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922章

大明镇海王-第922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家国天下,天下的大事,某地发水灾、发旱灾、闹蝗灾之类的都有,地龙翻身都不算稀奇,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消息。
  什么捕捞到了大鲸鱼、有人一次性生了四个娃娃之类的,这些都是新闻素材,仔细的整理一番,那都是可以报道一番的。
  上到国家大事,下到奇闻异事,这下子完全不愁没有新闻素材了。
  “以后我们就可以天天发行了,这才是真正的大明日报了。”
  鲍继文笑着直点头。
  大明日报、日报,现在也总算是可以名副其实了。
  “南京、成都、湖广、黄金洲、南洋、西域分部这边都准备好了没有?”
  接着鲍继文又问起各地分部的建设情况来。
  以前大明日报只是在京城和天津有分部,故而只有天津和京城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看到最新发行的大明日报。
  至于其它的地区,根据离京津地区的远近以及交通的情况,都会有所滞后,离得远的地方,甚至于都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够看到从京津地区这边邮寄过来的报纸。
  但即便是这样,大明日报的发行依然非常的火红,不仅仅大明各地,甚至于连奥斯曼帝国、波斯、埃及等地区都有人喜欢看到大明的报纸,至于大明的藩国、殖民地之类的,那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有了电报,这大明早报完全可以在大明各地统一发行。
  来自四方的消息汇聚于京城,京城总部这边进行排版和安排,然后再通过电报传送到分布于各地的分部这里进行印刷发行,这样就可以做到在大明各地实时看到最新的大明日报。
  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实时的大明日报,同样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大明早报是现在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次发行销售量都高达几百万份。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一方面说明了这个时代相关娱乐的缺乏,消息的闭塞,人们对于大明早报这种东西非常的喜欢,因为它不仅仅可以让你打发时间消遣,而且还可以让你获得大明各地的时政新闻之类的消息,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大事。
  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说明了报纸这种东西,它在这个时代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后世各种各样的通讯极其的发达,根本就没有什么人看报纸了。
  大家是很难想象出报纸在特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强大魅力。
  刘晋这边为了满足大明早报的发行,都特定兴建了大型的印刷厂,研究出新的印刷技术以及造纸技术,否则如此庞大的纸张消耗量,大明这边根本就跟不上。
  大明早报的发行数量非常庞大,但还是受到了一些限制,主要是信息不畅,如果能够做到大明各地同时实时发行的话。
  这大明早报的发行量还会激增,这一份报纸虽然只是几文钱,看起来似乎好像不赚钱,甚至于还要亏本。
  但是大明早报上面的广告可是非常赚钱的,随随便便刊登一个广告,费用都是非常昂贵的,这发行量越大,广告费就越贵,里面流淌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啊。
  “都已经准备好,可以随时和我们京城这边同步发行。”
  欧阳光连忙回道。
  “那就好~现在我们头痛的事情是到底该选那些消息进行报道了。”
  “是啊,是啊,我看这个各地发生灾害的消息肯定是要刊登的,另外一些奇闻异事也是要刊登的。”
  “这个湖广生四胞胎的消息就不用吧。”
  “我觉得应该要刊登出来,这说明了我们大明盛世之景,也说明我大明医学技术的进步,要是以前,这四胞胎怕很难生下来,更何况还要养大成人。”
  “是啊,是啊,我也觉得这个要报道,那个浙江捕捞到大鲸鱼的消息,我看可以不刊登。”
  “……”


第1613章 不怕灾荒
  京城皇宫的一角,一座新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里,建筑的顶端一根根天线高高的竖起,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铜圈。
  建筑内则是大大小小的房间,数量非常的多,能够看到众多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以及东厂的番子在里面忙碌不停。
  伴随着电磁通讯技术的出现,厂卫作为天子的耳目,自然而然也是第一时间内运用上了这种先进、强大的通讯技术,在第一时间内就迅速的在大明各地架设起电磁通讯基站,传递信息,以便让天子能够随时掌握大明各地的大小事务。
  相比起以前的通讯手段,电磁通讯更加的快捷,更加的安全和可靠,并且耗费的人力物力要更少很多、很多。
  以前的时候,为了保证政通令达,历朝历代都会花费巨大的代价去兴建驿站,以便用来传输信息。
  全国范围来说,要构建覆盖整个大明的驿站系统,每隔几十里设置一个驿站,这花费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有了电磁通讯技术,隔着遥远的距离都可以迅速的传播、沟通,所需要的人手和花费就小多了,并且传递的速度要比以前快无数倍。
  江南发生水灾的时候,以前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够送到京城,天子和群臣做出决策之后,又还要马不停蹄的送到地方去执行,一来一回,需要的时间就要好几天。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通过电磁通讯技术,灾情可以第一时间内传达到京城,并且做出的决策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到地方或者各衙门去执行,效率比起以前来快太多了。
  此时,乾清宫尚书房内,弘治皇帝正在看着从全国各地传来的信息。
  “江南发生水灾~”
  “河南发生旱灾,还真是如当年刘晋所言,南旱北涝或者是南涝北旱,几乎都是同时上演,季风的移动只要稍有变动,必定会出现灾害。”
  “今年的情况就是如此,这南方洪涝严重,北方各省却是极度的干旱,不仅仅是河南、山西、山东、北直隶、陕西等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最严重的就是河南了。”
  弘治皇帝对着巨大的地图,看着手中的信息,脑海中想起了当年刘晋所说的季风。
  这些年来大明一直风调雨顺,今年却是风雨不顺,南方洪涝,北方大旱。
  如果是以前的话,必然会出现极大的问题。
  南方可能还好一些,南方的气候和环境都还算不错,即便是有些灾害,也能够扛得住,可是北方的话。
  一旦有灾害的话,必然会饿殍满地,盗贼四起,甚至于如果朝廷赈灾不力的话,还有可能会烽烟四起,出现大量的农民起义之类的。
  当年一场雪灾,北直隶都饿殍满地,易子而食,不知道多少人饿死,直接戳破了所谓的盛世之景。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
  从在各地的厂卫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尽管这次南方的水灾也好,还是北方的旱灾也好,都算是几十年一遇的大灾。
  但是各地的情况都还算不错,老百姓家里面都有粮食,一时半会也不至于没有吃食,而且因为这些年来,大规模的从关内各省迁移了大量的人口到关外、海外。
  故而原本两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大大的降低,无论是江南还是河南,人口都大量的流逝。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土地根本就无人耕种,特别是那些下等田、容易干旱的田地更是无人耕种。
  剩下的这些人,很多都还跑到城里面去务工,种地也都是种的上等田,容易灌溉的田,这种田条件好,抗灾害能力要强,即便是大旱,影响也可能不是特别大。
  此外就是现在的交通条件要比以前好太多了。
  以前运输粮食去赈灾,需要的时间久,关键是100斤的粮食运过去可能连一半都剩不下,都被中途给吃掉了,赈灾其实是很难赈灾的。
  这也是古代粮商为何能够发国难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交通不便,特别是发灾害的时候,往往朝廷即便是有粮食都很难运过去,手中有粮的粮商很自然的就可以坐地起价,大发国难财。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水泥马路几乎已经遍布大明各地,而且很多地方都还通了火车,用火车来运输粮食的话,不仅仅速度快,而且成本低,赈灾就可以非常的快速,成本也更低。
  河南也好、江南也好,都已经通了火车,一车车的粮食可以直接拉过去,轻轻松松赈灾,成本变的很低。
  粮商想要发国难财都很难,这一车车的粮食拉过来,你还怎么靠粮食发国难财?
  再加上从黄金洲这边引种回来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这两种东西,非常的耐干旱,也非常容易种植,产量还高,绝对妥妥的抗灾利器。
  只要种上一些,就不用担心饿肚子的事情了。
  此外,大明的资本主义正在迅猛的发展,各地的工厂都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变成了最早的工人。
  工厂里面工作,自然是不怕你下雨或者不下雨,只要工厂有单子,自己有工厂,工资在手,吃喝不愁。
  在诸多因素之下,纵然是江南洪涝、北方干旱,各地的民生依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这两地不产粮,有的是地方的产量。
  辽东这边条件极好,粮食产量非常足,即便是辽东产出的粮食就足够整个大明吃了,再加上辽东已经通了火车。
  朝廷一声令下,一车车的粮食直接从辽东这边往南运到北方各省,再运到江南各地,别说一年不产量,即便是来几年不产量都不用慌。
  还有西域、河中这边,同样同了火车,这里的粮食、肉的产量非常大,根本就吃不完,一车车的粮食可以不断的运过来。
  往南,南洋各省的粮食产量也是极高的,通过现在发达的海运系统,可以直接通过长江运到江南各地,保证江南的粮食稳定。
  “还是现在好啊!”
  “这些年的努力总算是看得出效果来了。”
  弘治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丝毫不会像以前一样对灾荒感到忧愁。
  要是以前,每当收到某地出现灾荒,弘治皇帝都会忧心忡忡。
  一方面担心灾荒严重,子民受灾、受苦,另外一个方面又担心朝廷的赈灾银子被地方官员给吞吃了,又或者是在荒之地出现人祸,以至于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等等惨像的出现。
  关键是弘治皇帝还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够省吃俭用的从自己的内帑之中拿出一些银子来赈灾,还要不断的祈祷,下面的官员别贪污太多,多少给下面的百姓留一些。
  现在,弘治皇帝却是笑了起来。
  因为即便是灾荒之年,他也不需要担心什么,在荒之地的情况依然很不错,来百姓有吃有喝的,不用发愁。
  朝廷赈灾也可以变的更加容易,一火车、一火车的粮食,一个电报过去就即可发往灾区,灾区各地的赈灾情况,他弘治皇帝也是可以实时掌握。
  官员是否用心,是否贪污赈灾银子之类的,他都可以及时的掌握在手,也可以及时的做出部署和调整。
  这种感觉,弘治皇帝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天下之事皆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所以他能够笑的出来,也不需要为灾荒之地的百姓感到什么担忧,老百姓有吃有喝,工作稳定,发不发灾荒对他们影响不大。
  甚至于在北直隶这里,大量的田地本身就已经荒芜,大家都去京津地区务工,田地无人耕种,你即便是旱灾也是一样,反正都是荒着,顶天了种点番薯、玉米之类的,又是非常耐干旱的,一时半会影响不大,大不了挑点水浇下也就够了。
  “嗯,这公路还得要继续修,不仅仅要联通各省,各州府、各县之间的道路也是要修通的,铁路就更要修了,必须要做到各省都有铁路联通,形成一个铁路网络。”
  “到了那个时候,什么灾害我们都不需要害怕,天下之物皆可以快速的调转。”
  弘治皇帝看着庞大的大明帝国版图,心里面也是在规划着继续修铁路的事情,基建不能停,必须要继续搞下去。
  现在都已经能够享受到基建的好处了,这大明的基建如果进一步完善的话,未来的大明将会更加无所畏惧。


第1614章 天下之事皆在掌握之中
  弘治皇帝看着大明辽阔的版图露出笑容,思索和规划着大明未来的蓝图。
  这边萧敬则是拿着一叠最新的情报走了进来。
  “陛下,这是各地传来的最新情报!”
  萧敬掌管厂卫也是已经很多年了,以前的时候,厂卫尽管非常的厉害,但是情报、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依然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手,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交通不便,信息的传播很难,没办法实时的掌握各地的情况。
  再加上大明的版图越来越大,对于厂卫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更何况,现在也不仅仅是大明国内,全世界各地的信息,厂卫这边也是需要关注,特别是关系到大明利益的地区和国家,厂卫同样需要能够及时的掌握这些地方的信息。
  这些年来,弘治皇帝给厂卫的拨款也是连年增加,厂卫的人数比起以前来增长了十倍不止,不仅仅有勋贵子弟的加入,还有大量退伍军人的加入。
  厂卫的力量或明或暗,不仅仅分布在大明各地,甚至于连海外的藩国、殖民地,世界各主要的国家和地区也都有厂卫的力量。
  并且厂卫也是逐渐的开始分工,锦衣卫逐渐的面向国内和国外的重要信息和情报的收集、分析,东厂这边主要是监视朝廷百官、各地军政大员,职责区分,也是为了更加有效的运转。
  大明帝国在迅猛的发展,厂卫的力量也是空前壮大。
  只是弘治皇帝始终吸取了自己父亲的经验和教训,厂卫始终也只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没有直接去插手国家的运转,故而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太大的存在感。
  但其力量比起任何时刻都要更加大强大,不仅仅是更加庞大的人数,而且是其越来越高效的运转和能力。
  庞大的大明帝国以及需要面临的国际形势,都对厂卫提出了诸多的考验,不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它肯定是满足不了天子的需求。
  现在有了电磁通讯技术,厂卫的工作就变的轻松了很多。
  特别是消息的传递和收集,变的更加轻松、简单起来,哪里有任何的风吹草动,第一件时间内就可以传送回京城,传到天子这里来。
  “嗯~”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随即也是快速的看了起来。
  弘治皇帝现在是越来越意识到厂卫存在的重要性,也清楚的知道信息的重要性,以前的时候,总是听信文官的,不知道被骗的有多惨。
  什么征税是与民争利,朝廷征税,下面的百姓就会民不聊生,这可是文官们反对征税最常用的招式了。
  要是你不清楚他们所谓的‘民’,你肯定就会信了他们的话,相信所谓的轻徭薄赋就能够真正的惠及老百姓。
  事实上,他们所谓的‘民’不过是指士绅和商人,真正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算此列的,开征商税对于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真正影响最大的就是商人了。
  而商人和士绅几乎都是一体的,自然就触及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当然是要坚决反对的。
  听信这些文官的话,结果是朝廷穷的叮当响,什么事情都办不了,下面的老百姓苦的要死,中间的士绅和商人们一个个富可敌国,富得流油,在秦淮河畔上一掷千金。
  还有那些所谓的正直大臣、忠正清廉之士,你要是真信了,估计着都会坑的渣渣都不剩,让厂卫查一查,每一个人的屁股是干净的,即便是刘健,他也一样没少收人的润笔费、孝敬之类的,要不然大贪官刘宇就不会靠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