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9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爷了。
“父皇; 这过年是越来越热闹了; 以前的时候可没有怎么多人放烟花。”
朱厚照自然是没心没肺,他丝毫没有感叹时光的荏苒; 倒是注意到了一个问题。
这京城过年的烟花是越来越热闹了; 以前过年的时候虽然有烟花; 但并不多; 也就是皇城周围的这些权贵大臣们过年会放放烟花。
可是再看看现在,整个京城的各处都在放烟花; 极其的热闹,无数的烟花一起铮鸣、争艳的时候; 场面是极其的震撼。
“这说明我们大明人的生活越了越好了。”
“眼前的一切都说明了我们大明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繁华盛世之中。”
“只是希望这样的繁华盛世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希望我们大明可以一直繁荣富强。”
弘治皇帝和朱厚照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了皇帝的架子,更多是一个父亲的角色。
“你也已经长大了,都已经22岁了,自己也当父亲了。”
“这大明的江山终究还是要落到你的身上,要你来扛起来。”
“你不再是小孩子,有些事情我希望你明白,也希望你能够真正长大。”
“不要再任性了; 要慢慢的担负起大明储君该有的责任,也要学会如何去处理国家大事; 让我们大明的繁荣昌盛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朱厚照微微撇嘴,又来说这事。
你自己春秋鼎盛的; 这随随便便的再抗个十几二十年肯定不成问题,到了那个时候,自己也差不多玩够了。
“我知道了。”
朱厚照有点不耐烦的回道。
说到这些事情; 朱厚照也是显得比较烦,他喜欢的可是搞搞研究之类的,治理国家这种事情实在是太费心思了,比搞研究难多了,而且还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处理。
朝中的这些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个都是人精。
以弘治皇帝这样勤奋的人都被这些大臣拿捏的死死的,要不是冒出个刘晋来,这大明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朱厚照尤其烦恼的就是这些事情了,一个个大臣看起来都是忠心耿耿,口口声声的为国为民,为天子分忧; 但背地里到底是什么样,恐怕就很难知道了。
还有那些所谓的治国之道、帝王之术,在朱厚照看来就更烦了,乱七八糟的一大堆; 未必就有什么用,还被奉为经典。
历朝历代的传下来,真要是有用的话,一个个朝代也不会到了三百年就要灭亡了。
还是刘晋所说的那一套管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只要抓住关键的东西就可以了,把握大的方向才是正道。
这当皇帝的应该思索的是一个帝国的发展方向和路线,而不是和弘治皇帝这种天天沉浸在批阅无穷无尽奏疏之中。
“嗯,反正自己当皇帝的话,肯定是会不一样的。”
朱厚照心里面都已经有打算了,等自己登基之后,肯定要进行一番改革的,改革现在的这些没有什么效率的官僚制度。
“你今年去了一趟西域、河中等地,不是很有收获嘛。”
“过完年你就来管这个顺天府,我倒是想要看看你能够做出些什么政绩来。”
弘治皇帝看看朱厚照,想了想说道。
“啊,管顺天府啊~”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忍不住挠挠自己的脑袋。
自己这个怀柔县知县都不算合格,经常不在怀柔县就算了,还一走就是大半年的时间,现在让自己来管顺天府。
这顺天府掌管京幾之地,事情那是多的很,让自己来管,那以后自己哪里还有时间去游山玩水,去搞自己喜欢的研究。
“你在怀柔县做的也是很不错,也该一步步尝试下掌管更大的地方了。”
“过几年再让你掌管北直隶,看看你治理一省的情况和水平,能够管好一县你就可以来管一个州府,能够管好一个州府了,你可以管理一个省。”
“等你能够管理好一个省了,这大明的江山落到你的肩膀上,我也就放心了。”
弘治皇帝和朱厚照聊天都是用‘我’,没有用‘朕’,父子谈心,随从都在十几步之外。
“行吧,我确实是有些收获和想法。”
朱厚照想了想也是点头答应下来。
“当年我登基的时候才十八岁,你爷爷可是什么都没有教我,给我请的老师又都是文官,学的都是儒家的那一套治国制度。”
“我初掌江山的时候,那是什么都不懂,所以也是全都听那些文官的,同时也唯有自己不断的勤勉,想着勤能补拙,这样才能够不负祖先的江山。”
“但是慢慢的我才发现,治疗一个国家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是想要智慧,需要经验。”
“我没有什么经验,也只能仰仗那些文官。”
“可是,那些文官虽然口口声声忠君报国,一个个都能够写锦绣文章,但大多数都是平庸之辈,又得寸进尺,以为我依赖他们,他们就可以恣意妄为。”
“整整十年的时间,我每日忧心国事,每天勤奋无比,然而这大明在我的治理下,虽然有所好转,但老百姓依然困苦,唯有那些士绅、文官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我一直在苦思该如何破局,但是奈何没有人教我,也没有任何的执政经验,仅听那些文官的,却是被他们忽悠的差点成了傀儡。”
“明明朝廷已经穷的叮当响,国库空穴了,朝廷每年征收到的粮食、税银都在逐渐下跌,按理是应该彻查税务,开征商税等来充实国库,这样朝廷才有钱去外御鞑靼、内平祸患。”
“可是那些文官呢,只要一涉及到商税,涉及到重新丈量土地,绅士一体纳粮的时候,他们就会集体反对。”
“他们宁可朝廷穷困死,宁可年年被鞑子南下,宁可内忧外患,那也是绝对不能触碰了那些文官、士绅们的利益。”
“可是这朝廷需要钱,每年收到的钱粮越来越深,士绅免税,大量的田地集中到了他们的名下,他们是越过越舒服,可是我们朝廷却越来越风雨飘摇。”
“我皇帝当是非常憋屈,纵然是再努力又如何,还不是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大明江河日下,自己的身体又累跨了。”
“要不是有刘晋的出现,打破了僵局,这才慢慢的有了大明现在的局面,我都不敢想象现在大明会是什么样子的。”
“你是幸运的,我身体还行,可以让你慢慢的从知县、知府、布政使的一路慢慢磨砺,积攒经验,你应该要好好的珍惜。”
“身在帝王家,你已经是最幸运的了!”
第1673章 当皇帝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当年初一,刘晋正准备带家里面的这些小屁孩去看足球比赛。
大年初一的京城是最热闹,足球比赛、赛马、戏剧、杂耍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非常多,到处都热闹非凡。
其中现在最精彩的就属于足球比赛了,大年初一,那都是重量级的球赛,是京城人绝对不能错过的娱乐节目。
“走咯,走咯~”
“看足球比赛去咯~”
家里面的小家伙们一个个都很激动、很兴奋,刘晋实在是太忙了,难得有时间陪他们看球赛,这绝对是最高兴的时候了。
“走咯,走咯~”
刘晋带着一大家子正要准备出门。
“老刘,老刘~”
朱厚照的声音就从外面传了进来。
“这大年初一的,他不好好的陪陪弘治皇帝和皇后,跑来找我干什么。”
听到朱厚照的声音,刘晋顿时就无语了。
看样子,这看足球比赛的计划是有变了。
很快,朱厚照就龙行虎步的来到刘晋家,看着刘晋一大家子正要准备出门,也是好奇的问道:“老刘,你这是要去哪里?”
“正要准备出去看球赛呢,殿下有什么事情吗?”
刘晋连忙说道,其实话里面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没什么事情的话; 我就不招待了,今年我要陪家人。
“还真有事找你商量呢。”
朱厚照自然是一副完全没有听懂的意思。
“你们带孩子们去看球赛吧。”
没办法了; 刘晋只能够用极其抱歉的语气和徐婉儿、李贞说道了。
“没事; 我们带他们去也是一样的; 你忙国家大事要紧。”
徐婉儿和李贞自然是非常的贤惠,两人带着孩子去看球赛; 留下刘晋和朱厚照商量起国家大事来。
“殿下,这有什么事情不能过完节再说啊。”
会客厅内,刘晋有些抱怨起来了; 这大过年的能不能让人好好的休息几天啊,一年到尾替你们老朱家做事,总的压让人歇息几天的时候吧。
“事情比较急,主要是我觉得只有老刘你才能够帮我。”
朱厚照才不管这些呢,自己今天也是牺牲很大的; 按理说应该是要带着一家老小去给弘治皇帝和张皇后拜年的。
但昨天晚上和弘治皇帝谈心到很晚; 也是让朱厚照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肩膀上所肩负的责任; 故而也是一早就过来找刘晋; 准备和刘晋好好的上来一下。
“什么急事啊?”
刘晋一听; 倒也好奇起来。
“是这样的,父皇呢准备过完年就让我来掌管顺天府,说是让我历练、历练; 过几年再让我掌管北直隶,积攒治理一方的经验。”
“所以我就特意过来向你请教、请教了。”
朱厚照连忙说道。
昨天他们父子两个的谈心还起到了一些作用。
朱厚照这才知道自己父皇怎么多年过来所经历的一切。
弘治从十八岁开始登基,说实话; 十八岁的年纪能够懂多少,人都还懵懵懂懂; 很多事情都不知道; 也不懂。
后世十八岁都还是高中生,很多人都还痴迷于玩游戏而什么都不知道。
弘治皇帝纵然是有名师教导,但十八岁的年纪,依然还是太嫩了; 很多都不懂; 也不知道,可偏偏没有人教他。
他只能相信自己的老师,相信自己所学的儒家那一套,相信文官; 结果就是被这些文官们给忽悠瘸了。
国库空虚、边防困顿、老百姓生活艰难,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了。
就这; 这些文官们还能够死命的鼓吹弘治中兴,大明盛世,让弘治皇帝真的以为大明是盛世繁荣了,唯有冬天的时候,鞑靼南下,一次次撕开这层面纱。
这才让弘治皇帝逐渐的意识到,所谓的盛世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也不过是那些文官们用来忽悠自己的。
尽管自己很努力,一年到尾没有一天是休息的,每天批阅的奏疏都如同小山一般,每天至少要看超过十万字的奏疏。
然而,大明依然还是不行。
后来刘晋出现,弘治皇帝这才慢慢的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意识到这些文官不可能尽信,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
之后才慢慢的大胆任用刘晋进行了诸多的改革,这才了大明现在的局面,否则是真的不堪设想。
弘治皇帝自己二十多年的执政经验,也是让弘治皇帝有诸多心得体会。
在昨天晚上和和朱厚照聊了很久,聊了很多。
朱厚照这才知道自己父皇从一个少年天子做到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也太难了。
从懵懂无知到慢慢的熟悉政务,再到逐渐思索大明的出路,认识到大明存在的问题,再到后来大胆任用刘晋,极力打压江南士林,进行税务改革,开征商税,再到军制改革、吏治改革等等。
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改变; 大明必然还是以前的那个大明。
内忧外患; 内部国库空虚、士绅集团不断壮大,边防困顿; 税务逐渐崩溃,外部北有鞑靼年年南下扣关; 辽东有女真反复无常,东南沿海还有倭寇肆虐,西南的土司又是喂不饱的白眼狼。
随随便便来点灾害之类的,大明必然会饿殍满地、烽烟四起、盗贼无数,哪里是什么盛世,到处都风雨飘摇,天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倒是那些士绅、盐商之类的,一个个富可敌国、势力越来越膨胀,依托科举制度,形成了庞大的士绅集团。
他们对下不断的兼并土地,让土地越来越集中,矛盾越来越激烈,对上不断的要求独掌政权,排斥武将勋贵,又想着限制皇权,所有的一切都听他们的,让大明的所有一切都围绕着他们的利益来转动。
弘治皇帝将这一切都和朱厚照好好的说了,也详细的谈了。
这才让朱厚照意识到,弘治皇帝怎么多年来,竟然没有过上几天的好日子,别看当皇帝看似风光,实则压力山大,累的要死。
所以弘治皇帝的一些话,他也是听了进去。
知道自己现在的好日子那是因为有弘治皇帝在撑着,等到那天弘治皇帝走了,这担子就落到了朱厚照的身上了。
如果朱厚照还是什么都不懂,又没有什么经验的话,到时候又要走弘治皇帝的老路了。
所以对于弘治皇帝的安排,朱厚照现在是不抵触了。
想想自己也确实是已经长大了,玩也玩的差不多了,也该承担起一些责任来了,对于掌管顺天府,朱厚照不抵触了。
甚至于开始思索起自己该如何好好的去掌管好顺天府来,让弘治皇帝对自己刮目相看了。
“掌管顺天府?”
“历练、历练,积攒经验。”
刘晋一听,想了想也是微微点头。
这样的安排路线也是自己向弘治皇帝建议的。
这古代的天子,基本上都是缺少执政经验的,特别是少年天子,基本上都是靠投胎上岗的,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经验,都是硬着头皮当皇帝的。
你指望他们能够有什么经验?
即便是有经验,那也是身边的大臣、老师们所教的那点东西了,儒家的那套,无非是轻徭薄赋、勤勉、以仁义、孝顺治天下那一套。
遇到弘治皇帝这样没有什么主见的皇帝,自然是可以忽悠瘸了。
遇到了弘治皇帝他爹或者是朱厚照这样的,他们有自己想法的,对他们这一套就未必全信了,也就必然会出现朝局动荡累的。
反正总的来说,古代的天子,除了开国的皇帝和前面的几个,后面的这些天子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太高的执政水平,别指望他们能够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业绩出来,能够守住祖先江山就已经极其难得了。
基于此,刘晋也是给弘治皇帝这样的建议,让皇子从县开始,慢慢的尝试治理一方,锻炼自身,积攒经验,同时也是可以体察民情,知道百姓疾苦。
弘治皇帝显然是听进去了,当然也有他自己的理解在里面。
他自己就是硬着头皮上马的,什么都不懂,故而喜欢开小会议,听听自己信任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自己春秋鼎盛,可以慢慢的让朱厚照去实习,去历练。
在怀柔县的时候,朱厚照就做的很不错,所以就让他来掌管顺天府,治理更大的一片区域,而且还是京幾之地,是现在大明最繁华、最富庶,同时也是最复杂的地方。
如果顺天府也能够治理的不错,那说明朱厚照确实是有不错的执政能力,也能够攒下经验和教训。
第1674章 忙碌的顺天府
“你有什么打算和想法?”
刘晋看朱厚照,想了想问道。
“我这不是什么都不太懂,也没有什么想法,所以才过来找你的。”
朱厚照撇撇嘴说道,自己要有想法的话,哪里还需要来找你啊。
“官府府衙的职能是和社会需求密不可分的,顺天府掌管的地方是大明的京幾之地,想要知道该如何做好,我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清楚顺天府如今的局面来,这样才能够根据现在的情况来更好的服务百姓。”
刘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