臣,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
“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毛玠转身看向正说得慷慨激昂的黄猗。“程相也是为此而来?”
“不是,我是来和他商量其他的事。孝先,我最近忙秋汛的事,相府中的事,你多费心了。”
“份内之事,毋须程相吩咐。只是……”毛玠想了想,将程昱拉到一旁,低声说道:“子美教化将士、百姓自然是好的。只是朝廷有关度田的事还没有定论,现在就公开宣讲,是不是不太合适?”
程昱立刻明白了。“有人到你那儿反应去了?”
“附近的几个县都在传,人心惶惶,搞得其他的县也不安,派人过来打探消息,看看国相府是不是有新的命令。”
“暂时还没有。”程昱了然于胸,一点也不着急。“让他们安心些,朝廷没有正式的诏书之前,梁国不会推行度田,暂时也没有试行的计划。不过孝先啊,说起这件事来,我倒想和你商量商量。”
“程相请说。”
“秋后你去长安上计,可别漏了我梁国军民一起防汛的事。你看看,就这么一点人,才十几天时间,就修了这么多长的堤,连我都没想到。大乱之后,所有人都想尽快过上好日子,民心可用啊。”
程昱一边说,一边指着工地,向毛玠介绍这些天的进展,喜形于色。
他之前也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毛玠虽然对水利之事不太熟悉,可是听了程昱的介绍,也觉得进展很快。照这个速度,就算今天有秋汛,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麻烦。
这样的政绩,的确值得上计时大说特说。
“可是度田的事……”毛玠没忘了自己的来意。
“度什么田?”程昱一挥手。“没有的事,让他们把心放回肚子里。我可以向你保证,除非朝廷有诏书下达,否则我绝不会在梁国推行度田。”
毛玠松了一口气,随即又说道:“可是子美公开宣讲度田的事,万一百姓激愤,要求度田,如何是好?”
程昱一愣,抚着胡须想了想,问道:“孝先,你这么一说,我也有些担心了。你倒是说说,若百姓要求度田,这算不算民意?”
“这……”毛玠哑口无言。
程昱又道:“若是百姓要求度田不成,愤而起事,我该不该派兵平定?若是不派兵,那是失职。可若是派兵,这些兵可都是想度田的人啊。当初黄巾起事,不就是要均贫富么?”
毛玠的脸色大变,额头汗珠密布。
程昱看得真切,不禁暗笑,随即又道:“孝先,既然有人找你,正好有件事处理一下。秋汛是为了所有人,万一决堤了,谁也逃不脱。他们不出力,出点钱粮总是应该的吧?何况有些人去年的租赋还没交,难道他们想再拖一年?我是没什么问题啊,可若是这些人没饭吃,那可有点麻烦。”
看着皮笑肉不笑的程昱,毛玠浑身冰冷。
第七百五十三章 荒谬绝伦
黄巾之乱的根源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这是五行更替,汉家火德已衰,当有土德取而代之。
相信这种说法的人很多。几十年前,就有人声称自己身负土德,当代汉而立,各种谶言层出不穷。
黄巾之黄,也可以理解成土德之黄。
但很多人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点,五德轮回这种事只有士大夫才关心,普通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坐天下。
他们更关心能不能吃饱饭。
黄巾军就是一群没饭吃的流民,而流民的根源是兼并。
兼并的问题一直存在,士大夫们也清楚,但他们成功的将矛盾引向了朝廷。是皇帝昏庸,重用宦官,横征暴敛,这才引起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诸如此类。
直言问题的根源是兼并,而兼并的主力是各地豪强的清醒之人不是没有,但这样的人声音太弱,很容易淹没在汹涌的舆论之中。
毛玠就是一个清醒之人,但他更清楚,度田会触及太多人的利益,阻力太大,无法推行。
朝廷想过度田,光武皇帝在位时就推行过度田,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后来还是不了了之,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问题。
黄巾八方俱起,声势浩大,结果如何?不到一年就被平定了。
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如果朝廷与黄巾合流,结果又会怎么样。
现在,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朝廷要度田,无数百姓也想度田,反对度田的只有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世家、豪强。
毛玠立刻意识到,按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度田还真有成功的可能,而且这个可能性很大。
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毛玠的脑子里乱成一团,冷汗却一阵接着一阵。
他觉得这事太荒谬了,荒谬得让人无法相信。
黄猗看到了他们,讲完一段后,走了过来。
“程公,这是……”
程昱凑在黄猗耳边,说了几句,拍拍黄猗的肩膀,带着人匆匆走了。
黄猗走到毛玠面前,伸手在毛玠面前晃了晃。
毛玠回过神来,顾不得黄猗手上的泥,一把抓住黄猗的手臂。“子美,你究竟想干什么?非要将梁国弄乱,好出兵平叛才满意吗?”
“谁要叛乱?”黄猗笑嘻嘻地反问道。
“……”
黄猗哈哈一笑,走到堤边的浅水中,清洗身上的泥垢。毛玠站在一旁,看着形容粗鄙,却透着从容的黄猗,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突然之间,毛玠下了决心。
“子美,我不等秋收了,我现在就去长安。”
黄猗愣了一下,转过头,看了毛玠一眼。“为何?”
“我想早一天弄清天子的心思,再这么下去,我睡不着。”
黄猗想了想,点头表示赞同。“这样也好,能解答你心中疑问的人,或许只有天子。你准备什么时候动身?我准备一封荐书,你到了长安之后,可以直接去找蔡令史,她会安排你见驾。”
“好。”毛玠难得的没有推辞,一口答应。
——
河东,文秀书坊。
荀彧、荀谌并肩而立,有几分相似的面庞上神情却大相径庭。
“原来……书是这么印的?”荀谌拿着一页刚刚印好,墨还没干透的书页,目瞪口呆。
他一直很好奇河东的这些书是怎么印出来的,如今亲眼看到了,才知道是如此简单,和拓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你不要觉得很简单。”荀彧面带微笑。“这里面有多少问题要解决,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也许每一个问题都微不足道,可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集合起来,才有一部书的出现。”
荀彧顿了顿,又道:“就像那些耕种自己土地的农士,看似只比佃民多花了一点力气,产量却能超出好几成。”
荀谌瞅了荀彧一眼,强作镇静地笑笑。“看你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