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税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调节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刘晋笑了笑,继续讲起税收的另外一个作用来。
第607章 户部侍郎
“调解国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弘治皇帝和众大臣一听,也是微微一楞,不过很快也是适应过来。
每次和刘晋谈话,总是能够从刘晋这里听到一些新鲜的词汇,虽然新鲜,不过意思也是很好理解,比较直白。
“对,通过税收我们可以鼓励和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
“比如现在北方这边大量的纺织工厂需要棉花,我们就可以降低种植棉花的税,鼓励大家去种棉花。”
“再比如朝廷要开发东北,鼓励东北开垦田地,那么在东北这边,朝廷的税收就可以降低很多,甚至于在几年的时间内实行免税的政策。”
“还有如果某些产业发展过热,已经影响到朝廷和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我们就可以提高这方面的税收,从而来限制它的发展。”
刘晋点点头解释道。
这些都算是税收方面的常识了,但这个时代,却是很少有人去思考这税收的作用。
对于税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苦,因为征税老百姓很苦,因为税收,商人也很苦。
却是没有去思索税收的作用,只是觉得朝廷征收了这税,最终也是给皇帝、给朝廷百官给用掉了,并没有用到老百姓的身上来。
“原来如此~”
弘治皇帝听完,也是微微点头,其他大臣们也是纷纷的陷入了沉思。
刘晋所说的几个作用,都是以前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对于刘健、谢迁、李东阳他们这些人来说,他们读的四书五经,信奉的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追求的是儒家所倡导的盛世。
对于儒家之外的思想和学说,他们本能的排斥,更是没有人去深入的研究,即便是有人去研究了,往往也会被人说是奇巧淫技,旁门左道,认为是没有什么用的东西。
税收这种东西在儒家当中一直以来都是有着不好的含义在其中。
像改朝换代往往都会被归咎于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之类的,而一个新朝代恢复发展之后往往又会认为这是皇帝勤俭节约、轻徭薄赋所至。
简单的来说,那就是征税会民不聊生,会导致社稷动荡,甚至改朝换代,朝廷或者皇帝最好是不要征税,这样老百姓的日子才会好过。
尽管税赋确实是有一些影响,但只看到税赋的负面影响,没有看到税赋的正面积极作用,这就很不应该了。
没有钱朝廷就没有办法运转下去,没有钱朝廷就没有办法养活精锐的部队,就会受到外族的侵略和欺负,没有钱朝廷就没有办法去赈灾,去修筑河提、修缮城墙等等。
这还仅仅只是税赋最表面的作用,而刘晋所说的几个作用这是税收的最本职的东西。
说到底税收这东西还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不愧是高人子弟~”
刘健忍不住长长的感叹一声。
仅仅只是税收这个东西,刘晋就能够有如此深入的看法,让人耳目一新。
“嗯~”
弘治皇帝郑重的点点头,接着想了想又问道:“如果让你来主管税赋工作,你会如何去做?”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刘晋顿时就知道了。
感情弘治皇帝是觉得国库可以饿死老鼠,这是要将自己弄到户部去做事啊。
仔细的沉思一番,刘晋想了想也是说道。
“如果是臣来主持税收工作,臣以为应当有区别的进行征税。”
“首先要税种,和征税对象。”
“田税和人丁税维持现有制度不变,交由地方官府来征收。”
“商税和市舶司(海关)则是统一由朝廷户部成立专门的直辖税收部门来进行征收。”
“也就说采用朝廷和地方两套税务征收系统,地方税务主要还是由地方官府负责,主要负责增收田税和人丁税,朝廷税务主要征收商税和市舶司关税。”
“同时对商税进行区分,比如分为商铺税、工厂税、作坊税、海关税、出口税、进口税、矿产税等等。”
“根据不同的税种,然后再来制定征税的比例,有专门的税务衙门去征收。”
刘晋所说的征税方式和后世的比较像,也就是后世通常所说的国税和地税。
田税、人丁税这一块依然让地方官府去征收,这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可以保证朝廷能够征收足够的粮食,因现在大部分的税收都还是以实物上缴为主。
商税和海关这一块就需要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去征收,收归朝廷户部直接征收。
这个东西才是真正大头,而且基本上都是已经直接征收税银为主,很少有实物交税的。
历史上的明朝,田税和人丁税伴随着土地兼并,最终转移到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商税这一关,反而却变的越来越少,偷税漏税极其的严重,地方官员对征税又是没有任何的动力。
这也是明中后期财政崩溃的重要原因。
该征税的没有征税,不该征税的却是越收越多,再加上小冰河期天灾人祸不断,明朝灭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对于田税、人丁税,刘晋根本就看不上眼,普通的老百姓能够有多少税可收的?
要收税也还是收商税和有钱人的税才能够收到更多,而且也不会激化社会矛盾。
老百姓就2个铜板,你收了1个铜板,他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不造反、不生事才怪。
商税和有钱人,他们有100个铜板,你即便是收50个铜板,他依然还剩下50个铜板,依然可以过的潇潇洒洒。
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这岂不是画蛇添足,现在户部不正是专门征税、收税的?”
这时,谢迁想了想说道。
“既然是专门征税、收税的,为何总是征不上税,以至国库空虚?”
刘晋笑了笑说道。
“税收不需要多少,朝廷够用就可以了,多征税,最终依然还是会落到百姓的头上,导致民不聊生。”
“况且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官员,这又会加剧朝廷的开支。”
谢天淡淡的回道。
他是坚决反对征税的,而且听这刘晋的意思,真要是按照刘晋这一套来做,以后想要偷税漏税就很难了,因为不是跟地方衙门打交道了,而是跟直属的户部税收衙门打交道了。
更何况,让刘晋来做这事情的话,谁知道他还不会有其它的鬼点子出来。
“增加官员肯定是要的,但是朝廷如果没有银子,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况且一直以来商人偷税漏税极其的严重。”
“据我所知,去年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一个县征收上来的税银竟然连三百两银子都没有,说出去都没有人相信。”
刘晋也是直接点出商人偷税、漏税的事情出来,点出地方府衙在征税方面没有任何积极性,导致朝廷财政困难。
听到刘晋的话,谢迁顿时就无话可说了。
这偷税漏税,几乎都是已经摆到明面上的事情了。
除了皇帝一直被他们忽悠着轻徭薄赋之外,谁不知道这偷税漏税有多严重。
朝廷三十税一,本来就已经非常轻的税了,但是商人连这一点税也不愿意交,再加上地方衙门的官员对征税没有什么动力,又怕得罪地方的地头蛇,这商税自然就越收越少。
到了明中后期,朝廷根本就收不上任何的商税了。
“佀钟,你怎么看啊?”
弘治皇帝沉默不语,思索许久之后看向户部尚书佀钟。
“臣~臣以为朝廷当轻徭薄赋,少征税为好。”
佀钟想了想也是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
他是户部尚书,他都认为朝廷少征税好,可想而知下面的这些官员了,他们对征税那更是没有任何的积极性。
税征收的少还可以博取一个好名声,又可以讨好地方的地头蛇和商人,这就是明朝上下对于税收的一个态度。
对于他们这些当官的来说,反正他们也不靠朝廷给的俸禄来过日子,各自背后都有大量的产业和田产,足够他们过上好日子。
如果要是真的靠俸禄来过日子,这朝廷要是没有钱粮来发俸禄,他们就知道税收的重要性了。
“是嘛~”
弘治皇帝淡淡的看了一眼佀钟,再看看其他的大臣。
他想到了以前自己被这些文官用钱来怼的事情,自己想要办点事情都说没钱,这朝廷没钱,他们又不愿意去征收,说到底也是有限制皇权的目的在其中。
朝廷没钱、皇帝内帑又没多少钱,皇帝想要折腾也折腾不起来,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你们不想征税,朕偏偏就要让刘晋来征税。”
弘治皇帝心里面如此想道。
于是说道:“传旨,认命刘晋为户部左侍郎,负责朝廷税务征收工作,所有税务相关事宜可直接向朕禀报。”
刘晋一听,顿时就微微傻眼了,弘治皇帝给的权力也太大了吧。
户部侍郎说到底还不是户部尚书,是户部的二把手,这让自己直接越过户部尚书佀钟向弘治皇帝汇报相关的工作,自己以后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而且这征税的工作真心不是一件好差事。
第608章 明朝的财政问题
京城户部,一身绯红衣袍的刘晋极其不情愿的来到户部这边报道。
“佀公~”
第一个要见的自然是佀钟了。
“刘大人,这可不敢当。”
看到刘晋,佀钟没有什么好脸色,他这个一把手当的郁闷,甚至于要吐血。
弘治皇帝对他的不满整个朝野都知道了,同时大家也都知道了弘治皇帝将刘晋安排进户部的意图了。
这是摆明了要用刘晋换掉自己,要不是因为刘晋实在是太年轻了,估计现在佀钟都要去南京养老了。
人比人,气死人啊。
眼前这个刘晋,弘治皇帝身边的红人,这升官就跟坐火箭一般,如此年轻就已经是户部侍郎的级别了。
而且再干几年,估计着很快就能够做到户部尚书的位置了。
想一想自己,二十七岁中进士,从督察院御史干起,辛辛苦苦一辈子,到了六十一岁才做了这户部尚书的。
简直没得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现在弘治皇帝搞出了这样的一出,让自己这个户部尚书的颜面无存,让刘晋有事直接向弘治皇帝汇报。
自己这个一把手还怎么去管刘晋这个二把手?
更何况,这征税乃是户部的工作,怎么安排,那也是应该自己这个户部尚书来说了算,弘治皇帝倒好,直接给刘晋安排的妥妥的。
早上早朝的时候,消息一出,整个朝野看自己的脸色都变了,甚至于此时此刻,户部的这些官员看自己都像看夕阳一样,都要当着自己的面贴到刘晋这边去了。
“佀公,您是国之重臣,为朝廷掌管户部,劳苦功高,我这初来乍到,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以后怕是要多向您请教了。”
刘晋看了看佀钟,笑着说道。
老同志,有点情绪也是正常的,自己作为新人,该给的尊重还是要的。
刘晋可是清楚的知道,做人不能太张狂,低调、谦虚、谨慎,这官越做越大,刘晋就越是如此告诉自己。
“刘大人,指教可谈不上,陛下的吩咐的事情,我也知道,有什么需要配合的,您尽管开口。”
佀钟见刘晋的态度还不错,对自己也很尊重,语气也是变好了很多。
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和刘晋在弘治皇帝身边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弘治皇帝对自己不满,自己迟早也是要下去的。
更何况自己也是已经六十一岁了,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也打头了,即便是没有这处,估计着也干不了几年了。
刘晋就不一样了,他是弘治皇帝身边的红人,又和太子的关系非常好,现在就已经户部侍郎了,未来当尚书,入内阁也都是看的见的事情。
所以这样的人不能得罪的,纵然自己不爽,可也要认清形势。
刚刚耍点脾气,无非就是表面一个态度,这户部的尚书还是他佀钟。
现在刘晋识相,对自己很尊重,没有持宠而骄,狂妄无人,给自己坡下,自己也没有必要非得要和刘晋过不去。
“佀公,在您的面前我可不敢称大人,您叫我小刘或者刘晋都可以。”
“我来户部呢,也是过拉向您学习、听您调遣的。”
刘晋笑了笑说道,该给的面子自然是要给足的,相信这个佀钟也是聪明人,不要倚老卖老,仗着自己是户部尚书来妨碍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人嘛,都是这样,给足对方面子,如果对方还不识相,那就另外再说了。
“呵呵~”
“刘大人说笑了。”
佀钟笑了笑回道。
刘晋和佀钟互相聊一聊,加深下彼此的了解,同时也是稍微熟悉一下户部这边的人员。
户部作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土地、赋税、户籍、人口、俸禄、粮饷、财政收支,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当然权力和主管的事情比后者要大多了。
户部设置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两人,一般是正四品或者从三品,另外下面根据土地、人口、钱谷之政、贡赋之差,设置有四司,户司、度支司、金司、仓司。
同时下面也是设置有郎中、员外郎、巡官、主事、书令、掌固等等,整个户部算下来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大大小小的官员有上百人,下面还有不算是官的吏,那就更多了。
花了几天的时间,刘晋也算是熟悉了户部整个系统,和户部大大小小的官员也算是认识了一番。
佀钟对刘晋没有太多的好脸色,下面这些官员就不一样,即便是户部右侍郎石玠对刘晋那也是非常热情的。113
大家都是明眼人,这户部迟早都是刘晋说了算。
“难怪明朝会灭亡~”
“这田竟然越来越少,可以用来征税的田竟然一年比一年少。”
“还有这人口,从洪武朝到现在的弘治朝,大明的人口竟然不仅仅没有增长,反而还减少了。”
“这征税的税银也是一年比一年少,明朝不灭亡才怪。”
刘晋拿着自己的统计出来的统计表,顿时就忍不住吐槽起来。
原先的时候就知道明朝的财政出现了巨大的问题,想着这弘治朝应该不至于太严重,可是仔细的查一查以往的钱粮征税记录,刘晋就知道这明朝的财政问题有多严重了。
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朝廷对全国人口进行了统计,当时统计的数字是6054万,到了现在弘治十三年了,明朝户部账面上的人口竟然仅仅只有五千多万人了,不增反减。
要知道明初可是经历了元末大动荡的时期,人口减少非常的厉害,在洪武二十六年就有六千多万人口。
这弘治十三年,明朝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这人口反而减少了,岂不是怪事。
还有可以用来征税的田地,在洪武朝的时候,这个数字大概是在八百万顷左右,可是到了现在,这个数字仅仅只剩下四百万顷,仅仅只有洪武朝的一半。
这其中的四百万倾田去哪里来?
单单是从这两个数字就可以知道明朝的财政问题有多严重,这无论是钱还是粮,它收上来的越来越少。
“能够从弘治朝再坚持一百多年,也真是出了奇迹。”
刘晋忍不住直摇头,不断的感叹。
“还好,弘治皇帝总算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要是还是和以前一样被这些文官们忽悠着轻徭薄赋,估计内裤都要被忽悠着当掉。”
“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