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282章

汉道天下-第282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融沉下了脸。“文先,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很得意吗?”
  杨彪愣了一下,自知失言,也有些懊丧。他没有和孔融争辩,只是让人去请司徒赵温。
  司徒府就在隔壁,赵温很快就来了。听杨彪说完原委,他和杨彪一样,咂了咂嘴,表示这事不简单。
  天子这是把难题交给了他们,又留了后手。处理不好,别说为张喜请谥,整个朝堂都会因此震动。
  说完后,赵温又顺口说了一句。“就和当年党锢一样。”
  他话一出口,杨彪就知道大事不妙,想阻止却已经来不及了。
  孔融一跃而起,指着杨彪和赵温喝道:“我就知道你们受天子影响太深,忘了圣人教诲,一心苟安。这篇传记不要你们管,我来写。出了事,我负责。”
  看着孔融抱着文献,拂袖而去,杨彪一声叹息。
  赵温却不动声色,抚着胡须,泰然自若。
  “我听说天子出宫了,去了上林苑。”
  杨彪微怔。
  年关将至,诸事繁杂,就算没有为张喜定谥这件事,各府也忙得不可开交。宫里也不例外,听说这几天公文堆成了山。
  天子怎么还有心思出宫行猎?
  赵温笑了笑,又道:“我还听说,兖州牧曹操今天下午可能会到长安。”
  杨彪反应过来。“你是说,天子有可能在上林苑接见曹操。”
  赵温点点头。“避开我们。”
  杨彪撇了赵温一眼。“你有什么计划?”
  “既然天子将季礼的传记这件事交给了我们,无论如何,我们也该去谢个恩,你说呢?”
  杨彪心领神会,一本正经地点点头。“天子圣明,信任我等,我等自然应该投桃报李。走!”
  ——
  蔡琰骑着一匹枣红色母马,跟在刘协身边,满面春风。
  在兰台的书房里闷了那么久,突然来到上林苑这空旷的野外,心胸一宽,整个人也变得精神起来。
  “陛下最近可曾有诗?”
  刘协“噗嗤”一声笑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这几天被公牍劳形,苦不堪言,哪有心情做诗。”
  蔡琰抿嘴而笑。她最近虽然没有去见天子,却也知道天子遇到了什么事。因为张喜的事,公卿大臣们一致行动,将大量的事务提交到天子面前,要由天子做决定。
  天子再聪明,毕竟临朝时间短,之前几年又一直在统兵作战,理政经验有限,一下子就被这大量的事务压垮了。
  “令史有诗,不妨共欣赏。”
  蔡琰的确有诗,但天子没心情做诗,她也不好卖弄,只得推说有诗兴却无诗,还要再想想。
  刘协一抬头,看到远处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像,顿时福至心灵。
  “我只有两句,令史想不想听?”
  蔡琰脱口而出。“陛下的诗,不是一直都只有一两句么?”
  刘协有点窘,心道我就记得一两句,能怎么办?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蔡琰一听,随即注意到了刘协了眼神,跟着也看向了远处的石像,顿时怦然心动,不假思索的说道:“好诗!”
  “好么?”
  “……好。”蔡琰也意识到了什么,突然尴尬起来。
  “那就烦劳令史补全。”刘协嘴角轻挑,露出一丝得意。
  抄诗不难,难的是应景。
  此情此景,又对着斯人,这一句简直太应景了。
  “唯。”蔡琰低低地应了一声,头垂得更低。
  刘协看不到她的脸,只看她通红的耳朵。
  “陛下,陛下……”吕小环策马而来,勒住坐骑。“狼骑督求见。”
  刘协点点头。“传!”
  吕小环拨马而去,时间不久,吕布策马赶了过来,拱手施礼。见礼完毕,吕布便开门见山。
  “陛下,臣听说兖州牧曹操今天会到长安?”
  刘协一点也不意外。曹操一行人不少,瞒不住人。
  不过第一个跳出来的居然是吕布,他却有些不解。
  虽说吕布和曹操有恩怨,但吕布如今功成名就,似乎没必要和曹操计较。
  人在占上风时,总是比较大度的,至少会表现得比较大度。
  “臣听说,曹操麾下有虎豹骑。”吕布剑眉紧皱。“臣恳请陛下责令其改名,或者撤其建制。”
  “为何?”刘协大致明白了吕布的意思,却佯装不解。
  “他们不配。”


第六百七十五章 论将细柳
  刘协笑了。
  吕布以狼骑一战翻身,从此昂头挺胸做人。狼骑自然而然的成了他的精神支柱,谁也不能冒犯。
  名义上也不行。
  曹操那几个骑兵也敢叫虎豹骑?
  这简直是刻意针对狼骑,针对他吕布,不能忍。
  “这种事,强令取消,不太合适。不如等他来了,就在这上林苑中,你们比较一下,看看谁才是最强骑兵。”
  “好!”吕布不假思索的答应了。
  吕小环不乐意了。“陛下,天下最强骑兵哪轮得到他们去争?依臣看,甲骑、散骑才是天下最强骑兵,他们最多争个季军、殿军罢了。”
  吕布这才反应过来,立刻表示赞同。“臣附议,臣附议。”
  刘协瞥了吕布一眼。
  没出息的女儿奴!
  “知道那是哪儿吗?”刘协一指远处。
  吕布顺着刘协的手看了一眼,略加思索。“好像是细柳营的旧址。”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吕布最近是读了不少书,对长安附近的地理很熟悉,考虑事情也周全多了。
  “你怎么看周亚夫?”
  吕布眨眨眼睛,有些不屑。“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怎么说?”
  蔡琰也觉得不妥。“温侯此言,怕是不太合适吧?”
  吕布嘿嘿笑了两声。“敢问令史,周亚夫任将军,驻细柳营时,是多大年纪?”
  蔡琰想了想。“史未有明载,当在不惑之年。”
  “在此之前,他可有军中经验?”
  蔡琰摇摇头。周亚夫的履历很简洁,驻军细柳营之前,几乎没有记录,只知道他做过河内守。
  这还是因为他河内守时,相者许负为他看过相,而不是在河内守任上有多少政绩。
  军中经验是没有的。
  “如果我猜得不错,他的仕途在概是这样。弱冠以公子为郎,然后一步步升迁。身为次子,他本来并不仅会有什么成就。就连他成为河内守,都是因为他的长兄有罪,天子为了安抚老臣,才择其贤者,由周亚夫补缺。”
  吕布笑了一声:“至于他贤不贤,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我觉得他的贤恐怕也是相对于他那犯罪的兄长而言。”
  蔡琰惊讶地看着吕布,大感意外。
  刘协虽然知道吕布最近读了不少书,却也没想到吕布会有这样的进步,不禁点点头,示意吕布继续。
  “至于细柳营的故事,与其说是他治军严整,不如说他倚仗父辈在军中的遗泽,向天子示威。他真要是名将,何至于备胡于细柳?当效其父故事,与匈奴人战于塞外。”
  “那平定吴楚之乱呢?”蔡琰忍不住说道。
  “令史莫急,我还没说完。”吕布摆摆手,从容自若。“吴楚之乱前,周亚夫没有实战经验,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问吧?”
  蔡琰点点头。虽然没有记载,但吕布的推论基本成立。一是文景之世很少对外用兵,二是周亚夫在细柳营后就转为中尉,一直在朝,没有出征的记录。
  “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凭什么第一战就能成为平叛大军的主将?他凭的是战功,还是父辈的余荫?真要是名将,何至于听赵涉之言,间道出武关,又何至于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游侠的身上?”
  吕布耸耸肩。“恕布愚钝,真没看出来他有什么名将的功绩。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倚仗父辈余荫,身居高位,自以为是,对天子不敬的权臣。”
  他想了想,又道:“这样的人,眼前便有一个,现在在冀州。只是他遇到的不是吴王,而是真正的天子,只能俯首称臣了。”
  蔡琰无言以对,刘协却忍不住哈哈大笑。
  不怕吕布会打架,就怕吕布有文化。当吕布不再辕门射戟,改为细柳论将的时候,他的战斗力更加可观。
  “令史,你觉得呢?”刘协转向蔡琰。
  蔡琰眉梢扬起。“一家之言。”
  “嗯,那你就记下,有机会再探讨探讨。”
  蔡琰无奈地应下。
  得到天子的赞同,吕布、吕小环父女俩眉飞色舞,得意忘形。
  蔡琰的心情更糟。
  刘协见状,让吕布去查勘地形,准备与曹操演习。吕布本想说自己对附近的地形了如指掌,毋须再看,却被吕小环拽走了。
  “阿翁,走吧,陛下要和令史独处。”吕小环说道,随即又觉得不妥,连忙找补了一句。“他们有事要商量。”
  吕布恍然,连忙跟着吕小环走了。临时还不忘向蔡琰举手示意。
  蔡琰尴尬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刘协却很从容,由吕布刚才所说,有一句没一句地和蔡琰闲聊起来。
  蔡琰也很快恢复了平静,开始认真地思考吕布的意见。
  不得不说,吕布的意见有一定的道理。
  作为一个征战了二十多年的悍将,吕布有足够的资格怀疑周亚夫这个名将的真正水准。与其说周亚夫是名将,不如说他是名将之子。不仅细柳营的故事很可疑,就连他平定吴楚之乱的战功也不是那么货真价实。
  他并没有击败吴王,是吴王自己犯了错。
  就算有功,那也是谋士的功劳。
  这只是一方面,更大的杀伤力在于联系眼前。
  吕布评价的是真周亚夫,目标却是袁绍,以及袁绍背后的那些人。
  他们的区别只在于周亚夫的父辈周勃等人是开国元勋,牢牢掌握着兵权。而袁绍的父辈只不过是权臣,只有朝堂上的话语权,没有掌握兵权。
  进一步推论,如今统有重兵的大将们会不会成为周勃?他们的子弟会不会成为周亚夫?细柳营的故事会不会重演?
  天子让她记下这件事,可不仅仅是为将来吕布的传记积累材料,而是要防患于未然,思考那些还没有发生,但极有可能发生的事。
  蔡琰越想,心情越沉重。
  天子太难了。前有狼,后有虎。
  “怎么了,还在生气?”刘协问道。
  “臣不是生气,臣是忧国。”蔡琰撩起一绺头发。“陛下说得对,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比起陛下,臣真是太怯懦了,一篇传记就让臣束手无策。”
  她低下了头。“臣有个建议,征袁权回朝。论见识,她过臣十倍。而且……”她抬起头,看着刘协,嫣然一笑,有些狡狭。
  刘协眉梢扬起。“以袁之矛,破袁之盾?”
  蔡琰连连点头,笑出了声。


第六百七十六章 老臣心思
  正说着,有郎官来报,杨彪、赵温来了。
  刘协早有准备,给蔡琰使了个眼色,让她暂避一下。
  蔡琰却道:“陛下若是不介意,臣旁听记录吧。”
  “你确定?”
  “躲得了一时,还能躲得了一世?”蔡琰挺起胸膛,命人准备笔墨。“除非臣辞职自免,否则就算臣不承认是陛下亲信,他们也不肯信啊。”
  刘协哑然失笑,不再推辞,只是觉得有些歉意。“本想带你来散散心,没想到又抓了你的差。”
  “也许这就是天意吧。”蔡琰浅笑道。
  一会儿功夫,杨彪、赵温联袂而至,见蔡琰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笔墨和木牍,不禁一怔。
  “令史也在?”
  “令史最近被张公的传记愁得寝食不安,朕甚是怜惜,特地请她来散散心。二公赶来,不会是觉得任务太重,不愿受命吧?”
  “岂敢。”赵温笑嘻嘻地说道:“写文章的事,交给孔文举了。臣等赶来,是向陛下问安,顺便汇报一些其他的事。”
  见赵温的老脸笑成了一朵花儿,刘协多少有些意外。
  看起来,赵温的态度有变化,并不像他以为的那样固执。
  “多谢二公关心,尤其是赵公。”刘协淡淡地说道:“以前朕只关注军事,这几天,朕总算是知道民事的繁杂,体会到赵公一向的辛苦了。”
  赵温忍着笑。天子的怨气很重,看来这段时间的施压见效了。
  “陛下言重了。其实与军事相比,民事也只是繁杂而已。就算处理得慢一些,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军事则不然,若是处理不及时,引发不必要的伤亡,可就不好了。”
  刘协没接这个茬。
  赵温话里话外的意思,又是想让他将杨彪这个假太尉转为真。但他另有想法。杨彪虽然忠诚,又在边疆待过两年,但他毕竟不是将领出身,不符合他对太尉的基本要求。
  而且他也不打算将兵权交出去。
  “袁绍退回冀州,太原、上党、河内三郡的形势如何?”刘协说完,又补了一句。“士孙君荣可好?”
  杨彪、赵温一听,明白了天子的意思,相视而笑。
  太尉是为士孙瑞留着的,其他人不要想。
  这可是比杨彪自己转为真太尉更好。
  杨彪随即汇报了三郡的情况。
  这三郡兵力有限,其实并没有真正出兵,只是虚张声势,威逼冀州而已。前锋部队都没有出太行山,收到袁绍撤兵的消息之后,他们就撤了。
  如果说有意外,那就是袁绍撤得比他们预计的更快。他们都以为袁绍会拖到新年之后的。
  新年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节日。
  “袁绍撤退之后,冀州形势有了不小的变化。”杨彪说道:“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心思汉,不少人都看清了天命,知道汉德不衰,愿为朝廷效力了。”
  刘协淡淡地应了一声。
  这一点早在预料之中,但实事求是地说,这并不是他希望的结果。
  所谓为朝廷效力,只不过是改武斗为文斗而已。
  他更希望武斗,文斗不爽。
  “陛下,臣有一个建议。”赵温说道。
  刘协点点头,示意赵温直接说,不要拐弯抹角。
  “既然冀州人心思汉,不妨安排几个太守、县令去冀州,试探一下袁绍的底线。”
  刘协想了想,找不出赵温有什么不良动机,反倒有些奇怪。
  赵温刚刚给他找了不少麻烦,怎么突然之间态度变化这么大?不会是因为他让孔融去写张喜的传记,释放了和解的意思吧。
  赵温应该没这么天真。
  “等等吧,不必急在一时。”刘协婉拒了赵温。
  赵温也不坚持,含笑点头。“就依陛下。”
  “对了,刚才温侯在此,说起周亚夫,朕觉得颇有新意,二公要不要听一听?”
  杨彪、赵温躬身领命。
  刘协让蔡琰将吕布的观点转述了一遍,然后静静地看着二人。杨彪、赵温都是人精,一听就知道天子的意思。
  杨彪说道:“臣觉得温侯所言有些新意。要说对待勋臣,还是光武皇帝的做法更为稳当,既酬了勋臣之功,又不让他们干扰政务。”
  赵温附和道:“的确如此。勋臣们擅长战阵厮杀,哪里懂什么政务。在这一点上,臣赞同陛下的意见。司徒、司空必出于州郡,太尉必出于行伍。就算杨公在北疆待过两年,深得将士信任,毕竟不是统兵作战的将领,不适合为太尉。”
  杨彪连声附和,表示要让贤。
  看着这两个老臣一唱一合,只挑符合自己观念的发挥,刘协哭笑不得,又暗自庆幸。
  果然不能太天真。
  “杨公,虽说袁绍撤兵,大河以南已安,但冀州同样是大汉属地,冀州人也是大汉子民,不能抛弃。传书诸将,命他们好好备战。若袁绍能从此改过,那自然是好事。若他不甘心臣服,少不得还要以武力征讨。”
  “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