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晔感慨道:“若是我汉家天子代代如此,那大汉不仅中兴有望,国运再增四百年,当与周相齐。”
“周何足道哉?”刘和不以为然。“天子之志,过于三代。设若有成,我大汉的疆域将横跨万里,绝非三代可比。”
“是么?”刘晔、鲁肃都大感惊讶。
“我岂能骗你们?”刘和哈哈大笑。“子扬,子敬,你们来得对了。这里的天地,比你们想象的还要大。天子的胸怀,也一定能让你们大展拳脚,得偿所愿。”
刘晔、鲁肃相视而笑。
他们一边走一边说,来到刘协面前。
刘协已经下了马,整理好了衣服,面带微笑地看着走过来的刘晔、鲁肃。刘晔中等身材,但为人精悍,不像儒生。鲁肃更为高大,同样透着威猛。
看到眼前的鲁肃,刘协相信了单刀赴会的主角应该是他,而不是关羽。
没有足够强悍的武艺,没有充足的自信,纵使占理,也没几个人能在关羽的威压下镇定自若,慷慨陈词。
刘晔、鲁肃上前行大礼,报上姓名。
刘协伸手,示意他们起身。“子扬、子敬不远千里而来,忠贞可鉴,朕心甚慰。有诸君相助,大汉中兴之势无人可挡。你们车马劳顿,想必也累了,不妨先洗漱休息,然后再试文论武,如何?”
刘晔与鲁肃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说道:“陛下体恤,臣等感激不尽。只是臣等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为陛下效力。如今见了陛下,哪里还等得?请陛下即刻考校,容臣等一试身手。”
刘协也笑了。“如你所愿。”随即命人准备。
不一会儿功夫,武器、马匹都准备齐全,弓弩、长矛、战刀摆成一排,任由刘晔、鲁肃挑选。
鲁肃拱手道:“臣冒昧,敢为先。”
刘协点头答应。
鲁肃走到武器前,挑了一张三石强弓,沉腰坐马,缓缓拉开,又缓缓松驰,反复三次,面不改色,气息不乱。
众人一看,便不约而同的赞了一声。
刘协更是暗自叫好。
仅凭这臂力,就知道鲁肃武力不俗,绝不是演义里的那个老好人。
第五百九十七章 刘晔进计
鲁肃试了弓,搭上箭,用力拉满,稍一瞄准,撒手松弦。
弓弦震动,“嗡”的一声响,箭已经洞穿了六十步外的一面大盾。
盾被射出一个拳头大的洞,箭扎入洞后十余步的土中,箭羽震颤,久久不歇。
“彩!”刘协率先叫好,拍了两下手掌。“好强的力量。”
“谢陛下。”鲁肃抱着弓,向刘协躬身施礼。
“步射甚妙,骑射如何?”
鲁肃有些尴尬。“骑射尚可,只是不及步射精准。”
刘协点点头,随即又笑道:“凉州不缺骏马。稍后子敬可以选两匹当作坐骑,多多练习,自然会有提升。”说着,取过一张弓,搭上箭,一箭射出。
箭从盾牌的洞中穿过,又命中鲁肃射出的箭,将箭羽劈成两半。
鲁肃眼神微缩,随即赞了一声。“陛下射艺如此精准,臣自愧不如。”
刘协微微一笑。“朕没有你的力量,也就六七十步之内能十中八九。再远些,可就不行了。大汉多豪杰,行在骑射最精的当数狼骑温侯与散骑左部督。你有空,不妨和他们切磋切磋。”
“喏。”鲁肃心中欢喜,连忙拜谢。
“天子面前,当称唯。”夏侯充正色提醒道。
鲁肃闹了个大红脸,连忙再次拜谢。“唯。”
“子敬初来乍到,不熟悉朝廷礼节,也是可以理解的。”刘协摆摆手,又向刘晔。“子扬,你有什么拿手绝技,不妨为朕展示一番。”
不等刘晔说话,他又笑道:“朕可听说,你的刀法很不错,曾手刃郑宝。”
见刘和在侧,刘晔倒也没想太多,拱手说道:“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郑宝不过是草寇而已,不足为奇。陛下身边高手如云,臣刀法只怕不能入眼,但臣心中有宝刀,或可助陛下一臂之力。”
刘协大笑。
他知道刘晔聪明且自负,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刘晔不肯展示武艺,自然是见自己刚才那一箭精妙,不敢献丑,干脆藏拙了。
能让他们知道行在有人,不要自视太高,这便够了。
“你们来得正好。有一件事,朕正想找人商量商量。”刘协说道。
他正在考虑徐州以及整个山东的情况,鲁肃、刘晔这两个了解山东形势的战略高手来得太及时了。
“愿为陛下效劳。”鲁肃、刘晔躬身行礼。
刘协设简宴,为鲁肃、刘晔接风。就在席上,他问起了徐州的形势,将最近收到的消息告诉他们,问他们刘备能否守住徐州。
刘晔沉吟片刻。“陛下对徐州牧刘备有信心吗?”
刘协没有直接回答刘晔,他对刘备真没什么信心。“朕许他以恢复宗籍之赏。”
刘晔愣了一下,随即又点头道:“就算刘备死战,臣也不觉得他能守住徐州。原因有三:刘备有勇无谋,不善用兵,身边也没有谋士。此其一也。黄巾以来,徐州屡遭劫难,户口损失严重,人力、物力皆不能与冀州相抗。此其二也。徐州大族拥立刘备,本就是想割据一方,并非真心以刘备为主,恐怕不能为刘备死战。此其三也。有此三者,臣以为徐州必失。”
刘协眨了眨眼睛,一时无语。
他也觉得刘备守不住徐州,只是多少还有些希望。听了刘晔的话,他知道那一点希望也是不真实的。除非出现意外,刘备根本守不住徐州。
刘晔又道:“不过,袁绍得了徐州,也不见得就是好事。”
“为何?”
“有两个原因。”刘晔举起两根手指。“一是袁绍虽负名望,却无决断之能,派系矛盾很重。汝颍人与冀州人相争,袁绍犹豫不能决。再加上徐州人,只会更乱。与汝颍人多谋士,却无兵力相比,徐州人有兵可用,对冀州人的威胁更大,所以矛盾也会更大。”
刘协恍然,心中放下一块大石头,示意刘晔接着说。
“冀州有燕赵遗韵,民风尚武,粗猛刚烈,宁折不弯。徐州则多夷狄习气,轻狡尚诈,巧于权变。见袁绍势大,徐州人会俯首称臣,对出兵却会多方推诿。刘备与袁术相争于淮阴时,徐州人就常作壁上观,要支持也是支持陈登,而不是刘备。想来归袁之后,也不外如是。”
“是这样么?”刘协看向刘和。
刘和有些窘迫地点点头。“子扬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大致不差。”
“那……陈登会为袁绍效力吗?”刘协又问道:“若袁绍使陈登统徐州兵,审配统冀州兵,两路南下,九江岂不危险?袁绍得兖豫青徐后,荆州刘表又将如何选择?”
“臣不觉得陈登会有统兵的机会。”刘晔很有把握的说道:“就算袁绍愿意,审配也不愿意。”
“何以见得?”
“原因有三,臣敢以三人分别为代表。”刘晔举起三根手指,含笑说道:“臧子源,刘公衡,最后就是陈元龙本人。”
刘协稍一琢磨,便明白了刘晔的意思。
臧洪、刘和都曾与袁绍合作,臧洪甚至曾经统领重兵,但臧洪造成的影响也最大。有这两个人的例子在前,再加上陈登本人的能力,袁绍不太可能再重蹈覆辙,而审配等人也会以此为由,极力阻止陈登统兵,在内部形成对立,分割兵权。
颜良已经控制了庐江,袁术就是孤家寡人,釜底游鱼,审配何必将这个功劳让给陈登?
他暗自点头。
刘晔不愧是战略高手,袁绍还没拿下徐州,他已经将袁绍即将面临的情况分析得一清二楚。他说自己心中有宝刀,倒不完全是吹牛。
“那刘表又将如何选择?”
刘晔沉默片刻,重新抬起眼皮,看着刘协。“刚才陛下说过,许以恢复宗籍为赏,激励刘备死战?”
刘协点头。
“若刘表愿意称臣,陛下会赦免他的过失吗?”
“你是说,刘表迟迟没有表态,是担心朕追究他的过失?”
“恕臣直言,刘表雍容大度,平世可为三公,却非霸王之才。乱世之中,他能保境安民之余不忘讲学礼义,可见书生本色。若说他有不臣之心,臣以为不实。”
刘晔离席,郑重地行了一礼。“陛下,自黄巾之乱以来,山东连年大战,白骨露于野,生民百不余一,唯有荆州安定,百姓得以安居,礼义得以不绝。若陛下能以一纸诏书赦免刘表,召其入朝,荆州可免大战,百万人将赖以活命,此诚大功德也。”
第五百九十八章 一唱一合
刘晔的进言有些出乎刘协的预料,尤其是关于刘表和荆州的。
仔细想想,刘晔的想法非常合理,应该不仅他一个人这么想。
唯独不符合他的想法。
刘表入朝,荆州的确可以重归朝廷,然后呢?
刘协不得重新考虑他的既定方案。再好的方案,如果只是他一个人在坚持,势必无法推行。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他想将在凉州推行的方案推广到山东去,难度很大,很可能会遭到全面抑制。
就像王莽一样。
想到王莽,刘协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
他抬起头,看着还拱手躬身的刘晔,心中升起一朵疑云。
刘晔从河东而来,这不会是荀彧的意思吧?
“子扬,请起。”刘协伸手虚托,示意刘晔起身。“若能如此,倒也不失为一件美事。容朕再与群臣商议,看看具体如何操作。”
“谢陛下。”刘晔起身回座。
刘协转向鲁肃。“子敬,你从江东来,可知孙策、周瑜如何想?”
鲁肃躬身道:“孙策之父孙坚蒙国大恩,以布衣积累军功,封侯拜将,以忠义自许。董卓乱政时,孙坚身先士卒,入洛阳,扫宫室,掩皇陵,想必已为陛下所知。孙策虽年少,却承其父之志,又以徐州人张昭、张纮为谋主,报国之心不减于其父。只是眼下陛下远在凉州,无暇顾及山东,他想为陛下效力也不可得。臣以为,若陛下挥师东出,孙策必率部响应。”
刘协微微一笑。“那周瑜呢?朕曾征他入朝,他却迟迟没有回音。莫不是与孙策君臣之义已固,不愿意为朝廷效力?”
鲁肃顿了顿,再拜。“陛下有所不知,江东形势复杂,孙策虽为朝廷所拜,却立足未稳,三面受敌。周瑜不肯入朝,也是想为孙策分忧,使江东犹奉朝廷正朔,不为他人所吞并。”
“谁能吞并孙策?”
“故扬州刺史刘繇、丹阳太守周昂。”
刘协愣了一会儿,才意识到自己因音讯隔绝,对江东的情况并不熟悉。此时的孙策还没能占据江东六郡,他只是控制了吴郡、会稽而已,丹阳、豫章还在刘繇、周昂的手中。
“周昂与孙氏父子有仇,朕是知道的,刘繇又与孙策有什么冲突?”
“具体而言,孙策本与刘繇没什么冲突,起因在于袁绍、袁术兄弟。孙策本是袁术部将,而刘繇则与袁绍交好,他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正是为了牵制袁术,呼应袁绍。因袁术在寿春,刘繇便将扬州刺史治所移往江南,孙策则奉袁术之命,渡江与刘繇争斗,是以结怨。”
刘协心中一惊。
鲁肃一句话带过,但其中却大有深意。
刘繇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却是为了牵制袁术,策应袁绍,这是朝中有人拉偏架啊。
他夺回大权这两年没有经手过类似的诏书,也想不起来刘繇是什么时候出任扬州刺史的,刘繇应该是之前被任命的,到时候查一查是谁在暗中推动。
不过这样一来,倒是可以对孙策放心了。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他别说全取江东了,能守住吴郡、会稽就算不错。
“朝廷已经任命袁术为扬州牧,孙策自然应该听从袁术的命令。袁绍来攻,孙策会渡江助阵吗?”
“会,但无济于事。孙策兵力既不足,又缺战马,无法与袁绍争于江淮。”鲁肃说道:“最大的可能是接应袁术退往江南,据江而守。若刘繇响应袁绍,接应袁绍渡江,则吴郡、会稽只怕也守不住。是以,臣附议子扬之计,请朝廷招抚荆州。荆州在侧,刘繇自顾不暇,袁绍不敢轻易渡江。”
刘协一愣,怎么又绕回来了?
这两人一唱一合,这是非要朝廷赦免刘表,招抚荆州不成啊。
他狐疑地看看鲁肃,又看看刘晔,笑道:“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你们在路上已经商量过这件事?”
“回禀陛下,兼而有之。”刘晔笑道:“臣与子敬商议,都觉得朝廷若能招抚荆州,不仅可以迅速平定江东,还能逼降益州。有荆州、益州的赋税,再加上陛下的仁政,不出十年,大汉必能中兴,王道可致。然后东南出海,西北通商,大汉声威可至万里之外。”
他与鲁肃交换了一个眼神,又道:“我等不远千里则来,正是希望攀陛下龙鳞,建功立业。”
刘协眉梢轻挑,微微一笑,举起酒杯。“当如尔等所愿。”
“谢陛下。”刘晔、鲁肃举杯,大声谢恩。
——
接风宴结束,刘协命人安顿刘晔、鲁肃,自己回到后帐。
他双手抱在脑后,躺在床上,看着青色的帐顶,回想着刘晔、鲁肃的建议,以及其他人当时的神情,心中有些苦涩。
很显然,他如果不做出改变,将不可避免的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如果接受刘晔、鲁肃的建议,招抚荆州,反对的力量会更大,到时候从朝廷到州郡,恐怕没几个人会支持他的决定,关中度田也会无疾而终。
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
显然不是。
但逆流而上,结果未必是成功,更可能是失败,而且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这样的例子很多,近的是王莽,还有……太祖。
以太祖能力之强,强行改革的结果都是重大灾难,我凭什么一定能成功?
我只是开挂而已,又不真是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圣人。
“陛下,想什么?”荀文倩走了进来,坐在床边,用扇子为刘协扇风。
金城并不热,晚上也没什么蚊虫。
“你觉得热吗?”刘协问道。
荀文倩愣了一下,看看手中的扇子,不禁哑然失笑。
“习惯了。儿时在家,一到夏季,颍川就又湿又热,蚊虫还特别多,阿母就会手持蒲扇,哄我入睡。到凉州两年,其他东西都改了,唯独这个习惯改不过来,尤其是有了阿泰之后。”
刘协心中一动,豁然开朗。
荀文倩才二十岁,就已经有些习惯改不过来了。刘晔、鲁肃都是年近而立的人,又怎么可能一下子转过弯来。
我最大的优势不是两千年的知识,而是年轻啊。
我才十七岁,就算再活六十年,也能熬死绝大多数反对派。
第五百九十九章 百年树人
持久战并非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创造条件,持之以恒的努力,潜移默化,滴水穿石。
成年人习气难改,年轻人才是未来。
刘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可用的人才,诸葛亮的名字第一时间浮出水面。
这无疑是目前为止最合适的人选,没有之一。
聪明,务实,没有人脉背景。
带他来的周忠勉强可以算,但问题不大。
“陛下,陛下?”荀文倩轻轻地推了推刘协,将刘协从畅想中惊醒。
“何事?”
“你在想什么?”荀文倩的神情有些窘迫。“笑得……好奇怪。”
刘协回过神来,哈哈一笑,伸手将荀文倩拉了过来,搂在怀中。“我在想一件大事,关系到大汉未来国运的大事。”
荀文倩伏在刘协结实的胸口,听着他强劲有力的心跳,莫名的安心。
“陛下思虑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