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却觉得肩头沉甸甸的,治理好河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天子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千难万难,近乎不可能。
天子说得很明确,他要的是河东九万户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杨彪、士孙瑞大感遗憾。
司徒治民已成必然,但太尉掌兵却越来越渺茫了。虽说可以肯定天子不愿意放权,有意为之。但机会就这么错过了,要说一点也不遗憾,那是骗人的。
杨彪拱手出列。“陛下,臣有一言,请陛下斟酌。”
“大鸿胪请讲。”
“河东虽有盐铁,但耕地有限,怕是供养不起太多的军队。臣敢请陛下分布诸将,就食诸郡,既减轻河东的负担,也能守护河东安危。”
刘协诧异地看着杨彪。
这个方案没什么问题,他本来也有这样的计划。
可是杨彪这时候提出来,是纯粹的出乎公心,还是表示对兵权的关切?
刘协试探道:“大鸿胪能否详言?”
“人力有穷,地力有尽。河东耕地亦有定数,一户有田五十亩,得米不过一百五十石,取什一之税,为十五石,不足以供养战士一人。以臣估计,给使河东九万户皆有其田,仅能供养四万余人。去除官吏、工匠,将士不得过两万人,否则就无法丰食足食,安居乐业。”
刘协眉梢轻颤。
老杨,你这是有朕之矛,攻朕之盾啊。
不过没关系,朕也正有此意。
刘协点点头。“大鸫胪所言甚是,朕也有此意。前将军段煨已在上党,朕欲分部诸将于太原、弘农、冯翊,平定匈奴叛乱后,复立西河、上郡、九原等郡,分部诸军。”
杨彪再次拱手。“陛下深谋远虑,臣甚是钦佩。只是远水难解近渴,陛下欲使河东行王道,当先减河东之重负。既然陛下有意巡狩美稷,臣敢请陛下移北军于太原,为陛下殿。”
这一次,刘协听懂了杨彪的意思。
命士孙瑞率北军移镇太原,既能减轻河东负担,又能为他殿后,的确是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当然,对杨彪和士孙瑞来说,此计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旦北军到了太原,将来就算回师,也必然会留下一部分人马在太原,防备袁绍西进并州,或者将来东出冀州。
行军作战,用熟不用生,熟悉太原地理的士孙瑞或魏杰自然是最合适的将领。
士孙瑞立下大功,才有机会重提太尉掌兵。
就知道你们不死心。
“可!”刘协正中下怀,一口答应。
第二百四十五章 意料之外
天子愿意行王道,又践行承诺放权,虽不是尽善尽美,总算向王道迈了一大步。
君臣各如所愿,这顿饭吃得很满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团结的大会,和谐的大会,成功的大会。
苦恼的只有荀彧。
要让河东九万户百姓过上丰食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还要供养朝廷及两万大军,这个责任不是一般的重,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即使荀彧是王佐之才,也觉得棘手。
施政不是论道,动动嘴皮子就行。
他之前也没有类似的实践经验,天子突然要将践行王道的责任交给他,他压力山大。
这顿饭吃了些啥,他根本没印象。
晚宴结束,大臣们依次告退。不止一个人走过来,或是对着荀彧行礼,或者勉励荀彧几句,希望他能抓住这个机会,治理好河东,实现儒门几百年来的夙愿。
但荀彧最希望看到的荀攸没有出现。
宴会一结束,荀攸就回帐去了。
他是侍中,天子近臣,帐篷就在御营里,离天子的帐篷很近,以便随时咨询。
这也让荀彧想见他变得极不方便。
荀彧想了很久后,还是决定回城,不见荀攸了。
——
刘协站在御帐门口,看着荀彧走出了大营,向安邑城方向缓缓而去。
“他能行吗?”
一旁的唐姬轻声说道:“若他不行,臣妾也想不出谁能行。”她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或许王道终究只是理想,无法践行。”
刘协转头看了唐姬一眼。“嫂嫂对他很有信心。”
唐姬笑了,低下头。“自臣妾记事起,就觉得他是天下第一等聪明人,王佐之才名至实归。”
刘协笑而不语。
他不知道荀彧是不是天下第一等聪明人,但他知道这个时代还有一个奇才,眼下正在南阳耕读,只是太年轻了,可能还没成亲。
他们应该是同龄人,甚至有人猜想他们是同一个人,卧龙即真龙。
如果荀彧不能成功,他不介意再让那头卧龙来试一试,看看这王道究竟有没有实践的可能性。
你们吹的牛逼,自然要由你们负责实现。
“希望他的家人能早点来,身边有人照顾,不至于这么辛苦。”
唐姬转头看了刘协一眼,嘴角轻挑。“陛下真打算聘他女儿为美人?”
“有何不可?只要能让他尽力,朕不介意多娶一个两个。”刘协耸耸肩,又道:“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反正这后宫里也不会安静,多一个声音也无所谓。”
唐姬叹了一口气,拱手告辞。
至尊不易,欲为明君的至尊更不易,欲再兴大汉的至尊简直比登天还难。
天子小小年纪,就承担了他不该承担的责任。
——
刘协回帐,伏寿已经准备好了洗漱用品,侍候着刘协洗漱。
“陛下那四句说得真好。”伏寿忍不住说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成就其中之一,便是圣贤。能大成者,其唯圣王乎?”
刘协放下手里的布巾,瞅了伏寿一眼,笑而不语。
算你识货。
如果不是吹牛逼的最高境界,又怎么会成为穿越者必备杀器。
你们不是一个个哭着喊着要王道么,老子就给你们吹个更大的,看你们有没有胆量践行。
吹牛逼谁不会,能把吹过的牛逼变成现实的,那才是真牛逼。
无知者还在口嗨,聪明人只怕已经在颤抖。
“再过几天,朕就要远征。后宫的事,皇后多费心。”
“再过几天?”伏寿吃了一惊。
再过几天就是新年,新年后还有一系列的典礼要天子亲自参加,这时候远征,合适吗?
刘协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没有说错。
但他没有解释。
有宋都的先鉴在前,相信伏寿会守口如瓶。
之所以决定过几天就走,是因为他最近了解到匈奴人有一些新的习俗,比如喜欢像汉人一样过新年。一到冬天,他们就会大批入塞,在水草丰茂的塞内过年,而不是在苦寒的草原上。
如果想重创匈奴人,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用不了多久,匈奴人就会收到他进入河东的消息,提高警惕。再加上天气回暖,不少人会离开塞内的牧场,回到塞北,想追就难了。
出其不意,抢在他们反应过来出击,才有成功的可能。
原本的计划并非如此,因为条件不具备,铁官来不及打造足够的军械。
裴潜使用了水排后,生产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升,能有几天内交付所有的军械,条件突然具备了。
他自然不会因为过年而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伏寿没有再问,侍候刘协上了床。
刘协累了一天,一会儿就睡着了。
伏寿坐着看了一会儿,忽然听到前帐有声音,连忙起身。来到前帐一看,原来是令史蔡琰。她誉写好了记录,来请刘协过目。
奇_书_网_w_w_w_。_q_i_s_u_w_a_n_g 。_c_o_m
“陛下休息了。”伏寿说道。
蔡琰很是意外,随即又自责地说道:“是臣妾疏忽了。今日小年,君臣大宴,天子饮了不少酒,理当早些休息。臣妾不该来打扰。”
伏寿摆摆手,从蔡琰手中接过记录,翻看了一遍。
“天子北狩,令史会随行吗?”
蔡琰看看伏寿。“臣妾尚未收到通知。能记录起居注的人很多,未必需要臣妾随行。”
伏寿将记录交了回去,一声轻叹。
“若令史能够承受行军之苦,还是随行吧。能记录起居注的人的确很多,但能陪陛下读书的却很少。陛下能有如此高远的志向,离不开令史的指引。且行军在外,我等不能随行,侍卫、郎中难免照顾不周。有令史同行,我也能放心。”
蔡琰一下子红了脸,期期说道:“殿下,臣妾……从未有如此野望。臣妾只是……”
伏寿按住蔡琰的手,轻轻拍了拍。
“令史的品节,我是清楚的。这不是皇后的命令,只是为人妻的请求。正如荀府君担任着王道践行的重任,令史也是女子为官的榜样,本不该麻烦你。只是人言可畏,纵使令史一心为臣,又有几人相信令史与陛下只是君臣?与其负虚名,不如名实相副来得坦荡。”
蔡琰尴尬得满脸通红,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这是她从来没想过的局面,一向警惕,生怕有人争宠的皇后竟然会将天子托付给她。
我也没和天子有失礼之举啊。
第二百四十六章 宝刀未试
蔡琰带着一肚子疑惑回到帐篷,坐在案前发呆。
帐门一声轻响,唐姬走了进来,见蔡琰这般模样,不由得疑惑。
“昭姬,怎么了?”
“夫人。”蔡琰回过神来,连忙起身迎接。
“好些天没见你了,今天晚上与你共寝,如何?”
“求之不得。”蔡琰笑逐颜开,连忙命人准备。将唐姬引到案前坐下,就着灯光仔细看了看,抿嘴笑道:“夫人气色不错。看来有事可做,虽然辛苦些,却能忘忧。”
“这是你的夫子自道吧。”唐姬打趣道:“你看你,满脸生晕,气色比我好多了。”
蔡琰摸了摸自己的脸,叹了一口气,便将刚才皇后的话说了一遍。
“夫人,皇后这是何意?”蔡琰很委屈。“我虽与天子朝夕相处,但恪守臣礼,从不敢有丝毫逾越。皇后这么说,莫不是有误会?”
唐姬思索片刻,轻声笑道:“她不是对你有误会,而是觉得事难避免,不如顺水推舟。”
“夫人,你怎么也这么说?”蔡琰有点急了。“我失陷敌营,名节俱失。陛下不嫌我卑贱,许我以兰台令史之职,续先父未竟之业。我感激莫名,岂敢有此野望?”
唐姬按住蔡琰的手。“昭姬,你不要急。我说的事难避免,不是指你,而是后宫。就在刚才,我与天子在御帐外说话,提到荀府君女,想来是皇后听到了,故有此心。”
蔡琰这才反应过来,长出一口气。“可是我……”
“皇后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你不必紧张。你若有心,那就顺水推舟,承她一个人情。你若无心,也没人能够强迫你。”
蔡琰如释重负。
“不过,我也建议你随行。天子北狩,难免与匈奴人打交道。你通晓匈奴语,可以助天子一臂之力,这是其他人做不到的。他们能了解一些匈奴的习俗已经不易,有几个真正与匈奴人接触过,通晓匈奴语的更是少之又少。天子有你一人,等于同时有了史官和通译,多方便啊。”
蔡琰看看唐姬,欲言又止。
“别急着决定。”唐姬笑道:“就算不三思,再思也是必要的。”
——
腊月二十八,杨彪接到诏书,带着呼厨泉赶到了城外大营。
刘协领着他们上了将台,伸手一指。
“单于看朕这骑兵如何?”
呼厨泉一路赶来,有些气急,呼哧呼哧的喘,也没多想,顺着刘协的手指一看,吸了一半的气顿时憋住,眼前一阵金星乱冒,险些晕厥过去。
将台之下,站着六排骑兵,每排约有五十骑。
这些骑兵人马俱甲,手持长戟,腰挂战刀和弓矢,马背上还挂着两个巨大的箭囊。
骑兵的头盔遮住了脸,看不出相貌,却能感觉到双目中的凛冽杀气。
三百骑的阵地不算很大,却威重如山,让人喘不过气来。
“甲……甲骑?”呼厨泉攥起拳头,用力敲了敲胸口,总算将这口气顺了过来。
“还是单于有见识。”刘协咧嘴一笑。“朕这甲骑堪用否?”
呼厨泉唾了口唾沫,有点想骂人。
堪用?你这甲骑简直是杀器好么?
见过炫富的,没见过你这么炫富的。
草原上的确有甲骑,但一来数量没有这么多,二来装备也没这么精炼、齐全。大部分甲骑用的都是皮甲,只有实力雄厚的将领才会装备铁甲,而且那些铁甲大多粗糙不堪,根本和眼前这些甲骑所披的铁甲相提并论。
早就听说河东铁官技术精湛,今天总算是亲眼见识到了。
“陛下有这些甲骑,可横行草原万里。”呼厨泉掩饰不住羡慕之情。
“有单于这句话,朕就放心了。”刘协说道:“这三百甲骑是朕重金打造的,只为助单于继位。”
“陛下天恩浩荡,臣感激不尽,无以为报。”呼厨泉吓出一身冷汗。
这三百甲骑是为那些叛逆准备的,还是为他准备的,他也说不清。
“好说。”刘协摆摆手,云淡风轻。“既然单于觉得可用,那就请单于随朕一起赶赴平阳,集结人马,奔赴美稷平叛。”
呼厨泉还没反应过来,杨彪先急了。“陛下,新年将至,陛下岂能不在?”
刘协看看杨彪。“匈奴叛而不能平,有何面目祭祖、祭天?若能斩叛徒首级而归,献于祖宗灵前,纵使迟几日又有何妨?”
“不然,治国以礼,礼不可废。”
“前日荀文若说,治国以仁,执三尺律而鞭笞万民,如刻舟求剑,绝非王道。大鸿胪莫非忘了?治国如此,治兵岂能抱泥,见机而不作?”
杨彪还准备再说,天子又道:“大鸿胪若有心,不妨想一想如何安顿、教化匈奴。这次出征,若能大捷,俘虏将以万计,是留在西河放牧,还是引入河东耕种,大鸿胪可有计较?”
杨彪叹息道:“陛下,兵者生死之地,陛下万乘之躯,岂可轻忽?臣敢请陛下与公卿商议,谋定而后动。”
“朕没与公卿商议么?大鸿胪前日建议派遣北军赴太原,朕可是答应了的。”
“陛下,当时可没说年前出兵吧。”杨彪欲哭无泪。“陛下突然起意,粮草、辎重如何来得及准备?新年将至,将士又岂能安心起程?”
刘协轻轻叹了一口气。
“大鸿胪,军中数万将士,有几个是河东人?朝廷窘迫,连俸禄都发不出来,这个年又怎么过?朕很担心,看着河东大族穷奢极欲,将士们会心生杀机。与其如此,不如统兵出征平叛。这大过年的,安邑不安,血流成河,改元岂不成了笑话?”
杨彪的额头沁出了冷汗,不敢再说。
天子的意思很明白,不让他去美稷平叛,他就要在安邑杀人了。
安邑也有叛逆,只是被士孙瑞放过了,以至于天子现在捉襟见肘,连俸禄都发不出来。
刘协转身招了招手。
有人走了过来,送上两套马甲,以及人甲、弓矢、战刀。
“这是朕赐与单于的新年礼物,还望单于不要嫌菲。”
刘协拿起战刀,“唰”的一声拉开半截,阳光照在雪亮的刀刃上,一下子映亮了呼厨泉的眼睛。
呼厨泉下意识的抬起手,挡住眼睛,半晌才适应了眼前的光亮。
“好刀!”呼厨泉赞了一声。
这口刀不仅装饰精美,刀身雪亮,寒气逼人,还有精美的花纹。
一看就知道是汉朝著名的百炼宝刀。
刘协微微一笑。“非好刀,何以斩乱臣贼子首?”
第二百四十七章 后生可畏
呼厨泉被宝刀吸引,看得津津有味。
杨彪却觉得头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