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167章

大明镇海王-第167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厚照这个人,只要和他混熟了,关系搞好了,一切都是比较好说话的。
  “是~”
  王守仁一听,顿时赶紧称是,这种跟着太子殿下的机会可是不多的,弘治皇帝就这一个儿子,跟着朱厚照混还怕以后没有前途?
  尽管王守仁这个人比较看得开,能够升官也好,不升官也没有什么,他喜欢的是研究哲学这种东西,想要从中探寻出真理,升官发财不是他的志向。
  但能够跟朱厚照多接触下也是好的,未来能够升官的话,也是可以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进而也能够一展胸中的抱负。
  要知道这是一个十五岁就屡次上书给皇帝的牛人,讲的还是如何平定北方草原,十五岁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还懵懂无知。
  至于伦文叙、刘龙、丰熙等翰林院的人只能够用羡慕嫉妒的眼神看着刘晋和王守仁,这样的好事怎么就落不到自己的头上呢。
  很快,在朱厚照的带领下,刘晋和王守仁就出了翰林来到了乾清宫这里。
  乾清宫去年冬天因为走水被烧,所以现在在施工重修,这施工重修也是朱厚照和刘晋两个人出银子和负责。
  根据刘晋提供的设计图,新的乾清宫采用钢筋混泥土来建造,经过这好几月时间的修建,此时主体建筑差不多已经建好。
  整个乾清宫此时就是一个大工地,刘晋和朱厚照雇佣了几千人同时在这里施工,和后世施工差不多,搭建了脚手架,一层、一层的修建,如今也是已经可以看到新的乾清宫的样式了。
  外形就是一个玉玺,以玉玺来象征帝王的尊贵和权势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新的玉玺乾清宫高足足有将近二十丈,层数却是不多,每一层的层楼都很高,非常的大气磅礴,不过现在只是一些混泥土和钢筋,丑不拉几的,根本就看不出什么来。
  乾清宫的建造速度很快,因为刘晋和朱厚照是真金白银的砸进去,所有干活的人工钱都相当高,更何况又是给皇帝建宫殿,所以大家干活的积极性很高。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用钢筋混泥土建造房屋非常的便捷、非常的快速,要不是因为这是给皇帝住的,有诸多的要求和复杂的设计,几个月的时间就足够将它给建好了。
  “老刘啊,你那个新式纺纱机什么时候弄出来,再不弄点新的买卖,我都要穷的要饭了。”
  “还有你我买了那么多地,是不是该有点动静了,在这样下去,这京城周围的地都要让我买光了。”
  看着眼前的巨大宫殿,朱厚照忍不住向刘晋吐苦水了,建这个乾清宫很花钱,即便是富可敌国的他现如今也是已经没有多米了。
  当然这主要是他不断砸钱买地的缘故,京城这里地价都已经让他抬高了几倍,不过只要有银子,朱厚照就会立即去买地,因为他相信刘晋的话,银子放在库房里面就是一团疙瘩,没有任何的用处,将它投资出去才是正道。
  “那个纺纱机快了,至于京城这边搞地产的事情,还是要等这乾清宫建好之后,这个示范一建好,到时候我们就推出类似于的房子,必定能够大卖。”
  刘晋想了想回道。
  “等乾清宫建好?”
  “那黄花菜都凉了,现在就可以开始规划和建了,等这里建好了,我们的房子也就建好了,直接就可以开始卖了,这样来钱才快,你到底会不会做生意啊?”
  朱厚照一听,小眼睛一转,想了想说道。
  “对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刘晋一听,顿时猛的一拍的说道,接着看了看朱厚照,这小子很有经商的天赋嘛,果然,古人的智慧不能小瞧,一旦放飞了自我,绝对不会比后世之人差到哪里去。
  一旁的王守仁听着朱厚照和刘晋讨论着怎么赚钱的事情,顿时就觉得三观俱毁,一个是当今天子,一个是今科状元,清贵的翰林,竟然张口、闭口就是银子,商量着的是怎么赚钱,充满了市井商人的气息。
  这严重的和他们的身份不相符啊。
  太子不是应该安安静静的在东宫里面天天向自己的老师学习治国之道?
  清贵的翰林不是应该悠哉、悠哉的在翰林院这里看看书、喝喝茶?
  可是眼前的这两个人,满嘴铜臭,谈论的竟然是如何赚钱,这实在是太不像话,即便是王守仁一向也是博学,喜欢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内容,但看着刘晋带歪了太子,也是忍不住了。


第346章 老百姓最需要什么
  殿下,您贵为一国储君,理应专心学习为君之道、治国之道,怎能和市井商贾一般,尽是想着黄白之物?”
  王守仁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及时的将太子殿下带回正道,同时也是阻止刘晋继续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刘兄,你是朝廷的翰林,理应忠君为国,上思报效君王,下为黎民百姓谋福祉,又岂能做这种下贱之事?”
  王守仁脾气还是很硬的,不仅仅说朱厚照,转头立即又是对刘晋批评起来,他的话说的很重,就差直接说刘晋不忠不义了。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要发火了,你一个小小的翰林,要不是看在老刘的面子上,谁鸟你啊,带你出来就该老老实实的在后面跟着,多听、多看、多想,少说,少做,少动,竟然还批评起本太子来。
  不赚钱哪里有钱花?
  指望每年领的那点钱粮,还不够本太子几天的花销呢。
  现在的朱厚照可是已经尝到了有钱的滋味,手里面没点银子就觉得慌得很,你竟然叫我去学什么为君之道,治国之道。
  这些东西他早就已经听烦了。
  君王之道、治国之道能够给自己银子花?
  他的父皇弘治皇帝,从小就学这个,穷的要死,做什么事情都抠抠搜搜的,过年的时候又从本太子这里打劫了两百万两白银,干了十年的皇帝,内帑也就是积攒了百万两银子,还不够自己随便买点地呢。
  这还是他只有一个女人的情况下,本太子以后肯定是要三宫六院,不说三千佳丽,三百总是要的吧,不多赚钱银子怎么行,难道还能指望你给我银子?
  朱厚照顿时就看王守仁不爽了,现在连父皇都支持自己去赚钱,你一个小翰林竟然过来叽叽歪歪。
  刘晋看了看朱厚照不爽的表情,暗道糟糕,他要是对这个王守仁印象不好的话,那以后老王就别想混到高位了。
  所以刘晋也是赶紧先一步开口说道:“王兄,你此言差矣,我和殿下虽然是在商量这如果赚钱,但是这其实也是治国之道,也是为了大明江山和黎民百姓。”
  朱厚照一听,顿时小眼睛就眯起来了。
  没错,没错,我这个当太子的要是没钱,过的不好,怎么可能有心思去治国嘛,只有我过的好了,大家才能够过得好,才有精力治理国家嘛。
  还是老刘会说话,说的话好听,明明是赚钱的事情也能够说成是治国之道。
  “哦?”
  “在下洗耳恭听。”
  王守仁一听,顿时就一脸的不相信,觉得刘晋这脸皮还真是够厚的,不过他还是虚心请教,对方毕竟是高人子弟。
  “跟我来~”
  刘晋点点头,接着在眼前繁忙的工地这里找来找去,很快就锁定了一个人,对着王守仁和朱厚照说道。
  两人一头的雾水,接着也是好奇的跟了上去。
  很快,三人就来到了一处工棚这里,刘晋指了指眼前一个正在卖力干活的劳力对王守仁问道:“王兄,你觉得对于他来说,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听到刘晋的话,王守仁顿时就沉思起来,他想了想说道:“他最需要的应该是钱吧。”
  刘晋微微点头,不置可否,接着又对着朱厚照说道:“殿下,您觉得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朱厚照此时也是在思索这个问题,眼前的劳力衣着破烂,一看就知道是穷苦人,对于穷苦人来说,你觉得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想他需要的也应该是钱吧。”
  朱厚照想了想也和王守仁一样回答。
  “这位兄台、这位兄台~”
  刘晋听了两人的回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这个劳工叫了过来。
  “小人李水生见过诸位贵人~”
  李水生没有多少见识,忍不住眼前的朱厚照是太子殿下,只是看得出来,眼前这些人都是贵人,在皇宫里面修宫殿,他们也是早就已经被下了严格的禁令,只能够在乾清宫这里活动,一旦胡乱走动被禁卫给杀了,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皇宫里面贵人太多了,又是宫廷之内,不仅仅不能乱走,见到人也是要恭敬,不能有丝毫的失礼,刘晋叫他兄台,他却不敢托大。
  “李水生,你是哪里人?家里情况怎么样?”
  刘晋笑了笑点点头,示意对方不比拘谨,想了想也是问道。
  “回贵人的话,小人是天津人,家里上有两老,下有五子四女。”
  李水生恭敬的回答,从他的话里面也是可以知道,他的负担压力绝对是非常重的,上面有两个老人,下面还有九个孩子要养活。
  “你觉得你最需要什么?”
  刘晋点点头,接着问道。
  “小人……小人最需要的是工作,和现在这样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就心满意足了。”
  最需要什么,李水生也是微微一愣,这些贵人真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做,问这样的问题,不过仔细的想一想。
  自己需要的东西太多了,需要粮食来养活一家人,需要钱来盖房子,家里人太多了,需要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不过他本身就和无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样,尽管卑微,不过却也要自尊,也要人尊重,这种尊重,并不是指望别人的施舍来获得,而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来争取,所以思来想去,他觉得他最需要的就是像眼前这样的一个工作。
  现在这个工作,尽管非常的累,每年差不多要工作五个时辰,但是每一个月能够拿到三两银子,每天还有一日三餐,顿顿有肉。
  这样的工作,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想,但是因为在天津这边的时候参与了天津港口的建设,又修过京津水泥马路,所以也是被招聘过来修建皇宫,得到了这样的工作。
  他都已经算好了,只要能够干到年底,他就有足够的银子回老家盖一个不错的大房子,这样一家人都能够住的舒舒服服,也能够有钱给自己的大儿子说门亲事。
  现在的他在村里人、亲朋友好友的眼中就是能人,能够一个月赚三两银子,还能够去参与修建皇宫,上个月回村里,大家看自己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所以他觉得他最需要的就是工作,一个能够让自己活的有尊严的工作。
  “工作?”
  朱厚照和王守仁都微微有些傻眼了,没想到他的回答竟然是这个。
  “你不需要钱吗?”
  朱厚照想了想问道。
  “当然需求钱,谁都需要钱,不过多少钱才能够让人满足呢?人的欲望是无穷的,钱也不是万能的。”
  李水根点点头,接着又说道:“小人家境贫寒,确实是需要钱,但小人也是知道,这钱只有自己双手挣来的才花的踏实,花的安心。”
  “现在在这里干活,每个月有三两银子,还有包一日三餐,又能够替当今天子做事,这就足够了。”
  听到李水生的话,朱厚照和王守仁都陷入了沉思。
  一个月三两的银子外加一日三餐就能够让他满足,这就说明如果有这个条件给其他的普通老百姓,他们也能够满足。
  “殿下,王兄,其实普通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他们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老小就可以了。”
  “所以这治国之道,并不光是在朝廷之上喊一喊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为苍生做主就可以的,而是应该要清楚的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又如何尽可能的多让更多的人获得这种需求。”
  刘晋看了看两人,想了想缓缓的开口说道。
  “我和殿下虽然谈的是如何赚钱,这确实是没有错,我和殿下也从中赚到了很多银子,但我和殿下在赚银子的同时,也是让更多人也一起跟着赚了银子,同时也让更多和李水根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获得了一份有尊严的工作。”
  “西山煤业它现在的用工人数有将近一万人,他们的收入基本上也都能够达到三两银子一个月,这也就意味着有一万个和李水根一样的家庭能够过的不错。”
  “天津港口、天津造船厂、天津水泥厂、天津制衣厂,还有密云铁厂、长芦盐场,这些都是我和殿下的产业,每一个产业少则招工上万人,多则招工数万人,每一个工人的收入至少也能够达到三两银子的月钱。”
  “可以算一算,因为我和殿下办的这些产业,单单是招工这方面至少也是有十万人能够和这个李水根一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能够过的有尊严。”
  “如果算是关联的行业和作坊等等,至少也是还能够带动几十万人的就业,能够让几十个万和李水根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获得工作,而这每一个李水根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你可以算一算,这背后又会有多少人因此收益?”
  “现在京津地区需要的劳力非常庞大,无数以前穷苦不堪的人都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一家老小。”
  “因为我和殿下,如此多的人收益,这难道不是为大明做贡献?”
  “这难道不是为君治国之道?”
  刘晋的话铿锵有力,说话的时候更是挺直了胸。


第347章 经济治国
  我去~”
  “老刘真是人才啊,说的好有道理啊~”
  “没想到本太子既赚了银子,又养活了怎么多人,让这几十万,不,几百万人都跟着过上了不错的日子啊。”
  “对嘛,这才是治国之道嘛,让更多的黎民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才是治国之道,至于什么仁啊、德啊,都是瞎几把扯淡,只会喊空口号,却是让人根本就看不到一点实际的东西。”
  朱厚照听完刘晋的话,小眼睛顿时就眯成了缝,不断的点头,说的好啊,说的好,自己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之中竟然做了如此多的好事,造福了几百万人。
  至于王守仁,此时脑袋也是嗡嗡的。
  他总觉得刘晋哪里说的不对,可是却始终找不出任何反驳的话来。
  刘晋以数据来说话,多少个工厂、作坊,有多少的工人,每个月有多少的月钱,让多少的家庭跟着收益,这说服力杠杠的,比用什么君啊、臣啊、仁义道德啊之类的空话有说服力多了。
  同时隐隐之间,王守仁有觉得刘晋的话没有错,为君治国之道确实是不应该仅仅只是在庙堂之上喊喊口号,更多的应该是深入到底层,了解清楚老百姓的需求,然后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一种说法,非常的简单,虽然没有像他们儒家传统总结凝练出来的语言那样漂亮,但却话糙理不糙,暗含深刻的道理。
  如果王守仁是传统的读书人,书呆子,肯定会立即反驳刘晋,但是王守仁偏偏是以为善于思考,又善于发现和探索的人,任何的东西,他都会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又觉得刘晋说的没错。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边,刘晋又开口说话了。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最关心的并不是谁当皇帝,也不是谁来治国,他最关心的是自己和家人能不能填饱肚子,能不能有足够的衣服来御寒。”
  “王兄你家境优越,父亲是状元公,从小都不用会衣食的事情烦恼,自然是无法理解普通老百姓的苦难。”
  “我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全靠我母亲一人将我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