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母,阿翁每天晚上什么?”吕小环不死心,又抱住魏夫人的手臂,撒起了娇。
魏夫人本想去追吕布,却被吕小环拽住,回头瞪了吕小环一眼,刚想骂她偏心,转念一想,又道:“小环,你也不小了,有些事该教教你了。万一哪天天子要……要你,你也好有个准备。”
“天子……要我?”吕小环想到了什么,突然害羞起来,转身想跑,却被魏夫人一把拽住。
“小环,你跟阿母说,天子对你如何?”
“天子对我很好啊。”吕小环挣扎着,面红耳赤。“他对身边的女卫都很好。”
“都很好?”魏夫人一愣,想了想,又道:“有没有特别偏爱哪一个?”
“没有。”吕小环挠挠头,又道:“要说有,也就是去禄姊姊了,她经常去天子帐中。不过她是去寻昭姬姊姊问学。只是和天子见面多些,更亲近些。”
魏夫人大惑不解。“那他都召过哪几个女子侍寝?”
吕小环连连摇头。“不知道,反正我没见过。”
魏夫人松开了吕小环,来回走了两步,突然停住,双目瞪圆,大叫一声。
“难道他喜欢男风?”
第三百八十五章 有容乃大
见吕布策马而来,刘协一点也不意外。
之所以让吕小环提前知道他要西巡的事,就是要刺激一下吕布。
他早就听说,吕布在家自省几个月,已经快疯了。不能四处浪不说,魏夫人还偷换概念,将他命吕布闭门自省的诏书解释成为让他抓紧时间生儿子。
带着吕布西巡,既是多一个武力值爆表的保镖,也是为大汉保留一员大将。
只要吕布不认他当爹。
吕布赶到十余之外,飞身下马,跳得有些急,差点跪在地上,吓了刘协一跳。
“温侯,你是不是记错了时日?”刘协故意虎着脸。
“陛下,臣……”吕布站稳身子,咽了口唾沫,挤出一脸假笑。“臣闻陛下将西巡,特来请命,愿为骑士,护卫陛下左右。”
“多谢温侯关心。不过朕身边不缺勇士,毋须温侯辛苦。”刘协不紧不慢地说道:“且不说郭武、阎行、张绣等辈,刚来的赵云武艺不下温侯。有他们随行保护,谁敢犯驾?”
吕布额头的汗都出来了。他当然听说过赵云,出身白马义从,与阎行大战数合,不分胜负。一来就被天子拜为散骑常侍,掌散骑左部。就连吕小环说起赵云时,都是眉飞色舞,两眼放光。
可以说,赵云一来,便名扬美稷。
也许不用多久,人中吕布就没人记得了,只会记得人中赵云。
吕布的压力很大,再闭门自省,他就废了,身亏名灭。
“陛下负天下之望,群贤毕至,实乃幸事。臣愚钝粗鄙,不敢与诸贤并列,只求为陛下鞍前马后一骑士,为陛下牵马坠镫,尽绵薄之力,不负陛下裂土封爵之恩。”
吕布说着,撩起衣摆,跪倒在地。“万望陛下垂怜。”
看着猛虎伏首一般的吕布,刘协感慨万分。
真是时也运也,若非北疆大捷,朝廷威信大增,吕布岂能如此乖巧?
“温侯最近读书有成啊,言辞温润典雅,不负温侯之名。”
吕布面红耳赤。这是他想了很久的言辞,的确花了些心思。至于读书,他最近也的确读了一些书。每次被魏夫人吵得不得安生的时候,他都以读书为借口,退避三舍。
一想魏夫人,吕布心生寒意。
他是真不想再和魏夫人一起闭门自省了,等不到儿子出生,他可能就挂了。
“望陛下垂怜。”吕布再拜。
刘协又等了一会儿,才很勉强的松了口。“既然温侯一片至诚,朕就应了。即日起,你加侍中衔,随朕左右。”
吕布大喜过望。“谢陛下。”
只要能跟着天子出巡,他就很满意了。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居然加了侍中衔。
侍中不仅是比二千石的高官,还是天子近臣,可以随时看到天子的。
没等吕布高兴过来,刘协又道:“你一家三口,亲情难解。既然你父女已经随驾了,索性再加一个,让你的妻子也随驾吧,以免骨肉分离,不合人伦,又耽误了你的子嗣。”
吕布一惊,抬起头,看着刘协。
刘协扬扬眉。“怎么,不愿意?”
“不不。”吕布回过神来,躬身领命。“臣感激不尽,臣代内人及小女,谢过陛下。”
——
臧洪取道河东,拜会了河东尹荀彧。
他和荀彧之前就熟悉,此刻在河东重逢,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荀彧问了他一路上的经历,尤其是问了行经河内的见闻。
河内太守董昭也是旧相识,但他们交往不多。如今董昭弃袁绍而归朝廷,被天子拜为河内太守,却还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很少向荀彧通报情况,荀彧了解的情况非常有限。
臧洪有些不屑。“董昭为人重利轻义,但能力还是有的。河内还算安定,只是比起河东来,还是相去甚远。”
荀彧笑道:“子源,有何不妥之处,你直言无妨,不必用这些虚言应付我。”
臧洪不满地瞪了荀彧一眼。“我有必要奉承你么?我说的都是实话。”他想了想,又道:“要说不妥之处,倒也不是没有,只是我初来乍到,还不清楚真伪,不敢妄言。若有机会查实,再说无妨。”
“比如什么?”
“我听说河东为补户口不足,使女子为工,甚至有以女子为主的工坊。”
“你说的是纸坊吧?”荀彧点点头。“确有此事,主事的是天子之嫂,少帝的未亡人。”
“好像不仅如此吧。”
“她还是我的外亲。”
“所以你便置之不问了?”臧洪冷笑道:“圣人有云,男耕女织,内外有别。女子抛头露面,经商理事,成何体统?如今大乱之后,户口不足,或可为权宜之计。就怕百姓习以为常,将来户口滋生,仍沿袭不改,甚至于男女混杂,民风淫佚,可就悔之晚矣。”
荀彧笑而不语。
他为河东尹,这样的话不知道听过多少了,早就有了免疫力。
“多谢子源提醒,我会留意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也有一句话要提醒你。”
“你说。”
“天子志在中兴,却并非只为一家一姓,而是行圣人之道,兴王者之政。”荀彧放慢了语速,确保臧洪每个字都听得清清楚楚。“丧乱之后,天下不安,不仅男女混杂,忠奸更是难辨。天子记功忘过,不舍纤善,不记旧怨,麾下文武中不仅有子源这样的义士,也有张济、吕布这样的武人。子源入朝之后,当以大局为重,有容乃大。莫逞一时意气,辜负了天子的厚望。”
臧洪眉头紧皱。“你是说曹操吧?”
荀彧轻轻点头。“在你之前,曹操之子曹昂等人已经北上,你会在天子身边见到他。”
臧洪深吸一口气,屏住片刻,又缓缓的吐出来。“我与曹操有仇,却与曹昂无怨,也不至于和一个小辈计较。”
“这就好。”荀彧也松了一口气。“我刚刚收到诏书,天子拜你为雁门太守,着你尽快上任。”
第三百八十六章 相见恨晚
臧洪并不觉得欢喜,反倒有些失望。
“雁门还有户口么?”
“不多,全郡加起来和东武阳差不多。”荀彧淡淡地说道:“当然,这只是在籍的编户。受天子感召,最近不断有塞外的胡人入塞定居,只是他们未受教化,管起来更难。”
说着,荀彧露出一丝浅笑。“如果子源觉得为难,不愿就任,我可以代你上书天子。正好我这里也缺人,你若是愿意的话,留下来做个县令也行。”
臧洪哼了一声。“你不用激我。”随即又道:“河东这么缺人么,连县令都不足?”
荀彧含笑摇头。“不是缺人,是缺能用的人。”
臧洪不由自主地撇嘴,刚要嘲讽两句,荀彧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如今的河东与往日不同,不仅是大汉的行都,更是大汉中兴的根本,甚至是样本。所以不能满足于百姓安定,赋税充足,还要合乎王道。县令长乃亲民之官,教化之本,非德能兼备之才不能胜任。放眼整个河东,如何能基本满足要求的只有两个,安邑令刘巴刘子初,绛邑令贾逵贾梁道。”
“贾逵贾梁道?”
“他是河东襄陵人,很年轻,你可能不认识。”
臧洪有些不以为然。河东无大族,这是士人之间的共识。一个河东人,而且很年轻,却能得到荀彧如此器重,未免儿戏。
看来荀彧也有些名过其实。
臧洪本来还有留在河东的心思,此刻却不再考虑。雁门户口虽好,兵马越多,将来与袁绍交战的机会也多。
臧洪在安邑住了一夜,随即起程。
荀彧建议他放弃坐车,选择乘马。由此向北,山地渐多,坐车多有不便。
陈容有实际经验,也劝臧洪乘马赴任。
臧洪想到自己到雁门上任,不可避免地要与骑兵打交道,便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他的父亲臧旻曾任使匈奴中郎将,率兵出塞,他从小练习骑射,家中常备马匹,骑术还是不错的。
荀彧为臧洪提供了两匹马。
天子北疆大捷,缴获了大量的马匹,送了一部分到河东来,充作邮驿役使。太守府也留了一些,平时向各县传送命令,都是乘马,速度比人快上数倍。
臧洪重新上路。
想到荀彧说过的话,臧洪便留意观看沿途风土人情,看看安邑的治理情况离王道还有多远。
安邑城北的涑水两岸有大片的耕地,正是盛夏季节,地里的麦苗长得很快。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男女,除了在田野中劳作的农夫外,还有牧牛放羊的小牧童,水边还能看赶鹅赶鸭的半大孩子。
臧洪很快就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半大孩子中不少人都带着书简,或是插在腰带里,或是挂在牛角上,或是捧在手中。有的孩子虽然没带书,嘴里哼唱、吟诵的却是一些圣人教诲。
有《论语》的,有《孝经》的,还有《孟子》的。
臧洪多少有些意外。《论语》《孝经》是常见的启蒙书,《孟子》却不是,读《孟子》的大多是有一定基础,专心向学的士子,并不适合初学的蒙童。
带着好奇心,他向一个大声背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少年打听,这才知道《孟子》是河东诸学堂的启蒙教材之一,授课的是太仆赵岐的弟子。
臧洪见过赵岐。赵岐奉诏安抚关东,劝袁绍、公孙瓒罢兵时,臧洪与他有一面之缘。知道他对《孟子》下了不少功夫,只是知音不多,想不到如今在河东找到了用武之地。
臧洪很是好奇,决定经过太原时,去拜会一下赵岐。
荀彧对他说过,赵岐已从关东返回,正在太原。
经过绛邑时,臧洪想到荀彧对绛邑令贾逵的赞许,决定在绛邑留宿,顺便打听一下贾逵其人。
在驿舍住下,臧洪便召来驿长,问起贾逵。
驿长回答了几句,离开时,顺口问了一句。“足下是从关东来么?”
臧洪也没多想,点头承认。
驿长离开,臧洪就座用餐。还没等他吃完,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似乎有人将他住的院子围了。紧接着,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个甲士。
驿长也跟了进来,伸手一指臧洪。“贾君,就是他。”
年轻人走到臧洪面前,拱拱手。“臧君,在下绛邑令贾逵,敢请教。”
臧洪起身,与贾逵见礼,看看驿长,又看看一旁严阵以待的甲士,笑道:“明廷这是何意?”
贾逵并不解释,上下打量着臧洪。“关东人?”
陈容刚要上前解释,却被臧洪拦住了。
“是。”
“来河东是公干,还是游历?”
臧洪摇摇头。“都不是。”
他到河东来,是应天子之征,但陈容没见过天子,征辟的诏书在陈宫手里,臧洪身上并没有任何凭证。他的路传是河东太守府开具的,却也没说明他的身份,与普通士人无异。
至于雁门太守的官职,他只是从荀彧口中听到,还没有真正履职,同样没有任何证据。
很显然,贾逵对关东人非常警惕,驿长之所以去报告,可能和他的口音以及对贾逵本人的兴趣引发了猜疑,以至于贾逵不仅亲自赶来了,还派人围了驿使。
这是将他当细作看了。
臧洪对贾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有点相信荀彧的话了。
别的不说,贾逵的警惕性就很高,治县颇有治兵的味道。
因为家传,臧洪好习兵法,贾逵很对他的胃口。
“来河东作甚?”贾逵来回踱着步,手已经按上了腰间的刀环。
“明廷可知关东州郡结盟讨董之事?”
“略知一二。”
“我是主盟人。”
贾逵愣住了,盯着臧洪看了又看,突然说道:“故太原太守广陵臧君仲明是你什么人?”
“那是先父。”
贾逵瞪大了眼睛。“你就是那个据东武阳,为故主复仇的臧洪?”
“正是。”臧洪抚须颌首。
贾逵哈哈一笑,拍拍额头。“我真是孤陋寡闻,明珠在前,却当作鱼目。惭愧,惭愧。”
一边说着,贾逵一边道歉,命人撤去包围。
臧洪并不介意。“绛邑在河东腹地,明廷如此警惕,却是为何?”
贾逵连连摇头。“臧君有所不知,绛邑地处南北、东西交汇之地,往来的人员复杂,其中不乏关东细作。我身负重任,不得不多留一点心。天子行都所在,闹出叛乱来,可就不好看了。”
“关东细作会到这里打听消息?”
贾逵叹了一口气。“郭图就是取道绛邑逃出河东的。”
第三百八十七章 此怏怏者
贾逵这一句答非所问,但臧洪却听明白了。
贾逵之所以加强戒备,绝不是因为错过了郭图,而是因为关东细作的确很多。所以贾逵不愿对他这个关东人细说,哪怕贾逵本人对他很景仰。
臧洪初来乍到,不太熟悉河东的地理,只知道绛邑向东可入上党。
上党太守钟繇也是关东人。郭图取道绛邑,逃出河东,必然要经过上党,说不定还得到了钟繇的帮助。
有这样的先鉴在前,贾逵对钟繇很难完全信任,正如此刻不会完全信任他一般。
为表歉意,或者也有进一步试探的意思,贾逵设宴款待臧洪。
这时,臧洪才说明了自己应征的事,并介绍了陈容。
有那么一瞬间,贾逵的脸色有些不平,但他随即恢复了淡定,笑容满面地向臧洪表示祝贺。
臧洪看得仔细,不免有些失望。
荀彧说贾逵德能兼备,他却觉得贾逵的功利心未免太重了些。以贾逵的年纪,能担任绛邑令已经是少年有为,难不成还想起家为太守?
就算是袁绍、杨彪这样的名门子弟,入仕之初也不过是县令长。
臧洪略作思索,笑道:“绛邑曾是周勃封邑,梁道为绛邑令,对周勃父子观感如何?”
贾逵笑了。这是臧洪觉得自己太年轻,想用周勃的故事来教训教训自己啊。
好为人师,不愧是名士。
“周勃虽有功,不过攀龙附凤,因时际会,其学问道德一无可是之处。位至丞相,也不过循例而已。至于周亚夫,拒吴有功,辅佐太子却难称其职。君前失礼,难称大臣。其子盗卖官器,虽不知情,亦是疏于管教。罪不至死,却也不为无辜。”
臧洪眉头皱得更紧,忍不住又追问了一句。“周亚夫细柳营故事,又当如何?”
贾逵笑了,摇摇手。“权臣跋扈,何足道哉。真是名将,其功何止于平定吴楚之乱?当北击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