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镇海王 >

第13章

大明镇海王-第13章

小说: 大明镇海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了,是生在古代,生在这个三从四德的年代,没了丈夫,她的后半生注定了悲惨,尽管对外的时候总是大大咧咧,有说有笑的。”
  不过很快,刘晋又是惋惜的摇摇头。
  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是真的泼出去的水,所有的一切都跟了夫家,如果运气不好,丈夫死了话,想要改嫁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要经过婆家的同意才行。
  而往往婆家这边会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名誉,很多时候都会要求守节,也就是不能改嫁,在明朝的时候,官方对守节这一块也是比较支持的,贞洁牌坊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不改嫁,往往就会是非多,正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说的就是这个。
  如果有孩子,而且还有男孩的话,那恭喜你,看在有男丁的份上,至少族内的兄弟还是会帮衬一下。
  可是如果没有给丈夫生到男丁,那命运就会非常的悲惨,普通底层的家庭极有可能会沦为丈夫兄弟的妻子,因为娶一个媳妇是非常难的,婆家没有理由放着一个不好好利用。
  如果家庭条件还不错的话,日子也别想好过,因为没有男丁,所以很有可能会被自己丈夫族内的人吃绝户。
  所谓吃绝户,从字面意思来理解的话,就是那一户人家面临的后继无人,没有任何子女,就留下一些微薄的财产,都说人是自私的,所以绝户之家的财产就成为众多村民和以及亲戚好友“取财之路”了。
  他们一般会联合起来,来到这户人家强行的占有财产,小到针线锅碗瓢盆大到房产田地,整个就是让这个家中的任何值钱的财产全部被瓜分掉,让这户人家的值钱的东西不复存在,到一穷二白的地步。
  这种罚人财产的节奏就有点像后一个瞒清末年时期被列强瓜分的那种场景,是把人往死路上逼,简直毫无任何人性可言。
  一旦被吃绝户,寡妇的命运往往只有死路一条,有时候甚至连寡妇本人都会强行霸占或者干脆卖到青楼。
  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一位大才女柳如是,原本和自己当大官的丈夫相濡以沫、恩恩爱爱的生活在一起,而且此女子更是有着救国救民之心。
  但是很不幸的事情是她的丈夫去世了,成了寡妇的柳如是在面临同乡人想要发吃绝户的横财时,为了保护自己丈夫的财产和物品,竟然落到个自缢身亡的下场。
  刘晋眼前这个谢寡妇还算幸运,因为她的丈夫在死之前给她留了一儿一女,至少来说不会被人吃绝户。
  “冬瓜皮,你往怀里踹馒头干嘛?”
  就在刘晋沉思之际,谢寡妇洪亮的声音又响起来,刘晋赶紧看了过去。
  只见谢寡妇手里面拿着汤勺,指着一个身材矮小,面色黝黑的男子厉声说道。
  这人叫董瓜,外号冬瓜皮,谐音董刮皮,意思是这个人只要有好处,不管是大是小,绝对要刮一层回去,此时他怀里面鼓鼓的,显然是藏了东西。
  “没~~没什么。”
  “我这不是怕馒头冷了,所以放怀里面嘛。”
  董瓜被谢寡妇当着众人的面揭露出来,顿时满脸通红,唯唯诺诺的将怀里面的馒头拿出来放到嘴里咬一口。
  “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干什么。”
  “晋哥儿说了,这馒头管够,能吃多少是你本事,但是只要有我在,你们谁都休想带走一个馒头。”
  “别以为别人不知道你那点小肚鸡肠,晋哥儿招大家来做事,给40个大子一天,还包一顿饭,别不知足。”
  “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连吃带拿的,再多的馒头都不够。”
  谢寡妇根本就不给这个董瓜丝毫的情面,非常严肃的说道。
  很多人听到谢寡妇的话也是一个个默不作声,有人悄悄的将怀里面的馒头拿了出来。
  刘晋其实也是看到了有人将馒头踹到怀里面,不过刘晋却是并没有出声,大家都穷怕了,这一个个大大的白面馒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够吃到,也都想着带一两个回家给家里人尝一尝。
  现在被谢寡妇这样一吼,顿时一个个都老实多了,默默的吃着馒头,喝着肉汤。
  “这个谢寡妇人还不错,以后倒是可以多给一些机会给她。”
  刘晋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面对谢寡妇也是有一个不错的印象。
  “晋哥儿,要不要把这个冬瓜皮给赶出去,尽想着占便宜。”
  刘晋的身边,赵二虎显得有些气愤,对于董瓜这种想着占刘晋便宜的人,他恨不得现在就上去给他几个巴掌。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算了,这都是小事,没必要去小题大做,大家都还是很不错的,我本以为建房子会是很麻烦的事情,有各种各样的要忙的。”
  “没想到在大家的帮助下,一切都有条不紊,周大爷和李叔他们一起当总指挥,大家干活也卖力、用心,这大冬天的一个个双手都冻了。”
  “反倒是我,除了出钱,什么都没有做,要不是有大家,我还真不知道该从哪里做起。”
  刘晋笑了笑摇摇头说道,这话是发自内心的。
  村里人都很朴实,尽管有董瓜这样想要占小便宜的人,但是瑕不掩瑜,为刘晋做事都很认真、热心,周大爷一把年纪了,怕大家做事不牢靠,也是冒着严寒来给刘晋把关,现场当起了总指挥。
  “晋哥儿,这是我们大家伙应该做的,这大冬天的,大家日子都难过,有个事情做,你给的工钱也高,大家这个冬天就好过多了。”
  “其实应该是我们大家谢谢你才是。”
  刘晋的旁边,周大爷没有过去排队,他是不请自来的,他不想占刘晋任何的便宜,他自己带了干粮。
  “虎子,去给周大爷拿几个馒头,打碗肉汤过来。”
  刘晋一看周大爷吃自己的干粮,顿时就猛的拍自己的额头,赶紧吩咐赵二虎去给周大爷拿馒头,打汤。
  “周爷爷,你替我做事,哪有吃自己干粮的道理,来来,先喝完汤,暖暖身子骨。”
  刘晋扶着周大爷找个石头坐下,接过赵二虎端过来的肉汤,端给周大爷。
  “这……我就厚脸一次了。”
  周大爷笑了笑说道,他家已经出了两个人了,大儿子因为会是泥瓦匠,是技术工,自然也是在其中,二儿子算是每家每户出一个劳动力的指标。
  一家两个人来帮刘晋做事,这一天能够赚90文,再加上两个劳动力中午的一顿,这一进一减,周大爷家这个冬天的日子就要好过很多。
  周大爷自发过来帮忙的,既没有工钱,中午这顿饭他也是不想吃,但这大大的白面馒头,再加上有肉的肉汤,很是诱人,现在刘晋又做主了,他也没有再拒绝了。
  “应该的,应该的。”
  “要是没有周大爷您来帮忙的话,我还真是不知怎的该怎么办,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谢您了。”
  刘晋连连摇头,非常认真的表示感谢。
  “这样吧,周大爷,建房子的事情我懂的也很少,需要那些材料,需要从哪里买,这些我都不懂,这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周大爷您就过来全程帮我总体负责建房子的事情,我也给您算工钱,算技术工,一天50文,也同样跟大家伙一起吃顿午饭。”
  想了想,刘晋觉得自己还是需要一个帮手来负责这事,有周大爷在,自己也放心,也可以节约出精力来做别的事情。
  “这,这怎么能行,我年纪大了,根本就做不了什么事情,这不是过来混饭吃嘛~”
  周大爷一听,顿时连连摇头说道。
  “行,当然行,周大爷您是我们村里的村长,最有见识,大家也都服你,这建房子这样的大事,有您把关的话,我是绝对放心。”
  刘晋笑着说道:“我就把这建房子的事情交给您了,需要用多少银两你直接找我要,明年就要秋闱了,我还是要专心读书,这建房子的事情要多多劳烦您出力了。”
  “读书确实是最重要的事情,晋哥儿如果你能够一举高中的话,我们下河屯就不会被人瞧不起。”
  “好吧,这建房子的事情就我来负责,晋哥儿,你就专心读书吧,你人好心善,明年一定能够一举高中,未来也必定会飞黄腾达。”
  听完刘晋的话,周大爷想了想最终也是点点头,刘晋都把读书考科举的事情搬出来了,他自然也是不能再说什么了。
  在这个时代,考科举就和后世高考差不多,甚至还要更重要,这高考的时候,那可是所有的一切都要为考生让路的。
  现在也是如此,刘晋明年要参加秋闱考试,这可是关系到能不能中举的大事,涉及到这件事情上,其它的事情也就无关紧要了。


第25章 孙夫子
  昌黎县昌黎书院。
  这昌黎书院是整个昌黎县最好的书院,也是刘晋原先就读的书院。
  刘晋所在的地方是北直隶永平府昌黎县,绝对是妥妥的属于北方,在明朝的时候,北方和南方在读书方面是有很大的不同。
  南方文风鼎盛,文人才子辈出,浙江、江西、南直隶这三个地方从宋朝以来都是有名的考霸之乡,文人才子辈出。
  在南方,各种各样的书院非常多,上到名扬四海的四大书院,下到普普通通的村塾之类的,不知道有多少。
  但是在北方却完全相反,北方虽然有山东这个孔圣人的孔孟之乡在,但是文风比起南方来差了不知道有多远。
  南方可能在很多的村子里面都有私塾可供良家子弟读书考科举,教书育人的先生、夫子也更多,水平也相对要更高一些。
  可是在北方,私塾、书院非常的稀少,教书育人的先生、夫子也少,水平也比不上南方,想要读书就更不容易了,这昌黎县也是如此。
  刘晋以前读书都是要到昌黎县县城的昌黎书院来读书,下河屯,乃至下河屯周围一带二三十里的范围内都没有私塾或者书院。
  刘晋穿着棉衣,戴着棉帽,非常悠闲沿着书院的石阶一步步往上走,同时也是饶有兴趣的欣赏这个古代的书院。
  书院依山而建,上山需要走很长一段路,这里远离闹市,非常的清静,单单就读书而言,倒是非常不错,有点苦修的意思在里面。
  事实上在古代读书,绝对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寒窗苦读绝对不是形容词,而是最为真实的描写,刘晋脑海的记忆中就想起了以前来这昌黎书院读书时的一幕幕场景。
  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来这里独自生活,每天围绕着四书五经,不是背就是写,吃不好、睡不好就算了,古代的私塾、书院的先生、夫子可不是后世的老师,要是不能让他满意,戒尺绝对不会有丝毫的留情,纵然是皇帝的儿子读书也绝对少不了挨戒尺的打。
  往往被夫子、先生打了戒尺,连哭的地方都没有,古代的父母是绝对不会去找老师的麻烦,更别说还去打教书的先生、夫子了。
  刘晋考到了秀才的功名,按照书院的规矩,刘晋可以不用留在书院读书,可以回家自行学习,专心准备明年的秋闱。
  这一次过来昌黎书院,刘晋也是为了拜访自己的老师孙夫子,向他请教写字方面的东西,没有办法,刘晋自己练来练去,这字始终得不到系统的认可,完不成任务就没有积分。
  没有积分就没有办法动用系统的各种神奇功能,就没有办法开挂了,没有办法开挂的话,这咸鱼翻身就难了,更何况还有一个唐老虎对自己虎视眈眈的。
  刘晋的身后,赵二虎挑战担子,里面有刘晋准备的礼物,几十斤来自江南的上好大米,一匹棉布,10斤猪肉,还有几斤白糖、几斤晒干的枣子,林林总总,加起来花了刘晋好几两银子。
  作为学生上门拜访自己的老师,这是绝对不能空手去的,更何况刘晋还有事要请教自己的老师,那更是要好好准备。
  而且来自后世的刘晋也是很清楚,不管是这清高的读书人,还是下河屯村里面的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村民,大家都是人,是人都是要吃饭的,既然是要吃饭的,自己多准备一些东西总不会错的。
  纵然是不看自己的面子,到时候总要看在这些礼物的面子上吧,对自己总是会多用心一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刘晋刚刚来到学院这里,一阵嚷嚷的读书声就传了过来,循声看过去,一间教室内,有十几个大约十岁左右的孩童正跟着一个夫子摇头晃脑的念着书。
  “天天读这些东西,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看着眼前的一幕,来自后世的刘晋也是忍不住摇摇头,古代的读书人,天天四书五经,几本书不仅仅要背的滚瓜烂熟,还要去看、去背比这庞大不知道多少倍的各种各样注解,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放在了几本破书上面,以前读书人提倡的君子六艺到了现在也只剩下最没用的东西了。
  “华夏的落后就是始于此吧。”
  刘晋的心里面这样想道,连读书人的思想都被禁锢的死死的,这普通人就更别说了,整个社会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一丝的活力,没有一丝的创新,任何新的东西都会被排斥,科技的创新会被说成是奇巧淫艺,不落后于人才怪。
  摇摇头,没有去想太多。
  很快,带着赵二虎,刘晋就来到了自己老师孙夫子的住处,此时孙夫子还在上课,接待刘晋的是孙夫子的夫人温氏。
  “学生刘晋拜见师母~”
  刘晋非常恭敬的给温氏行礼,同时示意赵二虎将带来的礼物一一拿出来。
  “来就来嘛,带怎么多东西做什么?”
  温氏见刘晋带了很多的东西,这又是大米,又是棉布,还有肉的,林林总总,各种各样,顿时就满脸笑容的收了下来。
  以前刘晋虽然束脩从没有少过,但是刘晋家里条件有限,除了束脩之外,其它的孝敬可就都没了,没想到这一次,刘晋竟然带足了礼物过来。
  “学生惭愧,一直以来蒙先生教导,却没能好好报答恩师,区区一点心意不足挂齿。”
  刘晋笑了笑回道,和温氏闲聊了一下,刘晋非常有耐心的等待起来。
  并没有等待太久,刘晋的老师孙夫子就下了课回来,见到刘晋也是满脸笑容,显然也是从温氏哪里知道这一次刘晋过来带足了礼物,刘晋可是从脑海的记忆当中知道,以前这个孙夫子对刘晋可没有多少好脸色看,原因就是因为刘晋除了束脩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孝敬。
  “学生见过恩师。”
  孙夫子一来,刘晋也是赶紧行弟子礼。
  “嗯,坐吧。”
  孙夫子看了看刘晋,满意的点点头说道。
  刘晋这才再次回到座位上,接着仔细的打量了下孙夫子,眼前这个孙夫子大约40多岁,留着山羊胡子,穿着长袍,戴着举人帽。
  以前是个举人,但是会试一直不中,想着做官又没有钱去走路子,所以也只好来昌黎书院这里当了个教书先生。
  刘晋在打量孙夫子,孙夫子也在打量刘晋,心里面一直在寻思着刘晋为什么突然会有钱给自己送怎么多礼物,同时也在猜测刘晋的来意。
  “近来天降暴雪,天寒地冻,不知恩师身体可好?”
  刘晋率先打破了两人之间的沉默,非常简单的问候。
  “尚可。”
  孙夫子捏着自己的山羊胡子点点头说道,接着想了想问道:“明年就要秋闱了,你准备的怎么样?可有几分把握?”
  “学生愚钝,学艺不精,谈不上任何的把握,恐怕是要辜负恩师的教导了。”
  听到孙夫子问起自己的学业来,刘晋心里面就知道自己送的礼物没有白送,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