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532章

大明镇海王-第532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类的,刘晋觉得自己恐怕也是说不出什么东西出来。
  “你这要是纸上谈兵的话,那我们可就连谈兵都不会了。”
  李东阳也是笑了笑说道。
  “李公过奖了、过奖了。”
  刘晋赶紧谦虚的说道。
  “你小子也知道谦虚啊~”
  弘治皇帝看到这一幕,顿时就笑了笑说道。
  “哈哈~”
  其他人一听,顿时也是笑了起来,刘晋最年轻,刘健、李东阳、张懋他们的孙子都不会比刘晋小多少,所以有时候,大家也喜欢叫刘晋臭小子。
  众人聊的很开心,弘治皇帝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君臣之间也是很聊得来,和弘治皇帝这样的人相处,并不需要担心什么,也无需战战兢兢。
  所以聊到开心处,大家也是可以随意的大笑,弘治皇帝自己也是如此,一副君臣同乐的画面也是被旁边的史官给记录下来。
  “陛下,今年我大明各地粮食大丰收,粮食的价格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如果朝廷不进行干预的话,这谷贱伤农,到时候恐怕很多地方都会和北直隶一样,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会影响我大明明年的粮食种植。”
  开心过后,李东阳想了想也提出了一个问题。
  粮食问题无论任何时候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即便是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也依然要为未来的粮食考虑。
  出去了一趟,看到了北直隶这里的良田都种了棉花,这仅仅只是北直隶的话,问题不大,大明疆域广袤,产粮的地方很多,北直隶不种粮食出不了什么事情。
  可是一旦因为粮食的价格太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未来可能有更多的地方和北直隶一样不种粮食,反而种棉花什么的。
  这样下去可是不行的!
  “嗯,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谷贱伤农的问题。”
  “仅仅只是北直隶一地自然是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其它地方也变成和北直隶一样的话,问题就严重了。”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郑重的点点头,想了想问道:“诸位爱卿有何高见?”
  “陛下,可以像刘晋所说的,在我大明各地建立大型粮仓,粮价低的时候,朝廷就大量的购买粮食,以稳定粮价。”
  “臣以为,现在正是时候,朝廷可以由户部出面,专门成立一个直属于户部的粮食商行,这个户部粮食商行的职责就是专门用来稳定粮价,粮价低时大量收购粮食,粮价高时则是低价出售粮食。”
  “不需要有什么盈利,只要保证不亏本就可以,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稳定我大明的粮食供应和粮食价格。”
  刘健想了想也是立即站出来说道。
  经过刘晋一说,脑袋开窍,自然而然就能够想到办法了。
  “嗯,确实是有必要建立这样的一个商行。”
  弘治皇帝也是微微点点头,粮食问题涉及到国家的安全问题,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自然是需要高度重视,而且刘晋也说了,这粮食还是关系到集权的问题。
  因为只有朝廷手中握有足够的粮食,才能够依靠粮食来对国家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始终稳定粮价。
  “不过以我们大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我大明的粮食产粮应该还会持续不断的增加。”
  “辽东地区、西域、河中以及南洋四地,未来开垦出来的田地只会越来越多,这产出的粮食也会越来越多。”
  “单单是我们大明今年产出的粮食就足够我们整个大明吃五年了,这粮食越来越多,可是粮食顶多也就是只能够存储两到三年,时间一长也会烂掉。”
  “这朝廷每年花大笔银子去购买粮食的话,短时间内周转和存储是没有问题,可是时间一久,终究还是要将这些粮食给想办法消化掉的。”
  李东阳想了想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粮食存储制度肯定是有必要建立起来,现在大明的情况是地广人稀,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多,所以这粮食的产量越来越高。
  产出来的粮食实在是太多了,一年产出的粮食足够大明上下吃五年,可想而知这粮食有多少。
  “这……”
  众人一听,顿时就又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这粮食多了也犯愁了,因为吃不完,到了明年的时候还会有更多的粮食出来,到时候堆积如山,吃不完就只能够烂掉了,那就太可惜了。
  “陛下,也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
  这时刘晋想了想又站出来说道。
  “说说看。”
  弘治皇帝看到刘晋站出来,顿时就连忙问题。
  “我们南庄村的时候也是了解到了,现在我大明的老百姓,粮食是足够吃的,大家都有粮食吃,这丰衣足食之下,大家也是开始慢慢的追求更好的生活。”
  “老百姓要吃肉,所以肉的价格在不断的上涨,我们朝廷在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就要顺应这样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我们可以将一年产出的粮食大致的分成几份,这最重要的一份自然是保证我大明的粮食供应和安全。”
  “在满足了这一部分的前提之下,剩下的粮食我们不妨可以用来做其它的用途,比如用来酿酒和发展养殖业。”
  刘晋想了想也是开口说道。
  后世全球性粮食过剩,真正用来吃掉的粮食其实占比并不高,大部分的粮食都是用来发展畜牧业、养殖业和酿酒了。
  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
  “酿酒?”
  “发展养殖业?”
  众人一听,顿时就忍不住微微瞪大了眼睛。
  在他们一贯的观念和思维当中,这粮食是最重要的,自然是用来吃的,历朝历代都禁止酿酒,私人酿酒是犯法的事情。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粮食产量少,而酿酒是非常需要粮食的,所以必须要优先满足老百姓的口粮需求,私人酿酒就被禁止。
  以宋朝来说,从始至终都实行榷酒制度,酒的生产都是由朝廷所垄断,榷的意思就是独木桥的意思,意思是独门买卖的意思。
  禁止私人酿酒,只能够由官府进行酿酒。
  明朝也是沿袭了这样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严厉禁止酿酒,不过到了明太祖后期的时候,伴随着国家安定,粮食产量提高,禁止酿酒也是慢慢的松动,酒文化也是盛行起来。
  不过在大明官府这边,依然没有正式撤销酿酒的禁令,也就是说自己家里面酿造一些喝一喝没有关系,但是说要大规模的酿酒出售的话,依然是不允许的,粮食依然还是非常精贵的东西,不能如此糟蹋。
  至于发展养殖业就比较好理解了,老百姓要吃肉,自然是要靠养殖业来支撑,粮食多了可以用来养猪、牛羊马、鸡鸭鹅等等,以此来丰富老百姓的餐桌,增加肉食的供应。
  养殖业说到底还是为了老百姓吃的更好,终究来说这粮食还是用来吃掉的,唯独这个酿酒,让大家也是很犹豫,一旦朝廷不再禁止酿酒的话,会不会形成奢靡饮酒之风,到时候消耗的粮食可能就会非常的庞大。
  这也是为什么朝廷一直都没有解开禁止酿酒的禁令的原因,怕的就是形成奢靡的饮酒之风,让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坏。


第946章 人口普查
  “这酿酒虽然也是一个办法,可是朝廷一旦解除酿酒的禁令,会不会形成饮酒的奢靡之风?”
  谢迁想了想也是开口说道。
  “是啊,现在我大明的饮酒之风本就已经非常的盛行了,如果朝廷再解除禁令的话,恐怕到时候喝酒的人就更多了,饮酒的奢靡之风一起,可就很难改掉了。”
  刘健想了想也是担忧的说道。
  “嗯~”
  弘治皇帝也是微微点点头,搞养殖业、畜牧业都没有问题,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吃的好、过得好,大家都会支持。
  但是这酿酒的话就需要谨慎了,一来酿酒消耗的粮食很多,古话说半斤酒一斤粮,一斤粮足够成年人饱饱的吃上一顿,可是半斤酒的话就跟喝水一样,一下子就喝掉了。
  “陛下,诸公~”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禁止酿酒主要是因为粮食太过珍贵,这粮食的产量太少,老百姓吃饭都吃不饱,故而禁止酿酒,而饮酒也被称之为奢靡。”
  “但是现在,我大明的粮食产量越来越大,现在辽东地区所开垦出来的田地还不及辽东土地的十分之一,西域和河中地区依然还有非常广袤的田野没有耕种。”
  “另外在南洋,大部分的地区依然还是茂密的原始雨林,土地众多,更重要的是在澳洲和黄金洲,我们还有无比广袤的肥沃土地。”
  “可以预见,在未来,我大明的粮食产量只会越来越高,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多,粮食将会无比的充足。”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在储备了足够的粮食之后,用剩下的粮食来酿酒、发展养殖业、畜牧业的话,这就不能再说是奢靡了,这叫合理的利用资源。”
  “而且老百姓衣食富足,追求更好的生活,对饮酒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纵然是我们朝廷不解开禁令,民间自发性酿酒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正所谓堵不如疏,既然这是趋势,那就应该顺应趋势,解除酿酒的禁令,一来可以消化多余的粮食,让物尽其用,二来也是可以稳定粮价,不至于让粮食的价格过低打击农人种粮的积极性,三来嘛也是可以增加朝廷的税收收入,酿酒我们可以将它列入高利润的暴利行业,自然而然需要征收重税。”
  刘晋想了想也是对着弘治皇帝众大臣说道。
  禁止酿酒的意义已经不大,还不如解开,这样朝廷还能够获得好处。
  “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众人一听,仔细的想一想,似乎好像还真是这样。
  “那就下令解除禁令,允许酿酒。”
  弘治皇帝沉吟一番,仔细的想了想也是说道。
  粮食太多了,今年一年产出的粮食足够大明吃五年,这粮食不找个用途的话,肯定是会烂掉,浪费掉的。
  所以还不如酿酒,让老百姓也可以饮酒,反正现在老百姓有钱了,生活好了,喝酒的也多了,朝廷还能够顺带着收税。
  “是~”
  众大臣纷纷齐声的回道。
  粮食多了自然是要想办法将它消耗掉,用来酿酒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至于张懋小眼睛则是滴溜溜的转动起来,时不时看向刘晋,想要从刘晋这边看出什么东西了。
  嗯,酿酒可是暴利行业啊,自己必须要插一脚啊。
  谈完了粮食的事情,弘治皇帝这边想了想又说道:“我大明此时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想要更好的将我们大明带向更加辉煌、更加强盛的时代,我们就需要对大明上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这其中,最重要的自然还是人,所以朕想要在整个大明范围之内进行一次人口统计,彻底的弄清楚我们大明到底有多少人口。”
  “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人口普查这事,弘治皇帝早就想要做了,特别是在进行移民的时候,他就非常迫切的想要掌握大明的人口分布情况,弄清楚大明各省到底有多少人。
  “陛下,臣也以为,我大明应该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人口统计,只有精准的掌握了各地的人口数量,朝廷在进行诸多政策的时候才能够更精准。”
  刘健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同意,他这个内阁首辅也是深感人口统计的重要性。
  每次从河南这边迁移人口出去的时候,河南地方的官员士绅都在叫苦连天,说什么河南的人迁移出去的太多了,以至于土地都没有人耕种了。
  然而事实上是河南这里隐瞒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这样一个大省,还是以平原为主的省份,在朝廷的黄册记录当中,人口数量竟然比山多地少的福建、江西的人口还要更少,这怎么可能嘛!
  “陛下,臣也以为应该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统计。”
  李东阳、谢迁、张懋、刘晋等人也是纷纷站起来表示了支持。
  “嗯,既然诸位爱卿都支持,那此事就这样定下来。”
  “只是这人口统计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不知道诸位爱卿有什么好的办法?”
  弘治皇帝满意的点点头,接着想了想又问道。
  其实为了这事,弘治皇帝也是提前有所准备,这手术成功之后,弘治皇帝就借着普天同庆的机会下令免除人丁税和徭役,这很显然就是为人头统计做准备。
  “陛下,历朝历代进行人口统计的时候,因为涉及到人丁税和徭役的事情,故而老百姓能够隐瞒的就会尽量隐瞒,所以人口统计的数量可能还不到真正人口数量的一半。”
  “故此在人口统计的时候,各地方衙门的工作任务就非常重,难以统计完整。”
  “现在陛下圣明,免除人丁税和徭役,这人口统计就变的更加轻松,统计出来的人口自然会远超以往历史上的记录。”
  刘健想了想也是站出来说道。
  人口统计嘛,并不是什么难事,只需要下令个州府衙门进行详细的统计就可以了,以前是难,但是现在免除人丁税和徭役之后,这人口统计就会简单多了。
  “嗯~”
  其他大臣也是纷纷点头,无非就是让下面的官员、官吏去忙的事情,没什么难度。
  “陛下,臣以为这人口统计是一件大事。”
  这事刘晋又站了出来说道。
  “嗯,继续说下去。”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其他人则是看向刘晋,想要听听刘晋在这方面有什么高见。
  “以往历朝历代统计的人口黄册,上面只是非常简单的记录下人丁的数量,以方便来征收人丁税和徭役,这会导致老百姓尽可能的隐瞒人口,同时朝廷也无法准确的掌握人口的情况。”
  “臣以为,这人口统计,应该改为人口普查,所以人口普查,不仅仅只是统计人口的总数,而是应该要进行详细的调查。”
  “比如,男女比例,有多少男的,有多少女的,还有这老幼的情况,有多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多少未成年的孩童,以及有多少成年人。”
  “还有就是工作的情况,以京津地区来说,大量的人口在工厂、作坊之中工作,他们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从事专业性的工作。”
  “另外现在我大明不仅仅有汉民,在边疆地区还有大量的部族,所以也应该要注意区分部族的问题,同时在西域、乌斯藏、南洋这些地方,还涉及到宗教信仰的问题,有多少人是信佛教的,有多少人是道教,还有多少人是不信教或者是信外来教的,这些都要统计在内。”
  “还有就是家庭财产的情况,比如家里面有几亩地,有没有耕牛、马匹、房屋之类的,这些信息也是极为重要的信息,能够看出大明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朝廷鼓励生育,还应该统计是否结婚,是否有小妾,这样就可以精准的制定相关的政策,比如某个地方的光棍汉太多了,那就可以重点从这个地方迁移人口到西域和河中地区去,因为西域、河中地区经过了战乱,男丁稀少,女人多,嫁人难。”
  “同时在进行人口普查的时候,还应该相应的制定一系列的人口政策,比如对我大明的人口普查进行定期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对大明的每一个老百姓进行编号,发放身份证明,身份证明上面要记录清楚相关的情况来。”
  “我们只有在弄清楚了这些情况之后,朝廷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才可以做到更加的精准,比如陕西人多地少,自然条件差,我们就从这里大量移民出去。”
  “再比如征兵的事情,掌握了各州府的人口情况,就可以根据人口数量分配征兵的名额;再比如我们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