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526章

大明镇海王-第526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靠蒸汽耕地机就能够很好的翻地种植棉花,而且种棉花也比种麦子更赚钱,自然而然也就导致了整个北直隶很难找出一块麦田的原因。”
  “这也是北直隶地区,蒸汽耕地机最好卖的原因。”
  说了一大堆,李东阳详细的讲清楚了这件事情的原因。
  他讲的更深入,更细致,刘健仅仅只是讲到了因为棉花价格高,所以大家都种棉花,这仅仅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
  真正的现象是因为农人们都不给地主老财们种地了,而拥有土地的地主老财们种上了价格更高,效益更好,管理更简单的棉花。
  说到底这是一种市场现象。
  “原来如此~”
  弘治皇帝听完,顿时就直点头,一下子就更清楚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了。
  “陛下,臣也以为李公所言有理。”
  这时刘晋也是站了出来说道。
  “是嘛,说说看。”
  弘治皇帝笑了笑示意刘晋继续说下去。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无非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老百姓们觉得种地不划算了,所以都去城里面的工厂、作坊、商行工作,又或者是在成立开小商店、摆摊子等等,因为这样的生活更简单、又更轻松,赚的银子也更多。”
  “这也说明我大明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在朝中诸公的贤能辅助下,我大明蒸蒸日上,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已经不需要再像祖祖辈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能够过的更好,吃的更好,穿的更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刘晋想了想也是用非常简单、通俗易懂的话说了出来。
  这不管是没有农人愿意种地了,还是这原本种麦子的田地改种棉花,说到底都还是经济行为趋势的。


第935章 老百姓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听完刘晋的话,众人沉思一番,也是纷纷点头。
  关于京城老百姓收入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的讨论过了,朝中的这些大佬们也是已经聊过很多次了。
  大家各自的背后也是有工厂、作坊、商行,也都清楚现在在京城这边雇佣一个人需要多少银子。
  再算算这种地的收入和辛苦,这没人愿意种地也就可以理解了,换成是自己,恐怕也是不会再去种地了。
  “可是,这样的上好田地不种粮食,用来种棉花,岂不是太可惜了,更何况这粮食才能够用来填饱肚子啊。”
  刘健想了想也是说道。
  看着眼前这片肥沃的田野,要是在以往的年份,现在已经种上了冬小麦,但是现在却全是棉花杆子,实在是可惜,看着都让人心疼。
  “刘公,如果是几年前,整个北直隶的田地都种棉花而不种粮食的话,刘公觉得会出现什么样的事情?”
  刘晋想了想问道。
  “毫无疑问肯定会出现大饥荒,粮价飞涨,饿殍满地,老百姓易子而食。”
  刘健想都不用想就立即回道。
  “那刘公再看看现在的北直隶呢?”
  刘晋微微点头,又问道。
  “现在?”
  刘健一听,顿时就仿佛明白了什么,眼睛都微微睁大。
  “现在我们北直隶的粮价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无论是来自辽东的白面,还是来自南洋的大米,又或者是山西的小米,更或者是山东的玉米,河南的番薯、土豆,粮食的价格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一斤粮食的价格还不到五文钱,以现在京津地区老百姓的收入来说,夫妻俩一个月七两的银子收入来算,一个月赚的银子足够吃上几年了。”
  刘晋笑了笑替刘健说完。
  听到刘晋这样一算,大家顿时就直点头,这北直隶即便是没有一块麦田,这粮食的价格不仅仅没有像当年大饥荒时一样飞涨,反而在不断的下降,老百姓随随便便工作都能够吃不完。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想象,其实臣以为主要还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这几年我大明的粮食产量年年攀升,粮食越来越多,所以粮价就越来越低,单单辽东地区,今年产出来的粮食就足够我们整个大明吃上两年。”
  “再加上朝廷对黄金洲引种回来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玉米、番薯、土豆的补充,我大明的粮食前所未有的充沛,吃都吃不完,粮价自然是越来越低。”
  “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我大明交通越来越便利。”
  “随着这两年朝廷在大明修建起南北、东西以及连贯各省的水泥马路,再加上我大明航运的飞速发展,我大明无论是陆地上的交通往来,还是水路、海路运输都变的越来越便捷。”
  “另外四轮马车的推广和迅猛发展,陆地上的运输越来越便捷、快速,这都对我大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北直隶已经很难再找到一块麦田了,但是因为交通便捷,所以无论是辽东的麦子,还是江南的大米,又或者是南洋的香米,都可以大量、快速的运输到北直隶这边来,充分的保证了北直隶的粮食供应。”
  “第三个就是海洋捕捞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这几年海洋捕捞业迅猛发展,捕捞上来的海产品数以千万斤计算,极大的丰富了我大明人的餐桌,也是让大明对传统粮食的需求变的更小。”
  “同时因为我大明获得了北方草原,再加上粮食越来越多,老百姓养的鸡鸭鹅、牛羊等等多了起来,这也会让老百姓减少对粮食的需求。”
  “第四个就是我大明这几年都在坚持持续的对外移民和扩张,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关外和海外,不仅仅开垦了更多的田地,种植了更多的粮食,也是减少了我大明本土对粮食的需求。”
  “这四点因素就是臣总结出来的因素,尽管北直隶现在很难找到一块麦田,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大明的粮食安全。”
  刘晋说完也是缓缓的停下来,口都有点干了。
  “嗯~”
  众人仔细的听着,也是直点头。
  现在的大明早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大明了,粮食产量大增就算了,对粮食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减少,这交通便利,运输工具的革新,也是加快了各个地方之间的往来和物资运输。
  “说的有道理啊~”
  “朕还记得当年北直隶发生灾荒,从南方调粮到北直隶至少也是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依托贯通南北的水泥马路,再用四轮马车,几天的时间就足够了,又还可以用海运直接运过来。”
  弘治皇帝想了想也是点点头说道,水泥马路和四轮马车的好处正在不断的显现出来,这也是他为什么热衷于修桥铺路的原因了。
  “是的,陛下~”
  “这吃肉的人需要的粮食也比单纯吃粮食的人要少很多,因为肚子里面有油水就不需要吃太多的米饭和白面。”
  刘晋也是笑着点头说道。
  “陛下,这北直隶的田地种棉花而不种粮食,其实对我们大明并没有什么影响,这其实反而还是好事,这说明我大明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昌盛。”
  “据臣所知,这北直隶的田地,不仅仅是种棉花,还有很多的田地是用来种蔬菜和水果,另外还有很多田地用来养殖牛羊猪、鸡鸭鹅等等。”
  “这些啊,都说明我大明老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吃的越来越好,大家已经不再是和以前一样,有白米饭、白面填饱肚子就可以了,而是已经慢慢的追求更好的生活了。”
  “这吃饭要有肉,要有菜,这穿已经不仅仅是穿暖了,而且还要穿的更好看,更得体,这住也不仅仅是遮风挡雨了,而是慢慢的要变的更漂亮,更舒服。”
  “这一切都说明了我大明越来越繁荣,越来越昌盛,也越来越强大。”
  刘晋想了想也是继续说道。
  “是嘛?”
  听到刘晋的话,弘治皇帝高兴的笑了起来。
  嗯,这是他最喜欢听到的话了,对于他来说,最大的追求就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更好,让大明繁荣昌盛,让这老朱家的江山蒸蒸日上。
  “陛下,不信的话我们随便去周围的村子里面看一看。”
  刘晋想了想也是对弘治皇帝提议道。
  “好啊,反正也都出来了,正好去看看,看看我大明的老百姓现在都过的怎么样了。”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高兴答应下来。
  周围的众人也是纷纷点头,也都想要去看看现在大明老百姓的生活情况,有些东西,还是亲自去看看才能够有最直观的感受。
  这也是现在弘治皇帝为什么经常要微服私访的原因了,站在庙堂之高你只能够看到大明最上层的情况,是很难看到底层老百姓的生活。
  唯有走进了最底层,才能够看到大明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知道老百姓过的如何,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一行人也是很快再次坐上了四轮马车,非常随意的选择了一条路,朝着一个村子这边走去。
  南庄村,一个有着一百多户人的大村子。
  弘治皇帝一行人的四轮马车也是朝着南庄村缓缓的驶来。
  “哎呦,这南庄村竟然还修了水泥马路,也不知道是官府修的,还是他们村里人自己出钱修的。”
  四轮马车行驶在平整的水泥马路上面,弘治皇帝掀开车帘看了看眼前的水泥马路,笑了笑对身边的刘健、李东说道。
  “陛下,这应该是他们村里人自己集资修建起来的,一般来说,如果是朝廷修建的水泥马路,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修多宽、修多厚、坡度的大小等等都是有着严格规定的。”
  “前面的时候,我们所走的路,哪路是官府修建起来,但是这条通往这个村庄的道路,并不宽,也不厚,这应该是他们村里自己集资修建起来的水泥马路。”
  李东阳看了看车轮下的水泥马路也是回道。
  “那看来他们村子还是蛮有钱的嘛,这自古以来修桥铺路的花费可都是不小的。”
  弘治皇帝微微点头,水泥马路在京津地区已经非常的常见了,几乎到处都是,一条条水泥马路也是通往四面八方。
  还有一条条小的水泥马路连接上朝廷修建的水泥马路,形成一张网络覆盖住所有的地区,连接起京津地区周围的乡镇、村庄等等,交通极为便利。
  “看这个村子的房屋,想必这个村子应该是还很不错的。”
  刘健看了看前面的南庄村说道。
  在他的视野之中,南庄村的房屋修建的整整齐齐,一排排房屋全部都是钢筋混凝土修建起来的,竟然很难看到以前随处可见的砖瓦房,房屋之间竟然也是铺上了水泥。
  房子的外墙粉的雪白,看起来就非常的漂亮,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
  这和刘健记忆之中的农村是完全不一样的,一点都找不到记忆之中农村的样子,这还是大明的农村?


第936章 世道好
  在刘健的记忆中,农村就是贫穷的代名词,房屋是砖瓦房,新盖的还好,大部分时候都是破烂不堪,外面下大雨的时候,里面就下小雨。
  农村泥泞而肮脏,一到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到你都不知道该任何去下脚;记忆中的农村,老百姓都是非常的穷苦,衣着破烂,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瘦骨嶙峋,毫无精气神。
  这才是刘健记忆之中的农村,同样也是在场很多人记忆之中的农村。
  刘晋看着眼前的南山村,思绪也是一下子就回到了自己刚刚穿越到这个时代的时候,那个时候自己老家的下河屯,海边的一个小村子,穷苦不堪,一切都是黑白的,没有一丝的颜色。
  然而眼前的农村,刘晋竟然看到了一些后世农村的样子。
  规划整齐的房屋,统一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外墙刷的粉白,很是好看,还有这联通外界的水泥马路。
  要知道纵然是在后世,也是到了21世纪国家实行了村村通的政策之后,这水泥马路才修到了一个个村庄里面。
  然而现在是大明弘治年间,仅仅只是几年时间的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时代的发展,大明竟然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成就,连农村都已经如此的漂亮了,简直不可思议。
  车队缓缓的朝着南庄村驶来,很快就抵达了南庄村。
  此时,在南庄村的道路上面有很多老人再扫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们正在嬉戏玩耍,见到有马车过来,也不害怕,反而一个个都好奇的围过来。
  众人纷纷下了马车,仔细的打量了下眼前的村庄,也是忍不住直点头。
  “老朽何林见过诸位贵人~”
  看到有人来到南庄村,正在扫雪的老人也是纷纷停下来,然后也是朝弘治皇帝等人走来,恭敬的说道。
  弘治皇帝等人虽然穿着便服,但是这出行的马车,还有这携带的侍卫以及众人的气度等等,一看就知道不是一般人。
  “在下姓朱,和几个朋友出来赏雪游玩,这刚好路过贵庄,天寒地冻,前来讨一杯热水喝。”
  弘治皇帝笑了笑对老者说道。
  “好说,好说,贵人能来,那是看得起我们南庄村。”
  何林一听,顿时就高兴的点点头,接着也是一边带路一边说道:“贵人请跟我来,我家就这村头。”
  “打捞老人家了~”
  弘治皇帝也是拱手致谢道。
  “不打扰,不打扰~”
  “贵人能来,我们南庄村那是蓬荜生辉。”
  何林笑了笑摇头说道。
  很快,在何林的带领下,众人也是进入到了南庄村,何林的家就在村头,一到家里面,他也是立即喊道:“老婆子,有贵人来了,赶紧烧水泡茶过来。”
  同时他也是将家里面的大门给全部打开,殷勤的搬来凳子、桌子,直接就在大厅里面摆开了桌椅。
  弘治皇帝一行人进了何林的家中,也是忍不住仔细的打量起来。
  房子的里面墙上粉白,地面铺上了瓷砖,墙壁的四周还有一盏盏玻璃灯,最中间则是家家户户都有供着祖宗的小祠堂,同时上面竟然也还供着弘治皇帝的长生牌位。
  “老爷,你看。”
  眼尖的李东阳最先发现了这一点,也是连忙对弘治皇帝说道,弘治皇帝一听,也是看了过去。
  “贵人,先烤烤火,茶水正在烧~”
  这边何林则是忙碌不停,又是端来了炭火盆,又是用果盘装了满满一果盘的东西过来,非常的热情。
  刘晋仔细的看了看他端过来的果盘,里面的果子竟然还非常的丰富。
  有来自西域吐鲁番的葡萄干,有来自陕西、山西的红枣干、核桃,还有来自江南地区的蜜饯,也有来自南洋的甘蔗,甘蔗已经削完皮,切成小段。
  还有来自辽东地区的松子,南方的板栗,山西小米做成的糕点、山东的麻花,河南的甜饼;此外,花生、瓜子、豆子也是应有尽有。
  “这生活可以啊,随随便便就端出了怎么多的果子,这生活水平比起后世的普通家庭来,也是丝毫不差啊。”
  刘晋仔细的看了看,顿时也是忍不住感叹一声。
  “老人家,你们家生活很不错嘛。”
  刘晋笑了笑说道,也是不客气的挑起几样果子吃了起来。
  “哈哈,承蒙当今天子庇佑,我们老百姓这才过上了好日子。”
  何林听到刘晋的话,也是笑呵呵的点点头说道。
  “老先生,我看你们村的房子都建的很不错啊,看来你们村的人可都是发财了啊。”
  刘晋微微点头,笑了笑又继续问道。
  “发财谈不上,只能说这日子过的马马虎虎吧。”
  “我们南庄村啊离京城近,所以这村里面的年轻人呢,都去京城里面打工了,留下来的都是像我这样的老头子,在家里面带着孩子。”
  “以前的时候,大家都是在家里面给地主种地,但是一年到尾辛辛苦苦就不说了,连饭也是吃不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