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4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当听到有报喜的差役喊出他们的名字时,顿时就有人兴奋的站了起来,满脸笑容。
“哈哈,有赏,有赏,大大滴有赏!”
柳叶满脸笑容的对着身边的人拱手致意,同时在他的身后,跟着几个留着月带头的倭国武士,一个个手里面提着大袋子,大把、大把的铜钱不断的撒出去。
第882章 又是状元游街时(下)
大明皇家酒店的门前热闹非凡,鞭炮声响个不停,烟花一阵又一阵,声音响彻云霄,抢喜钱的人腰都直不起来,大把、大把的铜钱不断洒落下来,捡都捡不完。
酒店的大堂内,高中的考生在酒店掌柜的盛情邀请下,也是在挥毫泼墨,纷纷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墨宝,而酒店这边也是郑重的将这些墨宝进行裱糊好,其中康海所留下的墨宝更是被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也算是酒店的一个传家宝了。
当然不仅仅在大明皇家酒店,整个京城也是变的热闹、喧嚣起来,大家讨论最多的自然还是新科状元康海。
“我们陕西终于出状元了!”
“是啊,是啊,还是我们西安府的状元。”
“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我们陕西终于出状元了。”
来自陕西的人自然是与有荣焉,说话的时候头都要微微抬起,纵然是跟这个康海没有任何的关系,依然还是觉得非常的自豪和骄傲。
“才出一个状元而已,我们浙江的状元都不知道有多少了。”
“我们江西出的状元也有很多。”
旁边来自其它省份的人则是难免要跟着喊上几句,康海是明朝第一个中状元的陕西人,和考霸之乡的浙江、江西相比,陕西的状元确实是很少。
“你们有谁见过这个康海?”
“不知道和上次中状元刘晋相比怎么样?”
“我家中还有一小女已到了出阁的年纪,又学了一些笔墨,竟然说非状元之才不嫁,这状元三年才出一个,真是急死我了。”
京城之中,有大户人家的老爷着急的找人打听起这些新科举人的情况来,其中最要打听的自然是这个状元康海了。
“康海今年才二十八岁,还非常的年轻,不过家里面却是已经有了妻室,你女儿如果嫁过去的话,恐怕只能做小了。”
有知道情况的笑了笑回道。
“做小那肯定是不行的,那这些新科进士当中有没有年纪稍小一些的,最重要的是尚未婚配的,我现在可是肠子都悔青了,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让她去念书。”
“尚未婚配的可就少了,像上次的状元郎刘晋一样年轻,相貌英俊,又未婚配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估计几百年都未必能够出一个。”
“听说了吗?”
“城东的王老爷在榜下捉婿了。”
“王老爷捉婿?”
“对,听说他的小女儿也是自认为学了一点笔墨,就心比天高,非状元之才不嫁,不过这状元太少了,只能够捉一个长相还可以的进士回去了。”
“啧啧,那这个人可是真是走运了,这王老爷可是有钱的很,不仅仅有自己的工厂、作坊、商行,在海上还有自己的海船,在南洋还有几个大种植园呢。”
“我可是听人说了,这王老爷就只有一儿一女,对那个小女儿那是从小就宠爱有加,据说准备了白银万两、工厂一座、海船两艘、一处种植园当嫁妆呢。”
“可不是嘛,你以为没有点资本谁都可以上去捉婿,要知道这些可都是进士,都是官老爷,这娶老婆自然不是随随便便就娶的,没有一些家底,你都不好意思将女儿嫁过去。”
“那倒也是,要是没有丰厚的嫁妆,再加上自己女儿也长的漂亮,这捉回去,对方不同意的话,那就出丑了。”
京城之中,最让普通人激动的事情莫过于此了。
榜下捉婿,这就是每一次科举考试都会发生的事情。
京城这边的人一点都不排外,京城人也从来不会在乎外嫁不外嫁什么的,京城的老少爷们最看重的还是你是不是个潜力股。
这要说潜力股,那自然是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了,这种中了进士的,那一个个都是官老爷了,前途无量,自然是最理想的潜力股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话题自然是最让他们激动的,高中皇榜,未来前途无量,又有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送上门,外带还送上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财,这样的好事,那是亘古不衰的话题。
除此之外,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内,整个京城到处开始传颂起新科状元康海所写过的诗词,传颂榜眼李廷相、探花孙清等人写过的佳作。
接着很快就到了最让人激动万分的事情,那就是状元游街的日子。
望月楼的三楼,朱厚照和刘晋选了一个最好的靠街道窗户的位置,一边享受着美食也是一边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状元游街。
“啧啧,老刘啊,真是热闹啊,万人空巷也不过如此,整个京城的人都聚集过来了吧。”
朱厚照拿着望远镜看着热闹非凡的街道,状元郎还没有来,街道这边就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闲着没事做的大人,爱凑热闹的小孩,甚至于连宅在深闺大院的富家千金们也是邀上了自己的三五好友,找一处好位置,一边聊着天,一边等待着看一看新科状元郎的风采。
“那是当然,科举考试可是三年才有一次,这样热闹的日子可是三年才有一次,很多人可是专门请假都要来看一看的。”
刘晋笑了笑说道。
脑海中则是浮想起自己几年前中状元骑马游街的场景,脸上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那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
“铛~铛~”
就在这时,伴随着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传来,一阵喧嚣,隐隐约约之间可以看到一支队伍正在从街道的一头走来。
“来了,来了!”
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顿时整个街头都变的无比热闹起来,人头攒动,众人纷纷踮起脚跟想要看看这些文曲星们的风采。
同时在街道两边的一处处楼上,千金小姐们也是激动万分,来到窗户旁边,激动的看着街道上面,期待着新科状元的到来,很多人甚至于都暗暗带着一丝丝期许,或许还抱着从中寻找如意郎君的打算。
众人并没有等待太久,在一阵敲锣打鼓声之中,康海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袍、手捧钦点圣诏,脚跨金鞍红鬓马,前呼后拥、旗鼓开道、气派非凡的走来。
这个康海才仅仅只有二十八岁,对于中进士的年纪来说,这是相当年轻了,能够当状元,这长相自然也是不差,虽然谈不上英俊潇洒,但也是相貌堂堂。
嗯,古代想要当状元的话,这长相肯定不能差,否则是不可能当状元,不要问为什么,因为朝廷也是要脸面的,三年一出的状元,要是长的奇形怪状,那会无数人感到失望的。
满脸笑容的康海在这样的打扮之下,本来只有六分的长相,这一下子却是凭添两分,所有看到康海的人都忍不住纷纷竖起大拇指了。
这状元郎长的不错!
“这个康海和三年前的刘晋比起来可是差的有些远啊。”
“那是,这年轻要更大,长的也没有那么英俊。”
“要不然你以为徐婉儿和李贞为什么会一起嫁给刘晋?”
“慧儿妹妹,你恐怕是要失望了,这个康海可是有妻室的人了。”
“哎,刘晋只有一个,要不你考虑下嫁给刘晋做小?”
“我才不要呢。”
“不要?”
“三年前的时候我可是知道你失落无比的,当时就该抓住机会的,只是和婉儿姐姐、贞姐相比,这很难抢得过。”
“我看这后面这个长的很不错啊!”
“只是可惜没有中状元。”
在一处阁楼之上,一群千金小姐们也是看着下方游街的新科进士们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其中少不了有人少女怀春,想要寻觅心中的如意郎君,又难免会和三年前的刘晋比较一番,自然也是难免有人要暗自神伤。
……
“殿下,你可知道朝廷对这些新科进士们的安排?”
刘晋看着下方游街进士队伍,想了想也是对朱厚照问道。
“能有什么特别的安排,还是照旧。”
朱厚照想了想说道,他对这方面的事情历来不是很关心,弘治皇帝虽然也是带着他旁观处理过一些朝政,但是这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可还是第一次。
“西域、河中地区还有南洋各省、澳洲、黄金洲都缺少官员,这一次陛下又大规模的增加了录取的人数,我看这一次肯定会有很多人被派遣到我大明的边远地区去。”
刘晋想了想也是说道:“其实我大明的官员,特别是这朝中的官员,大部分都缺少在地方执政的经验,对于我大明各个方面的了解也是只局限于书本,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这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特别是朝中的内阁大臣以及六部尚书等,历来都是从翰林院之中出来,根本就没有地方执政的经验,对大明地方的情况了解的太少。”
“以我看来,这些新科的进士都应该要先放到大明各地去历练一番,先治理一方,看看他们的能力,有能力的就不断的提拔,这样才能够选出真正的有能力的大臣出来,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天天喊着仁义道德的官员出来。”
第883章 必须有所改变
刘晋之所以会去思索这个问题,自然不是胡思乱想的。
这一次西征归来,刘晋不仅仅被封为国公,拿到了铁饭碗,在北黄金洲这边有大一片的封地,同时弘治皇帝这边也是已经向刘晋这边透露了让刘晋接受吏部尚书的位置。
本来按照弘治皇帝的安排,刘晋是要接手户部尚书的位置,佀钟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肯定是干不了几年的,到时候就可以让刘晋来接手。
但是原吏部尚书王鏊在新式学校这件事情上糊涂到底也是被弘治皇帝给送回老家去颐养天年了,这吏部尚书的位置就空了下来。
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可不是一般的位置,号称天官,管的可是大明千千万万的官员,位高权重。
王鏊回家颐养天年去了,盯上这个位置的人很多,吏部的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还有其他六部的侍郎等等。
因此在这段时间以来,这些人自然也是少不了要去内阁三大臣这边走动、走动,内阁也是已经多次向弘治皇帝这边提名人选,只不过都被弘治皇帝给驳回,很显然在弘治皇帝的心中已经有了人选,那就是刘晋。
弘治皇帝和刘晋其实也都已经感觉到了大明官员尸位素餐的一种现象。
朝堂之上的大臣、官员很多,但是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却是并不多。
因为所有的官员都是从科举考试之中选拔上来的官员,无论是内阁三阁老,还是六部尚书侍郎,又或者是翰林院的翰林、御史台的御史等等,都是从科举考试之中选拔出来的。
这些官员一个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随便一个都能够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但是在治国上面,却是基本上都只会照本宣科,根本就没有多少经验。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只会喊喊口号,比如什么以德治国,要忠心仁义、勤俭节约之类的,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口号,提不出什么有实质性进步和革新的政策策略出来。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如此,比如再过几十年上台的张居正就算是真正有才能的人,能够根据当时大明王朝的情况进行革新、变法。
但是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有明一朝,三百年的历史也就只出了一个张居正,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官员其实都是只会喊以仁义道德治国的。
当然,这其中也有可能有些人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也知道这自古以来变法者都没有好下场,秦之商鞅、宋之王安石那都是前车之鉴,故而即便是有想法,那也不会去做什么改变。
反正对于位高权重的大臣们来说,他们手握大权,日子过的很好,去做改变可能会没有好下场,不去做什么改变,反而可以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
故此,一个朝代往往只有开国的时候才会有所真正的改变,再这之后往往都是沿着一开始的道路走下去,直到这个朝代的灭亡。
或者说真正能够做出改变的,其实还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只有手握所有大权的皇帝有意革新才能够真正的去改变一些东西,下面的大臣,纵然是想要改变,也要考虑皇帝的想法,考虑给自身所带来的后果。
在这一点上面,弘治皇帝就有这样的想法。
这几年所经历的一切,也是让弘治皇帝看清楚了大明的局势。
几年前的时候,大臣们总是歌功颂德,说什么弘治盛世,可是北方三省一场大雪所导致的饥荒立即就将这个所谓的弘治盛世刺破,所有的一切都展露出来。
不仅仅底层的老百姓始终在吃不饱的线上面徘徊,商人和官员勾结大发国难财,不顾国家安危、百姓生死,粮食的价格都抬到天上去,还将国库里面的粮食给蛀空,更是想要借机限制、掌控皇权。
这一切都让弘治皇帝知道,所谓的盛世也不过是下面的人吹出来的。
只是因为自己很听这些文官们的话,对这些文官们言听计从,所以他们就对自己歌功颂德,鼓吹盛世。
但本至少来说,大明的老百姓其实一直都活的非常累、非常苦,偏偏还连吃饱饭都是奢侈。
真正要来强国富民,需要制定出真正能够对国家、对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之时,朝中的这些大臣们往往又都没有任何的办法。
弘治皇帝依然还是记得以往每年冬天的时候,北方鞑靼小王子南下劫掠之时,朝中的大臣们给出的建议那就是坚壁清野,固守坚城,等鞑子们抢够了,自然而然就会离去。
这样的办法,算什么办法?
弘治皇帝每年冬天忧心忡忡,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些大臣们却是只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出来可想而知弘治皇帝的无奈了。
弘治皇帝自己想要打,大臣们又强烈的表示反对,最后也是力排众议之下,然后刘晋这边募集了大量银子,靠着丰厚的奖赏才最终打赢了关键性的一战,打赢了鞑子,否则哪有现在的安稳日子。
几年来所发生的一切,都让弘治皇帝深感自己的无力,手下的大臣们,让他们写文章那都是很厉害,可是让他们真正的来想出解决问题的治国之道来,他们一个个都想不出来,大多数喊的都是祖制。
大明原先的军队早就已经糜烂不堪,军户制度彻底的败坏,军户穷困潦倒,偏偏还要忍受上面各级千户、百户等等之类的压榨,又要承担起国防的重任。
这样的军户制度已经根本没有办法支撑起大明的国防重任,可是偏偏朝中的大臣们想不出任何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唯有刘晋这边向弘治皇帝建议进行军制改革,该军户制度为义务兵役制度,虽然很花银子,每年千万两级的银子砸进去,但是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却是直线上线,没有军制改革,大明是不可能接连答应四周的邻居,将版图扩展到如此辽阔的地步。
还有就是税务问题。
以前弘治皇帝想要办点事情,基本上都是会被户部尚书周经一句没钱给怼回去,户部尚书周扒皮唯一会做的事情那就是盯着弘治皇帝的那点内帑。
这让弘治皇帝非常的无奈,同时又急切的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可是偏偏弘治皇帝自身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下面的大臣们又不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所以朝廷一直缺钱,国库穷的可以饿死老鼠。
后面也是将刘晋放到了户部侍郎的位置,进行了税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