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天下士大夫为敌,亦非他所愿。
“当然。”刘协露出一抹浅笑。“朝廷如果不同意你的观点,会写文章与你论战,绝不会以诏书迫你从命。到时候若有冒犯,还请先生海涵。”
许靖哈哈大笑。“既是论战,自然当以理服人。”
他自信满满。写文章论战,我怕谁?
刘协随即与许靖商量。从即日起,直到论讲结束,由许靖主持月旦新评。论讲开始之前,先由许靖提出一些论点,作为论讲的引论。论讲正式开始后,则对每天的论讲内容进行连续报道,并作点评。
在此期间,朝廷以印书坊的名义聘请许靖,每个月支付酬金五千钱。
这个价格不算高,但书坊可以为他一家提供食宿,能省下一笔钱,还不用他们劳神,也算是个福利。
许靖心里已经答应了,但该有的矜持还是需要的,表示要考虑一下。
刘协表示认可,又与许靖商量一下联系人选后,便起身告辞。
他明确的对许靖说,考虑到论讲时内较多,又为了避免出现一言堂,届时担任主笔的不会只有你一个人,我还要再请几个学问好,文笔佳,又能议论的学者。
来敏就是目标之一。
许靖心里多少有些失望,却无法反对。
送走刘协之后,许靖先让许钦去看看孔融还在不在外面,随即请来妻子刘氏,与刘氏商量是否接下聘请。
刘氏一听说可以住在书坊里,登时心动了。
书坊里不仅有充足的笔墨供应,方便许靖写文章、许钦学习,还有很多来自汝南、颍川一带的女匠师。亲不亲,家乡人,与乡党朝夕相处,肯定要方便得多。
“你不是想买一部《说文解字》吗?书坊里肯定有。”
听到《说文解字》,许靖再也抗拒不了诱惑,连连点头。
正说着,孔融来了。
他就没走远,一直在附近看着。
一进门,他就问道:“文休,你没答应天子?我看他去找来敬达(来敏)了。”
许靖心里有些不安。“天子说理不辩不明,要多找几个人写评论,以免一言之堂。”
“是么?”孔融愣了一下,显然没有料到。
“是的,而且他说每天论讲的内容很多,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难免有所疏漏,多找几个人,或许会好一些。文举,你说……我应该答应吗?”
孔融抚着胡须,沉吟了片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你答应下来,免得有人唯上意是图,枉顾公道。新野来氏本是勋贵,与皇室多有联络。江夏黄氏又是功利之门,我担心来敬达难以正论。有你制衡,会好一些。”
“既然文举你这么说,那我只好勉为其难了。”许靖如释重负。
——
刘协拜访来敏的过程比较顺利。
来敏正当壮年,精力充沛得近乎好斗。到长安之后,他就经常与人辩论。听说不仅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发布出来,还有报酬,他欣然从命。
不仅如此,他还推荐一个朋友,在益州认识的孟光。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故太尉孟郁的族人。光和年间,孟光曾为讲部吏,董卓乱政时,他不愿西迁长安,就逃到蜀地,因此与来敏认识。
孟光学识渊博,尤其熟悉汉家旧典,对史学也有些独到的认识。
刘协非常满意,随即派人去请孟光来见,探讨了一番。
然后……孟光就与来敏吵了起来。
刘协惊讶之余,才知道来敏、孟光虽是好朋友,观点却不一致,尤其是在春秋学上。来敏好左传,孟光好公羊,两人经常为此争论。
当然,他们的争论仅仅局限于学术,吵完之后还是好朋友。
看着唾沫横飞、面红耳赤的两人,刘协……很满意。
不怕他们争,就怕他们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
有了许靖、来敏、孟光三人主笔,刘协觉得差不多够用了,随即打算去看看胡综。
诸葛亮已经安排人去书坊讨了一部《说文解字》,亲自提着,跟着刘协去找胡综。
到了门前,胡综正在门外候着,见刘协、诸葛亮一边说话一边走来,身后只跟着两个女骑士,意外之余,又松了一口气。
“请。”胡综伸手相邀,态度恭敬。
刘协跟着胡综进了门,走进一个小院。
两个年轻人在院中站着,看到胡综引着刘协进来,互相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胡综。胡综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将刘协请到堂上,随即与那两个年轻人一起拜倒在地。
“汝南固始胡综,字伟则,见过陛下。”
“北海营陵是仪,字子羽,见过陛下。”
“吴郡吴县陆议,字伯言,见过陛下。”
听到最后一个名字,刘协眉梢不禁一动,随即认真地打量了陆议两眼,又转头看了诸葛亮一眼。
巧了,真正堪与诸葛亮比肩的人来了。
“诸卿平身。”刘协上前,一一扶起。“我今天是来太学访友,并非巡视。诸卿不必如此大礼,将我视作同龄士子即可。”
“臣等岂敢。”胡综虽然极力抑制,却还是喜形于色。“臣等一路西行,听到不少与陛下有关的事迹。虽知陛下和光同尘,庶几近道,却还是没想到陛下平易近人若此。刚才在伏祭酒处,人多眼杂,未敢相认,死罪死罪。”
“你当时就认出我来了?”刘协笑道。
“开始不太敢确定,后来出门,看到散骑们,这才确定,立刻赶回来通知同行的好友。不过臣还是没想到,陛下真会登门……”
胡综回头看了一下是仪、陆议,兴奋难以自抑,异口同声的说道:“臣等不胜荣幸,昧死敢言,愿为陛下效劳。”
第七百四十章 能忍为上
看到这三个少壮派,刘协心情大好。
果然还是同龄人更谈得来,没那么多客套和矜持,直截了当。看对眼了,就直接毛遂自荐,不肯放过一个机会。
见礼完毕,重新入座,刘协将《说文解字》放在案上。
“这算是我送给你们的见面礼,但是恕我直言,我不建议你们参加经学的考试。伏祭酒的学问自然是好的,但是不适合你们。”
“臣斗胆,敢请陛下详言。”是仪说道。
刘协没有直接解释,而是看向了陆议。“伯言既是江东人,当知虞仲翔。”
陆议躬身说道:“虞君既是会稽名儒,又是孙将军麾下长史,议虽寡闻,却也听过他的名字。”
“那你知道他现任讲武堂祭酒么?”
“听说了。”陆议依然神情淡淡。
刘协心中暗笑。看来陆议对孙策的恨意极深,甚至影响到了对虞翻的态度。明知虞翻在讲武堂任祭酒,却没有去拜谒的打算,甚至还有点敬而远之的味道。
这少年,比他想象的有傲骨。
“那你知道虞仲翔最近在研究什么学问吗?”
陆议眼中露出一丝诧异。他对虞翻研究什么学问没什么兴趣,但天子如此刻意地提及,显然不是随口一说,而且和他不建议他们去参加伏完的考试有关。
况且他虽然对虞翻依附孙策的态度不以为然,却还是清楚虞翻的学问有多高明。这样一个人,转而去研究一门新的学问,这新学问必然不凡。
“敢请陛下指点。”
“算学。”
“算学?”陆议愣住了,胡综、是仪也愣住了。
算学虽然不是人人都会研习的学问,却也算不上什么高深学问。只要你想学,《九章算术》并不难得到,尤其是研究《易经》的,几乎都会兼习算学。
“当然,他研究的算学不是九章这么简单,而是吸收了一些西域算学的新算学。具体如何,我也讲不清楚。你们若是有兴趣,可以去讲武堂看看,听他亲自讲解,或许更准确一些。”
刘协喝了口水,又道:“如果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他的算学不仅仅是坐而论道的算学,而是能学以致用,并且求道的算学。”
胡综三人面面相觑。
“算学还可以求道?”是仪忍不住说道。
刘协放下杯子,想了想。“我们举个拿例子吧。民以食为天,而粮食的多少又和土地有关。虽然每年都在垦荒,但垦荒的数量增长有限,户口的增长却要快得多。两者之间的速度差决定着多少年后必然面临危机。恶政会缩短这个期限,善政会延缓这个期限,却无法避免。”
刘协笑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知这个期限,安可求长治久安?”
“陛下是说……以算学治国,方可长治久安?”陆议的态度有些严肃。
“算学只是工具。”刘协一字一句地说道:“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算学不能治国,却可以让你务实求真,而不是空言大义。如果没有算学这个工具,再好的想法也不过是沙上建塔,想当然尔。”
胡综点了点头。“臣大约知道陛下的意思了。陛下不希望我等空谈学问在,而是希望我等能做些实事。”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王道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不是夸夸其谈说出来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且道不必在简牍之中,更在天地之间,又何必穷经皓首,汲汲于典籍?”
“臣明白了,愿如陛下所教。”胡综说道。
是仪也跟着表态,愿意放弃求学。
只有陆议保持沉默,没有立刻表态。
刘协倒也不急。他召集天下贤良论讲于太学,就是要宣扬这个道理,让更多的读书人务实,纠正之前务虚的学风。但这绝不是他说两句就能解决的,否则也不会费这么大劲。
在辩论中寻找真理,必然要经过一番曲折,不可能一蹴而就。
说完了求学的事,刘协又问起了他们的一路见闻。
他们三人离开吴郡的时候,吴郡已经基本脱离了战争状态,转而进入恢复生产。不少流寓江东的人准备返乡,是仪、胡综都是如此,到长安来只是改变了方向而已。
陆议与他们有些区别,他是来访亲的。
他的从叔陆俊在京为郎。
刘协一听,就清楚了陆议为什么不立刻表态。
他对朝廷有所怀疑。
陆俊是陆康的长子。陆康被孙策攻破庐江后,回到吴郡,没到半年就病死了。当时朝廷还在长安,感于陆康忠义,拜陆俊为郎。
但陆俊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么多年了,依然还是个普通的郎官。
面对这个现实,陆议难免会有些想法。
不管他说得有多好听,陆俊沉滞不能升迁,虞翻却一跃成为讲武堂祭酒,很难让人不怀疑朝廷的用人思路。
在儒学思想中,朝廷的用人思路就是治乱根源,甚至是唯一因素。
刘协不知道陆俊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是个普通郎官,但他相信,这大概率是陆俊本人的问题,而不是有人故意针对他。
从华阴之战开始,他就不断的有新举措出台,但凡有点本事,而又不甘于平庸的人,大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或是从军征战,而是去地方为官,再不济,也可以到军中做教习。
如果这些都不肯做,或者做不成,那他想升迁就太难了,基本不可能。想凭借资历得到升迁,本来就不是郎官升迁的主流方式。
以前是靠家世、人脉,现在是靠实力。
所以刘协觉得,陆俊迟迟无法升迁,应该是陆俊本人的问题居多。
但他没有明说。
这个答案,还是让陆议自己去发现更好。
刘协最后向他们发出了邀请,希望他们能去参加郎官、散骑的考试,入宫为郎、散骑,或者去考讲武堂也行。
三人答应了。
他们都是聪明人,自然看得出天子对他们很满意,所谓考试只是走个流程而已,基本没什么问题。
畅谈了一番后,刘协与胡综三人告辞,返回书坊。
他打算在书坊吃个晚饭,然后回城。
“孔明,你觉得这三人如何?”
“都是一时之选。”
“你最看好谁?”
“陆议。”
“为何?”
“能忍,又不违众。”
刘协转头看看诸葛亮,放声大笑。
第七百四十一章 宁缺勿滥
本质上,诸葛亮和陆议是一类人。
能忍耐,更善于捕捉机会。
只能忍,却不善于捕足机会,只是空耗岁月,过于消极。
只知道抓住机会就不放,却不知忍耐,则近乎盲动,甚至误入歧途,错过真正的机会。
只有两者兼得,才能在机会来临时紧紧抓住,并一举成功。
诸葛亮、陆议能成为《三国志》中除君主以外唯二单独列传的人,与他们这样的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这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可若是不能在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形的时候就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也会成为历史前进的障碍。
他们有这样的能力。
如果说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更多的是个人威望,陆议的影响则更实际,江东大族的强大不仅间接导致了吴国的覆灭,也对后来的东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反,如果能将这两个年轻人调教成新政的支持者和执行者,一代人就稳了,他也就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刘协心情很好,回到书坊时脚步轻快。
唐夫人正送许靖的妻子刘氏出来,见此情景,不禁抿嘴一笑。
刘氏与刘协行了礼,匆匆告别而去。两个力强力壮的女子跟在她后面,手里各提着一个包袱,沉甸甸地。
“看来陛下今日收获颇丰,心情不错。”唐夫人说道。
刘协嘿嘿笑了两声。能将陆议,而且还是刚刚十六岁的陆议收入囊中,他的心情的确不错。
“你认识许文休的夫人?”
“汝南、颍川相临,真要叙起来,十有八九都是亲戚。”唐夫人有些漫不经心地说道:“许文休还在矜持,他的夫人却是对我书坊动心很久了。陛下应了他们,她就来我书坊里联络,想在坊中找份事做。”
“至于么?”刘协不太敢相信。
许靖也是有身份的人,他的夫人这么急着要来书坊做事?
“长安米贵,太学更贵。他们流落江湖多年,漂泊万里,一点积蓄早就用光了。许文休虽是书生,却是个重义之人,常常接济亲友,宁肯自己饿肚子。陛下在他家里没有发现婢女、仆人吧?”
刘协仔细想了想。“还真没有。”
“早就用不起了,如今是夫人下厨浆洗,小儿为奔走之事。”
刘协大受震撼。
他刚才与许靖相见,许靖或许有些迂腐,却没有因为他是天子就卑躬曲膝,他是真没看出来许靖居然穷得这样了。
其实在此之前,诸葛亮就提醒过他。
许靖很穷,如果没有客,绝不会沽酒买肉。
“穷而不滥,倒是个有气节的人。”
“读书人固多大言,但有气节的人也的确不少。”唐夫人淡淡地说道:“所以有时候他们就算说得难听些,我也不会恨他们。”
“嫂嫂也是女中豪杰,论气节,不让读书人。”
唐夫人白了刘协一眼。“陛下慎言,免得增我罪孽。”
刘协忍不住一笑,与唐夫人一起进了屋。
晚餐已经准备好了,董宛、宋都正忙着摆布餐具,见刘协进来,迎了过来。刘协张开双臂,正准备来个左拥右抱,她们却绕过刘协,迎向马云禄和吕小环。
宋都拉着马云禄说道:“姊姊今天跟我同席吧。”
董宛则拽着吕小环,直接入座。“小环,我们一起坐,我有好些话要问你呢。”
吕小环有些尴尬,求助地看着刘协。虽说她入宫是迟早的事,毕竟现在还没有入宫,按理说,并没有资格与刘协一起用餐,尤其是这种有家宴味道的场合。
诸葛亮就不能入席,只能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