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280章

汉道天下-第280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冲的是图纸。讲武堂的首期工程不必大,但一定要有特色。”
  刘协看着黄月英。“这可是中兴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程,你们一家人肩上的担子可不轻。”
  “请陛下放心,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的。”黄月英信心满满。
  “你们也努力。”刘协又对黄月英身后的筹备组成员说道:“竣工之后,你们的名字都会写入讲武堂的历史中,刻在碑上。马都督已经证明了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行军,能不能证明女子也可以和男子一样做个合格的匠师,就看你们的了。”
  “谢陛下。”所有人都有些激动,声音颤抖,甚至有些尖厉。
  刘协扬扬手,示意黄月英等人止步,转身下了高台。有散骑送来战马,刘协翻身上马,在散骑的簇拥下,轻驰而去。
  诸葛亮留在最后,匆匆关照了黄月英几步,也跟着下去了。
  “陛下好气魄。”一个年轻女子忍不住赞道。
  “那当然。”黄月英理所当然地扬了扬手臂。“陛下虽年轻,却是真正的大丈夫,不仅眼光高明,更有决断。只要有他的支持,再难的事也能办成。阿宓,你现在可以放心了吧?”
  甄宓张了张嘴,欲言又止,眼睛却不由自主地看向了官道上已经隐隐约约的身影,心头怅然。
  ——
  诸葛亮扬起马鞭,缓缓加速,追上了刘协。
  “陛下,讲武堂选在阿房宫旧址,相关的工坊是不是也要在附近选址?如此一来,只怕几个学院也要单独筹建了。”
  刘协嗯了一声。“军用与民用还是分开比较好,利于保密。”
  “分开的确有利于保密,只是匠师原本就不足,再分开,缺口就更大了。臣听说,马钧本来就不太愿意进入太学,请他入讲武堂,只怕更难。”
  刘协转头看着诸葛亮。“马钧不愿意入太学?”
  诸葛亮苦笑。“陛下大概还不清楚他自己的工坊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如今丝帛畅销,织机供不应求,新的织机还没出来,已经有无数定金摆在他面前。太学教习那点俸禄,他根本看不上眼的。”
  “这些人眼里只有钱。”一向不怎么发表意见的史阿说道,带着几分不忿。
  一旁的几个侍郎笑了起来。
  刘协不解。“又怎么了?”
  “史仆射前几天去订制长剑,钱没带够,被人拒了。”一个侍郎大声说道:“那个匠师还说,就史仆射那点钱,别说长剑,就算是打把菜刀都不够。”
  “谁的手艺这么好,敢这么狂?”
  “一个西域来的铁匠,还是个瘸子。据说他手里有一种天铁,只要在铁里面加一点,打造出的刀剑就能削铁如泥,而且千年不锈。”
  “什么天铁,是天竺铁。”史阿纠正道。


第六百七十章 人间清醒
  刘协古井无波。
  所谓削铁如泥、千年不锈的天竺铁,他只当是浮云。这种以讹传讹的消息,不值得他分心。
  只能供少部分人收藏把玩的东西,也影响不了大局。
  至于马钧嫌太学教习的俸禄少,不愿意入太学,他也可以理解,甚至乐见其成。
  经济改革刚刚开始,财富迅速增长,普通人见钱眼开,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
  小人言利,君子言义,本该如此。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才是人性的正常规律。
  安贫乐道,勇于奉献的是真君子,可以推崇,却不能要求普通人如此。
  相反,如果坐视伪君子得利,却要求普通人只能言义,不能言利,那才是问题。
  在他看来,这世上不怕普通人见钱眼开——人解决了温饱,自然会有更高的追求——就怕伪君子掌握了话语权,一边垄断暴利,大发横财,一边大谈商业就是最大的福利,把自己打造成不喜欢钱的世外高人。
  刘协现在要考虑的是另外一件事。
  袁绍已经撤兵,山东即将和平,战争状态就算不是解除,战争也不再是主要议题,恢复生产提上日程,如何提高官员和将士的收入就成了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时候再拖欠官员俸禄,不给将士发钱,只提供衣食,显然是不现实的。
  再加上修太学、修讲武堂,甚至要修长安城,哪来的钱?
  钱在山东,但是山东士大夫不愿意给。
  刘表上书称臣这么久,贡赋却迟迟没有送到,说是张济兵犯襄阳,钱粮都用于来保境安民了,不仅不能上贡,反过来还要朝廷再拨点。
  真是岂有此理。
  益州更好,到目前为止,别说贡赋,连称臣都没有。
  张喜一死,最大的麻烦就是与益州的联络断了。益州人就像哑巴了似的,悄无声息。
  这让刘协很恼火,出兵的念头蠢蠢欲动,就像魔鬼呓语般的蛊惑。
  “陛下,臣赞成讲武堂与太学分开。”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庞统突然说道:“而且阿房宫旧址就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刘协收回思绪,转头看看庞统。“为何?”
  “很多人反对在阿房宫旧址修讲武堂,并不是因为费用问题。但凡稍有见识,都知道这个方案最省钱。他们反对,只是不愿意让人想到秦政,想到秦军。”
  庞统停了一下,随即轻笑一声:“这是他们内心的恐惧,保持这份恐惧,非常有必要。”
  “士元,你这是什么话?”诸葛亮有些不满,以眼神阻止庞统。
  庞统笑得更加得意。“兵者,不祥之器。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很多人却有意无意的忽略后面一句,不得己而用之。如果仅仅因为兵是不祥之器,就不听不闻,掩耳自欺,岂不成了忘战?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东都的教训,不能忘。”
  刘协心中一动,明白了庞统的意思,压在心头的乌云一扫而空,瞬间神清气爽。
  但他却没有表现出来,也不发表意见,只是示意庞统继续。
  “臣也支持士元的意见。”法正也开了口,轻扬手中的马鞭。“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如今天下未安,更不能忘战。不仅不能忘,更要积极备战,随时准备东出,一统天下。若非如此,只怕烽烟再起,吴楚之乱都是小事,六国伐秦的故事重演也不是不可能。”
  “难道在你眼中,朝廷就是……秦?”曹昂忍不住说道。
  法正看看曹昂。“在我眼中,朝廷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些人眼中,朝廷是什么。如果他们认定朝廷是秦,就算陛下愿意禅让,只怕他们也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曹子修,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令尊一样识时务,明是非。”
  曹昂不满地瞪了法正一眼,心中不快。
  讨论国事就讨论国事,你扯我父亲干什么?
  见议题有跑偏的迹象,刘协发话,让随行的散骑们畅所欲言,讨论一下庞统、法正的观点。
  这些年轻人中会出一批太守、将军,提前了解他们的倾向,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执政思路非常必要。尤其是曹昂,在曹操主动入朝见驾之后,不管如何安排曹操,都应该将曹昂放出去,试试水了。
  这是一种必要的姿态,告诉山东州郡应该怎么做。
  ——
  孔融、祢衡走进了霸城门,看着两侧破坏的宫墙,不约而同的互相看了一眼。
  “正平,有没有终军入关的感觉?”
  祢衡靠在车壁上,不屑地撇撇嘴。“我西来岂是求功名?正为骂醒终军之辈耳。”他指指宫墙。“孝武南征北讨,开拓四夷,如今安在?这宫墙虽说毁于赤眉之手,祸根却是孝武种下,好功名如终军者难辞其咎。”
  孔融点点头。“正平说得有理,倒是我孟浪了。天下初安,当以休养生息为要,不可急功好利。”
  “然!”祢衡老神在在地点点头,挪了一下身体,伸长了腿。“我昨天听驿馆的人说,天子要在阿房宫旧址修讲武堂。这简直是乱政,也不知道朝中的公卿是怎么想的,竟无一人谏阻。难道司空过世之后,这朝中只剩下唯唯诺诺之徒?”
  说到张喜,孔融神情一黯。
  他已经知道了张喜去世的消息,非常内疚。他去骂张喜,只是想骂醒张喜,治病救人。结果病没治好,人却死了,着实令人沮丧。
  在来的路上,他就在考虑如何为张喜请功,弥补自己的过失。此刻听到祢衡对朝中公卿的指责,他更加难受,越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天子幼时失怙恃,长于南宫,疏于教育,又逢乱世,不通经义,有些荒唐也是难免的。如今天下安定,正是补习的机会。”孔融语气沉重。“正平,你我不能以武安邦,当以文兴教。”
  祢衡坐直了身体,郑重其事地点点头,拱手说道:“正当如是,你我共勉。”
  孔融也郑重的还礼,一时大有英雄相惜的意思。
  这时,车外传来一声轻笑。“真是不容易啊,这年头还能看到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祢衡大怒,拉开车帘,见两个骑着马,与他们同向而行的年轻人,正转着头,一脸不屑地看着他。
  “你说什么?”祢衡大怒。“偷听别人说话,你礼貌吗?”
  “我可没偷听。”靠得最近的年轻人耸耸肩,声音正是刚才说话的那人。“你们声音那么大,我想不听都不成。再说了,谁爱听你们这些屁话,脏了我的耳朵。你礼貌吗?”


第六百七十一章 自取其辱
  祢衡大怒。“你这是什么话?我哪一句说错了?”
  “你哪一句说对了?”年轻人反唇相讥。
  “我……”祢衡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应答,等他反应还来,年轻人已经走远了。他指着年轻人的背影,战意盎然,用力拍打着车壁,连声说道:“追上去,追上去,我要和他理论!”
  车老大轻咳了一声。“祢君,你看到他腰间的刀了吗?”
  祢衡一愣。“看到了,那又如何?”
  “按照这关中的规矩,祢君想和他理论,先要赢了他手中的刀,否则就是自找没趣。”
  “这……这是什么规矩?”
  “这就是关中的规矩。”车老大同情地看了祢衡一眼。
  他本不想说,但他深深地为祢衡担心。对关中的情况一无所知,就跑到关中来指手划脚,迟早被人割了舌头去。
  “这……还有王法吗?”
  “这就是关中的王法。”车老大有些不耐烦了。这祢衡看起来是像个聪明人,怎么犯起倔来这么笨呢?“朝廷手里要是没刀,袁绍能称臣吗?”
  祢衡大怒,刚要说话,却被孔融拽了回去。
  “那少年相貌不凡,腰间刀、胯下马都不俗,想必不是普通人家子弟吧?足下往来关中,见多识广,可认识他是谁?”
  车老大认真的想了想。“听他口音,不像是本地人,猜不出来。不过他旁边那个人倒是有些眼熟,像是金家的子弟。”
  “金家?”
  “京兆金家,他父亲金元休大大有名,可惜被袁术那个路中悍鬼害了。”
  孔融“哦”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
  祢衡好奇地问道:“你认识?”
  孔融点点头。“听说过,京兆三休之一。初平年间,曾被委任为兖州刺史,被曹操所逐,未能到任。”
  “京兆三休?”祢衡摇摇头。“没听过。”
  孔融皱了皱眉,没有再说什么,眉宇间却有一丝不安。
  进了城,孔融直接来到太尉府,求见杨彪。
  一会儿功夫,杨彪便从里面走了出来,一见孔融就伸出了手,笑容满面。“文举,你怎么现在才来?”
  孔融微微一笑,与杨彪见礼,又将祢衡介绍给杨彪。杨彪不认识祢衡,也没太在意,只是颌首致意,便引着孔融进了门。
  “文举,你从东方来,可知司空张季礼的事?”
  “听说了。”孔融有些尴尬。“我这么急着入朝,就是为这事来的。听说拟谥有些问题?”
  “嗯,别的还好说,他死在袁本初营中,难免令人生疑。”
  “生疑?生……什么疑?”
  “他是不是被袁本初所害,又或者……被袁本初气死。”杨彪将孔融引到堂上,分宾主落座,命人上酒食。“回来报丧的侍从说,张季礼死之前,你去见过他?”
  孔融沉默了片刻。“我的确去见过他,而且……还出言不逊。”
  杨彪叹了一口气,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
  他收到消息,知道张喜死之前,孔融曾去见过他,他就怀疑张喜的死和孔融有关。如今见孔融这副表情,他仅存的一丝希望也没了。
  “文举,既来之,则安之,先在我这太尉府做事吧。”
  孔融皱了皱眉。“多谢文先关照,但我此次西行,并非为求官,而是想为张季礼的身后哀荣尽一分力。”
  “怎么尽力?是你说错了,还是他做错了?”
  孔融眉头皱得更紧。“是我意气用事,说得太重了。”
  “既然如此,谁还信你?”
  “错了就不能改么?”孔融忍不住提高了声音。
  “当然可以改。”杨彪慢慢说道:“可是在此之前,你是不是要将你说了什么一一道来,让天子知道你错在何处?”
  孔融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瞪得溜圆。“还要……这样?”
  杨彪摇摇头。“文举,你对天子一无所知。”
  孔融无语。
  杨彪的父亲杨赐为司徒时,他曾任司徒掾,与杨彪很熟,也清楚杨彪能力很强,而且是个务实的人。他既然说出这样的话,那自己暂时还是不要见天子为好,否则不仅办不成事,还可能惹来更大的麻烦。
  祢衡说道:“依太尉之意,又当如何?这么拖着,司空如何入土为安?”
  杨彪转头打量了祢衡一眼,又看向孔融。孔融说道:“正平是我小友,无话不谈。”顿了顿,又道:“当时他也在。”
  杨彪哼了一声:“眼下最着急的不是入土,而是补缺。司空乃是三公之一,主水土之事,不能久缺。这一点,想必也是张季礼的遗愿。如果你想弥补过失,可以在这方面花点心事,而不是求着为张季礼请谥。”
  祢衡刚要说话,孔融拦住了他。“文先,胜任司空的人很多啊,为何……”
  “你说,谁合适?”
  “周嘉谋。”
  “他在江东,无法就任,而且他现在只是光禄大夫。”
  “他虽然现在是光禄大夫,之前却曾……”
  “之前的履历,无法证明他能胜任司空,除非孙策、周瑜立刻入朝。”
  孔融张了张嘴,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
  如今朝廷委任三公并不是由大臣推举就行,而是要得到天子的认可。如果其人的履历无法说服天子,推举就没有意义。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之前三公虚位,大权在天子,在大将军,所以谁来做三公,天子也不怎么在意,大臣们爱推举谁就推举谁。如今天子要还政于三公,对三公重视了,就不是大臣们达成一致就可以。
  他们必须推举能够胜任的人,而不能仅仅考虑名望、德行,事功才是关键。
  眼前的杨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这个假太尉曾在北疆主持军事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天子的真正认可,所以还是假太尉,不是真太尉。
  孔融想了想,又道:“士孙君荣呢?”
  杨彪的嘴角歪了歪。“你就不怕张季礼死不瞑目?”
  孔融愣了片刻,懊丧地拍拍额头。
  士孙瑞和张喜的关系的确很好,但张喜死后,朝廷三公没有一个是关东人,这肯定不是张喜愿意看到的结果。
  士孙瑞的确符合三公的条件,但他是关中人。
  就算士孙瑞以士人自居,张喜也不会觉得他一定会为关东人代言。他肯定还是希望由一个关东人来补这个缺,代表关东人的利益。
  就目前来看,还真找不到合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