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2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遂一听,顿时急了,长身而起。“大夫此言……”
周忠摆摆手。“请抚军大将军听我说完。”
韩遂狠狠地瞪了周忠一眼,坐了回去。
周忠再拜,接着说道:“臣一路西行,听到不少关于凉州军的评论。总体而言,以轘辕关为界,进关之前,对凉州军心怀恐惧的居多。进关之后,对凉州军心有好感的居多。”
韩遂抚着胡须,露出一丝得意。
虽然周忠说得有点夸张,但他的军纪肯定要比董卓等人强很多。
“须知数年之前,董卓还曾驱洛阳百姓西行,沿途死伤无数,恨西凉人入骨的不在少数。五年教化,能有这样的成果,可见陛下重教化堪称英明,而西凉人也并非天生禽兽,只要读书守礼,一样能成为国家栋梁。”
周忠重新看向神情有点尴尬的韩遂。
“但凉州军东出日短,百姓疑心未消,此时东出,难免战战兢兢。万一有人不够自律,闯下祸来,不仅抚军大将军会受到连累,只怕陛下教化西凉的想法,也会受到质疑。”
韩遂悻悻地哼了一声,却不说话。
刘协沉吟片刻。“在徐州、兖州招募老兵,计是好计,只怕他们刚刚解甲,又被征召,会以为朝廷政策反复。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杨彪说道:“陛下,臣有一权宜之计。”
“说来听听。”
“便会稽太守孙策率江东步骑、水师参战。”
刘协转头看向孙策。
孙策立刻起身,行礼。“臣愿往。”
刘协无声地笑了起来。
怪不得杨彪和周忠一起来,原来都商量好了啊。不过这个方案的确不错。调孙策参战,也算是一举三得。既将孙策调离了江东,又让他保持战斗力,还能迅速解决琅琊的战事。
反正孙策出海征伐还有几年,先协助刘备收复辽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朝会本来也有这个内容,既然说到了,就一起讨论吧。”
众人畅所欲言。
除了韩遂有些排斥之外,几乎所有人都赞同这个方案。刘协从善如流,当即做出决定,转孙策为北海太守,率步骑、水师万人,进驻北海,切断袁熙退路,争取将袁熙围歼在琅琊境内。
考虑到孙策之前的装备陈旧,朝廷可以拨一部分军械,供孙策装备将士。为了能让这些装备更好的适应水战,有必要派一些专门制作军械的匠师去江东,配合调研。
江东如果有能工巧匠,也可以参与其中。
孙策悬在嗓子眼的一颗心总算落回了肚里。
安排完了孙策,刘协又问周瑜有何想法。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周瑜长身而起。“陛下,臣冒昧,有一个请求。”
“哦?”刘协笑了。“大胆地说,不要有顾虑。”
“臣想出使塞外,亲眼看一看那些鲜卑残部,看看他们究竟有多少实力,能否对北疆造成危害。如果他们实力不足,只是为了生存,臣或许可以劝他们来降。”
“你还有这个口才?”
“臣的口才不佳,但是臣认识两个口才极佳的。若陛下允许,臣希望能带上他们同行。”
刘协想起了一个人,不禁露出一丝浅笑。
“你说的是谁?”
“一个是江东吴郡人沈友,一个是臣的同窗好友,九江人蒋干。沈友年龄与臣相当,文武全才,刀法、书法、口才皆佳,人称三妙。蒋干少好纵横术,口才绝佳,是天生的说客。”
孙策悄悄地看了周瑜一眼,一声叹息。
周瑜从来没在他面前推荐过这两人,现在却一次性地推荐给了天子。
不过仔细想想,他也能理解。
九江人蒋干且不说,周瑜虽然没有推荐过沈友,但他是认识沈友的,也知道沈友三妙的名声。
只是他从来没有过招揽沈友的心思。
刘协想了想,看向其他人。“诸位以为如何?”
杨彪说道:“臣本想辟他为吏,不过他不畏艰难,愿意以身犯险,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臣深感赞同。臣附议。”
吕布也立刻做出了决定。“臣附议,愿沿途护送。”
周忠看了周瑜一眼,有些无奈的说道:“臣附议。”
第七百一十六章 喜忧参半
刘协再一次做出决定,拜周瑜为郎中,命其出使塞外,探听鲜卑虚实。
沈友、蒋干作为周瑜的随从,由周瑜出面邀请,到长安与周瑜会合。
周忠再一次见识了刘协的果决。
说好的事,当场拍板,绝不拖泥带水。
周忠甚至觉得他有些鲁莽。
不过他也理解了杨彪之前的说法,天子的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朝政,而不是扯了半天,一件事也没处理。
这与周忠的印象相去甚远。
大将军何进当政的时候,就是朝会上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最后还要到大将军府再讨论。
当然,周忠也清楚,有些争吵就是为争吵而争吵,要的就是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让何进大权在握。
只可惜,何进贪权,却不会用权,真正掌权的是袁绍。
而袁绍又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袁绍最近怎么样了?周忠突然很好奇。
“周公?”
刘协叫了一声,周忠却没什么反应。还是周瑜扯了他一下,他才回过神来。
“陛下,臣……”
刘协的嘴角抽了抽。“周公,有人建议增加试行度田的郡国,你有何看法?”
周忠刚要说话,突然一愣。
他还以为要讨论庐江度田的事,没想到天子要说的却是另外一件事,他没有一点心理准备。
“陛……陛下,试行度田尚未看到成果,何必急于推开?而且……这件事不是应该和司徒商量么?司徒府也……”周忠环顾四周。“没人在啊。”
刘协有些不高兴。
之前还一本正经的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你现在开什么小差?
韩遂逮到了机会,不阴不阳的说道:“大夫刚才神游,没留意我们在说什么。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在山东,而是在冀州试行度田。”
“在冀州?”周忠紧张起来。“那也和司徒府有关啊。”
“冀州形势不同,如果不给点压力,只怕袁绍不会答应。”杨彪接过话题,为周忠解围。“所以抚军大将军建议,加大对冀州的压力,进军青州,一方面切断冀州对袁熙的增援,一方面迫使袁绍接受朝廷诏书,选择一郡试行度田。司徒府那边已经答应了,就看太尉府的意见。”
“既然如此,那太尉定便是了。”
“迫袁绍就范,需要太尉府的配合。将来监察度田的试行情况,却需要司空府出面。”刘协顿了顿,让周忠有个缓冲的时间。“度田若是成了,自然好说。若是不成,究竟是度田本身有问题,还是有人敷衍了事,甚至是故意破坏,自然要进行监察。”
“这个责任,希望由司空府担起来。”刘协补充道。“不知大夫以为如何?”
周忠迅速权衡了一下利弊。
这是他接任司空的条件。他如果愿意接受这个责任,天子就让他做司空。如果他不愿意,那司空也就与他无关了。
这是个麻烦事,他不想干。
但这是将三公之一的司空抓在手中的最好机会,相信张喜也愿意看到这一步。
山东士大夫需要一个能在朝堂上发声的人。
“臣附议。”周忠躬身说道。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看看四周。“司空乃三公之一,不能久缺。既然大夫不辞劳苦,勇于担责,就由大夫为司空,如何?”
大家心知肚明,这既是给周忠机会,回报他之前的劳苦,以及带回孙策、周瑜的功劳,也是给他压责任。
将来试行度田不成,司空府要出面检讨原因,这可是一个得罪人的活,而且得罪的是山东士大夫。
——
朝会结束,走出大殿的时候,太阳刚刚偏西。
殿外被灿烂的阳光照得明晃晃的,透着一丝不真实。
周忠眯起眼睛,看向残破的宫墙,摸着腰间的绶带,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天子连印绶都准备好了,这个司空他是不做也得做啊。早知如此,当时就不应该答应得那么爽快,至少要表示一下谦让,最好能讲讲条件。
这可是个大麻烦啊。
“嘉谋,贺喜你啊。”杨彪说道,笑容满面,但眼神中却有一丝狡黠。
“只是嘴上说说吗?”周忠没好气的说道。
“如果你要贺礼的话,没有。要建议的话,有一条。”
周忠“且”了一声。“说来听听。”
“找一个年富力强,而且通晓律法的长史。”
周忠心中一动。“有合适的人选推荐吗?”
杨彪笑而不语,转身走了。
周忠咂了咂嘴,知道自己失言了。杨彪就算有合适的人选,也不推荐给他。周瑜请求出使,杨彪自己还需要一个合适的长史呢,怎么可能让给他。
再说了,是说司徒长史的任命要得到天子的认可,但辟除权却是司空本人的。这是身为司空的权利,杨彪没有理由抢这个名额。
周忠在脑子里搜了一圈,想到了一个人。
他转头看了看,见孙策、周瑜还在殿中,和天子说话,一时半会不像是能出来的样子,决定等等再说。
他赶上杨彪。“既然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不如请我喝酒吧,再向我介绍一下这长安的近况。几个月没回来,我都有些看不懂这朝堂了。”
杨彪哑然失笑,点头答应。
两人步行出了宫,上了车,杨彪却没有回太尉府的意思,命人驾着车,拐上章台街,一路南行。
“去哪儿?”
“去城南太学。那里是长安最热闹的地方,不仅有美食,还是很多外地游学之士聚集的地方。如果你运气好,也许能找到可用之人。”
“我有一个人选,就是不知道合不合适。”
“谁?”
“彭城张昭,你应该听说过。”
杨彪思索片刻。“名望是够了,能力如何?我听说他擅长内政,倒是一个不错的司徒长史,能不能有做好司空长史,我不清楚。”
周忠点点头。
他也有这样的看法,但是除此之外,他的确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孙策放弃江东,张昭必须要有另外的安排,到司空府做长史也个不错的出路。
“嘉谋,你应该听说了,天子有意复司空为御史大夫,以及各州刺史的职责,使其专心于监察。”
周忠一惊。“现在吗?”
杨彪摇摇头。“现在还只是放风,没有正式提议。但你是知道的,天子如果没有想法,不会轻易放风。”
周忠嘴里发苦,脸上却强作镇静。
“你什么意见?”
“我觉得……可行。”
第七百一十七章 王者之师
有那么一瞬间,周忠很想臭骂杨彪一顿。
你明知天子有意改司空为御史大夫,怎么不提醒我?
司空虽然也有监察的职责,但比起专司监察的御史大夫来说,还是要轻松很多的。
监察不仅繁琐,而且讨人厌。勤于职事,被人骂是酷吏。不勤于职事,又很难做得长久,随时可能被免。
不管怎么说,一身清名被毁的可能性都极大。
“后悔吧?”杨彪笑得很阴险。
“不后悔。”周忠咬牙切齿。
“不后悔就算了。”杨彪叹了一口气。“我本来还想,你要是实在不想做,不如我转为司空,反正这太尉也是做不久的,还是去做点实事更好。”
“你……当真这么想?”周忠将信将疑。
杨彪轻拍车壁。“嘉谋,你还没看出来吗?天子比我们更想推行王道。当现在的制度出现了问题的时候,他要……”
杨彪想了一会,转头看着周忠。“那句话叫什么来着,归根复命?”
周忠愕然。
他知道“归根复命”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用在这里实在不合适。
“这是天子说的?”
“嗯。”
“他在修道?”
周忠觉得自己抓住了本质,心头震惊。
如果天子有意修道,重归黄老,那恢复御史大夫都只是开始,将来还有可能恢复丞相,三公掌权,天子垂拱而治。
但……这是儒门希望的结果吗?
黄老当道的时候,可没儒门什么事。
一时间,周忠不知道是该表示支持,还是该表示反对。
想了半晌,周忠幽幽一声叹息。“过犹不及啊。”
杨彪点了点头,欲言又止。
“你想说什么,就直说吧。”周忠忍不住踢了杨彪一下。
“我觉得天子要的不是黄老道,而是真正的王道。”杨彪伸手掸了掸衣摆上的灰尘。“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天子紧紧抓着兵权不放,这就是根本原因。”
周忠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果真如杨彪所说,那兵权岂不永远要不回来了?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这几十的君臣相争来看,最终解决问题的永远是兵权,是武力。如果天子抓着兵权不放,那不管丞相、御史大夫有多大权力,君权都死死地压着臣权,所谓天子垂拱而治,三公当政,就是一句空话。
兵权在手的天子随时可以翻脸,收回丞相、御史大夫的权力,甚至是生命。
孝武时,有几个丞相、御史大夫能善终?
周忠想了一会,突然说道:“文先,天子印行《宦者列传》的事,你怎么看?”
“我赞成。”杨彪不假思索。
“天子欲使后宫行周制?一后三夫人九嫔?”
“差不多吧。”杨彪露出一丝浅笑。“去年就有人提议算人,被天子直接否决了。天子去年只纳了马贵人,还是为了安抚凉州人。眼下基本定了要入宫的只有吕布的女儿吕小环,其他人,天子都没兴趣。”
杨彪忽然说道:“刚刚朝堂上奉食的侍女中,有两个国色,你注意到没有?”
周忠想了想。“我没注意,只看到有一个似乎姿色过人。”
“梁国桥蕤的两个女儿,一心想送入宫中,找了很多人说情,天子却没答应,最后还是皇后出面,才让她们进椒房殿做了侍女。”
周忠想起当时孙策、周瑜的反应,倒是有些钦佩。少年慕艾,面对如此绝色,天子能不动心,心性果然坚忍。
这么看来,控制后宫规模,争取不置宦者,倒并非空穴来风。
最后能不能实现再说,至少天子是有心的。
车声辚辚,周忠和杨彪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闲话,出了城,向太学而去。
——
清凉殿,刘协换了一身常服,与韩遂重新入座。
“要不要把朝服换了?”刘协说道:“我就一身朝服,要省着点穿,就不和你讲究了。”
韩遂连忙笑道:“陛下节省,臣深感佩服。不过臣众目所注,不敢放肆,还是穿着朝服安心些。”
天子穿着常服见他,以示亲近,他当然欢喜。可是让他自己脱了朝服,他是万万不敢的。
手握重兵,最怕人说闲话,最怕君主猜忌,时刻保持谨慎才能长久。
这是他与其他西凉人的区别,只有贾诩能够理解。
“哈哈。”刘协挥挥手。“那你待会儿吃烤串的时候可要小心些,别滴上油,不好洗。”
“唯。”韩遂含笑答应。
能与天子在宫里一起烤串,吃多少已经不再重要,甚至吃不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子对他的这份独宠。
几句寒暄过后,刘协回到本题。“不能出兵,是不是有些失望?”
韩遂本想谦虚一下,话到嘴边,又改了主意。
“陛下圣明,臣的确有些失望。数万大军驻扎洛阳,每天消耗钱粮无数,却不能为朝廷尽力,臣心有愧。”
刘协点点头,提起案上的茶壶,要给韩遂添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