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355章

大明镇海王-第355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公,这规划的线路和方案,直接给他驳回去。”
  “依我看啊,我们还是要继续去联络更多的河南官员,还可以联络河南的那些王爷,大家一起联名向陛下向奏疏,请求陛下将这线路改到我们河南去。”
  “我看可以~”
  “要不弹劾这个曾鉴?”
  “……”
  翌日清晨,金銮殿上,早朝开始,弘治皇帝高坐龙椅之上,下方群臣肃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萧敬的声音响起,回荡在金銮殿之中。
  “臣有本奏~”
  他的话刚刚落下,接连站出来一堆的官员。
  “诶?”
  弘治皇帝看了看下方站出来的官员,顿时微微有些吃惊。
  这国泰民安的,怎么一下子有怎么多官员站出来,难道是发生了什么大事,还是说,这朝野又要动荡了?
  站出来的官员,彼此互相看了看之后,很多人又很快就站了回去,让给那些重要的大臣先来奏事。
  “刘健,你先说吧。”
  弘治皇帝看了看刘健,有些意外啊,同样也是很好奇啊,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陛下,朝廷规划修建水泥公路,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在千秋的好事。”
  “但是这水泥公路的修建线路如果没有进行认真仔细的考究,这极有可能会花了银子却是办不好事情。”
  刘健站出来,声音洪亮无比,中气十足。
  “嗯~”
  弘治皇帝不置可否的微微点头,原来是为了这事情啊。
  “继续说下去~”
  “是~”
  刘健恭敬的点点头,接着想了想开口道:“河南位居我大明中间,南来北往、东往西行都要经过河南。”
  “再加上今年河南、山西、陕西三地要迁移出几十万人口前往辽东地区开发辽东,自古以来,河南也是多有灾荒,黄河又极易泛滥。”
  “如果能够修建一条通往很难的水泥公路,不仅仅可以有利于河南这边移民开发辽东,同样也是可以利于朝廷及时的运输钱粮前往河南赈济灾民。”
  “所以臣以为,工部新出的水泥公路规划极为不合理,北线从山西到陕西绕过了河南,东线又从山东直下南直隶,又绕过了河南。”
  “这极其不符合朝廷修建水泥公路的初衷和目的。”
  刘晋本来都昏昏欲睡,这该死的早朝,每天很早就起来上早朝,整个人一点精神都没有。
  可是偏偏自己已经位列户部侍郎,三品大员,连站着打盹都不行,只能够硬撑着,盼着早点下了早朝回去睡个回笼觉。
  谁知现在听到刘健的话,刘晋顿时就忍不住微微一笑。
  果然,自古以来涉及到修桥铺路这样的好事情,朝野上下都免不了一番争执,连内阁首辅刘健都不得不站出来为自己家乡叫冤了。
  “臣等以为刘公所言甚是~”
  刘健的话说完,立即有河南籍的官员纷纷站出来表态了。
  对,刘健说的对,这水泥公路的规划真的不合理,怎么绕来绕去的就是绕过了我河南呢,这可不行,河南可是很重要的,坚决不行。
  这线路必须改,必须改到河南去。
  “刘大人,还请示下,这线路该怎么改,在下也好去办?”
  工部尚书曾鉴就不爽了,这事情闹到弘治皇帝这边,这不是说自己这个工部尚书不称职嘛,你当着满朝文武百官,衮衮诸公的面,你就直说怎么改呗,看看有没有人出来怼你?
  “是啊,刘爱卿,你说说这个线路该怎么改啊?”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总算是明白了,顿时就忍不住笑了。
  这种事情嘛,刘健出来替自己老家河南喊冤那是再正常不过了,随便换一个也会如此。
  修水泥公路这可是关系到一个地区发展的大事,能不高度重视,能不去据理力争?
  而且这事情,它就是适合大声的去争,去表面自己态度的事情。
  因为无论是上面的弘治皇帝还是下面的百官,又或者是家乡的父老乡亲,那都是会觉得你这样做的是对的。
  尽管未必有用,但该争的还是要去争的。
  “以臣之见,这东线南下的线路,应该改由北直隶经河南再直下南直隶,山东三面靠海,海运极其的便利发达,这水泥公路,明年再修也不迟嘛。”
  刘健想了想也是说道,改北面的线路是肯定没戏的,因为北面的线路很重要,山西、陕西这两个地方都很穷,都需要大规模的移民出来,去辽东也好,去海外也好。
  另外也是关系到大明西进的大事,是没有办法改的,但是东边的可以。
  “臣反对~”
  一听要改掉山东路线,顿时来自山东的官员又怒了,一个个纷纷的站出来。
  特别是户部尚书佀钟,那更是气的胡子都飘起来了。
  好你个刘健,你信不信这线路改了,我一文钱银子都不批,竟然改掉我大山东的路线来。
  “陛下,臣也有话说~”
  “为何这规划的南方水泥公路当中只有北方的,却是没有南方的?”
  这边山东和河南的官员们吵个不停,彼此吹胡子瞪眼睛的,那边南方的官员们又不开心了,因为这新规划出来的水泥公路竟然没有南方诸省份什么事情。
  这怎么行,必须要去争啊。
  弘治皇帝坐在高堂之上,整个人都笑呵呵,原先一个个都说不要征税,不要征税,现在好了嘛,有钱了,准备修水泥公路的时候,一个个都争成什么样了。
  微微扫一眼,看向刘晋,发现这货似乎好像心思不在这,似乎在想一些什么事情。
  事实上,此时刘晋确实是没有关心这种事情,刘晋此时在想的是建立大明海军学校的事情。


第647章 关于大明海军的构想
  乾清宫,弘治皇帝的书房之中。
  内阁首辅刘健和户部尚书佀钟两个人依然还在吹胡子瞪眼睛,朝堂之上争论不停,一直没有一个结果,而且也不会什么结果。
  这种事情上,其实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以前是朝堂穷,没有什么钱,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大项目了。
  以前要是搞点什么大工程、大项目,那都是会遭到群臣强烈反对的。
  一来没钱,二来更多的可能就是劳民伤财了。
  比如以前弘治皇帝想给龙虎山上清宫新建上清殿,这事情就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最后因为朝廷国库空虚不得不终止。
  没有银子想办大工程,那是需要征用数以万计算的老百姓,用徭役的形式来,同时需要的各种各样材料也是会要求各地去收集和运输。
  工程量浩大,劳民伤财这是真的,并不是假的。
  而且往往都对老百姓没有任何的好处,你说这修建上清宫对老百姓能够有什么好处?
  于国于民有利的京杭大运河却是将大隋朝都给整倒了,无数人只看到了修建随行大运河花费了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是没有看到这京杭大运河即便是现在都依然还在惠及两岸,惠及神州南北。
  这一次,朝廷修建水泥公路情况就不同了。
  大家都看到了修建水泥公路的好处,同样也是早就已经定下了修建水泥公路的原则,所有的费用、材料、人力等等都是朝廷出银子来支持。
  这就很棒了,意味着沿途的老百姓不用被征徭役了,去做事那是有银子拿的,有钱赚的,这修好了路也是对自己有好处的。
  大家自然要争,而且一个个都争的很凶。
  “两位爱卿就不用争来争去了,也不过是早一年、迟一年的事情。”
  弘治皇帝看着两人的样子,甚至于都想要笑起来。
  以前还是从来没有看到这些老臣吹胡子瞪眼睛,争的面红耳赤的。
  “是~”
  两人连忙恭敬的回道。
  “这是户部侍郎刘晋递交的关于建立大明皇家海军学院和建立大明皇家海军的折子,大家都看看吧。”
  弘治皇帝将手中的一份奏疏拿给萧敬说道。
  “大明皇家海军学院?”
  “大明皇家海军?”
  众人一听,顿时就来精神了。
  刚刚争水泥公路都是小事情,这争来争去,终究都还是锅里面,正如弘治皇帝所说的,不是今年修就是明年修的事情。
  但是这建立皇家海军学院和大明皇家海军的事情可是国之大事,这就需要好好的讨论、讨论了。
  从内阁首辅刘健开始,李东阳、谢迁、刘大夏、张懋等人一个个轮着看,都非常快速的看完刘晋所写的奏疏。
  奏疏之中,刘晋认为大明现在的疆域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神州大地,它的疆域已经开始在全球扩张起来。
  并且以大明的发展速度,在未来还会涉及到更加广袤的区域。
  同时刘晋也是指出,未来的世界是以海洋为主的大航海时代,大明应该积极进取,在海外占据更加广袤的土地,开拓更多的生存空间。
  但是大明在海外的扩张和利益却是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在大明沿海,在南洋各地,甚至于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海盗,贼寇,他们劫掠过往的商船,杀害我大明子民。
  更加重要的是在海外,还有诸多夜郎自大,肆意挑衅我大明天威,损害大明利益的国家和文明。
  在遥远的欧洲,这些国家的海上力量发展迅猛,未来更是大明在海洋上面的强劲对手。
  所以为了保护大明在海外的利益,为了大明在海外的持续扩张,为了征服更多的土地,大明必须拥有一直强大足以征服四海的海上力量。
  这就是建立海军的必要性。
  同时刘晋又指出,海军不同于陆上的陆军,海军对于武器装备的依赖性更高,同时对海军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更高。
  它需要强大的军舰和火炮,同时也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这样才能够在大海之上航行,才能够操控火炮打击敌人。
  海上的战争,往往都是隔着很远彼此之间就已经用火炮将对手干掉了,并不需要彼此用刀剑来进行血拼。
  这就是海军与传统陆军最大的区别。
  海军必须是专业的。
  这是战争发展的必然性。
  正如同后世的战争逐渐发展为空中力量的较量一般。
  战机、导弹,这些都是高科技的东西,专业性的东西,文盲的战争全部慢慢的要退出历史的舞台。
  “大家都说说吧~”
  见大家都轮着看完,弘治皇帝开口说道。
  “陛下,臣以为刘晋所言甚是,我大明之疆土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两京十三省,在海外同样有庞大的领土。”
  “同样在海外,我大明有着极其庞大的利益,仅仅是南洋一地每年就足以给我大明输送几千万两银子的财富,未来还有黄金洲、澳洲等等。”
  “年前南洋诸国来我大明朝贡,我大明要他们签署藩属国协议,整个南洋只有吕宋签署协议成为了我大明的藩属国。”
  “这吕宋还是被我大明太平侯所打服了才愿意成为大明藩属国的。”
  “由此可见,南洋诸国是畏威而不怀德,未来我大明在南洋的利益和扩张,这就必须要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
  刘健第一个站出来表态了。
  必须要建,而且规模要大。
  别问我为什么支持,去年年底的时候,刘健家入股的商行进行了年底分红,刘健分到了二十多万两银子。
  二十多万两银子和刘晋麾下的那些产业自然是没有任何的可比性,随便一个都要完爆这点业绩。
  可是这对于刘健来说就不一样了。
  他以前都是靠着老家河南这边的土地收租过日子,再在河南这边经营一些小买卖,一年赚不到多少银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是这入股的商行,去年往返南洋经商,在南洋这边开种植园种植甘蔗,算下来也就半年不到的事情就分红了二十多万两银子。
  商行的东家们都说了,今年要加大投入,多买船,扩张种植园的规模,赚更多的银子。
  这建立海军是为了保护大明的利益,特别是在海外的利益,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支持?
  难道非要得到南洋的财路受到影响之后再来后悔?
  “臣也支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并且臣以为,我大明应该在南洋月牙城建立海军基地,同时在南洋各地派遣大军,震慑南洋诸国。”
  “同时派遣大军清剿南洋地区的海盗、贼寇、土人,保护我大明的商船、种植园。”
  谢迁也站出来表态了。
  也是和刘健一样,屁股决定脑袋。
  去年南方这边开放了南京和淞沪两个开口,算是打开了南方的力量,南方这边的大地主、大商人、大家族等等也是迅速的在南京、淞沪这边组建起大大小小的商行,积极的参与到南洋这个巨大的盛宴当中。
  成绩嘛,自然是非常喜人的。
  一个个也都是很快就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以前那些无法到海外经商的,那更是一下子就上瘾了,终于明白以前为什么有人要例行海禁了。
  一切都是为了独享海贸的巨额利润。
  现在大家都可以去海外发财了,这南方人的积极性也是一下子就起来了。
  组商行,买船捕鱼,出海经商,去琉球、南洋这边的建立种植园,随便一样都很赚钱,比起靠收佃租的那点收入来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尝到了好处,那自然是明白了这组建强大海上力量的重要性,正如刘晋所言,那是为了保护大明的利益!
  对,就是保护大明的利益!
  大明的利益高于一切。
  以前谈什么仁义道德,那都是伪君子,真正的君子那就应该直言利益,直言国家的利益。
  南洋的海盗很烦,大明沿海也还有一些不成气的海盗,同时南洋的种植园和金矿、银矿场会受到土人的袭击。
  琉球岛上面还有大量的凶蛮土著,这些都在威胁种植园、商船,都是需要清理干净的。
  另外尝到甜头的大明大大小小的商行,今年几乎都已经制定了在南洋的扩张计划。
  建更多的种植园,建更大的种植园。
  所以必须要占领更多的地盘,将更多南洋岛屿纳入大明的版图,不然怎么够大家分的。
  “陛下,臣也深以为然,我大明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用来保护我大明的子民和利益~”
  英国公张懋也是站出来表态了。
  这事情没什么说的,必须表态啊。
  在南洋和海外赚钱最多的就是他们这些人啊,弘治皇帝、太子、刘晋、英国公、定国公、成国公他们这些人。
  他们是最早的出海的,也是最早尝到甜头的,往返南洋的商船,对多的就是天津远洋贸易行的,南洋这边的种植园他们也是最多、最大,一年赚的银子都不知道有多少,自然是很清楚的。


第648章 大明皇家海军学院
  天津,刘晋和张懋两人非常随意的漫步街头,感受着天津的繁华和喧嚣。
  “天津是越来越热闹了~”
  张懋看着天津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行人行色匆匆,走路的步伐都要比其它的地方快上几分。
  “那是当然,根据天津税务衙门这边的统计,天津这边的人口现在差不多已经快要突破六百万了,整个天津现在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四大片区,我们所处的东城区算是最繁华,也是最热闹的了。”
  刘晋笑了笑点点头。
  说实话刘晋也是从来没有想到,天津的发展速度竟然能够如此的快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之内,由一个小小的县城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
  思来想去,也只能够归功于资本主义的力量和大明的深厚底蕴。
  欧洲人只有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了如此庞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