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965章

大明镇海王-第965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不经过科举考试也能够当官,那谁还来去辛辛苦苦的靠科举?
  而且科举考试虽然被人诟病,但是它确实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大家统一的参加科举考试,有才者上,无才者下。
  你要没有才能,纵然是当今首辅刘健的儿子、孙子,你也休息得到功名,休想做什么大官,也只能够靠天子这边给赏点余荫去做个小官。
  你要是有才,纵然是像刘晋这样的出身寒门,那也是有计划可以青云直上,做到了现在的内阁大臣,位极人臣。
  相对来说,科举考试确实是公平、公正的。
  可是你现在这样随随便便就任命三人为官,打破了这种相对公平、公正的制度,这个口子一开,以后怕是会犹如洪水猛兽一般,再无公平、公正可言了。
  大臣们当然是要反对了,不仅仅是反对打破了科举考试为官的规则,更是害怕这个口子越开越大,彻底的动摇了读书人的根基。
  刘晋一直默不作声,刘晋也是没有想到朱厚照竟然会直接任命为官,还视同举人出身,这确实是有点让这些文官们着急了。
  原本还以为朱厚照顶了天也就是给个小吏做做,这当小吏的话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吏不是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当小吏的可以是科举无望的读书人,也可以是一些没有什么太多文化的普通人,反正小吏也没有什么升迁的可能,只能说当小吏也是吃了一份皇粮,捕快、官差、衙役之类的其实都算是小吏。
  则朱厚照一下子就给人七品官员还视同举人出身,这就等于是正儿八经参加了乡试获得了举人功名的存在了,正儿八经的官员了。
  这以后升迁之类的也是没有问题了,即便是举人出身的官员顶了天也就是做到知府这一级别,但那也算是一个大官了。
  这些大臣们会反对,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可算是打破了大明一直以来的规则和制度了。
  弘治皇帝也是面无表情的看着群臣在这里一个接一个的跳出来反对此事。
  说实话,弘治皇帝对太子在顺天府这边做的这些事情那是相当的满意。
  雷厉风行的就扫荡了东城区的菜刀帮和损补帮,建立起独立的司狱衙门,京城各地的治安也是一下子就变好了很多。
  大量的小偷小摸之类的被抓,重大案件的破案效率也是极大的提高,很多穷凶极恶之徒纷纷落网,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也是让京城变的更加安全祥和起来。
  还设立城管,对京城的交通秩序、卫生等等进行管理,也是让京城的交通秩序、卫生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些都可以看得出来,太子确实是有作为的,而且也是敢作为的。
  关于城市建设和规划一事,朱厚照也是向弘治皇帝这边汇报过了,有意消费南城区这边,对京城各个城区进行详细的规划,首先就是要拿东城区这边进行试点。
  弘治皇帝是很赞同的,现在更让他高兴的是朱厚照是一个敢于打破陈规旧俗的人,他不像自己。
  当初自己刚刚当皇帝的时候,那是什么都不懂,只能听这些大臣的,被这些文官们忽悠的差点瘸腿了。
  朱厚照就不一样了,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该安排什么样的人才来替自己去做事情,比自己当初可是强多了。
  至于任命杨淳、杜栗、欧阳中三人为七品官员,视同举人出身,这根本就不算什么事情,想要让人给你办事,你总得要给点好处吧。
  专业的事情自然是让专业的人去做。
  那些读书人虽然一个个满腹经纶的,但真让他们去搞城市建设,他们能够做得来才怪,八股文里面可是没有如果规划道路、建设城市排污系统之类的专业性知识和内容。
  至于说当小吏,那也是要看能不能招到人了,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一个个都非常吃香,随随便便去那个单位,薪酬待遇都很不错,去海外还是可以直接做官,谁来给你当个小吏?
  小吏一辈子都是小吏,没有什么升值空间,关键是连薪酬待遇都很低,哪里能够跟干项目比。
  用朱厚照的话来说,不给个官员的身份,肯定是没人愿意来干的。
  别小看了这些读新学的人,京城这些高等院校毕业的新学学生,一个个也都是牛人,深受诸多商行、工厂之类的欢迎。
  随随便便一毕业都是两三百银子的年薪,干几年都能够当上管理,收入待遇等等都极其的不错,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了各大商行、工厂之类的重要管理、技术人员等等。
  相比之下,那些考不上功名的读书人,连吃饭都还要靠家里呢。


第1689章 我们才是专业当官的
  “刘晋,此事你怎么看啊?”
  等到大臣们不再说话了,弘治皇帝这才看向刘晋,毫无疑问,弘治皇帝是要让刘晋也替朱厚照说说话。
  “陛下,臣以为此事可以让太子殿下亲自来向大家解释一下。”
  “只是任命几个七品官员而已; 倒也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太子殿下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好顺天府,规划京城的建设,选用专业的人才来做此事。”
  “太子殿下也并没有要破坏科举考试制度的意思,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材为能。”
  刘晋想了想也是回道。
  “嗯; 说得好。”
  “现在的读书人很多,新学的这些读书人尽管没有学八股文; 也很少去学四书五经,但其所学的知识和内容也是大有用处,很多事情都需要新学的专业性人才。”
  “这城市规划和建设也是如此,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极其的复杂,没有专业性的人才来做此事,恐怕也是难以完成的。”
  “太子这样做别无不妥。”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满意的直点头,护犊子那是必须的,更何况太子做的让弘治皇帝也是很满意,至于任用几个人而已,这算什么屁事,在这里上纲上线的,一个个都觉得传统的读书人很牛,真要是牛叉的话,让你们去搞这些系统性的大工程; 你们行吗?
  “陛下; 话不能这样说啊。”
  “城建确实是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大量专业性的人才,但也没有必要任命为官啊,可以给小吏的身份,一样也是可以做这些事情的。”
  “是啊,陛下,给个小吏的身份就足够了,这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了,难道说管兵器制造的官员还要会制造弓箭不成?”
  “陛下,太子殿下的初心自然是好的,也是为了京城的建设,为了京城的百姓,这系统性的工程也是确实是需要专业性的人才。”
  “这当官也是需要专业的人才,我等读书人,寒窗苦读,四书五经才是治国之道,只有我等读书人才能够真正的治理好国家,才是最适合当官的。”
  谁知道,弘治皇帝的话刚刚落下,大臣又开始纷纷反驳起来,甚至于还用弘治皇帝的话来反对弘治皇帝。
  传统读书人才是最适合当官的,因为他们所学的四书五经才是真正的治国经典。
  听到这里,刘晋都想要吐了。
  要是靠那几本儒家经典就可以治理好国家的话,这历朝历代也就不会只有三百年的寿命了,这些传统的读书人要都是专业的当官人才,那大明就应该早就繁荣昌盛了。
  他们只不过是这个时代唯一掌握了知识的人,统治者除了使用他们来治国之外就没有别的人可以用了,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适合当官、会治国。
  现在新学的兴起,这掌握知识的人又不止这些传统的读书人了,新学的这些读书人比他们掌握的知识甚至于还要更多、更广,你要是比治国,他们未必就会比你们这些传统的读书人更差了。
  甚至于可以说,这些知识面更广的新学读书人,他们绝对可以干的比这些传统读书人更好。
  传统的这些读书人只学四书五经,除此之外其它基本上都不会学,除了能够写一手不错的漂亮文章之外,你指望他们能够有多少的才华?
  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等这些他们又懂多少?
  也只有少数一些读书人博览群书,多少能够知道一些,但也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肯定是不如新学的读书人。
  这些大臣倒好,现在竟然大言不惭,他们才是专业的当官人才?
  后世的公务员考试,题目设计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对天文地理等考试都是最基础的,更重要的还是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读四书五经,考八股文的读书人,你说他们最合适当官?
  以前或许是,因为只有他们会读书写字,但是现在嘛,新学兴起,他们就未必是了。
  “陛下,这自古以来,官吏、官吏,那都是泾渭分明,官是官,吏是吏,为吏我等自然是无话可说,为官却是万万不行。”
  “是啊,陛下,太子此举实在是不妥。”
  “陛下,臣以为应该将三人任为小吏,另外再任命官员。”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弘治皇帝一张嘴,哪里能够说得过如此多的大臣,一时之间也是只能够生气,却是无法去反驳。
  “陛下,臣以为,既然大家都觉得可行,我们不妨让几个朝中大臣去试试看,能不能对城市建设做好详细的规划,再让太子殿下任命的几人也一同进行规划,到时候我们一起看看,互相比较一下。”
  刘晋看看局势,想了想也是提议道。
  “陛下,此举不妥,我等读书人,学的都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真正的治国之道,又没有学这些专业性的建筑工程之类的,又岂能比得过他们。”
  有大臣一听,当场就很有自知之明的表示了反对。
  这事情我们不擅长,比不过你们,但是当官我们很擅长,意思就是如此简单。
  这不是耍无赖嘛,你既然不行,那为什么就不能换有能力的上,非得要让人去做小吏,为什么不能他们当官,你来当小吏?
  “既然你们不行,又非要占着位置,那这城市建设规划还要不要做了?”
  “还是说一直就这样下去,就算了?”
  刘晋算是无语了,这些读书人,脸皮厚起来真的是无敌了。
  我虽然能力不行,但是我就是适合当官,他们虽然是有专业性的能力,但并不适合当官,只能够当小吏来辅导我们这些读书人当官。
  “刘公,城市建设和规划肯定要做的,也可以任命他们为小吏来协助官员去做这些事情嘛。”
  佀钟也是站出来表示反对了。
  “我以前当户部尚书,我也不会算账,但只要手下有会算账的小吏就可以了,何必每件事情都要自己会呢。”
  “是啊,是啊,佀公所言有理。”
  “这就好比天子治国,圣天子垂拱而治,群臣各司其职,自然可以国泰民安。”
  有大臣也是跟着点头,还上线到了天子治国,隐隐有抨击现在天子治国的意思在里面,说现在的天子不肯放权给下面的大臣,甚至于还将兵权都给收回去了,不信任他们这些专业当官的大臣。
  天子就应该是像个傀儡一样,只需要坐在上面,当个菩萨,什么事情都让他们这些文臣们去治理就可以了。
  “小吏?”
  “我看你们是不是太小看了新学的那些读书人,他们可没有人愿意去当什么小吏的。”
  刘晋一听,顿时就笑了。
  新学的这些学生一个个都吃香的很,谁愿意去当小吏啊,当小吏收入低不说,还没有什么前途,这岂不是自毁前程嘛。
  自己办新学怎么多年来,各个高等院校毕业的新学学生已经有很多了,但是至今都还没做一个去做小吏的。
  大家宁可去商行、去工厂做事,也绝对不会去做什么小吏,更何况海外的殖民地、藩国之类的,去这些地方随随便便都可以当官,而且升迁都挺快的。
  随随便便小日子的都可以过的相当惬意,谁还来当小吏,受这些传统读书人的鸟气不说,还没什么钱途和前途。
  “没有人愿意当小吏?”
  “这怎么可能,当小吏虽然不说官员,但好歹也是吃皇粮,又岂会没有人愿意当小吏。”
  众大臣一听,顿时就纷纷惊诧的说道。
  “是啊,是啊,我等读书人,有些考不上功名的秀才,也会选择去当小吏的。”
  “他们怎么可能会不去当小吏,当小吏也是吃皇粮嘛。”
  “当小吏虽然没有什么前途,但也是一份不错的差事了,很多人挤破脑袋想要当小吏都当不成呢。”
  “就好像现在想要当捕快、官差、衙役之类的,那都必须是退役的军人了,普通人想要做这些可都已经没有机会了,这当小吏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就是,我才不信。”
  众多的大臣也是纷纷的表现了怀疑,在他们看来,当小吏对于学新学的读书人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好歹也是吃皇粮的,有什么不满意的,不知道多少人想要当小吏都当不成呢。
  “诸位不信?”
  “不妨大家去试试看,看看各部能不能去新学学校这边招到人为小吏。”
  刘晋却是很自信的说道。


第1690章 谁会去当小吏啊
  大明建筑工程学院,弘治皇帝、刘健、李东阳、刘晋、佀钟等人漫步行走在优美的校园内,校园建的极其漂亮,宽敞的道路,绿化做的很好。
  随处可见的一处处草坪上三五成群的聚集着正在学习、讨论的学子们,一栋栋教学楼也是建的大气磅礴; 很是漂亮。
  “刘晋啊,在教育上你可真是舍得,就这所学校,估计着也是花了几百万两银子才建起来的吧?”
  弘治皇帝对于眼前的学校环境,那是相当的满意,比起传统的私塾、书院来,这种新式学校的环境更让人舒服; 当然也是需要更多的银子。
  “确实是花了不少的银子; 但这一切也是值得的,有了这所学校,我们大明每年都可以涌现出大量的建筑工程人才为我大明修桥铺路,添砖加瓦。”
  刘晋点点头回道。
  “是啊,我大明之所以能够蒸蒸日上,依靠的不仅仅朝堂之上大众臣,更需要的是我大明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人才,制造出更强大的机器、建造更多的桥梁、修建更多的房屋和道路,研究出更强大的火枪大炮。”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他现在算是明白了,整个大明能够迅猛的发展起来,所依靠的绝对不是朝中那些口口声声喊着忠君爱国的文臣。
  依靠的是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军人,依靠的是普普通通努力辛勤耕耘的农人,依靠是工厂里面忙碌不停工作的工人,也是一条条道路上面流汗苦干的修路工人。
  正是因为有这些普普通通的大明人; 有他们的努力工作和付出,这才有了大明现在的繁荣盛世; 至于朝中的大臣; 他们以前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并无什么实质性的转变。
  或许唯一的变化就是刘晋制定的诸多改革计划,让他们不得不去改变,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但本质上来说,他们还是原来的那些文官,并无什么本质的改变。
  “陛下圣明!”
  周围的大臣们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回道,尽管很多人都不赞同弘治皇帝的话,毕竟一直以来他们所信奉的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天下是士大夫和天子说了算的,至于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甚至于都算不上民,只有士大夫才算得上是民。
  弘治皇帝却是笑了笑,这样的恭维之话听的太多了,现在都已经完全免疫了,弘治皇帝很清楚自己到底做的好不好。
  相比起历史上的帝王来,弘治皇帝觉得自己只能算是胜在一个勤字,除此之外,根本不算什么。
  既不会玩什么权谋帝王之术,也不懂什么真正的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