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8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年湖广地区的粮食产量比前年提高了两成,高产水稻和机械化的推广,以及稻田养鸭的办法推广下,不仅仅粮食获得丰收,而且湖广的鸭子产量也是已经位居全国第一,每年可以向京津、淞沪、南京输送上千万只鸭子。”
魏英向刘晋汇报湖广情况的同时也不忘拍下刘晋的马屁。
“那就好,那就好~”
“这都是湖广人自己辛辛苦苦努力和劳作的成果,勤劳、智慧的成果。”
“我想陛下如果听闻了这个消息,肯定会更加高兴的。”
刘晋满意的点点头,湖广布政使魏英在这方面确实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
大力推广高产水稻,推广蒸汽耕地机、收割机和碾米机,提高机械化耕种,同时从江南这边学习到了稻田养鸭的办法,就是在稻田之中种稻子的同时又养鸭子,不仅仅可以清除稻田之中的病虫害和杂草,还可以给稻田增肥。
提高了产量的同时,养的鸭子也是大规模的向外省出售,增加了收入。
为了这件事情,湖广这边甚至于还专门资助了大明皇家理工学院这边研究如何大规模的对鸭子进行育种和繁殖,并且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能够大规模的繁育鸭子,这使得稻田养鸭的计划能够在湖广大规模的执行和推广。
这事情刘晋是知道的,对这个魏英的印象也是很不错。
自古以来,其实只要给出了方向,自然就不会缺乏各个方面的人才,很多封疆大吏为了提高政绩做出的很多事情都让刘晋瞠目结舌,不得不表示佩服。
第1535章 牛叉的江西
刘晋对湖广这边的肯定,也是让魏英高兴不已,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辛辛苦苦的努力耕耘一方,求名自然是不用说了,但更多的还是为了能够更进一步。
魏英和高江两人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官员了,说实话,如果不能再进一步的话,按照大明规矩,这地方官员65岁就要退休了,也就干不了多久。
但如果能够升到京官的话,就可以干到70退休,并且京官除非是身体实在是不行,一般都会留任一两次,干到80岁都可以的。
就像现在的内阁首辅刘健,现在都已经七十六岁了,按理说早就应该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了,但是他身体好,又弘治皇帝的老师,干到八十都可以。
事实上明朝很多有名的大臣,像王直、王恕、杨仕奇等退休的时候都已经八十岁了,六十多岁在京官里面都算年轻人了。
如果是地方的封疆大吏,你六十多岁说要退休,给天子上书请恩赐归乡养老,一般都会同意,天子对你没什么印象的话,根本就不会挽留你。
京官就不一样了,天天在天子的面前晃来晃去的,混脸熟了,即便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又没有什么太大的才华,天子也会按照惯例挽留你一二。
像李东阳,他在弘治十四年的时候,脑袋晕眩,再加上自己的长子病死,他多次请辞,弘治皇帝都没有准许,到了弘治十七年又生病了,多次乞求退休,依然不准。
这一方面是因为李东阳确实是有才华,是能臣,弘治皇帝需要他的辅佐,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是京官,还是内阁大臣,多次挽留也是常规操作了,你要是地方官员,纵然是有才华,可是皇帝对你不熟,哪里还会挽留你。
至于说其他的官员,除非是跟你是很好的故交好友,不然巴不得你赶紧让出一个位置出来,这样好安排自己人顶上去。
所以魏英听到刘晋的话,自然是很高兴,特别是最后那句,如果弘治皇帝知晓的话,必定会更加高兴,这让他更是激动。
这事情干好了,还要让上面知道,特别是要让天子知道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天子对你有好的印象,升迁提拔就跟坐火箭一般。
就如同眼前的这个刘晋,才三十多岁的年纪,已经位高权重,位极人臣了,按照正常的流程来走,刘晋纵然是状元,也绝对不可能说在如此短、如此年轻的时候坐到这个位置上面来。
还不是因为弘治皇帝赏识,在弘治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再加上刘晋自己的能力,也就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多谢刘公的肯定~”
“湖广能够有今日,这一切都离不开天子的恩赐,也离不开朝中诸公的帮助。”
魏英也是连忙笑着回道。
“高公,江西这边的情况如何?”
刘晋点点头,转头看向高江,问起江西这边的情况来。
“托天子的洪福,也要感谢朝中诸公对江西的支持,江西这几年也是一直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年年增长,去年粮食的产量比前年增长了15%。”
“此外,我们江西这几年新办了五所高等院校,一百多所新式中学,上千所新式小学,另外还新办了三所书院,三百多所私塾,整个江西所有适龄儿童都可以上学。”
高江也是连忙向刘晋汇报起来。
和湖广这边有点不同的是高江特别重视教育,故而一直以来都在想办法多办学校,不管是新式学校,还是传统的私塾、书院,都大力的支持。
“五所高等院校?”
刘晋一听,顿时就傻眼了,这江西也太虎了吧,一办就是五所高等院校,要知道现在大明大部分的省份这里都还没有属于自己的高等院校。
这主要是因为办高等院校的资金都是刘晋自己再出的,故而地方的这些省,刘晋如果不出钱的话,除非是他们自己筹集资金去办理,否则基本上都不会有高等院校设立。
可是江西这边,刘晋自己是清楚的,自己可没有出钱在江西这边办新式的高等院校,他们竟然还办了五所高等院校,这有点不可思议。
“是的,刘公~”
“这五所高等院校,全部都是我们江西这边自己出钱出力办起来的,分别是江西理工学院、江西化工学院、赣南学院、江西师院、江西造成学院。”
“自从刘公您创办新式学校开始,我们江西这边就在不断的学习,也是仿照您所创办的高等院校,创办了这五所院校,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新式人才。”
高江郑重的点点头回道。
“你们江西人还真是厉害,竟然靠自己都能够筹办起五所高等院校,还在整个江西范围内普及教育,让所有适龄孩童上学,真是了不起!”
刘晋听完,也是忍不住感叹起来。
这个时候的江西人是真的牛叉啊!
在后世,江西那是妥妥的拖后退的存在,要经济没经济,要交通没有交通,在上面也没有什么人,好像除了彩礼高有名之外,很多人甚至于都不知道还有江西这个省。
可是这个时候的江西,那是太牛了。
宋明两朝,江西出的才子、能人实在是太多了,明初的时候朝士半江西可绝对不是开玩笑,而是真的有近半数的官员都来自江西。
江西、浙江、江南,这三个地方可都是赫赫有名的考霸之乡,出的才子不知道有多少。
这别的地方都还要靠刘晋支持办新式学校的时候,江西这边竟然自己都已经开始筹办起新式学校来,而且一口气竟然整出了五所高等新式学院。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时期的江西能人多,有钱人也多,要不然怎么可能一口气弄出五所高等院校来,刘晋可是知道,建起一所高等院校需要的银子可是非常庞大的,更何况还要维持它的教学和研究了。
“刘公过奖了~”
“我们江西这边别的什么可能不如其它地方,但是在教育上面却是非常的重视,以前的时候,大家就喜欢筹集资金办私塾和学院,故而才涌现出了大量的才子。”
“现在也是一样,不管是传统的教育还是新式教育,那都是为了培养人才,我们江西人纵然是少吃一点、穿差一点,那也是要跟上时代步伐,倾力去建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学。”
“当然,这些都是天子的恩赐,也离不开朝中诸公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刘公您的支持,我们也不可能建起如此多的新式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学。”
高江笑着回道。
他虽然不是江西人,但在江西为官多年,已经算是半个江西人了。
江西这边文风极其的兴盛,喜欢办学校,大大小小的私塾,书院不知道有多少,有名气的书院都很多,像白鹭洲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都是这个时期大名鼎鼎的书院,这也是为什么江西出身的官员很多的缘故,重视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高江作为江西的布政使,他知道刘晋喜欢办学校,办新式学院,而江西这边本身就文风鼎盛,大家喜欢办学院。
故而他也是大力的给予引导和支持,一口气就造出了五个高等新式院校,一大堆的中学和小学出来,他笃定,这肯定能够得到刘晋的赏识。
“说的好啊,知识才能够改变命运。”
“多办学校,多读书,多培养人才肯定是对的,没想到江西这边竟然走在了大明各省的最前列。”
刘晋郑重的点点头,总算是明白了江西这个时期为什么多能人的原因了,说到底就是重视教育。
要说经济的话,江西历来都不如浙江和江南,甚至于连一旁的湖广都不如,但是在教育上却能够和浙江、江南相比,足见在教育上的投入了。
“刘公,我们江西能够有今天,还是要多多感谢刘公的大力支持,刘公在我们江西投资兴建了大量的新式学校,真金白银的恩赐于我们江西,这份恩情,江西时代不敢忘。”
“这一次过来,也是希望能够刘公能够继续支持和帮助我们江西。”
“我们江西准备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铁路,从洪都往南修往赣州,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继续修往广东,这样一来的话,可以打通我们江西往南发展动脉,促进我们江西的发展。”
高江看了眼对面的魏英,你不先说,那我就先说了,铁路这东西,那是必须要先抢到自己手中的,江南这边都有铁路了,江西这边自然是不能落后于人。
而且一旦方案敲定的话,到时候这大明南北铁路大动脉就要走江西过了,有了铁路,交通就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做什么都方便多了。
“刘公,我们湖广也打算修铁路,这一次也是过来找刘公,希望刘公能够大力支持我们湖广的。”
对面的魏英一听,顿时就着急了,也是赶紧说道,再不说的话,怕是要迟了。
第1536章 湖广、江西之争
“修铁路?”
刘晋看了看魏英和高江,其实心里面已经猜到他们过来找自己的目的了。
大明的铁路建设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最长的铁路已经从京城修到了西域、河中去了,往南这边,铁路都已经修到南京了,还要继续往南修,贯通淞沪、浙江、福建。
此外在中线这里,现在也是正在考虑修建从河南往南修往广东的铁路,这其中是走湖广下广东呢,还是走江西下广东,一直都争执不休,难以确定下来。
再加上还有长江这条大江横亘东西,还要攻克在长江上面修建大桥的难题,所以也是一直没有定下来。
但大明的造桥技术非常先进,原本就是领先全球,现在更是有专门的建筑学院,研究修桥铺路,又有水泥,故而建筑技术也是得到了突飞猛进,在黄河上面都已经修建起几座大桥贯通南北。
想要在长江上面修筑桥梁在技术上来说已经基本上是可以实现,关键是有没有修建的必要,以及修建大桥所需要的资金。
铁路的重要性现在整个大明上下都清楚。
铁路一旦修通,就仿佛是修通了沿线铁路发展的经脉,经济、交通都将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发展。
曾经西域天高皇帝远,牛洋成群却是卖不出价钱,火车一通,再多的牛羊都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关内来,卖出不错的价钱,让西域的牧民、牧场受益无穷。
大明各地的省份都在拼命的争取朝廷能够在自己这里修建铁路,特别是主动脉线路,一旦能够落户自己省份,不仅仅自己可以获得当地百姓的赞誉,而且带动经济之后,自己的政绩也可以刷刷的起来。
湖广和彼此离的很近,都是南方中间的重要省份,这南北交通大动脉,从湖广走也是可以,从江西也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看上面如何决断了。
为了此事,湖广、江西的官员在朝廷之上已经不知道争论多少次了,京津铁路开通之后,大家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开始,湖广和江西的官员都在拼命的争取将南北大动脉通过自己的家乡。
“是的,刘公~”
“我们江西这边已经筹集了两千万两白银准备修建一条贯通江西南北的铁路,从洪都一直修到赣州。”
高江见魏英也插嘴了,也是赶紧将自己这边的计划给说了出来。
“我们江西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地区,地势较平缓,修建南北贯通的铁路更有优势,而且再往南通往广东也更加的方便。”
“往北可以衔接南直隶的铁路线,联通南京和淞沪,未来还可以连接浙江和福建,可以说是六省通衢之地,一条南北贯通的铁路,它必能够带动整个大明东南各省的迅猛发展。”
“为此,我们江西上下千万百姓将全力支持,愿意为我大明的繁荣富强做出任何的牺牲。”
高江非常郑重的表态,代表江西的父老乡亲向刘晋这边表面态度。
我们要修铁路可不仅仅只是口号喊一喊,而是真的能够拿出实际行动出来,朝廷还没有定下方案,我们就自己筹集了两千万两白银用来修建铁路。
到时候朝廷愿意批准,那自然最好的,如果不愿意,我们就自己修,哪怕勒紧了裤腰带了,也要将修通。
“嗯~”
刘晋听完也是微微点头。
不得不说这个事情的江西人还是很牛叉的,不仅仅重视教育,大量的兴办教育,这修路也是如此的积极。
朝廷这边还没有规划,他们自己就已经筹集了两千万两白银的庞大资金准备修铁路,按照五万两银子一里的造价来计算,两千万两白银也差不多能够修四百里。
如果江西这边再全民参与,自己出力的话,成本还可以更低,这两千万两银子能够修一段比较长的铁路了。
而且高江说的也很有道理,江西的地理位置确实是很重要,也有修铁路的一些优势,连接南直隶这边,铁路都已经修到南京了,离江西也不是很远了。
这往南如果打通了通往广东的道路,那就更不得了,江西的货物可以源源不断的通过铁路运往广东再运往全球,全球的货物也可以通过广东,再通过铁路运抵江西,非常的便捷,铁路运输的成本非常低,比起以往任何交通运输工具的成本都要低很多、很多。
“刘公啊~”
“我们湖广这边也是在积极筹划修建贯通湖广南北的铁路,我们湖广地中南方中心地带,上接河南、陕西,可以直接连接京河铁路。”
“这往南可以通往两广,再前往交趾、象林,往西则是可以通往云贵川,这些地方一直以来交通不便,天高地远,我大明将来必定会修建铁路前往这些地区,以加强我大明对西南疆土的联系。”
“走我们湖广线,绝对是最好的选择,可以为将来节省大量的资金,打好伏笔。”
魏英一听,顿时就急了,急匆匆的表面湖广这边修建铁路的必要性和诸多有利条件。
“你们湖广那边修铁路哪有那么容易,到处都是湖泊、河流,不知道要修多少的桥梁,一般地方修一条铁路,五万两银子一里就差不多了,你们湖广这边可能翻个几倍都难修起来,湖泊、河流,修桥都要修到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