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55章

大明镇海王-第55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前明朝军队的兵权是归属皇帝,这军费开支也是皇帝说了算,所以各个方面都有保证,从武器制造到军队的方方面面等等都有保证,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大。
  时不时都还可以去草原上面逛一逛,将鞑靼和瓦剌杀的北逃千里,俯首称臣,可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局势就立刻反过来了。
  尽管于禁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守住了京城,护住了大明的江山,但是这兵权也彻底被文人掌控,后面的皇帝都没有将兵权全部收归到自己的手中。
  文人掌权,打压武将勋贵,削减军费开支,没有足够的经费,这打造出来的武器越来越差,以前仗以横行天下的神机营火炮、火铳炸膛太过厉害,以至于士兵们宁可拿着刀和敌人拼命也不愿意使用火炮和火铳。
  再加上当兵的待遇越来越差,特别是弘治朝改‘开粮纳中’为‘开银纳中’,盐商只需要向朝廷缴纳银子就可以获得盐引,不再需要运输粮食到边镇才能获得盐引之后。
  整个明朝的边镇系统就开始彻底的崩坏,边镇军队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了,商屯荒废,边镇军需紧张,无法得到保证,在明朝后期,直接让明朝陷入了更加可怕的财政危机。
  当然,现在这种危机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周经这些文臣依然还在不断的想方设法缩减军费开支,构造他们梦想中的以德治国,以孝治国的儒家理念。
  “这2万两银子就从内……”
  弘治皇帝看了看周经,再看看其他几个大臣,心里面无奈的叹口气,当皇帝当到他这个份上,也不知道是成功还是失败。
  不过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个小黄门急匆匆的拿着一个奏章走了过来说道:“陛下,边镇大捷,边镇大捷~”
  众人一听,顿时一个个就来精神,弘治皇帝也是赶紧改口说道:“念~”
  “臣李介启奏陛下,近日小王子集结二十万铁骑南下扣边,兵分两路,一路佯攻大同,连营二十里,烽火漫天,然则都是虚假之势,幸赖我朝有神器千里眼,识破小王子之计谋,臣派出众多夜不收、斥候进行大范围侦查,依靠神器千里眼终于发现小王子主攻方向为太原。”
  “随将计就计,引敌深入,设下埋伏,重创小王子,杀敌数万……”
  这是一封来自边镇的捷报奏章,随着小黄门将李介的奏章念了出来,在场的众人一个个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同时一个个也是虚惊一场。
  小王子可是草原上的霸主,一向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在去年也就是弘治十年五月的时候也是扣边大同,连营几十里,京师都震动了。
  没想到这一次扣边,不仅仅无功而返,而且还损兵折将,铩羽而归,一场无形之中的危机也是被化解掉。
  不然这小王子一旦打开缺口进入到大明腹地的话,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要损失多少的财物,要知道现在是最难熬的寒冬,小王子南下扣边也肯定是为了掠夺物资用来过冬。
  “太好了~”
  弘治皇帝整个人都忍不住高兴的拍手,整个冬天,弘治皇帝都在为这个事情烦恼,时刻都在担心着边镇的事情,现在总算是先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这小王子被重创,这个冬天总算是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弘治皇帝整个人重重的松口气,这天气越冷,他就越担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事情,以往每年都要听到很多的坏消息。
  什么某某地方被攻破,贼寇劫掠了多少的人口,有多少、多少人被屠杀等等,今年竟然首先听到了好消息,实在是让弘治皇帝高兴坏了。
  “这个李介很不错,去年稳住宣府,现在又立下大功,必须要重重有赏~”
  “陛下,这李介确实是该赏,不过刚刚李介的奏章当中也是多次提到了千里眼,直言正是因为有千里眼才能够识破小王子的计谋并且找到小王子真正的主力所在,最终将计就计设下埋伏才能够重创小王子。”
  “可见这千里眼同样也是功不可没,在军事上的作用非常巨大。”
  谢迁看着周经,非常大声的说道。
  他话里面的意思很清楚,同时说这个话的时候也是一直看着周经,仿佛是在对周经说,这钱花的值不值?
  这千里眼到底是不是小儿玩具?
  至于周经,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了刚刚的嚣张气焰,低着头,沉默不语,老脸红红的,仿佛是被人给扇了好几巴掌一般,整个人的脑海中都还嗡嗡作响。


第127章 必有灾荒
  周经老脸通红,感觉被人狠狠的打了几巴掌。
  弘治皇帝此时觉得非常的爽,感觉胸中的一口恶气一下子就烟消云散,满脸笑容的看着周经。
  这个周经,因为这2万两银子的事情,隔三差五就来找自己闹一次,别的本事没有,天天就知道盯着自己的内帑。
  自己好不容易赚点银子,他就如同贼一般,天天惦记着,这国库开源节流的事情,他开源也就知道开源到自己头上来,至于说征商税、重新丈量土地等等之类的事情,他连提都不提一次。
  “陛下,这小王子吃了这个大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我估计他还会卷土重来。”
  “这几年的气候异常,冬天变的异常寒冷,他们的日子肯定同样非常难过,不南下劫掠一番的话,是很难度过冬天的。”
  “臣建议不应该因为这一次的胜利而放松警惕,反而要因此加倍小心,严防小王子再次卷土重来。”
  马文升看了看周经,没有再继续谈千里眼的事情,而是非常郑重的提醒应该加倍防范,防止小王子再卷土重来。
  “嗯,爱卿考虑周全,传旨边镇加强防范,要多加利用千里眼在侦查上的作用,及时掌握小王子动向,做好防范。”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郑重的点点头下旨道,这受伤的狼往往更加的凶残,更加的可怕,现在的鞑靼小王子就如同一只受伤的狼,同时还是一只又饿又冷的狼,必定会再次南下犯边。
  “陛下,今年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臣估计对农事的影响非常大,北方地区的小麦可能会因此欠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绝收的情况,所以臣建议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检查各地粮仓,提前从南方运输粮食,做好应对灾荒的准备。”
  刘健听了听外面肆虐的寒风,想了想说道。
  “这天气是寒冷了一些,但每年冬天都一样冷,或许不至于如此吧?”
  弘治皇帝听完,皱了皱眉头说道。
  “去年刘晋在望月楼讲述了地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臣就特意留意,我大明以农为本,这农业关系到是我们大明的国本,只有让天下老百姓都吃饱饭才能够真正国泰民安。”
  “所以臣这段时间以来也查阅了很多的历史记录,从中也是有所收获,正如刘晋所说,我大明的气候历来不是南涝北旱就是北涝南旱,这北方灾情尤为严重。”
  “不仅仅旱涝问题极为严重,难以治理,更有雪灾、蝗灾等等诸多灾害,风调雨顺的年景比较少,往往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灾害的发生。”
  “今年这个冬天,在去年中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打霜,进入冬天的时期比以往要早将近1个多月的时间。”
  “同时近日我也特定去京城外的河里面将河里的冰层打碎,我发现今年的冰层比起去年来要厚了将近一尺,这说明今年的冬天尤为寒冷。”
  “根据刘晋所说,这光照、降水、温度是农作物生长的三大要素,这温度过低,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极大,所以臣断定今年北方地区将会欠收甚至绝收,到时候必定会发生灾荒,我们应该尽早做好准备。”
  刘健微微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着缓缓的将自己的研究推断说了出来。
  “果真如此?”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坐不住了,开始有些焦虑的走来走去。
  以前大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些,或者说对这一方面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毕竟掌权的都是儒家的酸臭文人,他们只会提倡忠孝治国、提倡以德治国,对于其它的一些旁门左道的东西视为小道,是绝对不会花心思去专研的,更多的心思则是花在了流转几千年的四书五经上面,乐此不彼的给这些四书五经写一些研究心得之类的东西。
  但去年刘晋在望月楼的一番话,不仅仅让很多人开眼看世界,看到了大明之外的广阔世界,而且也是让很多人第一次开始去尝试研究刘晋所说的一些气候、地理等等对诸多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有些人为了证明刘晋所说的一切都是天方夜谭,是胡言乱语,更是专心于寻找一些证据来证明刘晋满嘴胡说八道。
  大明之外的世界了解的少,那就从大明自己的这边去找资料研究,翻遍历史记载,不断进行一些总结和分析。
  没想到反而进一步证明了刘晋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刘健就是其中的一个,查来查去,仔细的一番研究,他竟然也是有自己的收获,现在也是断定今年北方地区会欠收,甚至绝收,必然会发生灾荒。
  “应该是不会错的,臣仔细的对比了历史上的一些记载,每当冬天过于寒冷,持续时间过久,来年必定就会发生灾荒。”
  刘健非常肯定的说道。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是应该尽早做好准备,提前转运、囤积粮食。”
  对于自己老师的话,弘治皇帝还是非常相信的,而且对于刘晋的话,他弘治皇帝现在也是信了几分,这又是蜂窝煤,又是千里眼的。
  蜂窝煤不仅仅解决了冬天京城百姓取暖烧柴的问题,更是让弘治皇帝的腰包都跟着鼓起来;这千里眼也是建功了,靠着千里眼的帮助,重创了南下的小王子。
  这两件事情也是让弘治皇帝对刘晋的话信了几分,现在刘健也是谈到了刘晋,并以此推断出灾荒的事情,他没有不重视的道理。
  “陛下,臣觉得刘公这是在小题大做,冬天不冷,那还叫冬天吗?”
  这时周经站出来表示反对,他知道,一旦要转运、囤积粮食的话,国库这边肯定是要花钱的,而他身为户部尚书,最怕的就是这个了。
  而且因为这个刘晋发明的千里眼,让自己狠狠的被人扇了几个耳光,他心里面也是很不爽,现在刘健又提到刘晋,他自然是要站出来反对。
  “这冬天寒冷又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岂能说这河里面的冰层更厚就能够说明今年的冬天比以往要更冷,这南方广东甚至冬天都还不结冰呢,岂不是又可以说今年的冬天比以往要更暖和呢?”


第128章 争论
  周经也是有理有据的讲出了自己的意见,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刚刚刘公提到的那个刘晋,他不过是一个秀才尔,现在更是成了追名逐利的商贾之辈,他的话岂能轻易相信。”
  “他口中所说的黄金洲,遍地是黄金,大家觉得可能吗?”
  “还有他说这黄金洲有几种高产的农作物,这一亩地可以亩产几十石的粮食,大家又觉得可信吗?要知道我们大明纵然是江南地区最好的上等水田,亩产也不过五六石而已,这亩产几十石的粮食作物和天方夜谭又和区别?”
  “这……”
  在场的几人一时竟然无法回答,因为这些事情现在都还没有证实,自然也没有人敢肯定的回答。
  “陛下,臣也觉得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冬天寒冷是再正常不错的现象了,现在的大事还是以防范小王子南下为主。”
  “更何况这些年来陛下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我朝国力蒸蒸日上,再加上朝堂诸贤的辅助,大明各地都国泰民安,民富国强,全国各地的粮仓也是早就已经堆满了粮食,其中有些陈年的粮食甚至于都要发霉了,足以应付任何的灾荒,没有必要再去刻意调集、囤积粮食。”
  这时马文升也站出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周公,这黄金洲离我们大明甚远,我们并不知晓具体的情况,不便妄下评论,但是刘晋所说的我大明乃季风性季候,历来南涝北旱或者北涝南旱是绝对不会错的。”
  “另外这天气寒冷却是并非没有依据,宫内每年都会采冰,只需要去查阅下相关的记载就可知道,这冰层厚度与天气寒冷是有绝对有关的。”
  “这广东地区和北直隶相距甚远,岂可进行比较。”
  “另外这个刘晋虽然年纪轻轻,但却是高人子弟,胸有丘壑,虽还是一个秀才,但却能够为陛下分忧。”
  “以往冬天,在整个京城,几乎每天至少都有上百人被冻死,被饿死,但是这个冬天,因为刘晋,京城的百姓用上了廉价的蜂窝煤,这木炭和柴火的价格也是直线下降,更加难得是因为蜂窝煤的生产,吸纳了大量的流民,所以这个冬天,我们京城看不到一个乞讨的流民,没有听到有人冻死、饿死的消息。”
  “还有这千里眼也是刘晋发明的,因为这个千里眼,我们的边关将士才能够重创小王子,立下大功,这刘晋虽然没有上前线杀敌,但这功劳又岂可无视?”
  “这刘晋虽然年轻,还是一个秀才,但却知道忠君报国,为君分忧,为国解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健被周经和马文升气的不行,这刘晋被周经说的一无是处,自己研究推断出来的东西被马文升说是小题大做,这让他非常的恼火。
  所以他也是赶紧站出来表示反对,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话里面的意思虽然比较隐晦一些,说刘晋为君分忧、为国解难,但其实也是话里有话,变相的说周经和马文升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空在高位,却是毫无作为。
  周经和马文升都是官场老手了,自然也是听出了刘健话里面的意思,一下子也是气的脸都红了。
  谢迁和李东阳一看这架势,互相对视一眼也赶紧出来和稀泥。
  “陛下,刘公所言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这刘晋虽然年轻,但确实是有才之人,刘晋所说的一些言语虽然有些天方夜谭,但也有可取之处。”
  “这天气寒冷对农业影响确实是很大,或许正如刘公所言会出现欠收、绝收的情况,但是周公和马公所言也是有道理的。”
  “这冬天都是如此,寒冷也是正常,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大明国泰民安,各地官仓屯粮充裕,也足以应付可能出现的灾荒。”
  谢迁笑着说道。
  “是啊,是啊~”
  “刘公说的也有道理,我们是应该有所准备,但也没有必要大规模的转运、囤积粮食,依我看,我们可以对北方的官仓进行一个检查,只要各地官仓充裕,有足够的粮食,我们自然也就可以应付可能出现的灾荒。”
  “如果各地官仓缺粮的话,我们再从南方转运粮食过来补充也是可以的。”
  “现在的大事还是鞑靼小王子南下犯边的事情,一旦这小王子南下劫掠,到时候必定大肆杀掠,尸横遍野。”
  “他们就如同是一头狼一般,在这寒冷的冬天,又冷又饿,现在又受了伤,那就更加凶恶,我们需更加小心、谨慎的对待。”
  李东阳也是跟着发声说道。
  弘治皇帝一直没有说话,皱着眉头沉思着,时不时看看外面飘荡的鹅毛大雪,听一听呼啸而过的寒风。
  对于自己老师刘健的判断,他还是很相信的,因为他现在也相信刘晋,这是一个真正能够办事情,解决问题的人,比起朝廷之上那些只会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更加有用的多。
  至少眼前冬天寒冷,京城却是没有冻死人,没有饿死人,以往人人嫌弃的流民全部成了香馍馍,被这些采煤的作坊给抢的干干净净。
  还有要是没有这千里眼,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