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道天下 >

第173章

汉道天下-第173章

小说: 汉道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世族名臣面前,他根本不值一提。
  门外有脚步声响,周忠之子周昉大步走了进来,身上的甲叶哗哗作响,腰间的刀鞘拍打着甲裙,铿锵有力。紧接着,墙头冒出一排弓弩手,张弓待射。
  刘勋的亲卫大惊失色,纷纷拔刀,将刘勋护在中间。
  刘勋也吓得变了脸色。天气炎热,他没有披甲,只穿着单薄的夏服。周昉披甲带刀,显然是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一旦交手,他根本不是对手,必死无疑。
  身为庐江太守数年,他可清楚这个周昉不是善茬。兄弟几个都养了不少宾客,横行江淮之间,是知名的游侠儿。但他还是低估了周昉,将自己陷于险境。
  “不知府君来访,有失远迎。”周昉哈哈一笑。“府君还不上堂就座,容我稍备酒席,你我共饮?”
  刘勋满头是汗,哪敢久留,连忙拱手告辞。
  周昉看着刘勋出门,不屑地哼了一声,上了堂,在周忠一侧坐下。
  周忠眉梢轻挑,瞥了周昉一眼。“这么热的天,穿着甲胄,不怕中了暑热?”
  “习惯了。”周昉解下刀带,置于膝上。“阿翁,刘勋虽走,袁绍必然再来,阿翁是不是避一避?”
  “有何可避,他还敢杀我不成?”周忠不紧不慢地说道,倒了一杯水,推给周昉。“你这么喜欢作战,就不要在家闲着了,去公瑾处吧,或许能谋一官半职。”
  周昉眉头微皱。“阿翁,真要与袁本初为敌?”
  周忠叹了一口气,摇摇头。“竖子,你懂什么。袁本初亲近的是名士,不是你这种武夫。你留下也无益于事,不如随公瑾进退,观望形势。”
  他皱了皱眉,没有再说,免得影响周昉情绪。
  早在朝廷时,天子曾说起周瑜,却一句也没有提及他的几个儿子。他开始还有些不服,现在却不得不承认天子的眼光更准。
  让他更加不安的是,天子之前从未提起过周瑜,是在华阴露宿,夜呈异象之后突然提起的。这似乎说明周瑜的出色也是天意的一部分,将来的成就可能超出预期。
  对庐江周氏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对他父子来说,多少有些失落。
  反复权衡之后,他决定让招揽宾客,好为游侠的周昉兄弟去投奔周瑜,从军作战,自己则留在老家,坐等袁绍的到来。
  以他与袁绍的旧交,就算不肯称臣,袁绍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
  送走了周昉不久,周忠就接到了阎象的书信。
  看完之后,他没有写回信,只是告诉送信来的使者。“回复阎主簿,我周忠虽一事无成,却也知道忠义二字。食汉禄,为汉臣,纵天子弃我,我也不会委身新君,大不了退隐耕读,了些残生。”
  使者满意而归,迅速离开了舒县,返回寿春。
  周忠随即沐浴焚香,沉心静气,写了一封奏疏,命人取道荆州,送往河东。
  提笔的时候,他有些恍惚。
  才几个月而已,却仿佛与朝廷、天子分离了几十年,有一种说不出的疏离、陌生。
  ——
  周昉还没渡江,就遇到了周瑜。
  孙策驻兵石城,接到袁术的命令后,迅速渡江,进入庐江境内,直奔舒县。
  周瑜统一万人,为前锋大将。庐江是他的本郡,他最熟悉这里的地形,是担任前锋的最佳人选。
  遇到周昉,周瑜也很意外。
  周忠以光禄大夫的身份来传诏,拜孙策为会稽太守,又征他入朝。完成任务后,周忠却没有回朝复命,而是以患病为由,回老家养病。
  这当然是对天子不用老臣的无声反抗,也是在形势不明之前的观望。
  袁绍大兵压境,周忠如果没有做出决定,应该明哲保身才对,为何让周昉率部前来投军?
  周瑜隐隐地觉得,周忠可能已经做出了选择。
  周瑜带着周昉来见孙策。
  听完周瑜的分析,孙策问长史张纮的意见。
  张纮倒是很干脆。“袁绍倒行逆施,看似强盛,实则危机四伏而不自知。不深植根本,却耀兵寿春,如智伯之围晋阳,自取灭亡必矣。将军当立刻进兵庐江,上报朝廷,下应黎民。”
  孙策正中下怀,随即将周昉编入周瑜麾下,以为前锋,直扑庐江郡治舒城。
  庐江太守刘勋倒是有准备。他一直派人监视周昉,周昉离城的那一刻起,他就闭城自守,以备不虞,同时派人向袁绍求援。
  周氏在庐江的影响力很大,周瑜又是孙策麾下大将,一旦进入庐江,里应外合,绝不是他能控制得住局面的。只有得到袁绍的认可甚至援兵,他才能与周氏对抗,在庐江立足。
  这一次,袁绍来得出乎意料的快。抢在周瑜前面一天,他亲率大军,赶到了舒县。
  到舒县后,他并没有急着安排城防,准备交战。他将大军留在城外,自己降尊纡贵,素服纶巾,只带着数十大戟士,来到周氏大宅,求见周忠。
  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无数人被袁绍的礼贤下士所感动,迫切地等待着周忠的反应。
  作为庐江第一世家,甚至在扬州都数一数二的顶流,曾官至太尉的周忠如何选择,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影响。一旦他选择支持袁绍,纵使孙策骁勇,周瑜善战,也无法在庐江立足。
  当年孙策攻杀陆康,手段残忍,庐江人对他一点好感也没有。
  刘勋背叛袁术,向袁绍称臣,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而是太守府中无数掾吏的共同选择。
  出乎所有的人意料,周忠闭门谢客,拒袁绍于门外。


第四百一十一章 去而复来
  袁绍站在周氏大宅门外,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
  这不在他的任何预料之内。
  他原本以为周忠会热情迎接,宾主相见甚欢。然后他与周忠一起临阵劝降,孙策、周瑜俯首而拜,兵不血刃取庐江,再一起进军九江,生擒袁术。
  他怎么也没想到,周忠会让他吃闭门羹。
  有那么一刻,他很想命张郃上前,踹倒周宅大门,将周忠从里抽拖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抽他几鞭子,让他知道什么叫礼贤下士。
  可是仔细权衡了一番后,他还是放弃了,留下一句话。
  三日后再来。
  袁绍回到大营,下令飨士卒,明日大破孙策、周瑜。
  很多人都期待着袁绍能击败孙策,保庐江无忧,以免几年前的悲剧再次上演。纷纷带着酒食、粮食和各式各样的贵重礼物,赶到军中拜见袁绍,门庭若市,一派热闹景象。
  但周忠的不合作,还是让所有人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
  周瑜策马冲进了孙策的大营,在帐前翻身下马。
  守在帐门外的陈武掀开帐门,请周瑜入帐。
  负手站在地图前的孙策转过头来,看着周瑜,笑道:“公瑾,我猜你也该来了。”
  周瑜进了帐,看了一眼地图,知道孙策也在考虑迎战袁绍的事,不禁松了一口气。“将军,袁绍先到一步,形势于我军大不利。”
  孙策眨眨眼睛,却不说话,引周瑜到案前就坐。
  “袁绍至少有千骑可用。”周瑜开门见山。“数量虽不多,却是最精锐的亲卫骑。除此之外,斥候还看到了大戟士以及河北强弩兵的战旗。”
  孙策眉心微蹙,默默点头。
  他也正为此犯愁。原本他是希望能抢在袁绍赶到之前进驻舒城,据城而守。现在袁绍抢先一步到达,只能以野战决胜负,他就不得不考虑袁绍骑兵的威胁。
  江东缺马,没有成建制的骑兵,但他却清楚骑兵的作战方法。程普、韩当都是幽州人,熟悉骑战。当年奉袁术之命夺庐江,与陆康交战时,他们就曾以少量的骑兵迅速击溃陆康设在城外的人马。
  平原野战,骑兵的威力不可小觑。
  “公瑾有何高见?”
  周瑜在地图上舒口的位置点了点头“我们退守舒口,以静治动。”
  孙策眼神微缩。“是不是太示弱了?”
  “用兵之道,强示之以弱。袁绍赶到舒县,并非为占据庐江,而是见我从父。我从父不肯依附,袁绍不得不以武力相逼。将军退而舒口,袁绍进则无必胜把握,退则空手而归,如之奈何?”
  孙策眼珠转了转,露出一丝笑意。
  他听懂了周瑜的意思。退守舒口,若袁绍来战,他可以利用水师的优势,进退自如。若袁绍不来战,要么空手而归,要么滞留舒城,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袁绍身后并不太平,曹操、刘备伺机而动,袁绍又怎么可能安心在此?
  依仗兵力、兵种的优势速战速决,才是袁绍的期望。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如他所愿,一定要让他非常难受才行。
  孙策随即请来张纮等人,商量对策。
  张纮也赞成周瑜的意见,在舒城外与袁绍决战不合用兵之道,胜不可喜,败则足以覆军。丹阳兵虽精锐,却无军纪,一旦战事不利,很容易崩溃。届时被骑兵追杀,将是一场灾难。
  孙策虽然有些不情不愿,还是接受了张纮的建议,下令连夜退往舒口。
  ——
  袁绍设宴款待来依附的庐江大族,受周忠冷遇的压抑心情得到了释放,饮酒过量,第二天睡到中午才起来,头还是晕晕沉沉的。
  这时,他收到了孙策退兵的消息,就连周瑜率领的前锋都撤退了。从撤退路线看,是撤往一百多里外的舒口,并且有可能直接退往江东。
  孙策沿江而来,本来就是乘船而行。撤退时顺水而下,速度很快。
  袁绍气急败坏。
  他夸下海口,要在三天内击败孙策。现在孙策撤往舒口,仅是行军就要两天时间。若孙策再坚守不战,他还怎么践行诺言,让周忠低头。
  袁绍下令追击,遭到了宁国中郎将张郃的反对。
  张郃说,孙策撤往舒口,就是想利用水师的优势。他若不想战,就算我军追到舒口,他一样可以上船,我军无船可用,只能望水兴叹。
  再者,我军新来乍到,不熟悉地形,万一中了埋伏,后果更不堪设想。
  主公的目的是取庐江,如今孙策不战而退,庐江已是主公的囊中之物,又何必与孙策一般计较?
  派大将守庐江,迫使孙策不敢上岸,然后大军转往寿春,取九江郡,才是正道。
  为了防止袁绍一时冲动,张郃又补了一句。
  区区孙策,何必主公亲自迎战?堪为主公之敌者,唯袁公路耳。
  袁绍心情稍缓,也觉得和孙策一个小辈较劲没什么意思,有失身份。
  随行的逢纪也赞同张郃的意见,并推荐韩猛为将,镇守庐江。韩猛是颍川人,作战骁勇,在袁绍麾下立过不少战功。
  张郃表示反对。韩猛的确骁勇,但他为人轻锐,不够稳健。周瑜是本地人,熟悉地形,如果激韩猛交战,韩猛很可能会落入他的诡计,将庐江拱手让给孙策。
  袁绍不以为然。
  他知道渡河之后,冀州人就非常敏感,担心汝颍人会威胁到他们在军中的位置。张郃反对韩猛,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心思。
  他任命韩猛为横江中郎将,统兵两千,协助刘勋留守舒城,自己则率部赶往寿春。
  张郃也无可奈何。
  袁绍再次宴请庐江大族、名流,宣布孙策、周瑜望风而遁,撤走舒口,不敢登岸。他将留下精兵猛将,镇守舒城,保庐江太平,必不使孙策、周瑜再为祸庐江。
  这些人不知内情,个个欢欣鼓舞,歌功颂德声不绝。
  袁绍飘飘然,又一次喝醉了。
  次日,袁绍率部北行,赶往寿春。
  孙策很快就收到了消息,立刻率兵急行,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就赶到了舒县。
  结果正如张郃预料,韩猛立功心切,拒绝了刘勋守城的建议,率兵出城,迎战孙策,结果大败。
  韩猛匹马而逃,孙策趁势进攻舒城。
  一时间,舒城内外,人心惶惶,都怕孙策报复他们,大肆杀戮。
  刘勋自知不敌,坚守城池的同时,派人向袁绍求援。
  袁绍收到消息,恼羞成怒,拒绝了张郃的建议,亲率主力,驰援刘勋。
  孙策闻讯,再次撤回舒口。
  袁绍追至舒口,看着江面上的战船,气得胸口发闷,嗓子眼发甜。


第四百一十二章 天降大功
  彭城西,萧山。
  淳于琼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珠,气喘吁吁的咒骂了几句。
  “这老天,真是热死人。”
  亲卫送上一壶水,淳于琼接过,咕咚咕咚的喝了一口,咂了咂嘴,眉头紧皱。
  “怎么不是蜜水?”
  亲卫苦笑道:“将军,蜜用完了,新的还没送到。”
  淳于琼骂道:“肯定又是审配从中作梗,等主公回来,看我不告他一状。”他越想越烦躁,看看四周,策马离开队伍,来到山坡上的一片树荫下,翻身下马。
  “休息一会儿再走。”
  传令兵随即发出命令。将士们在炎炎烈日下走了一路,又累又饿,又热得满头大汗,早就想休息了。一听到休息的战鼓声,他们就全坐下了,再无队形可言。
  淳于琼看在眼里,本想骂两句,让部下精神点,不要太大意。喊了两嗓子,发现没人听,自己却累得嗓子疼,也就放弃了。要来一壶洒,自斟自饮起来。
  半壶酒下肚,淳于琼长出一口气,伸长了酸胀的双腿,直呼痛快。
  就在这时,激烈的战鼓声响起,大道两侧的山坡上涌现出无数战旗,紧接着箭如雨下。
  在路边休息的将士顿时乱作一团,四散奔逃,被乱箭射得一片哀嚎,伤亡惨重。
  淳于琼大惊失色,连声大呼亲卫。亲卫赶了过来,用手中的盾牌遮护淳于琼。
  天气炎热,他们都没有披甲,身上只有薄薄的单衣,在密集的箭雨面前毫无防护可言。不少人被箭射中,倒在地上,发出凄厉的惨叫。
  淳于琼躲在盾牌下面,瑟瑟发抖。
  密集的箭雨过后,淳于琼的人马已经七零八落,不成形状。
  两侧山坡上的将士冲了下来,轻而易举的控制了局面。
  张飞率部收拾战场,清点俘虏,刘备带着几个亲卫,来到淳于琼的面前。
  看着面无人色的淳于琼,刘备心中说不出的鄙夷。这样的人也能官居西园八校尉,受到袁绍重用?由此可见,袁绍的确徒有虚名,难成大事。
  他所倚仗的只是四世三公的名声和积累的人脉,人多势众而已。
  再好的名声,还能比朝廷有号召力?在大汉四百年的基业面前,四世三公算个屁。
  在那一刻,刘备做出了选择。
  “淳于将军?”刘备露出灿烂的笑容。
  “在……在下淳于琼。”淳于琼惊魂未定,挤出一丝笑容。“足下想必就是徐州牧刘玄德?”
  刘备俯视着淳于琼,觉得淳于琼的那张脸真是难看到了极点,尤其是那个红红的酒糟鼻子,怎么看怎么恶心。“我与袁盟主是盟友,曾派兵助他取东武阳,你为何率兵犯我徐州?”
  淳于琼无话可说。
  明知刘备说的是歪理,可是他打败了,只能听刘备胡说八道。
  “烦劳将军为我带句话,我是朝廷封的徐州牧,守土有责。任何人犯境,我都不能接受。可乎?”
  “愿为使君效劳,愿为使君效劳。”见刘备有意放自己回去,淳于琼连声答应。
  “多谢将军。”刘备说着,冲着亲卫使了个眼色。“言语如风过耳,难留痕迹。为使袁盟主记住我的话,还要向将军借个东西。”
  没等淳于琼反应过来,刘备上前一步,伸手揪住了淳于琼的鼻子,拔出了拍髀短刀。
  淳于琼大惊失色,拼命挣扎,却被刘备的亲卫摁住,动弹不得。
  刘备缓缓用力,割下了淳于琼的鼻子,扔在地上,又在淳于琼华丽的丝衣上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