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4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居上的荷兰、英国、法国迅速的超越了它,并且取代了它,从葡萄牙的手中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
其中这天竺本来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但是后来被荷兰人给抢走了最后又被英国人给抢走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它的殖民地几乎被抢了个精光。
最后连巴西差点都被法国人给抢走了,所幸最后还是让他们给保住了这块遮羞布。
所以葡萄牙并不可怕,它的国家太小,注定了潜力有限。
它倾尽了自己国家的力量,一次性最多也只能够组织二十多艘战舰到印度洋这里来,这几十艘战舰对于大明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大明海军第一期的规划,建立三支强大的海军,随便一支海军的主力战舰数量都要超过百艘战舰,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力量差距。
“这殖民地的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殖民地归属大明管呢?”
“还算说归属于私人之地,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当然归属大明比较合适,但是对于这些私人殖民者来说,自然是希望这些地方能够永久性的归属他们私人。”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必须要处理好的,归属朝廷,朝廷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力量去管理,同样也会打击私人殖民的积极性。”
“归属私人,朝廷这边可能又会担心出现国中国的现象。”
“或许应该是要采取西方的那种殖民方式,以总督的形势来管辖这些殖民地。”
“谁打下来的,就归属于谁,认命谁当总督,拥有这片土地的所有权,但还是要向大明这边交税,名义上还是属于大明的土地,这样或许比较好一些。”
很快,刘晋又想到了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
西洋这边不同于南洋,南洋好歹离大明比较近,所以可以直接设置行省来管辖,这西洋这边,有点不现实。
更何况这也是私人打下来的地盘,按理说应该是归属于私人的。
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私人殖民地的归属和收益问题,私人殖民时代就不可能火爆起来。
“还有这奴隶问题~”
“大量奴隶的产生和使用,奴隶必然会越来越多,而且极有可能会从世界各地慢慢的汇聚到大明本土去,时间久了,这些奴隶数量多了,说不定再将来就会鸠占鹊巢。”
刘晋又想到了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奴隶问题。
来自后世的刘晋可是很清楚奴隶这个东西,犹如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后世的高卢鸡都快比高卢乌鸡了,单单是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奴隶问题和殖民地兴起所带来的诸多弊端。
种族、文化、信仰、宗教得冲突越演越烈。
“南洋地区的奴隶,后面肯定还会有天竺这边的奴隶,中东、波斯的奴隶,非洲的奴隶,到时候都汇聚到大明来的话,肯定会乱糟糟的。”
“对大明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很多影响可能会影响巨大。”
“或许应该要尽快出台相关的奴隶法出来,对奴隶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严格的控制。”
第744章 南洋行省秋闱主考官
想到奴隶问题,刘晋就微微有些头痛,这个问题不解决好的话,对后世的影响可是非常巨大的。
奴隶问题,归根结底来说其实就是人口的问题。
要是大明有个几亿、十几亿的人口,那一切自然都不是问题了,根本就不需要用什么奴隶,单单是大明的人口就足够了。
当然,相比起历史上的欧洲国家来说,大明在进行全球化殖民的时代肯定是要更好的。
因为大明虽然没有几亿人,但是一万万还是有的,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也就决定了大明在全球化殖民的时代可以迅猛的发展起来,即便是会使用奴隶,这奴隶的数量也不会太多,自身就已经有足够的人口了。
不过大明这边占了南洋,又占了澳洲,再加上要独占黄金洲的话,这人自然是越多越好。
“或许可以向陛下这边建议,大明人除了娶大明女人为妻子之外,还必须要纳妾,纳外族的女人为妾,如此一来的话,这人口肯定可以爆炸性的增长。”
“还有就是医学院的建立,后世人口的爆增和先进的医疗技术是分不开的,这个时代,即便是皇帝的孩子夭折率都很高,更别说普通人的孩子了。”
想到这里,刘晋顿时就觉得建立医学院的紧迫性了。
提供人口的手段无非就是增加出生率,减少死亡率,至于后世一些所谓专家的什么开发移民,那都是狗屁专家,祸害千年的垃圾。
移民,移民,移民所带来的问题足以毁掉一个国家。
没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没有共同的信仰和肤色,所谓的移民都是给自己找麻烦。
“医学院,确实是有必要建立了。”
“嗯,算下来,这前前后后建立的学校都已经有很多了,或许我留给后世之人最大的财富就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学校吧。”
想到这里,刘晋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大人,有京城这边来的旨意。”
这时又有人急匆匆的走了过来说道。
“……肯定是又有什么事情了。”
刘晋无语了,想都不用想,短时间内肯定是没有办法回京城了。
“陛下任命担任南洋行省这一次的秋闱主考官,以显示朝廷对南洋行省的重视。”
来人笑了笑说道。
“秋闱主考官?”
刘晋一听,顿时微微一愣,这一转眼,自己竟然也能够成为一声的秋闱主考官了?
时间过的可真快,一下子,自己竟然也能够代表朝廷成为一省的主考官了。
三年一次的伦才大典,朝廷是非常重视的。
一般都是先各省进行秋闱考试,这个叫乡试,是省级单位举办的,然后秋闱考试录取的举人再前往京城这边参加会试,会试是朝廷举办的,会试之后是殿试,能够参加殿试的人都算是天子门生。
朝廷对科举考试是非常重视的,一般来说都会选择当朝的朝中大臣来支持科举考试,各个省举办的乡试考试上,朝廷也会派遣大臣前往各省当主考官,以显示朝廷对科举考试的重视,显示朝廷对各省的厚爱和关照。
刘晋刚刚好在南洋这边,弘治皇帝就抓了活壮丁,干脆就让刘晋当南洋行省的主考官,张懋当交趾行省的主考官、王守仁当象林行省的主考官。
刘晋、张懋、王守仁那都是朝中重要的大臣,他们都是有资格当一省的主考官,而且也足以彰显朝廷对新设立的三省的重视和恩典。
“南洋行省、象林行省、交趾行省、辽东行省、草原行省单独设立一榜,为东榜?”
看着从京城这边传来的消息,刘晋都忍不住微微傻眼了。
这大明的科举本身就分南北两榜了,现在又多设立了一个东榜,这以后要打下了西域各地,是不是还要单独设立一个西榜?
不过仔细的想一想,这样去设立似乎好像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些新纳入大明版图的地方,因为缺乏教化,很多人别说参加科举考试了,即便是识字都难。
无论是放到南榜,还是放到北榜,那肯定都是考不过的,单独设立东榜,要求降低一些,先显示朝廷的恩典,笼络人心,稳定住这些地方来。
微微一想,刘晋顿时就明白上面的意思了。
这些新纳入大明的地方,一切都还不稳。
交趾、象林、南洋这些地方的大明人数量少,异族人很多,尽管大明有着强大的武力,但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想要长久的统治这些地方,这些地方人心就需要收拢起来,让他们不仅仅知道大明天子的威严,也要感受到大明天子的雨露。
恩威并施,再加上大量迁移人口过来,同时辅之以教化,长年累月下来,自然而然就会彻底的融入到大明之中。
“嗯,当当主考官似乎好像也是挺不错的。”
想了想,刘晋顿时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时间比较紧,刘晋这边获得任命之后也是开始马不停蹄的忙碌起来。
月牙城是南洋行省的首府,南洋行省的布政使就在月牙城这里。
“刘公~”
见刘晋来拜访自己,南洋行省布政使吴杨就满脸笑容的出来迎接。
按理说他吴杨是从二品的地方大员,刘晋也不过是从三品的官员,和自己相差了两级,他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热情。
但是眼前的刘晋现在才二十多岁,自己都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刘晋还是京官,又是弘治皇帝身边的红人,以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入阁那是铁定的事情,所以即便是官职目前比自己小,吴杨也同时非常的热情。
“吴……公……”
刘晋笑了笑回道,这姓吴的,要是叫吴公,是不是和蜈蚣差不多了,算了,反正明朝时候也不会喜欢去弄这些谐音之类的。
两人分主客坐下,很快就有仆人送上香茶,果点。
“吴公,想必你也知道了朝廷让我来主持南洋此次科举考试的事情。”
刘晋喝口茶,笑了笑和吴杨说道。
“我也已经收到朝廷的旨意了,刘公你位高权重,又博学多才,朝廷让刘公你来主持这个科举考试,这是朝廷对我们南洋的恩典,也足以说明朝廷对我们南洋的重视。”
吴杨郑重的点点头,接着对着北方的方向非常恭敬的说道。
“吴公过奖了,我乃是晚辈,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这才过来请教吴公。”
刘晋笑了笑回道,要主持好这一次南洋乡试,肯定是少不了吴杨这个父母官的支持,更何况,他都是老江湖了,有他来帮忙的话,自己也能够轻松自如。
“哈哈,刘公谦虚了。”
“刘公是状元郎,区区乡试又算什么。”
吴杨一听,整个人都很开心,这个刘晋人还是很好相处的,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轻轻就位居高位,深受皇帝信赖就嚣张跋扈之类的。
做人很谦虚,也很懂得做人。
他在自己的面前都称晚辈,这让他大有面子。
“吴公,过奖了,过奖了。”
刘晋笑了笑直摇头,自己的状元怎么来的,自己还会不知道?
没有金手指的话,自己连乡试都考不上,更别说考状元了。
互相恭维、客套了一番,也是很快就开始谈论起正事了。
“说实话,这一次的乡试还是有些太匆忙了。”
“南洋这边的情况,你也知道,去年才纳入我们大明,今年年初的时候才正式设立南洋行省,直到现在,我也就是勉强在各地设立了完整的州府县,认命了各级官员,做到了朝令畅通。”
“要说进行科举考试的话,其实还相差很远。”
“在南洋这里,各州府都还没有举行过院试,也都不清楚各州府的情况。”
“很多州府,别看地方很大,但是人烟稀少,而且很多州府都是蛮夷众多,我大明人比较少,即便是有些地方大明人比较多,但是来南洋的,基本上都是不识字的,很少有读书人。”
说到科技考试,吴杨就忍不住吐槽起来。
南洋这边根本就不具备科举考试的条件,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读书人很少,连学校都很少,这怎么科举考试?
“但是这科举考试是朝廷的大事,又是陛下对南洋的恩典,所以即便是没有办法,也还是要想办法办好这一次的乡试来。”
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会全力的支持这一次的乡试考试。
他来南洋这边差不多将近一年了,很清楚南洋的情况。
南洋行省管辖的地方很大,岛屿众多,各个地区之间的往来都是考船,这里主要是以种植园经济和采矿经济为主。
大大小小的种植园、采矿场遍布南洋行省各州府,大明人和归附的吕宋人混在一起,彼此之间连语言都还没有做到统一。
本地的矮黑人现在被剿灭的七七八八,剩下的吕宋人虽然老老实实,但是会说大明话的人都很少,更别说会写汉字了。
这科举考试,主要还是针对在南洋行省这里的大明人来的,但同样也是必须要有一些吕宋人参与。
第745章 种植园主的好日子
南洋行省北面的丹河城这里,丹河城知县李茂林骑着马来到一处种植园这里。
这一处种植园非常的大,一眼望过去的时候有种看不到边际的感觉,全部都是高大茂密的甘蔗林,很快,这些甘蔗又要丰收了。
李茂林也是估计着今年自己所管辖的丹河县能够产出多少的甘蔗来,吕宋这里比琉球都更适合种植甘蔗和水稻,所有的种植园主一般都会选择对半开。
一半的土地种甘蔗,一半的土地种水稻。
甘蔗可以用来卖钱,水稻可以用来养活自己的奴隶,多余的还可以卖掉。
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管是水稻还是甘蔗,都可以一年多熟,产量非常大,质量也非常好,利用越来越便捷的海运,大量销往大明各地。
“以前都说大明之外的地方是蛮夷之地,瘴气横生,真正来到了南洋之后才知道这里简直就是天堂。”
骑在马上,行走在小小的水泥路上面,这水泥路是这里的种植园主自己出资修建的,并不宽,也铺的不厚,主要是为了方便自己运输甘蔗和水稻。
南洋这地方,降水量非常大,如果不修水泥路的话,道路会非常的泥泞,不利于往来交通。
已经五十多岁的李茂林一边看也是一边感叹。
没有来南洋之前,他和大部分的大明人一样,都觉得大明才是最好的,大明之外的世界都是蛮夷之地,瘴气横生,根本就不是人生活的地方。
真正来到了南洋为官,在这里待久,他就知道,南洋比起大明来,各个方面都要好很多。
这里的土地肥沃,降雨充足,光热充沛,种植水稻、甘蔗都非常合适,一年可以三熟,两年可以做到七熟,产量极高。
这里一年四季都非常的温暖,即便是冬天都和夏天差不多,根本就不用担心寒冷的事情。
在这样的地方,简直就是天堂一样。
在大明的时候,他看过了太多、太多的饥饿和贫穷,很多穷苦人家,一年到尾辛辛苦苦,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要是遇到了灾荒之年,那只能够卖儿卖女来活下去,有时候甚至于连卖儿卖女都活不下去,树皮都吃光,易子而食。
这绝对不是假的,而是真实存在于大明的事情。
可是在南洋这里呢,人人都吃得饱,顿顿吃得饱,连种植园主的奴隶们都能够一日三餐,顿顿白米饭,还有油煎海鱼吃,这日子相差非常远。
他仔细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为什么大明人勤劳却总是吃不饱饭,穿不暖衣?
现在看来,主要的原因还是地理条件的原因,南洋这边的地理条件太好了,一年三熟,两年七熟之下,这产量实在是太大了。
即便是用很少的面积去种植水稻,南洋这边的粮食依然吃不完,都有大量的粮食运到大明各地去出售。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只有出去多走一走,多看一看才能够真正的长见识。”
李茂林忍不住感叹起来。
见识了南洋的富饶和肥沃,他也是经常写信回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都移民到南洋这边来。
在他管辖的丹河城这里就有大量从他家乡移民到南洋这里的人,他这一次要去拜访的人正是他的一个好友。
“老秦,老秦~”
刚刚才到好友的种植园这里,李茂林都忍不住吼了起来,远远的能够看到这片种植园当中有十几个奴隶在撕甘蔗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