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895章

大明镇海王-第895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有谢迁这棵大树在,他们几兄弟在朝中为官也是可以更加是顺利。
  现在谢迁要回乡归隐,这等于是一下子就少了谢迁在为他们遮风挡雨了,以后想要升迁都不会那么容易了。
  尽管谢迁的故交好友之类的依然很多,遍布朝野,但人走茶凉的道理谁会不知道?
  “是啊,父亲,还请三思啊,您现在才刚刚六十出头,身体又非常的健朗,完全可以再继续做下去的,很有望再进一步的。”
  谢正也是着急的说道。
  “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刚刚让你们去打听也是为确认,这失去了圣上的信任,我这个内阁大臣也是已经没有必要再做下去了。”
  “我意已决,休要再劝。”


第1566章 内阁职权
  翌日早朝。
  “陛下,臣最近深感身体不适,再加上年纪已大,思乡心切,还请陛下恩准臣回乡养老!”
  等到朝中江南籍的官员为了削减南直隶科考名额一事闹的差不多了,谢迁也是站出来递上了自己的请辞奏疏,希望弘治皇帝能够恩准自己回家养老。
  “谢公,万万不可啊~”
  “是啊,谢公,你身体健朗,仅有六十,岂能现在就回乡养老。”
  “谢公,您可是朝廷的中流砥柱,陛下的肱骨之臣。”
  听到谢迁要回乡养老,顿时朝野上下有很多大臣都纷纷站立出来,特别是守旧派的官员和江南官员,一个个都纷纷站出来。
  谢迁可以算是他们这些官员在朝中的代表了,也算是守旧派和江南官员最后的大靠山和支柱了。
  这谢迁要是归乡养老的话,那他们就更加没有什么话语权了,到时候就全是以李东阳、张懋、刘晋、佀钟这些为代表的改革派官员了,天知道到时候这大明会让他们给玩成什么样。
  弘治皇帝接过谢迁的请辞奏疏,快速的扫了一眼。
  奏疏说自己什么身体欠佳,又思乡心切,无法再为天子效力,希望能够回家颐养天年,最后还感谢天子多年来的信任和重用,感谢天子对自己的恩情之类的一大堆。
  这都是辞官的老套路了。
  有些是身体的真的不行了,必须要辞官了,但大部分都是已经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为借口来辞官的。
  “谢爱卿,如果身体不舒服的话,朕会让大明医学院和大明皇家医学院的教授来给你看看,另外最近朝鲜国王进贡了一批高丽人参,回头朕让人送一些过来。”
  “这辞官一事就免了。”
  弘治皇帝看了看谢迁,他虽然不是自己的老师,但从自己登基一来,也是从自己的侍讲大学时做起的,一直陪伴左右。
  弘治皇帝也是一个很念旧情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宽厚仁慈之人。
  尽管对谢迁不满,但对方真的要辞官的时候,弘治皇帝还是有些舍不得,多年的君臣之情,也不是说割舍就能够割舍的。
  所以弘治皇帝也是挽留起来。
  当然了,这也是常规操作了。
  就好比是古代开国皇帝登基的时候一般,都要下面的臣子一请、二请再三请,皇帝虽然心里面巴不得早点登基上去,但是也要一拒绝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二拒绝表示自己恐难当大任,三就半推半就的勉为其难当了皇帝。
  这古代臣子要辞官回乡养老,当皇帝的除非是对这个臣子极其的不满和厌恶,否则类似的程序也还是要走一遍的。
  第一次请辞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对方说身体不好,还要派御医去看,顺带着赏赐一些滋补的药材给臣子。
  第二次请辞也肯定是不会同意,还要赏赐一些金银、锦缎之类的东西以表示天子薄待了大臣,希望对方可以继续留下来给自己效力。
  第三次请辞的话,那就要看具体情况了,如果是身体真的不行了,又或者是皇帝确实是不想再留对方了,又或者是对方确实是想要归乡养老了。
  那么天子就会给对方很多赏赐,然后再加一些头衔,如果有儿子在朝中做官的话,还会给你的儿子稍微提拔一下,让你可以风风光光的回家养老。
  弘治皇帝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又是一个念旧情的人。
  谢迁这第一次申请辞官,自然是要挽留的。
  不管如何,对方的面子一定是要给足的,即便是要回家养老,那也是要让对方风风光光的回家养老。
  “陛下,臣去意已决,实在是年事已高,身体不堪重任,还请陛下恩准。”
  见弘治皇帝挽留自己,谢迁也是感动的泛起了泪花。
  说实话,给弘治皇帝打工是真的舒服,不需要担心太多,弘治皇帝是宽厚仁慈的老板,对下面的臣子是真的不错。
  除非是动了天子的逆鳞,弘治皇帝是很少动杀意的,几次大案,被杀的官员终究是少数,大部分的官员也就罢官、流放,至于家人更是不会大规模的牵连。
  现在对自己又是关心,又是赏赐的,这让谢迁也是很感动。
  但天子挽留一二,那也是常规操作了,谢迁去意已决,自然是还会不断的请辞的。
  “不允~”
  弘治皇帝丢下一句话就直接退朝了。
  尚书房内,弘治皇帝也是再次挽留谢迁,但谢迁依然是去意已决,无心继续留下去了。
  没办法,谢迁好歹也是内阁大臣,也是要脸面的,你弘治皇帝微服私访,三个阁老带了两个,就是不带自己,这不是让自己难堪嘛。
  朝野上下知道了,自己还怎么去当这个内阁大臣?
  接下来的几天,谢迁接连不断的上书请辞,弘治皇帝也是挽留再三,一连挽留了六次之后,见谢迁去意已决,也是最终不得不同意谢迁回乡养老。
  当然,弘治皇帝对谢迁也是极为优待。
  首先就是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珍珠翡翠、锦缎布匹之类的东西给谢迁,这是保证他能够有足够的钱物好好养。
  接着对谢迁进行了加封,封一个伯爵,当然并不是世袭罔替的那种,这个伯爵是无法继承的,他一死的话就会收回来,儿子没办法继承,并不是铁饭碗,一般都是赏赐给重要文臣大佬的,像刘健也是封了一个伯爵。
  同时又加封了少傅兼太子太傅,这差不多跟后世的官员一样,退休养老的时候再提高一个级别。
  最后弘治皇帝还提拔了谢迁的儿子谢正,以表示自己的隆恩。
  当然了这些都是小事了,随着弘治皇帝同意谢迁归乡养老,朝中大臣们的话题瞬间又回到了该推荐谁入阁的事情上来。
  内阁大臣,在明初的时候并无多少实权,但到了明中期之后,内阁大臣就是真正手握大权的重臣了。
  内阁大臣的职权大致上有票拟批答之权、草拟诏敕与封驳之权、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会议决策、会审、经筳进讲之职。
  所谓票拟批答即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从票拟职权的初设看来,内阁只是秘书机构。
  然而,随着仁宗、宣宗时,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票拟成为内阁参与行政决策的重要手段。
  由于皇帝决策前,必须经过内阁的票拟,草拟政策处理意见,在皇权和司礼监权利较受限制的时期,重要的决策主要由内阁票拟决定。
  票拟大约经历了“同宣协恭”、首辅专票、分票三个时期。
  早期,众阁臣商讨拟票,交由皇帝斟酌,若意见不合,则发还改票,多时可至五改,形成皇帝与众阁臣之间的政治协商。
  简单来说,内阁大臣虽然是天子的秘书,但拥有的权力很大,甚至于可以驳回天子的意见,很多事情,如果内阁大臣不同意,天子都没办法,只能够和内阁大臣们商量着来,互相妥协一番。
  草拟诏敕与封驳,诏敕的拟订初由翰林院执行。内阁制度完备后,翰林院与内阁分置,诏敕的拟订专由内阁。
  所谓封驳,即如果阁臣认为皇帝的谕旨不妥,或者是太监假传圣旨,可以封还不受,或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出,这就意味着皇帝的意志无法向下传达,也就不可能予以贯彻执行。
  顾问咨询、劝谏之职,大约分为两种,一是召对顾问、咨询;二是密疏进言。
  对于密疏进言者,有专印,加盖即专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复。由于一般的奏章,都需传抄邸报,发于诸大臣知道,而密疏则可以留中不发。
  密疏就给了进言的大臣以极大的发言权,使其能够言他人所不能言,极大拉近了皇帝与密疏进言者的关系,因此密疏进言是一种极大的特权,也屡遭人诟病。
  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内阁权力由内廷转向外廷的一种体现。
  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定期商讨日常重大事务的决策,其建于内阁建立之初。
  由于政务“必下内阁而后行”,内阁的日常行政权力由此得到巩固,简单来说,则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内阁不仅仅参与其中,而且还是内阁大臣们起决策审议的作用。
  经筵,即为皇帝讲解治国、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讲。
  这个职权就不算重要了,特别是这经常讲来讲去的,时间久了也就没有什么可讲的了,不过这等于是时常陪伴天子左右,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够给天子讲一讲治国之道,那也是获得提拔的大好机会,翰林院的人为什么提拔快。
  还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天子的近臣,天天在天子面前晃来晃去的,表示好一些,提拔就跟坐火箭一样。
  从内阁大臣所拥有的主动职权来看,这内阁大臣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自然而然,这做官都想要成为内阁阁老,大权在握,位极人臣。


第1567章 刘晋入阁
  内阁大臣权力极大,并且还享有极高的荣誉,自然是人人都想要当内阁大臣了,只是这内阁大臣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做的。
  首先来说,在大明有一条大家都默认的规则,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想要当内阁大臣,首先就是要从翰林院出来的。
  翰林院一向都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人才储备池,只有进士才能够进翰林,而且也只有头甲和二甲的进士才可以,三甲的进士是没有资格进翰林。
  这也就意味着你在科举考试之中,至少也要考进二甲才能够进翰林院,先在里面修书,给皇帝当秘书、讲学什么的,得到天子赏识之后,立刻就可以成为六部的重要大臣,再干上几年差不多就可以做六部的尚书、侍郎,有合适的机会之后就可以入内阁当内阁阁老。
  现在朝中的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都是这样的路子,科举高中,进翰林院,任庶吉士,编修、修撰、左庶子,詹事府少詹事、侍讲学士,六部侍郎、六部尚书、内阁大臣,都是一条路走出来的。
  由此可见,在明朝,你要是能够进翰林院,这出来之后,基本上一个六部侍郎、尚书是绝对走不掉的,天子赏识的话,入内阁也不是什么难事。
  妥妥的高级人才储备池,进了翰林,那就不用担心以后仕途的事情了。
  当然了,其中也是有所差别的,如果科举考试的时候,是头几名,特别是状元的话,一进翰林院就是修撰干起,升起来就特别快。
  像谢迁是状元出身,年纪轻轻,品级就已经相当高了。
  谢迁五十多就入内阁了,很多大臣,五十多岁的时候连三品、四品都没有,更别说入内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科考之中成为状元,也是可以让很多大臣服气的,快速升迁起来,别人也没什么话可说。
  就像刘晋,年纪轻轻就是状元,翰林院随便待了一下,立即就被弘治皇帝提拔重用,三十岁就已经是吏部尚书了。
  尽管很多大臣觉得刘晋太过年轻,提拔的速度太快了,颇有微词,但是因为刘晋是状元,这提拔快一些,升迁快一些,大家心里面其实也是认可和接受的。
  毕竟这古代状元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三年一次的科考,几千人参加,想要夺得第一,是个人都知道有多难,朝野上下的大臣都是从科班出身的,大家都很清楚。
  状元、状元,那是天上的文曲星,升迁快一点,大家也认可,状元都升迁慢的话,那其他人不是更慢了?
  入内阁的要求虽然很高,不过对于朝中大臣来说,符合要求的人还是一抓一大把,毕竟都是科班出身的,朝中随便点个人出来可能都是状元、探花、榜眼什么的。
  至于这六部的尚书、侍郎、詹事府的詹事、天子的侍讲学士什么的,那随便都是状元了,都是有资格入选内阁大臣的。
  现在谢迁回家养老了,朝中的大臣们心思也都放在这上面了,有人想要争着入内阁,有人则是想要等上面的位置腾出来了之后,自己是不是有希望可以往上面挪一下。
  一时之间,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私底下不断的讨论起来。
  “谢公回乡颐养天年,谁最有可能入阁?”
  “我看最有可能是吏部尚书刘晋,他深受天子信任,又是高人子弟,能力出众,入阁也是众望所归。”
  “刘公确实是最有希望入阁的,不过我觉得兵部尚书刘大夏刘公也是极有希望入阁的。”
  “兵部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的实权,只是协助都督府征兵,安排退伍军人事宜,他入阁的可能性比较小。”
  “户部尚书佀钟呢?”
  “他倒是不错的人选,不过我觉得还是比不过刘公。”
  “那倒也是~”
  朝野上下,关于谁入内阁的消息也是议论纷纷,同时也是在等待着弘治皇帝的意思。
  明朝内阁大臣的选拔方式有两种,特简和廷推。
  所谓特简是指由皇帝直接以中旨的方式任命大臣为内阁大臣,而不通过吏部。
  这种方式大致上又可以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皇帝本人亲自选拔任命,二是皇帝采纳大臣们的举荐或由中官们的援引而任命,还有就是由现任的内阁大臣推荐若干人选,再由天子选用。
  廷推也叫会推,顾名思义,就是开会大家一起来推荐,一般是由吏部牵头,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单,再由天子选用。
  特简和廷推是明朝内阁大臣选拔的两种方式,在万历以前阁臣的任选大多数都是天子通过特简的方式任命,万历之后,则多是由廷推来选拔。
  弘治八年以前,所有的阁臣都是特简选拔上来的,简单来说,那都是由天子亲自任命的,但在弘治八年的时候,内阁缺员,弘治皇帝下令吏部效仿廷推推荐大臣阁臣。
  于是当时吏部会同六部、督察院、通政院、大理寺以及科道大家一起推荐了‘吏部尚书耿裕、礼部尚书倪岳、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李东阳、礼部左侍郎周经、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谢迁’几人的名单出来。
  最后弘治皇帝钦点了李东阳、谢迁入阁,也是由此开创了阁臣由廷推推荐的先河。
  当然,这也是后世弘治皇帝也由此造人批评之处,过于信赖文官,将权力下放太过严重,导致文官集团的严重膨胀,为明中后期的党争埋下了隐患,同时明后期接连出现的几个宫廷大案,涉及天子之死的事情,有人推测也跟日益膨胀的文官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都是后话了,此时此刻,朝臣们都在等待弘治皇帝的命令。
  弘治皇帝到底是和以前一样直接特简任命大臣进内阁呢,还是说像上次一样,通过廷推的方式,让大家来推荐出一个名单出来,再由天子点用。
  这其中的差别非常巨大。
  特简选拔出来的内阁大臣,一般都是深受天子信任的大臣,当然相对而言也是会更加听天子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