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镇海王-第3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三省的人口密度远超过其它的省份,而且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非常的恶劣,自古以来,这些地方一旦有任何的灾荒,必然会烽烟四起。”
“历朝历代,大部分的烽烟都是从这些地方爆发的。”
“反观南方地区,人口少,环境好,灾荒少,即便是有灾荒,这些地方也能够顺利的度过,极少出现烽烟四起的显现。”
“归根结底来说,还是这些地方的人口太多、环境太恶劣了。”
“辽东地区这边就是人口稀少,环境优良,所以如果将这些地方的人迁移到辽东地区来,不仅仅可以大大的缓解这些地方的人地矛盾,也可以开发辽东地区。”
刘晋一口气说完。
这种观念在这个时代还是比较超前的,但是这是后世经过诸多专家学者研究出来的结果,肯定是不会错的。
历史上明朝灭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小冰河期灾荒连连,河南、陕西、山西、山东这些地方连年饥荒,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就会造反。
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连年饥荒呢?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人太多、土地太少,自然环境极其的脆弱,随便多下点雨就是洪灾,黄河泛滥决堤形成水灾。
随便少下一点雨,这些地方就是旱灾,很多本来就不应该是农田的地方就没有水,再加上人一多,自然就会又饥荒。
南方就不一样了,自然环境好,森林多,多下点雨、少下点雨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再加上人口密度小,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灾荒之类的,除非是特别严重的灾祸,否则都能够轻松度过。
这就是有着优越自然环境的好处。
第592章 关于人口问题
听完刘晋的话,众人都陷入了沉思。
从三省迁移五百万人出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可是关系到五百万人生计的大事。
在这个时代,故土难离。
外面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乡,很多人即便是在家乡受苦受累也不愿意离开故土。
朝廷这边一旦强制迁移五百万人出来,这三省必定会民怨沸腾的。
尽管朝廷本身也是为了这些地方的人好。
“刘健,你是河南人,你对河南的情况想必应该是非常了解的。”
“你说说河南的情况。”
弘治皇帝沉吟一番,想了想对刘健说道。
“陛下~”
“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我河南的人口数量还不到四百万,远不如南方的江西、浙江、福建这些省份。”
刘晋想了想非常郑重的说道。
他的意思很明确了,我河南这里怎么可能人多地少,官府统计的人数比随便一个南方省份都少。
“这怎么可能~”
刘晋一听,顿时就忍不住反驳道。
来自后世的刘晋可是很清楚,河南自古以来都是人口大省,在后世仅仅一个河南省的人口就差不多有一亿了。
至于江西和福建,加起来都还没有河南的人口多。
仅仅只是看一看地形图就可以知道,河南以平原为主,福建和江西以山地丘陵为主,这人口怎么可能会比河南的人口更多。
“这是不会错的,户部这边每年征收税赋都是按照人口来的,我们河南不到四百万,江西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人口都有一千二百万,至于福建也有七百万,都远超我河南。”
刘健听到了刘晋的怀疑,也是连忙说道。
“陛下,诸公,这数据仅仅只是我们官方统计入册的数据,并不能说明实际的人口数量。”
“河南基本上都是平原,耕地众多,福建和江西都是山林,耕地稀少,这人口怎么可能会比河南更多。”
“这其中必然有大量人口的隐瞒,大量的人口没有统计入册。”
刘晋想了想说道。
隐瞒人口在古代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官府统计了人口,这意味着就要承担相应的徭役,没有统计在册就不用去服徭役。
所以只要是可以,都会尽量不进入官府的统计。
后世的专家学者在估算某个朝代人口的数量的时候,往往都会在官府的数据上再多加一倍来计算,这样才能够估算出比较准确的人口数量。
而隐瞒人口方面,在北方的地区尤其严重。
后世的山东、河南、河北可都是派遣靠前的人口大省,在这个时代,官府统计的人口数量却是远少于南方。
很重要的原因是北方这边的环境恶劣,每年需要服徭役的时间都比较久,加之地少人多,很多人活不下去都会成为大户人家的奴仆。
这一部分隐形的人口数量非常的庞大,刘晋甚至于都怀疑,在官府统计的数量上多好几倍才算比较合理。
南方这边就不一样了,南方这边自然条件好,一向又远离战火,这徭役很轻,再加上地广人稀,隐瞒人口的情况自然就更少。
“百姓隐瞒人口是常有的事情,不分南北,都有人口的隐瞒。”
刘健一听,顿时就微微摇头说道。
“北方地区徭役繁重,人口隐瞒比南方地区严重多了,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可是福建的人口都有七百万,这河南怎么可能仅仅只有不到四百万?”
“更何况,河南的面积还要比福建更大,这人口竟然还要少近三百万,谁会相信?”
跟我用数据来说话,刘晋自然是最喜欢的。
河南和福建相比,面积更大,可耕地更多,可是这人口竟然比福建少三百万,说出去都没人信。
听到刘晋的话,弘治皇帝和众大臣也是纷纷点头,看地图就能够看出来。
福建都是山林,河南是平原,面积要比福建大,这人口怎么可能才怎么点?
“这~”
刘健顿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以前没去对比一番,现在仔细的一对比,顿时就知道北方地区省份隐瞒人口的数量是何等的庞大了。
“有意思~”
弘治皇帝顿时也是露出了浓浓的兴趣。
古代的人口统计远不如后世精确,甚至于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准确,大量的人口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隐瞒下来以达到免除徭役、税赋的目的。
毕竟古代这人口上报是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坏处多多,人头税、徭役等等都是按照人口册来征收,能够不统计的就尽量不统计,能够隐瞒的就尽量隐瞒。
按照后世的人口数量来计算,这河南省的人口差不多是福建省人口的两倍多才比较合理,现在竟然差不多只有福建的一般,这隐瞒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
“从陕西、河南、山西三省迁移出五百万人,虽然规模比较浩大,但我们也不是要一天、两天就迁移出来的。”
“整个移民计划我们大致可以分成五年或者十年来执行,每年迁移出一百万人到辽东去,对于朝廷来说压力也更小。”
“并且我们也是可以逐渐的摸索出一个比较成熟的人口迁移策略出来,对于不完善的地方,不断的进行改善。”
“如此以来,老百姓迁移到辽东地区也能够尽快的适应辽东地区的环境,并且在这里安居乐业,进而将辽东地区变成我炎黄子孙的乐土。”
刘晋想了想又说道。
他知道朝中诸公在担心什么,一下子迁移出百万人口到辽东去,这可是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单单是这遥远的路途就足以让无数人望而却步。
更何况到了辽东这里之后,房子、粮食、农具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肯定是要准备的,这些也肯定是要朝廷来出钱、出力的。
这几年,朝廷虽然财政更宽裕了不少,但要拿出大笔的银子出来办这个事情,到时候肯定立刻会捉襟见肘了。
另外自古以来强制移民都不会有什么好名声,毕竟乡土的观念实在是太强了,故土难离的思想观念也是根深蒂固。
可是这事情又必须要去做,河南、陕西、山西这些地方,作为传统的中原大地,它承受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之重。
环境已经相当的差,也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
这里的人口不大量的迁移出去,即便是有玉米、有红薯这样的高产耐旱作物,这人口膨胀起来之后,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的。
世界上好地方太多了,现在正是抢占殖民地的好时机,不努力的出去抢占,肯定要后悔莫及的。
听到刘晋的话,众人纷纷点头,刚刚有点偏题,回到开发辽东的问题上,是必须要迁移人口去辽东的。
刘晋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也是比较获得大家的认可。
就好像是以天津为试点的开海一样,现在确实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所以在南方这边,经过了朝中诸公的商议,决定将南京、淞沪、广州三个地方也解开海禁,允许在这三地出海经商。
还有军制改制上面,刘晋也是提出了试点,效果也是相当不错,先期训练出来的新军让弘治皇帝非常的满意,战力强悍,也是脚踢倭国、拳打草原瓦剌,现在也是打赢了女真鞑子。
这种方法即便是在刘健、李东阳他们看来也是非常的老成,先小规模试一试看看效果,有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不行就算了,如果效果不错再慢慢的逐步推广。
在涉及到国家大事上面,采用这样的方法,可谓是非常合适的。
“陛下,臣以为此法大善。”
“先从河南、陕西、山西三地,每一省各抽出10万人迁移到辽东,先看看移民的效果,不断完善移民政策,积攒经验之后,再来慢慢的诸部大规模的推广。”
“不单单是辽东,目前我大明在琉球、南洋地区也是获得了诸多新的领土,未来还要在黄金洲、澳洲等地开展殖民地。”
“臣以为,可以先将辽东地区当作试点,为日后我大明殖民全球积累宝贵的经验。”
英国公张懋站出来表示支持。
对于这种利国利民的事情,他一向都是支持的。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和刘晋的利益是一致的。
辽东开发起来,他麾下的诸多产业也是可以在辽东这边迅猛的发展起来,到时候滚滚的银子就会流到他的口袋里面。
像采矿、林木、造船等等,未来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也是如此,没有人去这些殖民地怎么行,所以从现在就要为以后打好基础。
先竖立一个好的典范出来,让大家看看,树挪死、人挪活,这离开了自己的狗窝你就真的可以拥有金窝、银窝。
这样才可以刺激华夏子孙对外移民和扩张的积极性和欲望,没有对外扩张的欲望和积极性,刘晋纵然是累死了,到时候也极有可能是白忙的。
欧洲人能够殖民全球,这跟他们拥有强烈的扩张欲望是脱不开关系的,对于财富的渴望,这就是他们一开始全球扩张的初始动力。
第593章 农部
“事情就先这样定了吧,命户部调拨钱粮前往辽东,在辽东建造移民点,现行试点。”
乾清宫中,弘治皇帝最终拍板定案,定下了开发辽东的人口迁移方案。
讨论完了辽东的事情,今天的正事也算是做完了。
最近歌舞升平的,没有多少让弘治皇帝烦恼的事情。
“陛下,诸公~”
见大家都要散去,刘晋突然间想到了一个事情。
番薯已经成熟,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这是从黄金洲引进的粮食作物,也是当初刘晋吹嘘出来的能够亩产几十石的东西,而且也被弘治皇帝称之为祥瑞,自然是要邀请大家一起去看看,感受下丰收的喜悦。
“刘晋,有什么事?”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看了看刘晋问道。
“陛下,从黄金洲带回来的番薯已经成熟,到了收获的时候了,臣想请陛下和诸公一起去看看。”
刘晋连忙说道。
“番薯终于成熟了?”
弘治皇帝等人一听,顿时就眼睛微微一亮。
这玉米、辣椒、西红柿最近可是京城这边最抢手的东西,价格老贵了,大家也是没少吃,几乎天天都要吃。
味道嘛也都还是相当不错的。
玉米的产量也是相当的可以,亩产几十石虽然没有达到,但亩产七八十还是有的,而且这玉米比较耐旱,不需要占用良田,这是极为关键的。
另外从黄金洲这边带回来的花生现在也是成为了京城权贵们下酒的一道必备菜,这东西越吃越香,据说还有补阳气的功效,价格也是老贵了。
所以大家对于番薯和土豆也是相当的期待,期待着它能够给大家带来惊喜。
“哈哈,走,走,必须去看看。”
弘治皇帝高兴的笑了起来。
多了几种粮食作物,这绝对是天大的好事,这意味着大明的老百姓可以有更多的粮食吃,从此以后就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动不动就挨饿,动不动就活不下去。
“对,对,这必须要去看看,听说这番薯的产量比玉米的产量还要高很多。”
“就是不知道这一次刘晋要如何来吹嘘这番薯了。”
张懋也是跟着连连点头,接着笑了笑说道。
“哈哈~”
“他肯定会宣传说这番薯有滋阴补阳的效果,要不然就是强身健体。”
朱辅顿时也是笑了起来。
“哈哈~”
周围的众人一听,顿时就忍不住高兴的笑了起来。
辣椒、西红柿、玉米、花生这些从黄金洲带回来的农作物被刘晋炒的价格非常高,也只有有钱人才能够吃得起。
其实打击都知道,这只不过是刘晋在推广这些东西,让更多的人来种植这些从黄金洲带回来的农作物罢了。
至于报纸上面的那些宣传,不过都是打出来的嘘头罢了。
你如果要是真以为吃玉米能够滋阴补阳,那就真的傻了。
也就是这东西刚刚出来,又是从黄金洲带回来的,物以稀为贵,大家都想要试一试,到了明年,这东西就和其它的粮食一样了。
“走,走,一起去看看,当初刘晋可是说了,番薯这东西能够亩产几十石呢,有了这番薯,以后我大明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挨饿了。”
刘健也是笑着说道。
“拿走吧~”
弘治皇帝也是心情相当不错,粮食稳了,这江山就稳了,只要能够吃饱饭,谁会闲着没事做去造反?
众人乘车直接出了皇宫,出了京城来到了位于京城郊区的天津农业商行的试验田这里。
得知消息的毛奇也是立即让人准备人手,准备工具,随时听候指挥。
刘晋带着众人来到试验田,一边走也是一边向大家介绍起来。
“陛下,诸公~”
“这些就是玉米田,这是玉米秸秆,可以用来喂养牲口,上面结出来的这个棒子,它就是玉米棒子。”
路过一片玉米田,刘晋也是笑着说道。
“原来玉米长这样啊~”
弘治皇帝饶有兴趣的下了田地,仔细的看了看玉米杆子,也是摘下一个玉米,仔细的掂量、掂量,再拨开衣看了看。
说道:“这些应该是用来当种子的玉米地吧,这些玉米都已经很老了。”
“是的,陛下,这些玉米都是用来当种子,选的都是杆子最粗壮,杰出的玉米棒子最大、最饱满的玉米。”
刘晋点点头,想了想又说道:“粮食想要丰产,除了田地肥沃之外,种子也是极为关键的因素,选种的时候必须要选种最优良的种子,一代代的培育下去,慢慢的就能够培育出最优良的粮食品种出来。”
“朝廷一向重视农业,以农为本,但却是很少重视种子的培育,农民种的种子大多数都是自己在培育,往往都很难培育出良种来。”
“有些地方的良种只能够局限于一个地方,没有办法大规模的推广。”
“臣听说在南洋地区有一些水稻的品种,它的产量比我们大明的水稻品种产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